•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21:05:07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做出新的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为例,通过对比总结出新版《科学》教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一是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二是教材内容在调整中体现全面性。三是教材图文在设计中渗透主体性。

    关键词:浙教版; 《科学》; 教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13-0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科学教育在2012年出现了两大翻新。一是对课标的翻新。即将原先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改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二是对教材的翻新。即在新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进行了同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学期在各地区正式推广使用。笔者主要从教材框架、教材内容、教材图文设计三个方面,对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新版教材编写的特色,挖掘新版教材背后的改编意图,把握新教材所要传达的教学理念,希望能为优化教学实践带来帮助。

    一、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

    布鲁纳在其结构主义中特别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发现两版教材都充分体现了“整合中保留结构,结构中体现整合”的特点。但是,新版教材在整合中更加凸显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框架体系显性化

    新版教材内容框架由隐性转向显性。新教材很好地将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等五大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地统整到每一章当中。并且在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当中,以结构框架图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五大领域)和方法(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但是,在旧版的科学教材中,这样的学科结构内涵体系,只是内隐于教材内容当中。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因其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还是难以从整合化的教材内容当中,直接提取这种结构化的学科体系。因此,这种将学科框架体系显性化处理的策略,有两大好处:一是以显性促进整合,即将各大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纳入到同一个体系当中,相互交织、彼此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系统和全面地把握科学学科体系,以此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科学入门准备;二是以显性优化结构,即把学生原先头脑当中,对于科学比较复杂、混乱、模糊的印象,逐渐引向简化、有序、明了的认识,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科学知识。

    (二)章节知识梳理结构化

    新版教材章节回顾采用概念图的策略,来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2]。新版科学教材以这种简单明了的图式,把每一章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通过相互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这与旧版教材当中只是单纯地梳理每一章节内容的知识条目相比,更能促进科学知识的条理化和整合化。概念图作为新版科学教材中教和学的优化策略,是科学知识和学生认知的思维整合产物。一方面,能够为科学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思维认知工具,去探测学生知识建构的深度、广度以及牢固程度,从而发挥其诊断和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统整科学知识带来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其高度整合的结构框架,来促进科学概念在认知结构中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发挥概念图表征和完善的功能。

    二、教材内容在调整中体现全面性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指出,课程开发要从学生、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三个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3]。为了全面地兼顾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发展需求,新版《科学》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做了局部的调整,既保留了相对稳定的科学内容,也兼顾到时代的变化发展,精选出能够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引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

    (一)拓宽地球科学的教学内容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作为科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Steven K.Marks等人也通过对世界各国课程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来说,地球科学内容在科学课程中的比重明显偏低,然而这些被疏忽的事情在生活中常演化成灾难[4]。因此,在科学教育当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地球科学教育的分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新版科学教材在重建地球科学框架体系、拓宽地球科学的教学内容、渗透灾害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首先,新版教材以“地球科学”系统作为学习的全新视角,替代了旧版中以“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的架构方式(见表1)。这从新旧两版中第三章的章题变化也可以体现出来,即由旧版的“地球与宇宙”转变为“人类的家园——地球”。其次,新版教材拓宽了地球科学分支领域的学习内容。教材将地球、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作为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精选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科学知识。如重新调整天文学的编排体系,增加了地质学(如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和灾害学(如第五节泥石流)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新版教材注重渗透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共议题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科学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表1新旧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三章教学内容比较

    (二)增设STSE的学习栏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简称STSE)是这次课标和教材同步翻新的另一大亮点。这是对原先“科学、技术与社会”(简称STS)的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对科学课程的一种“概念重建”,即科学课程不是知识形态的教学内容的提炼,而是在社会情境中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来重新理解科学课程的形态及功能[5]。因此,STSE不仅是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更多地是被内化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融合渗透在科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而这次新版科学教材则在渗透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较旧版增设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学习栏目(简称STSE学习栏目)。

    该栏目主要反映当前社会和环境发生的变化、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重大的公共性议题等内容。这些呈现的内容,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近,而且在教材中扮演的作用也不相同。有些重在反映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作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如介绍了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导航与数字地图、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等;还有一些直接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整个学习内容之中。如新教材引入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事件,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这些材料所带来的真实度和震撼力,都能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更能凸显灾害教育的价值。总之,STSE栏目突出反映了教材内容“及时、新颖、真实”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认识视野。

    三、教材图文在设计中渗透主体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在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中指出,当文本和图片按照良好的结构设计呈现时,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6]。与旧版教材的图文设计相比,新版科学教科书在配图的选择、编排和呈现上,都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下面笔者将以新旧两版教材中第二章“观察生物”里的图文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一)配图设计趋于多样化

    新版《科学》教材的配图设计在数量、类型、编排上都趋于多样化。如图1所示,从配图的数量来看,新版《科学》教材在比例上有所增加。从配图的类型来看,新旧两版教材都配有展示型(如照片、写实图等)和描述型(如示意图、表格、分支图、圆饼图等)的各种图表。这些图表能使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以一种形象直观的方式跃于纸面。从图文编排来看,两版教材配图紧随文排,画面更加符合人眼视觉的平衡性。既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又很好地遵循了多媒体认知的空间接近原则。

    (二)配图设计趋向真实性

    新版《科学》教材的配图设计都非常注重感官的真实性。如图1所示,从配图类型的比例可以看出,真实照片的比例在新版科学教材中占54.3%(旧版占53%),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图片的比例。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科学的概念原理、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科学应用、自然景观以及科学史等多个方面。事实也证明,真实照片比绘制图片更能吸引学习者注意力[7]。因为照片可以给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缩短新知识在认知心理上的距离,是学生链接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一个认识窗口。 (三)配图设计渗透探究性

    新版《科学》教材将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如图2所示,新编教材配图不仅用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做实验的真实情景,来替代旧版中的绘制图,而且教材也首次出现了学生一起合作探究的真实画面。这些配图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激发探究的欲望。同时于无形当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探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任务。通过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实验或者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也可以亲历探究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满足感。

    综上所述,新版科学教材在教材框架、教材内容、教材图文设计等方面做出的完善,确实能够给科学教育带来鲜活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更加重要的是,科学教师要透过这些新颖之处,去理解和把握教材改编的深层意图,这样才能缩小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之间的差距,使教材真正为科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2

    [2]裴新宇.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3]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20

    [4]Steven K.Marks,John D Vitek,Jonh R Giardino,et al.Creating curricular change:needs in grades 8-12 earth science[J].Geomorphology,2002,47(2-4):261-273

    [5]杨明全.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J]教育研究.2007(8):74-79

    [6]理查德.E.梅耶著,傅小兰,严正主编.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63

    [7]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3):20-23

    推荐访问:新编 剖析 教材 特色 浙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