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现代性驱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根本逻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17:10:13 点击:

    【摘要】文化旅游作为当下日常生活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性彰显的结果,快速迭变的文化旅游消费催生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进行审视。怀旧、复制、碎片化、时间和空间、场域、扁平化与多样性等现代性表征,已全面渗透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品生产、服务、消费和体验中的具体环节,成为市场配置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逻辑与内在驱动。在国家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的引领下,文化体验、怀旧情结、文化展演、诗意栖居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驅动力,将引领文旅的全面深度融合。

    【关键词】现代性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1.009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种力量,促进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日常生活作为人类最直接、最具体的生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地方与全球、当下与历史,复制与定制、时间与空间充满了创造性的实践。充满变数、快速迭变和不确定性的文化生活,必然带来文化旅游消费的非理性发展和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作为当下日常生活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旅游,其融合发展表层是文化产业具体形态的融合,是市场和国家、地方政府文化与旅游引导、管理、推动和监控层面的融合,但本质是现代性驱动的结果,为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需要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

    “日常生活”与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

    现代性是西方启蒙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体系的产物。快速发展、强烈的目的性,线性发展和不可逆转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审视,现代性推进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法制社会的建构,不断提升社会的管理效率。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则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和公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现代性在文化领域体现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引领下工业革命和后工业时代城市化、中产阶层的崛起,大众文化消费的社会化、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传统社会里,哲学关注的是对物质世界的本原性、世界本质的拷问。现代哲学则从人对世界、对象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扣问。对人的存在的关注也就导致了文化领域,包括艺术、审美范式的转型,对当下文化生活的直面,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在日益拥堵的都市生存空间中,知识和现代科技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同时,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命质量不断下降,历史与当下的冲突与断裂加剧,地方文化边界与全球化的文化冲突增强。速度、时间、空间的现代演变深刻影响着当下人类的生存发展。“科学的世界(系统化的理论)和包含在它自身中具有科学的真理性的东西,正如一切以某种目标为划分范围的世界一样,本身属于生活世界。这正如人、人的群体、人的目标及其相应的创造物都属于生活世界一样。”[1]

    当现代哲学转向人的存在意义,建构了“日常生活”的合法化的理论体系,捍卫了“日常生活”的地位,赋予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日常生活”成为当代人生存价值和意义对场域和创作生活意义的驱动力。“所有理想化及其意义基础都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使得理想化得以可能并且引发了这些理想化。”[2]为此,胡塞尔提出了“向生活世界还原”的观点,奥地利学者阿尔弗雷德·许茨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发展出“向生活还原的理论”,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基础性的意义世界,其基础性意义的规定是文化的、符号的、意义关联的,是“一个文化世界,因为从一开始生活世界对我们就是一个指示符号的世界,即一个我们必须去解释的意义结构,一个我们只能用我们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行动加以组织的意义关联的结构”。[3]当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个文化世界的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关系也被带入文化世界,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地方性生活中,互相品味对方的生活意义。“我们作为他人中的一员生活于其中,通过共同的影响和工作同他们联系在一起,理解他人,并是他能所理解的对象。”[4]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更多看到的是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困境与日常生活彼此对应,此在即日常生活,也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人被“抛入”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成为人的存在最接近的方式。海德格尔看到现代性生存困境和焦虑,也由此反思人的生存价值,努力寻求在生存困境之中,在技术面前如何获得自主的力量。为祛除现代性带来的人与“精神家园”的隔膜,在直面“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现日常生活的存在意义,提出了在大地上、日常生活中“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人并不是通过耕耘建房,呆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而居的。人只有当他已经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安居,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上的建筑。”[5]海德格尔强化了日常生活与人的存在价值,通过对此在的理解,对日常生活的意义的追寻,用诗性的尺度去还原人的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现实世界、日常生活与真理、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搭建起理解和寻找的桥梁,发现和建构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人的存在才能看到希望,也才理解存在的意义。日常生活是“真理之澄明着的筹划的一种方式”。“诗乃是对存在和玩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绝不是任意的道说。”[6]海德格尔在对人存在意义的探寻过程中,深刻认知到文化艺术对人的现代性生存中的抚慰功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尽管海德格尔过多强化了文化艺术的功能,忽视日常生活的意义建构和功能,但其哲学思想体系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则为当下人类摆脱沉沦和异化的生存困境,在文化艺术中获得存在价值找到了一条路径。

    推荐访问:现代性 文化与 融合 逻辑 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