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成就教师 成就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15:20:19 点击:

    编者按:湖北省麻城市秉承“以教师发展,促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自“八五”开展教师教育工作以来,始终坚持联系农村教育和教师实际,一以贯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工程中,开创性地把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乡镇和学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湖北以至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本刊现摘录部分成果,以期与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交流。

    麻城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南麓,是著名“黄麻起义”策源地,也是国务院确定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全市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人口116.2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0所,在校学生19.7万人,教职工9千余人。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6.7%,高学历比分别达到43%和37.3%,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达100%。近年来麻城市积极配合湖北省教育厅大力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强化教师教育,建立了教师队伍的补充、交流、培训、激励机制,通过引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成就教师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立足实际,大胆尝试,实行城乡教师对口支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小学入学高峰的到来,麻城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最突出的是全市教师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区教师富余,而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且学科不齐、年龄老化。为解决这一难题,自1995年起,在实行教师全员聘任以后,麻城就开展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挂钩结对”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先后清退代课教师和学校非在编人员4000多人,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2078人,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全面核编的基础上,启动了两年一轮的“对口支教”工程,由城区和编制相对富余单位与缺编单位“一对一”支援,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跟踪培养的青年后备干部,全员聘任中的富余教师,符合教师职务晋升资格而没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人员一律应到对口学校支教。对支教人员的待遇也有明确规定,包括教师评优、评模及职务晋升给以倾斜、补助个人工资并发放乘车补助费、对支教中的优秀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连续四年组织支教下乡和异地支教达1000余人次,涉及乡镇16个,对口支援的学校达70多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乡镇师资不足的矛盾。

    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名师优秀教师对口支援农村教育计划”,由享誉全国的武汉崇仁路小学对口支援麻城。为此,麻城主动联系,多次组织教师和管理干部前往崇仁路小学听课、见习、取经,并邀请崇仁路小学名、优、特师前往麻城开展讲座、授课活动,与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仅2006年麻城有15名校级干部、11名英语教师分别在崇仁路小学免费学习1个月和半个月,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来自全市的300余名教师观摩了名、特教师的示范课,由谈宇贤牵头组织的武汉十大名师齐聚麻城,全市从小学到高中共有1000余名教师现场观摩了名师们的讲座、示范、点评,这种近距离、高层次的交流活动对推动麻城教研、教改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真诚关怀,放手使用,搭建资教生施展才华的平台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选拔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农村教育带来了福音。麻城市作为首批接收县市,从市委、政府到教育部门、学校都高度重视,尽力为资教生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市长邓新生亲自过问安置计划,要求财政部门依据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保证资教大学生工资;分管教育的书记、市长多次到校看望资教生,送去慰问品,与资教生座谈。市教育局要求各受援单位要尽量选择条件好一点的学校集中安置,力所能及地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并切实保证资教生的工资及待遇与在职教师一视同仁。各受援学校除在政治和生活上关心,更在工作上放手使用,给资教生压担子。广大资教生更是以献身农村教育为荣,兢兢业业工作。2004至2006年全市共接受省派资教生191人,全部在农村编制紧缺的中学任教。资教生人均带主课2门以上,有44人担任班主任,还有部分人员担任学校中层干部。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各学校还安排了有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负责搞好传帮带。教育局将资教生纳入在职公办教师管理,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2005年度,有1人被评为黄冈市师德标兵,3人被评为麻城市优秀教师,9人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05年,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郭向远,省教育厅路钢厅长、陈安丽副厅长专程来麻城指导工作,慰问资教生;2006年3月,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等五部委专程麻城调研资教生安置和使用工作。暑期,麻城教育局一名负责人和4名资教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赴高校巡回演讲活动,其中黄土岗中学资教生张林还赴教育部作了专题汇报。

    三、精心组织,跟踪管理,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分批将农村教师送武汉高校免费培训,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的教育德政工程。麻城作为试点,将用3年时间完成普训任务。仅2005年共有中小学教师1176人、校长180人参训,居全省各县市之首。2006年共有560名中小学教师、71名资教生参加培训学习。为此,市教育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班。培训期间,分管局长常驻武汉,实行面对面领导,教管科负责全面管理协调工作,安排相关学科教研员参与本学科带队;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和教师管理干部全部参训,同时当好管理员。学员们都很刻苦,首批学员记录的课堂笔记达2150本,心得体会3010篇,论文1178篇,其中在高校简报上刊载文章124篇,被评为优秀学员166人,省教育厅为此发布《麻城专讯》。省级培训结束后,市局配合培训院校跟踪指导,要求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校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二是教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三是教学上贯彻新课改精神,把培养人放到首位。

    四、重心下移,送教下乡,做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麻城市于2007年正式启动班主任培训计划,从4月开始,到年底结束,利用双休日,将所有班主任轮训一遍。鉴于麻城小学布局分散,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的方式,把小学班办在乡镇,中学班办在城区,通过培训提升班主任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在上半年的小学班主任培训中,组成讲师团,针对农村山区的实际,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务,还有案例。在培训上实行市、乡、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邀请省专家、教授现场讲座答疑交流的“分享学习”模式,以及集中培训与校本研训实践结合的“学习——实践”模式。市教育局制订了配套的措施,包括组织管理、讲课情况、学习效果考核、学分登记、发放学员培训合格证书和班主任上岗证书等,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上岗及津贴发放和对单位年终考评挂钩,有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在狠抓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开展各科骨干教师培训和英语学科培训。市电大与华中师大联合开办教育管理研究生班,首批学员60多人,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实施“名师”工程,通过“阳光操作”,逐级评选出18名麻城市名师和813名麻城市骨干教师;8名黄冈市名师和668名黄冈市级骨干教师;2名“湖北名师”和62名省级骨干教师。每年的教师节,以市委、政府的名义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动员社会各部门为教育和教师办实事,做好事。通过开展“名师”、骨干教师评选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水平教师梯队的形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师活,则教育兴。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麻城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市和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麻城市教师管理与培训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发言,也引起了国家媒体的关注,2005年由中宣部带领、有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10多家国家级新闻单位来麻城采访;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重返大别山,再次采访全国优秀班主任胡大清。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书育人,德艺双馨,是老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也是振兴老区的希望所在。麻城广大教育工作者将以满腔教育热情,一如既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执笔人鲍冰)

    “送教下乡”培训班主任

    湖北 麻城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彭正淮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麻城师范学校、麻城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麻城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任务,培训方案经市教育局审定,从2007年4月起分两个阶段,对麻城市所有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培训。

    1. 明确培训目标,做好培训安排。麻城市属山区县市,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农村小学结构布置松散,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客观上影响了本次班主任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送教下乡”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总体培训思路,确保本市中小学班主任能够全员参与。培训分二个阶段进行,从4月13日起,至秋季学期开学,利用每周五——周日分步骤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小学班主任进行培训。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十六个乡镇和市直三所小学所有小学班主任培训任务;第二阶段分八期在麻城师范学校对全市所有初中班主任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切实更新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2. “送教下乡”,体现山区班主任工作特色。针对此次班主任全员培训的新要求,全市确定“送教下乡”,将培训工作做到班主任学校门口。“讲师团”多次召开备课会,每一次讲座后还征集反馈意见,修改讲义,围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在班主任工作理论、专业素质、班主任工作技能和务实等方面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课程标准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念与要求》、《班主任角色转换》、《师生沟通》、《心理健康辅导》、《班级管理案例评析》、《留守学生教育》等专题。“送教下乡讲师团”教师不畏酷暑烈日,路途颠波,每天早上八点半,下午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学员面前,一位授课教师途中摔倒,造成尾椎挫伤,依然坚持站立三个小时授完课程,令所有学员感动不已。

    3. 建立市、乡、学校“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各级管理部门责任明确,市级由教管科和继教中心统筹安排;乡镇中心学校负责提供培训环境,落实培训经费,组织开班;学校负责管理督促学员准时听课、讨论、研究。在全市教师管理干部会议上,签订责任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实施集中培训与校本研训相结合。培训期间,既有集中学习,又有分组讨论,沟通交流,各校代表结合本校实际现身说法,还有省市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具体,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共享。

    培训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从市教育局、继教中心到各中心学校及每一位参训班主任都必须接受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参训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培训单位设备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学员培训合格后发给学员培训合格证书,与班主任上岗和津贴挂钩;授课教师合格者发放聘认证书;中心学校考核情况与年终评比挂钩。

    以支教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湖北 麻城市顺河中心学校周从新

    顺河镇地处麻城市西北部山区,这里曾经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顺河经济贫困,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师资水平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顺河有52所学校,1万多名学生,而教师只有297名,缺编170人。在麻城市教育局安排下,城区的黄金桥中心学校、实验二小等单位先后4批共派出70多名教师到顺河支教。顺河中心学校把全镇52所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接受并配合城区学校和教师的支教。支教之举既有效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又极大促进了顺河教师素质的提高。

    1. 传授学校管理新思想。支教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校领导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全镇支教教师安排进校委会,在每周一工作例会中,支教教师以商量学校工作的形式把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管理改革最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学校领导,并应用于实践。支教学校校长还应邀对受援单位干部进行培训,顺河中心学校组织干部参观境内革命遗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一批学校管理者脱颖而出,有的还成为麻城市“十佳校长”、黄冈市“模范教师”。

    2. 帮助教研教改。农村学校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支教学校帮助受援学校选定教研专题,或者将研究课题直接应用于受援学校。如麻城市实验二小就将德育课题“星级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嫁接到受援学校。顺河中心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走进新课程》为学习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构建新课程结构,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开展“教改月”活动,所有的教师说课、讲课、写教研论文,请支教学校老师进行评点,将获奖的教案、论文结集印发,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近年来有30多位老师论文、教案发表。支教教师帮助受援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红色顺河》、《学生德育读本》、《学生安全知识读本》三套校本教材。顺河中心学校的校园文学刊物《百草园》获黄冈市优秀校园期刊奖。

    3. 开放校园。支教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期间,受援学校校长、老师可查询学校管理文件,登陆学校网站,观看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到办学理念的先进、管理流程的科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4. 技能培训。支教教师对受援单位教师开展计算机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先是一对一、手把手教会,学会的老师又一对一、手把手培训下一名老师。一人教会多人,一校辐射全镇。现在全镇三所中学中50岁以下的老师都能进行计算机操作,下载资源或自制课件,应用于教学。支教教师中有多人是普通话省级测试员,受援学校利用这个条件,每周留出2个晚上进行提高培训。现在全镇50岁以下的教师都达到了任教学科规定的等级标准。有20%的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顺河中心学校还制订了“1+1”学习行动计划,要求每个老师在教好一门课的同时还要学会一门专长。各学校每期选择一个项目,如演讲、唱歌、制作课件等,要求人人过关。不合格的,要重新学习和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5. 集体备课。在常规教学方面,支教教师从众多意见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做到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统一测试,以提高整体水平。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各自为战、流于形式的个人备课,使每一课都有新招式,新亮点。执教者领会了教学新理念、掌握了教学新方法,每一课都有新收获,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今年中考,顺河中心学校有4名学生被黄冈高中提前录取,有3人被麻城一中提前录取,中考平均分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所中学有两所被评为麻城市“示范学校”。

    和支教教师一起共同学习和提高

    湖北 麻城市乘马岗镇列宁小学蔡金国朱金奉

    农村教育特别是老区的教育,倍受社会广泛关注。近几年,城镇学校经常派遣“支教”老师,深入农村学校,和偏僻山区教师共担教书育人的重任。至2007年暑假,我们乘马岗镇列宁小学接受了3批共13位城区教师的对口支援。城区教师和我们一起学习和工作,共同进步提高。

    一是共同课题研究。列宁小学语文和数学都承担有省级研究课题,语文组的课题是“农村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育研究”,数学组的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支教老师以他们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指导学校的课题工作。学校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学生参加“黄冈市首届小学生读写竞赛”,一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二等奖,六人获三等奖。三年级“读书竞赛”获中心学校一等奖。

    二是共同读书学习。为了教师读书自学,学校挤出资金,每年订阅2000多元的各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杂志,供老师们借阅。每学期购买大量的名师名人教育专著和教学光盘,供老师们学习借鉴。学校除安排每周的集中学习时间外,还要求老师们在支教教师的帮助下每月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天读一篇教育文章;每周写出不少于二篇的教学日记或教后感;每学期不少于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并且定时由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支教老师同本校老师一道学习,也丰富提升了自己。

    三是共同开通网络教研。列宁小学在网络教研上较城市学校起步晚了一点,直到2007年3月才开通宽带网,然而发展形势迅猛。在支教老师的参与与指导下,在短时间内有16人购买了私人电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老师们参加“人民教育网”和省“网络教研”发贴6000多条,很多有价值的教研文章受到专家版主和各地老师的好评。六月份列宁小学获得了湖北省“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同时还有4位老师荣获“先进个人”。学校派代表出席了受奖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四是共塑师德新范。乘马岗镇是闻名全国的“将军之乡”和红色热土,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对来校支教的老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向他们介绍乘马岗的革命斗争史,讲述乘马岗籍将军和烈士的故事,带领他们参观乘马会馆,许世友将军墓和王树声大将、陈再道上将等将军的故里,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支教老师总是说这是最激动人心、最涤荡灵魂、最受教育的活动,更坚定了他们支教山区、服务老区、献身教育的崇高信念。

    列宁小学给每一位支教老师留下难忘的纪念,列宁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每一位支教老师翅膀下的风,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教师学用结合

    湖北 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曾德学

    远程教育工程是惠及山区教育的德政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阳光工程。远程教育资源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福田河中心学校在“用”字上大做文章,使教师“尝试用”、“学会用”,通过“强制用”达到“乐于用”,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改善条件——尝试用

    远程教育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从运用开始的。运用始于尝试。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尝试”机会,福田河中心学校不是消极地“等”“靠”“要”国家下拨的远教工程设备,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加大配套设备的投入力度:先后为所有教师办公室配备了微机,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每个教室购置了大屏幕电视机,实现了教室“班班通”,还高标准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建立了学校自己的网站……教师个人购置电脑,学校给予500元的补贴。中心学校初中部已有80%的教师购买了个人电脑,25%的教师上课拎着“笔记本”。

    二、注重培训——学会用

    学校十分注重培训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舍得花钱。只要有外出学习机会,学校一定派员参加。仅2006年,学校派往省、市两级的参训教师就达18人次,先后培育了一批远程教育技术的“领头雁”。春季学期,请到了市装备站的有关专家来校培训;暑假期间,又争取到湖北省教育学院义务支教团来学校对全体教师就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原理等知识进行了为期4天的培训。学校还与实验二小、麻城师范等学校建立了横向联系。目前,全镇项目学校80%以上的教师、中心学校初中部98%以上的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三、落实制度——强制用

    为了避免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只是“一时热”,学校通过落实制度“强制”教师把信息技术手段变成教学常规。规定每位教师60%以上的课时必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或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将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情况与教师的奖励工资挂钩,激励广大教师争着用、自觉用。现在,远教资源运用的学科覆盖率达100%,55周岁以下教师参与率也达100%。

    四、开展活动——乐于用

    中心学校明确了“以活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组织好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主题活动。一是开展远教资源应用优质课活动,全校所有教师人人登台献艺,每期一次。二是开展以“优质课件”为重点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每年一次。三是开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题实验活动,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四是先后承办“麻城市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和“黄冈市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的活动,扩大学校的影响。2006年3月,青年教师何在海在全省教师电教作品大赛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讨会上主讲公开课,被省电教馆聘为“示范教师”;2006年暑期,中心学校校长余意应邀登上了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讲坛,为来自全省的各中小学校长交流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仅2006年,学校就被评为“黄冈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黄冈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麻城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获得“麻城市教育教学质量奖”,被誉为“麻城市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以课题实验推动校本研训

    湖北 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以课题实验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是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长期坚持的作法。

    一是诊断问题。针对课改中出现的带有针对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反复实验,深刻反思,然后集中研讨、会诊,以求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研究称为“家常课”研究。如“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各在什么情况下适用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研究形式解决的,凡是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都可作为课题研究。问题诊断后,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组织教师认真实施,通过教师实践再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反复,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并推出课题研究成果和教师新秀。

    二是申请课题。学校百分之六十的教师承接了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如已经结题的《“注·提”实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ku波段资源与学科整合方法研究》、学科“四结合”研究及正在实验中的《新教育实验》和《积累激励、梯级表彰》等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在麻城市得到全面推广,有的实验成果如《小学生数学日记精选与点评》一书已于2005年6月份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实验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另有500多篇科研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先后有4人获得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学校获湖北省科研五十强学校。

    三是以研促训。其具体作法是:

    1.一人担纲。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确立课题,课题确立后,由课题小组推出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由主持人实施实验,并将实施情况交课题组集中讨论交流,形成初期研究成果,准备试验。

    2.教学观摩。由主持教师讲公开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重点研究解决本学科在新课改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时还组织优质观摩课。如省、地、市级教科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竞赛,学习和引进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丰富学校课题研究内容。听课学习回来后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对照优质课查找不足。

    3. 教学叙事。以课堂教学叙事为主,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供大家研讨。教学叙事通过教学经验的叙述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发掘或揭示内藏于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在活动中历练教师的素质

    湖北 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蔡祥孝杜红卫屈田华

    2007年5月10日晚上,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灯火通明,教室里时而飞出开心的笑声,时而传出惋惜的叹息,时而回荡雀跃的欢呼……这里正在举行教师普通话比赛。这是麻城市第一实验小学校本研训—“教师读书”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以赛促训”,以活动为载体来带动校本研训的展开,已是学校教师培训的一大特色。

    学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青年教师去红安县烈士陵园、麻城市烈士陵园开展“忆先烈、争贡献”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教师去长岭岗乡、木子店镇接受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利用报告会,通过山区教师谈工作,支教教师谈体会,使青年教师充分体会到:艰苦在山区,精神在山区,我们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如果不努力工作,对不起事业,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

    每年,学校组织开展“三育人”竞赛,评选“十佳师德标兵”,举行师德报告会。还组织评选“教坛新秀”、“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在“学”“比”中反思,在反省中自我教育、自我修炼。

    在教师基本功提升方面,每年暑假请麻城市的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对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普通话水平等级。仅2007年又有15位教师成功晋级,4位教师参加省语委举办的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其中3位教师顺利取得了省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学校还不定期请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开设讲座,提高教师书法审美情趣,交流写字技法,促进教师练习。

    学校十五期间开展的《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题实验,已圆满结题,并得到省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学校已立项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教师队伍建设及骨干教师培养》和省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研究》。学校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以科研推动课改。

    学校连续在2004年和2005年两个学年度每周一的晚上开展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开设的专题有:资源库利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整合等;学校还成功举办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50名参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拿到了结业证书;

    学校开通校园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文化共享,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已有78人在校园网上开设了教育博客,利用网络信息学习与互动,让网络文化融入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生活,改变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每年的4月和11月是学校的“电教月”,在电教月活动中认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件精美课件、一堂生动电教课、一篇优秀电教教案、一份深刻的教学反思,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电教研究以及成果推广。

    以活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打造了麻城一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参加省电教“三新”“五优”评比,获28个一等奖,39个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教案,共有省级奖励或省级刊物上刊出的有87件。学校教师囊括了四届麻城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团体一等奖,24人次获得单项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先进‘手拉手’联谊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少先队示范学校”、“湖北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湖北省书画教育试点学校”及“黄冈市常规教学改革实验先进单位”、“黄冈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黄冈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等。

    以学分登记促教师培训提高

    湖北 麻城市白果中心学校朱紫阳

    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是湖北省“九五”教师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发挥学分登记的作用,我们以学分登记为工作抓手,促进教师培训提高。

    1. 学分登记过程化。所谓过程化就是将学分登记与学校教师平常参加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而不是采用打歼灭战的方式集中在某一个时间一次性完成登记。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分登记证随身携带,培训完毕及时填写,随时参训、随时登记,异地参训、异地登记。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有利于督促教师积极参加教师教育活动。

    2. 学分登记网络化。为了能既方便教师及时登记继续教育学分,又方便单位对每个教师进行管理,配合市教育局建立了个人——学校——中心校——市教育局四级学分登记网络。继续教育证书发到每个教师手中,凭证随时向学校申报并登记学分。学校建立教师学分登记表,在给参训教师记载学分时,登记表也同时进行登记,做到证表两全。中心校又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册,分学期按学校对全体教师的学分进行登记,一年两次,逐校逐人进行。中心校将学分登记册自留一份,向教育局教师管理科上交一份,以便教师管理科及时了解信息,进行指导管理。网络化学分登记管理体现个人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及时反馈与督促改进相结合,保证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的及时准确性,调动了个人、学校、管理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

    3. 学分登记公开化。利用中心学校网站,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在网站上发布,方便教师对自己和他人的继续教育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还在网站上开设“继教信箱”,欢迎教师反映个人意见愿望,听取教师的呼声,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让继续教育工作更加民主化、人性化。

    4. 学分登记价值化。把学分登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学分登记与教师的年度考核结合,规定凡是在当年度内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学分的教师,年度考核记为不合格等次;学分登记与教师的评先评模结合,规定如果继续教育没有达到规定学分的教师,一律不得被评为先进模范;学分登记与教师的晋职晋级结合,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完成规定学分的教师,优先晋职晋级;学分登记与岗位招聘结合,凡是不能按照规定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任务的教师,不得安排工作岗位。这样一来,继续教育学分不再只是写在本子上的可有可无的分数,而是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活水准,有它与没它、分多与分少就是不一样。

    推荐访问:成就 教师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