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川东地区红色教育资源概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11:10:11 点击:

    摘 要:川东地区是四川省最大的红色资源富集区,境内红色资源丰富,其中不少革命遗址、纪念馆、陈列馆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文章简要概述了达县石桥列宁街等18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

    关键词:川东地区 红色资源 革命遗址 纪念馆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28-03

    川东地区(含达州、巴中、广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坚、张爱萍、王维舟、李中权、魏传统等的故乡,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这里走出了威武雄壮的红四方面军和威震敌胆的华蓥山游击队,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曾在此浴血奋战;改革开放以来,川东地区各级政府修建了不少纪念园、纪念馆、陈列馆等,使这块红色的土地有着丰富而易得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四川省最大的红色资源富集区。川东地区众多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馆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达县石桥列宁街。达县石桥列宁街,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文物。此街因红军于1933年在一石牌坊上刻下“列宁主义街”而得名。1933年,红军占领石桥镇后,发动工农,打土豪,分田地,在四座牌坊上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等宣传标语。其中,在最为壮观的原太平街口的牌坊上,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突出革命导师,“列宁”两个字大约1米,“主义街”三字略小。“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浸蚀,至今仍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列宁街,因其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红军的创举,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沉淀等特点,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2.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境内,建在镇龙佛头山森林公园内,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那叱咤风云的神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陈列着烈士遗物1000余件,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碑高23.55米,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碑体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后面是年满八十高龄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碑体两侧的碑廊里,陈列着陈云同志接见刘伯坚烈士亲属的照片和中央领导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盛况的照片。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3.张爱萍故居。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的保护建设已列入达州市规划,以将军故居为依托,将建成突出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500亩,由将军故居、“三友”文化走廊、将军碑林、民俗文化村、兰花园和生态保护园组成,集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达州市文化旅游亮点。

    4.王维舟纪念馆。王维舟纪念馆位于宣汉县城,由陈列室和红军碑林组成,三级台阶式园林建筑,四季叶青密茂,繁花似锦。碑林嵌竖有各个时期镌刻或复制的石碑300余通。其中有王维舟在辛亥革命时期任护国、靖国军营长、团长和边防司令时,因所部军纪严明,百姓安宁,深得群众拥戴,东乡、万源等县民众为他树立的“兆民赖之”、“东乡屏障”、“除暴安良”“爱国爱民”等德政碑。土地革命时期,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纪律和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刘湘六路围攻等红军石刻标语口号近百幅。20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王维舟诞辰百周年题写“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张爱萍将军书赠“创建川陕苏区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魏传统题书“来自人民为人民,永记巴山鱼水情,先辈开基遗爱在,后昆奋建两文明”;梁伯言书写的“江山磅礴秀霜钟,崛起人豪在蜀东,早岁献身倡革命,毕生为党竭精忠,风云叱咤声威壮,金石铭勋德望崇,弧且期颐申颂祝,大名垂世寿无穷”;廖杰文所题“清溪一柱气如虹,戎马关山百战功,危舟破浪迎马列,名将展旌震川东,善人耿介身许国,红叶经霜色更浓,大地回春欣告慰,伟业千载仰高风”等赠言、墨宝、诗词、镌刻成石碑屹立馆内,庄重夺目。陈列室内陈列图片资料135幅,王维舟同志生前用过的遗物和其他革命文物129件。陈列室共为6个部分。

    5.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保卫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而修建的专题性陈列馆。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陈列馆占地40余亩,馆舍按花园式园林设计,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馆内收藏、展示了当年红军留存万源境内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及其他珍贵文物1238件,同时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8万红军勇士和英雄的巴山儿女同刘湘20万人马血战万源、保卫苏区的悲壮场景,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陈列馆自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6.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巴中市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长征精神,不仅在城市南郊的南龛山上建成了占地13300余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而且,在博物馆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10多万红军将士与红军烈士的名录镌刻在这里。多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物储备优势不仅在馆内举办各种大型展览,使每年观众在10万人次以上,而且将专题展览搬上街头、学校和乡镇进行巡回展出。1993年建成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则是由当地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自发募捐筹建。如今,作为长征画卷的将帅碑林不仅已接待100多万参观者,而且还新建了陈列馆,馆内展出了300多位老红军将士捐献的2000余件纪念物品。

    7.邓小平纪念园。邓小平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城北协兴镇牌坊村,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覆盖600余万株花草树木的“天然纪念馆”。在这座“天然纪念园”景区内,景区景点众多。沿城区佛手山展开的景观大道,两旁的绿带令人赏心悦目,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核心区等重要地段的绿化景观已初步形成,集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农民新村星落棋布。有“邓小平故居陈列室”、“邓小平铜像广场”、“改革开放纪念园”、“农业科技园”、“求是”园碑林等景点。极目所至,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新居林立,鸟语送爽,古朴自然之风迎面而来。邓小平故居穿逗梁架,小青瓦屋面,农家三合院,翠竹环抱,古朴典雅,是川东民居的典型代表,邓小平自到他离开广安的年内一直居住在这个地方。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真实地反映了邓家当时的生活原貌,历史地再现了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已经和正在恢复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遗迹遗址,如清水塘、德政牌坊、神道碑、翰林院私塾、北山小学旧址等将逐步形成接待能力。协兴老街建于清末民初,位于邓小平故居与佛手山之间,青石板铺就街面,因势拾级,粉墙黛瓦,古色古香。邓小平就读的北山小学就在这条街上。邓家茶馆、刘家大院、团练局旧址等景点正在恢复之中。渠江杨森花园水上游乐区建成于明清时代,翠竹倒影,水天一色,别有情趣。

    8.华蓥山游击队遗迹。华蓥山区紧邻重庆市,解放前是国民党兵源、粮源要地。为牵制敌人,迎接解放军入川,1947年至1949年,华蓥山区掀起了汹涌澎湃的革命巨澜。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华蓥山区开展武装斗争,牵制敌人力量,支援解放战争”的指示,194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由王璞任书记,统一领导上川东、川南和重庆地下党的工作。1947年11月,在广安建立了中共上川东地方临委,分别在岳池、武胜、广安、邻水、大竹、渠县、合川等地建立了8个临时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进行“三抗”(抗丁、抗粮、抗税)。经过组织发动,华蓥山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48年4月,重庆市委《挺进报》被破坏,由于叛徒出卖,华蓥山区顿时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川东临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在华蓥山周围的广、岳、武、渠、合、营等县举行联合起义,并将上川东所辖各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统一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下设支队,以工委番号为序。他们在1948年8月,分别举行代市观阁起义、三溪起义、伏龙起义、真静金子起义。起义队伍与敌人作战,辗转华蓥山,但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起义很快陷入低潮,而游击队员们仍在华蓥山一带坚持斗争,迎接解放。华蓥山游击队遗迹现有“阳和之战”遗址、阳和碗厂遗址、界牌巧夺军车遗址等,现已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9.宣汉宏文校“工”字楼。宏文校位于宣汉县清溪乡,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之兄王佐卿创办于光绪30年(1904年)。学校先以街上古庙为校舍,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清溪寺,集资新建“工”字形校舍,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为工农服务。“工”字楼系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小瓦层面,通走廊,单檐歇,抬梁梁架,“工”字上下两横各面阔四间共31米,进深9.8米,通高9米;中间竖面阔三间15.4米,进深6米,通高10.5米,墙砖印烧“宏文校”阴文楷字,房屋总面积1639平方米。王维舟同志任宏文校校长期间,在这里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校内外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开设新学课程,传播新文化。“五卅”惨案发生后,该校组织了后援委员会,援助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这所学校成绩卓著,学生增至300余人,名驰县内外。这所学校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核心力量,为后来川东游击军的斗争、红军三十三军的建立及其配合红四方面军开拓川陕苏区的战斗,奠定了群众基础,培育了骨干力量,进行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现为达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达县梓潼石刻标语。达县梓潼乡的杜家院子,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的旧址。旧址和门牌石刻标语,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8月22日,红军先遣队到达达县梓桐。为了庆祝胜利,当地教师何家瑞父子想拟写一幅对联。他们抬头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上的镰刀斧头,启发了灵感,就决定用镰刀斧头为内容。于是写出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势磅礴的革命对联,把它贴在石朝门上。10月上旬,红军将这副对联刻在石朝门两边柱子上,横幅刻着“红三十军政治部”。后来又在柱子内侧两旁刻上“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1958年,达县修建烈士陵园,老红军、县民政科长吴德怀等人到梓桐征集文物,方使这幅对联重见天日。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到达县老区征集文物,发现了这幅对联,回京后,来电通知即速装箱运往北京,存展于馆内。

    11.红33军成立纪念碑。王维舟纪念馆外东侧项家山公园顶部,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碑高14.2米,雄伟壮观。碑前梯步下平台,建有王维舟驰马石雕塑像,塑像背景为红军队伍群雕。1929年4月~1930年7月,四川省东部的万源、宣汉、梁山(今梁平)地区农民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的2个连,先后组成川东游击军第1、第2、第3路。川东游击军成立不久,在国民党军围攻下相继失败,余部分散坚持斗争。1931年5月,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重建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总指挥,蔡奎任政治委员。川东游击军重建后,在梁山、宣汉、达县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秋,部队发展到500余人。1933年上半年,川东游击军在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中,扩大到2000余人,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支队。10月,红四方面军进行宣达战役期间,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1月2日,川东游击军于宣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委员(不久,罗南辉任副军长),3个支队依次改编为第97、第98、第99师,共1万余人。红33军组成后,即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整编时,红33军整编为2个师4个团,第97师撤销。1935年春,参加嘉陵江战役后,红33军只辖第99师两个团,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不久,川陕省军区独立师编入红33军。7月,罗南辉任军长,张文才任政治委员(后杨克明)。10月,随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地区。1936年1月,编入红5军,红33军番号撤销。在一个县组建一个军,这在中国军史上是罕见的。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的成立及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共宣汉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这块纪念碑。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题写。

    12.李家俊故居。李家俊故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三合院布局,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30年6月,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下令围剿固军起义,敌第三路司令廖雨辰放火焚烧了李家俊住所。为纪念先烈,启迪后人,1984年,万源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其重建。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占地932平方米,房屋为一楼一底,平顶屋面,面阔五间共24.5米,进深四间共18米,通高6.5米,底层高3.2米,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展示了烈士当年革命斗争事迹。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渠县苏维埃纪念馆。渠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的一部分。1933年10月2日,中共渠县县委、渠县苏维埃在贵福建立。下属10个区,70个乡。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在这里指挥过有名的营渠战役和苏区的革命活动。渠县苏区人民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数千名贫苦民众参军参战,两千余人献出宝贵生命。红军战略转移后,苏区人民同卷土重来的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斗争,160余人倒在屠刀之下,文必达等英烈永远活在老区人民心中。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对今人和后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县委决定在原县苏维埃机关旧址贵福镇小学后面的八台山修建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该馆占地30亩,展馆1107平方米、革命文物270余件,建有营渠战役纪念碑、红哨亭、红星桥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了“渠县苏维埃纪念馆”馆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老红军魏传统题写了“营渠战役纪念碑”碑名,公安部原副部长、老红军于桑撰写了纪念词。集纪念、参观、游览于一体的渠县苏维埃纪念馆是渠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4.通川区红军亭。为表达对革命先烈敬仰和追思,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重建了红军亭。新的红军亭位于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指挥所旧址;4层33米高,代表红4方面军第33军在达州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顶端树有一个高2米的发光红五星。红军亭内部各层布置代表达州历史、经济、文化、民风、风俗的图片和实物。第一层陈列的是“中国红色第一街”、“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四方面军军旗和长近3.6米、宽1.8米、记载川陕苏区历史渊源的“红军亭”;第二层是“红军将帅谱”,记录着当年在达州征战、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帅的近(下转第39页)(上接第29页)300人;第三层是红色书法作品,有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张爱萍等的题词;第四层是幅幅记录着达州变化历程的老照片。红军亭夜间进行霓虹灯全面布景,达城老城区、南城、西区、北外的市民都能看到凤凰山上美丽的红军亭。红军亭饱含着达州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她矗立于达州城天宽地阔的最高点。身在城中,抬头就可以看到红军亭的雄伟英姿。即便是黑夜,同样可以仰望红军亭闪闪红星的耀眼光芒。红军亭是达州新的标志、新的景观,她不但蕴含着伟大光荣的历史,更是在时时刻刻深情注视和护佑着凤凰山下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15.巴山魂。1992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川60周年,达州市人民政府特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专家设计,在达城中心老车坝竖起了“巴山魂”雕塑。199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巴山魂”被拆除,2006年7月恢复重建。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巍然伫立于达城龙爪塔前。重建时,为使新群雕比过去更美观,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较过去更科学、先进,雕塑耐腐蚀、抗风化能力更强。恢复后的雕塑高13.83米,总重量100余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正面,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巴山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基座上方,几名红军战士或手持梭镖或身背钢枪,目光如炬、直刺苍穹。

    16.战洪图。2007年9月30日,以纪念达州市历年抗洪为主题的大型雕塑《战洪图》在塔沱广场正式落成。该雕塑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龙德辉教授设计,主体高12米、基座高0.8米,材质为灰花岗石。其设计以“人”字造型,寓意一种顶天立地,于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字下面四周的群像是人民群众和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团结奋战、抗洪抢险场面的艺术展现,其中有武警战士抢救落水儿童,转移孤寡老人等典型事迹的再现。面对连续三年的特大洪灾,达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倾全部之力,奉血肉之躯,同洪水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在州河之畔的塔沱广场建造《战洪图》雕塑,就是要把人民心中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固化成一种标志,让世人永久缅怀和纪念。

    17.蒲家英烈园。蒲家英烈园建立在通川区蒲家镇中心小学(民国时期达县第五高级小学,即“五高”)内。1922年,“五高”领导人戴治安开始在学校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达尔文的画像,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学校成为了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1927年,张爱萍、魏传统、赵明恩、牟永大等一批有志之士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宣传马列主义,并在此建立梁达中心县委和川陕省达县苏维埃政府。蒲家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北上抗日,200余人成为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蒲家镇牺牲的702位烈士中,大多数是“五高”的学生。张爱萍等新中国的达州籍6位将军,都受过“五高”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蒲家英烈园于1989年在周永开等几个老共产党员的倡导下,多方集资建立而成,是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园内塑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塑像,当地英烈代表戴治安、牟永大、赵明恩的塑像也伫立园中。“五高”旧址修复一新,展出了大量彪炳千秋的“五高”史实、人文资料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18.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位于达州市南坝街400号。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是达县中学所在地,也是近代达县地区革命活动的策源地,革命火种的传播地。共产党员张鲤庭、戴治安等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并组织进步学生同国家主义派和军阀刘存厚进行坚决斗争。共和国开国上将陈伯均、张爱萍,少将魏传统,马列哲学家杨超中学时代都曾在这里接受革命思想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档案室里,还保留着张爱萍、魏传统的墨迹和照片。四川文理学院前身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了以谭力、雁宁为代表的“巴山作家群”的中坚力量,由他们主创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女子特警队》、《冰山上的来客》、《杀出绝地》、《突出重围》、《远山的红叶》、《江姐》等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成为加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川东地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CJS10-047)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0度一般项目<川东地区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编号:SLQ2010B-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列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川达州 635000)

    (责编:芝荣)

    推荐访问:教育资源 概述 红色 川东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