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简论高等教育不平等的现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10:00:34 点击:

    摘 要: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中国目前贫富差距依旧很大,高等教育不平等现状日益凸显。按照不同维度将社会分成不同属性的层次,从不同的社会分层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是如何因为社会分层而产生不平等,并从宏观和微观相互建构的角度分析这种不平等的深层原因,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从经济、制度、观念等方面加以入手解决,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最大公平。

    关键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社会流动;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49-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社会对科技和知识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在后工业时代,知识和技术越来越重要,理论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中轴”。我们姑且不论是不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但是却能明确地肯定一点就是社会的进步将取决知识的增长。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机构和方法,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无论是对宏观的社会还是微观的个人来说,高等教育对推动其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其地位显著,高等教育的平等才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城镇户口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进步,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绝对数量上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扩招的基础上,农村大学生所占比例却越来越少,城乡差距也在逐年增大。

    高等教育区域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以分数为统一口径,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但由于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走向省份自主命题选拔人才的路径,因此,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地域之间在不同的教育水平和考试难度基础上,各院校之间在各省招生的人数与考生总数比例差距极大,很容易看出来招生比例的严重不均等,尤其是很多的重点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进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各种招生优惠政策,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入学比例。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来,近十年来,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不公平程度正逐渐缩小,但仍需进一步努力。这种公平的实现主要依靠国家的制度性措施,而这些制度性措施往往倾向于对少数民族实行各种优惠,例如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这些制度性优惠政策本意在于弥补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落后,但也容易出现很大漏洞,如果不能合理调整,对非少数民族学生反而会衍生出新的不公平。

    二、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如果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不同表现。即使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在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公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分别以不同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分层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讲,他们没有全面充分发掘高等教育不平等的表现,而只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一点,大都忽视了民族之间的新的不平等以及性别不平等;其次,他们将这种不平等的表现过分归咎于政府或者社会,忽视了家庭背景因素对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作用;再次,在归因时有经济决定论色彩,特别是在分析城乡差距上,往往认为这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所决定的,这种差距决定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从而导致落后地区教育水平的滞后,这些地区考生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难以与发达地区考生相抗衡,从而导致城乡比例失衡。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全面阐述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的表现,并从社会和个人相互建构的角度分析这种不平等产生的原因;认为不平等的产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发展、制度措施、文化观念、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

    三、概念界定

    本文中,笔者将着重定义两个重要概念,以方便读者明晰论述方向,同时缩小研究范围。

    (一)高等教育不平等

    笔者主要研究的高等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在高等教育上则指高考招生不平等。如果严格的以高考分数来决定不同人该享受何种高等教育,就很难实现最大限度地公平,因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教育背景不同,显然也不能仅仅依靠这个单一指标。因此,将高考分数同制度措施相结合对高考弱势群体是有帮助的,也是有利于实现最大限度公平的。但同时,这种制度措施本身的好坏及执行情况也容易导致新的形式上的不平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实现正义和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选择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机会。因此,高等教育起点不平等也就是入学机会不平等,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利影响,下文将着重论述。

    (二)社会分层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社会分层,但其理论取向却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对社会整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其实,相对于阶级和阶层理论,社会分层的意义更为宽泛,可以涵盖阶级和阶层。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学家们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所以,只要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因为某种外在属性而将社会不同群体分成不同等级序列,受到不同待遇,就可以认为存在着社会分层。如果将地域、城乡、民族、性别等因素作为分层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实行了不公平的对待。

    四、高等教育不平等现状

    社会分层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平等,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分别从城乡、区域、民族等维度划分不同的社会分层,并从该角度阐述高等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一)城乡差距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班级里农村同学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这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扩招,农村学生本应享受更好、更平等的教育,可是现实却是教育的城乡差距正在逐年拉大,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选择上,农村学生越来越被排斥在机会之外。

    (二)区域差距

    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外,区域差距还表现在不同城市、不同省份之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区域差距主要体现在录取过程中的分数线的区域差异和深层次的录取比例等方面的差异。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主要是针对现实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的制度性选择,是对理想公平的追求,但在事实上已经影响了高考的区域性公平问题;高考录取比例的区域不平衡也是高考制度分省定额录取的制度安排的结果。

    (三)民族差距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民族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各民族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因此,少数民族不平等的历史正在逐渐改变,笔者认为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措施,少数民族最后将实现公平的受教育权。但是在此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新形式的民族不平等,即下文将论述的由于国家积极制度的漏洞所造成的对汉族的不平等。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后天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受到先赋性身份影响,而现代社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就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以先赋性身份决定个人命运前途的风习,强调个人后天努力的自致地位。所以,从本质上讲,为了实现少数民族和汉族在高等教育机会面前的平等,真正长期有效的机制是实现区域和民族的协调共同发展,普遍提高不同民族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这种公平建立的基础是普遍发达、没有差距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而不是因为民族身份享受的优惠政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的情况下,难以很快实现这种进步,只能以制度性优惠政策来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其前提是这种制度性政策必须在严格监督下合理执行,否则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

    五、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分层是个历史性的问题,传统上诸多关注此问题的学者往往将问题的根源归因为国家制度措施或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还原论的观点。高等教育分层是个复杂的问题,它在宏观上受到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微观上受到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是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二者之间相互建构,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不平等。

    (一)宏观分析

    1.经济发展。经济因素虽然不能作为解释高等教育不平等的唯一因素,却是不平等产生的根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提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民族差距等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仍然没有被打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这在根本上影响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资源分配,从而在深层次上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制度因素。从某种因素上来说,国家制定的制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发展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是教育理想公平的一种诉求。但是在另一方面,却构建了新的不公平形式。在这里,笔者想区分两种制度因素。第一,积极制度,即国家以成文的方式规定的合法的制度措施。例如国家规定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其初衷虽然是为了在制度上弥补少数民族教育水平落后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平等,但如果没有合理评估和监测执行,搞身份认同制的一刀切,很容易引发制度漏洞,被少数人所利用,引发消极影响。因此,对此类积极制度优惠措施必须予以合理评估和严格监控。第二,消极制度。即阻碍高等教育平等的制度,这种制度往往是历史遗留下的产物,例如户籍制度。除此之外,消极制度还包括面对日益不公平的形势下,国家的不作为现象,这是一种隐性的消极因素。不作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纵容。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基础上,国家没有适时提高农村考生的入学比率,反而加大了城乡差距;在区域招生比例差距明显的基础上,国家没有提高落后地区和考试大省在高校录取的比例。这些不作为现象显然正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

    3.文化因素。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是指狭义的风俗观念因素,是不成文的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行动和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以农村的传统风俗为例,落后的性别观念如男尊女卑,狭隘的小农经济观,读书无用论等等思想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子弟入学的门槛。与此同时,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深刻地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并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互建构更加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实现。

    (二)微观分析

    这里主要体现在现代家庭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意愿。这种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它在微观上影响了个人是否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

    1.家庭经济条件。以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为例,即使高等教育能够为其提供机会,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高考生也往往主动或者被迫放弃这种机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减小收入差距。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能得到改善,在高等教育收费和物价上涨的基础上,农村子弟进入大学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从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农村女性。

    2.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如果他们能够将高等教育与子女职业发展、地位变动联系起来,往往能够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没有充裕的经济支持,也会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点;相反,如果在观念上已经否定了高等教育的作用,显然不利于子女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可以说,这是一种相对传统和落后的小农经济观,即子女一旦成为合格劳动力,就迫使其进入劳动领域,而不再让其接受更高程度上的教育和发展。相反,在发达地区,如果家庭条件和父母都能够允许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其进入大学的比例显然要高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子弟。

    3.宏观微观的相互建构。之所以说高等教育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它受到宏观和微观相互建构的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制度措施、区域的文化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深深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背景,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选择意愿,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个人是否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而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又对其经济发展、制度措施、文化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上文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充分发现无论是高等教育城乡、区域、民族还是性别差异,其形成都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和机制互相建构、互相影响的产物。这启示我们,解决高等教育不平等的问题,绝不能单从经济和制度等方面入手,而应该有整体和系统的眼光,综合把握各种因素的相互间作用,从而推动其良性互动。

    六、结语

    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该是从不同层次入手。从根本上讲,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发展,提高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是减小教育不平等的关键;国家不能忽视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更不能放任纵容,而应该制定积极制度,废弃历史遗留下的消极制度,应充分考虑各种制度措施的影响和后果,加强评估和监控,实现制度在减小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农村地区的文化风俗观念,国家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和纠正,而这又进一步依赖于教育的平等;至于微观层次上,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选择意愿是家庭和个人面对教育不公平时应该着手努力的。任何时候,都应该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以相互建构的观点将其合理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

    [2]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

    [3]洪岩璧,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25(4).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不平等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