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张謇:“近代南通之父”慈善活动影响和意义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08:55:25 点击:

    摘 要:张謇的慈善活动对比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而言知名度较小,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却非常深远。对张謇慈善活動的研究与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是当今南通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张謇的慈善活动分为以创办传统慈善机构为主的早期和建立新式慈善机构为主的中晚期,张謇投身慈善活动的思想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并在其慈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张謇的慈善活动总体而言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模式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了当时的南通社会、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更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张謇;南通;慈善活动;意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D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055-07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是清末民初江苏南通籍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其一身操劳南通的实业、教育以及慈善事业,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其在实业和教育领域的投入可谓在南通地区家喻户晓,但其在慈善领域的广泛涉足却较不为人所知。早在光绪年间张謇便已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开始操办家乡慈善事业,他的慈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的慈善项目、更着重于新慈善、符合当时近代化潮流的新的慈善机构,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身慈善事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不断进行的的慈善活动和他结合中外的慈善思想理念为南通乃至中国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目前,学术界已有关于张謇慈善活动及其影响和意义的研究成果,关于张謇慈善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张謇的慈善活动过程、分析其慈善活动带来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有助于了解南通的近代化进程和熟知地方历史及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关于张謇的慈善活动及其影响、意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张謇的慈善不是类似“慈善秀”的名人慈善。他的慈善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名人慈善上,慈善活动的目的绝非是以做慈善之名羞辱民众,而是做了自己心里真正愿意做的事,和当今各种伤害苦难群体尊严的“假慈善”有着天壤之别。张謇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和其对实业、教育领域旗鼓相当,张謇在实业和教育领域的投资固然庞大,但其终生都没有放弃对穷人和苦难之人的救济与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主要在于对人的改造,张謇所做的慈善是可持续性的慈善,用“教”和“赈”进行慈善。

    目前,学术界对于张謇慈善思想来源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只局限于其慈善活动过程方面,对其慈善思想理念的探究较为浅显,对其影响和意义的分析探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一、张謇慈善活动的思想来源

    (一)个人早期经历

    张謇的慈善活动,始终透露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的“平等”“博爱”以及地方自治思想,这和张謇早期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张謇出生于书香世家,但其家族三代人都没有取得功名,张謇早早入仕但应试之路却一路坎坷,到其四十一岁时即光绪二十年(1894年)时,张謇方中状元,但被归为冷籍。冷籍是清朝时关于特殊应试子弟考取功名的说法,“有祖父先人已读书应试而子孙未能相继,隔数十年复有后裔出而应试者,率指为冷籍”[1]冷籍者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多受官场排挤。张謇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其早年受到的不公平和人生的的坎坷不无关系,由于这些因素,他开始投身慈善、使社会公平,弱势群体皆有所依。

    (二)儒家“仁爱”思想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仁爱精神给张謇的慈善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张謇在他的慈善活动之路上,秉持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周济、帮助穷苦百姓和急需帮助之人,造福社会,在借用儒家传统思想的同时,张謇又从实际出发,将慈善理念付诸实践,其慈善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在当时的社会实属少见。

    张謇曾说过这样一席话“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2]。

    (三)西方“博爱”及地方自治思想

    除了秉持儒家“仁爱”思想,他对西方资产阶级平等、博爱思想的借鉴也非常得当。这种借鉴理念,从他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就开始逐步形成。在当时近代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中国社会环境下,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已渗入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张謇的平等博爱思想在其实践中付诸实际并造福于一方百姓。

    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当时其他先进分子的理念有所不同。他的慈善思想最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不像当时的别的慈善思想那样就事论事,而是把慈善和公益变成整个社会救亡图存运动中的重要过程,把它变成一项具有非常长远和深度的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一个过程。张謇的独特的慈善观念是受到当时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后西方先进思想所影响的。因为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慈善活动已经经过新教改革和资本主义革命,深深进入国家社会体制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强有力因素[3]。张謇这样独特和先进的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非常少见。

    张謇一向对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政策非常执着,他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地方上的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发展不可切割,将地方自治的新观念予以实践和慈善活动必须同时进行。清末,《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上自治求富强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诸如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轮日演说中外大势,政治原理、行政学等,欲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4]。张謇三个时期的慈善活动,皆立足于南通地方,根植于本土。他曾经总结说:“窃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始发生于謇兄弟一二人,后由各朋好友之赞助,次第兴办,粗具规模。”[5]

    推荐访问:南通 之父 近代 慈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