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00:00:11 点击: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的学科,问题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课和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二期课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问题教学 实践操作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理论的学科,问题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课和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体现二期课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要求,这是早已就有的共识。但是具体操作上,却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出。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成,笔者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践行者,仅从教师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课是学生通过对政治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并学会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政治、经济与社会现象,逐步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这其中基础理论是出发点,科学方法的掌握是途径,“三观”的养成是归宿。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课普遍存在误解,经常扣以说教、空洞、形式、高调之类的帽子,学生对政治这门课的态度也是平时放一放,考前背一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政治课可有可无,给政治课功能的实现增加很多难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科语言抽象

    政治课语言重理性少情感,多思辨少推理。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们还没有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意境中走出来,突然换上了“形而上学”、“唯物辨证法”这类艰难晦涩的专业术语,就好比吃完了鸡肉接下来是鸡肋,虽然鸡肋有味,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雅”兴。政治老师也大呼:政治课难上。

    2.教材的理论性强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本质,政治课教材必须是科学性语言,这就使得教材语言的表达理论性较强。上课时为了讲清一个概念,教师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数据、实例来充实教材内容。但却无意间给学生造成一种感觉:教材可有可无,进而延伸到政治课可有可无。

    3.学科的时效性明显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课,对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年段去分析,需要不停地从现实中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政治学科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种假象:读书看报可以替代政治课。

    4.测评方式的多元化趋向

    随着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广泛运用,政治学科的测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学业测试、高考测试、社会调查能力测试,有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原有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教师讲授式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变化的需求。学生会发出条条框框都背了,也考不出好分数的困惑。

    政治学科实际就是一门既讲理论又讲实践、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时代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那种把政治教学当作了知识的传授、当作升学途径的教学方式,显然有悖政治教学的精神。政治课教学应该轻形重神,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二、“问题教学法”的存在价值

    以问题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被普遍认为是执行教学的基本法则,这是由它自身的基本作用价值决定的。

    1.问题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问题是认知过程的必经阶段。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调用原有的经验、知识储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建构”。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

    问题教学法是认知心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循序渐进状态。问题教学法使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成为一个逐步深入连续不断的过程,使学生的获得认知、参加活动、增加体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和谐统一。如图:

    2.问题教学法符合二期课改的创新要求

    问题教学是教学创新意识的发端。创新性活动往往是以一个问题的提出为契机而展开的。存在问题,学生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探究的原动力,才会有“偶得”和“新悟”。

    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学科认识的成果,还掌握了这些成果与结论的获取途径与过程,使学生形成了认识的独立性,发展了学生创新能力,符合二期课改中的创新要求。

    3.问题教学法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

    教学中的教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时适时地给出教学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

    教学中的问题可以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扬帆”;当学生思维方向不明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导航”;当学生思维集注“攻关”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避险、通幽”、“豁然顿悟”;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问题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靠岸”。因此,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扬帆—导航—避险—靠岸”完成一次心路之旅。

    4.问题教学法符合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政治学科揭示的是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和普遍规律,所以,语言抽象、理论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越过“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探索”阶段,直接进入“问题解决”阶段,就会出现学生死记硬背货课本原理的情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相关的数据和实例,提出问题,增加了一个信源(学生)和无数条信息渠道(学生间信息的交流),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传递网络,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有益于学生真正接受正确观念。

    政治学科时效性强,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不少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提出问题,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缩短学生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和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

    此外,问题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为教师反馈信息,促使教师适时调控教学,使教学和谐促进。在解疑和捕获新知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新展示才智的机会,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政治课问题教学法的操作执行

    关于政治课问题教学法的方法论,这里仅从教师的角度谈谈怎样创设问题教学的环境、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机,以及提出怎样的问题。

    1.关于问题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1)平等性原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洗耳恭听,是一种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封闭的。问题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封闭式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巧问质疑—主动探索—多向讨论—总结延续”,构建师生相对平等的开放教学过程。

    (2)弘扬个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提问是经常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如果教师过早地肯定某一学生说出的这一答案,而忽略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力,而且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又会返回原先的讲授式教学。问题教学提倡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共享。如图:

    (3)合理分配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主观上讲,教师总希望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又力求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要求。但在客观上,这其实是很难兼顾的两个方面。往往总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而只能机械记忆学习的内容。而我们已经无法象苏格拉底推行“产婆术”时期那样实行一对一式的教学法了,最好采取“橄榄式”的分配,即难度适中和水平居中的问题与学生,然后向两极递减。

    (4)可控性原则。教学系统中的微观变量太多,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互渗透,会使课堂教学不可控制性增强。教师应立足于应有的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节课确立核心问题而不是解决所有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释疑,使他们“乐学”。

    2.关于提问的时机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已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可见,教师必须选择提问的时机,以形成破竹之势。

    (1)于有疑处发问。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及时发问,步步激疑、导疑、释疑。

    (2)于无疑处发问。平中见奇,一直是艺术追求的境界。课堂教学若能从看似一成不变的形式与内容中,巧妙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握全局随机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无意注意不能持久稳定,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所以,课堂上不可避免会出现学生“走神”现象。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话题中来。

    (4)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有张有弛、虚实结合的境界,使学生兴奋与抑制相互交替,在有节奏的思维中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后,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刻回答,或者看到一个问题时,不必立刻发问,而让学生在静思中有所感、有所得,然后再质疑、解疑。可以说,这样的留白是为提问蓄势,或者说是提问的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更广阔的自由境地流动。

    3.关于提出怎样的教学问题

    (1)留有思维空间的问题。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和重要性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促进企业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公平稳定,更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社会保障水平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2)开放式问题。如学习过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后,针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潮,有什么建议呢?

    (3)重视学习方法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类问题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重视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如对于沉淀下来的保险金会产生什么变化呢?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从参保人对于保险机构,二是保险机构对于参保人。

    (4)理论联系实际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避免“新坛装旧酒”。空洞的理论从来只是无力的唇舌。只有把时代的活水引向课堂的政治课教学才会有生命力,只有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剖析、批判基础上的政治课教学才会拥有生命源泉。政治课的问题应该敢于触及时代焦点、述评社会热点。在力主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应该敢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

    (5)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答案,但是经过思索和探究又可能产生。

    四、政治课问题教学的展望

    政治课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释疑为过程,以思考为意义,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将政治学科的抽象理论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结合后,从而实现学生对治学科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转化成自主性学习,还需要进行政治教师问题教学的课后反思研究和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政治学科问题教学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推荐访问:政治课 实践 思想 操作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