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23:15:06 点击:

    摘要:德性伦理学已经成为克服效益论与义务论所造成的道德教育弊端的良方。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发现,儒家伦理几乎具备了德性伦理学的所有8个重要特征:即强调品格之上,主张目的论,肯定人性的可塑性与德行后天性,以中庸之道作为德行培养的标竿,追求自然主义,强调实践智慧与道德德行的共生关系,强调德行一体以及注重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公民教育的密切联系。中国儒家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德行伦理学。中国儒家德性论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德行;德行伦理学;儒家伦理;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066;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1-0068-09

    导言

    西方伦理学从启蒙运动时代起,一直为两种主要理论所主导:一是康德的义务论(deontology),另一则是效益论(utilitarianism)。随着对这两种理论日增的不满与批评,近20年来,源于古希腊的德行伦理学(virtue ethics)重新获得学者青睐并蓬勃发展。所谓德行伦理学,对于何为伦理上的善,并非像义务论与效益论所主张的那样,在于行动本身或对行动结果的判断上,而是基于行动者本身。德行伦理学关心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或有德行的人。

    德行伦理学是一种目的论的(teleological)伦理学,强调至高善或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不同于作为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的效益论,后者以行为的结果来论断行为的是非对错。德行论同样不同于强调动机的义务论,后者认为只有善的意志(good will),或纯正的行为动机才能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当代的伦理学者把效益论与义务论合并称之为规则本位的伦理学(rule-based ethics),或行动本位的伦理学(act-based ethics),因为无论效益论或义务论都把建构抽象的道德原理或规则当作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根据这些道德原理,我们才能够判断个别事情或行为的是非对错。而德行论则是属于行动者本位的伦理学(agent-based ethics),它以如何培养一个好人或有德行的人作为首要的关怀。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学如果要与西方伦理学的体系来做比对的话,儒家伦理学比较接近于亚理斯多德德行伦理学的传统,甚于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重视德行或品德的培养,甚于对道德原理的探讨与建构。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与做人,而做人即是要做一个有为有守,而且是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成圣成贤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受教育追求最高的目标。即使不以最高的目标为鹄的,也要立志成为一个君子,而所谓的君子即是一个成德者的代称。这都与德行脱不了关系,而且也把道德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更优先的地位。

    本文主要的目标是将西方的德行伦理学与中国儒家思想作一对照比较,并尝试用德行伦理学的理论特征与概念架构来审视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思想,看看能找出哪些雷同之处,甚至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然后希望能尝试从德行伦理学的概念框架来建构华人社会的道德教育理论基础。

    一、当代德行伦理学的特征与道德教育

    当代德行伦理学的研究论述主要建基于亚理斯多德伦理学的理论概念框架上,当代德行伦理学者也多半被称为“新亚理斯多德主义者”(neo—Aristo—telian)。这项源自于亚理斯多德伦理学的传统除了围绕以德行(αρετη)概念为核心的论述之外,它还特别重视良好品格或德行的培养与道德行动的实践,特别关心要将伦理学理论知识的探讨与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的实施相结合。这也是为什么自1980年代后期至今约二十几年时间,在英语世界中与德行伦理学相关的论文与专著如此兴盛且蓬勃出现的原因。

    无论德行论(virtue theory)或德行伦理学(virtueethics)一般在用法上都相当浮泛,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包含相当复杂的内容,在当代学者之间可能也有不同的定义或诠释。直到1980年代后期,它的意义才变得比较确定,也被用来指称一套新的,或可说是一套更新的伦理学探究方式,主张对伦理学基本的判断是对有关品格的判断。尽管有歧见,不过它毕竟还是存在一些学者们共同认可的基本特征,我们就一一说明如下。

    (一)品格至上论(the primacy of character)

    亚理斯多德将人的品格划分为六种可能的类型,其中三种是好的,另三种则是坏的。这六种品格,依照优劣秩序分别是:第一为英勇而神圣的德行(a heroic and divine kind of virtue),是最高尚的品格,也称为超乎常人的德行(superhuman virtue)。第二为德行,这当然是指道德的德行而言的。第三为自制(encrateia/continence),这种人不像前两种,有恶念,却悬崖勒马,因此外在表现和前两种人一样。第四为不能自制(akrasia/incontinence)或者称为“缺乏自制力”(lack of self—control),是一种坏品格。这种人有恶念,自知不对,内心抗拒挣扎,却不幸失败。第五为恶行(vice),这种人有为恶的欲念,不但不加以抗拒,反而在作恶之后,并不以为这么做不对。第六为兽行(brutishness),这种人天生就有毛病,不正常,没有道德良心与道德意识,也不具正常的道德认知判断力,通常只有在野蛮人身上才能发现。由于第一种与第六种品格类型都非常人,亚理斯多德只谈另外四种品格,其中人人应努力以成为有德行的人为目标。

    德行伦理学的首要特征是它对德行或典范性品格的推崇。找出一位能以非凡方式实践德行的人格典范,似乎是理解并应用德行的惟一可行方式。丹尼尔·斯坦特曼(Daniel Statman)指出,“这项特征包含两种意义:第一,至少某些有关品格特征价值的判断是独立于行动对错判断之外的;第二,德行的概念证明正确行为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德行的概念在解释上先于正确行为的概念。这种证成次序的翻转,无异是一种伦理学思想上的典范革命(achange in a paradigm)。这种将聚焦从行动到德行的转变在伦理学上绝非小小的改变。这样的典范性品格成为德行伦理学形式定义的一部分,这样的定义以下面的原理开始:一个行为是对的(right),如果某个行为是一个有德的行动者在这样的场合下会做的,它就是对的(right)。因此,要求以某种特殊方式作为德行表率的典范人格是理解与应用德行的惟一可用方式。

    推荐访问:儒家 视域 德行 品格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