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20:45:50 点击:

    摘 要: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渗透于华夏儿女的衣食住行中,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且三家的音乐文化鲜明体现着其思想主张与内涵。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以“主体间性”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清楚且深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三家的传统音乐为例、运用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以点带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主体间性;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2-01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2.115

    一、“主体间性”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的精华在于将世间万物视为与“我”平等、同在的,人类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怀着平等、和善、亲诚的态度,而不是对立与征服、主导与支配的极端情绪。这种正确的、进步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各种事件所带来的矛盾与弊端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我们也不妨将其看做是人类的反思与进步。如果所有人都学习并践行“主体间性”哲学理论,那么现今的许多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如种族歧视、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不和谐因素。同样,如果一种事物具有“主体间性”的哲学性质,那么它定是包容的、广大的,是长久留存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充分渗透着这样一种哲学思维,使其融会贯通、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不断向前。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是在20世纪的现代社会所提出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则在千年以来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且有据可依。

    二、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华文明之上,它是一种反映民族特性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现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文化当中的思想观念可以任何事物为载体来外现,如琴棋书画、中国戏剧、传统中医、民间工艺等,其中承载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岁月更迭,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冲刷、荡涤,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魅力,追寻其中的价值便少不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它们是中华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展现,是一段历史时期中的思想的奇葩,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前进指明方向,三家的思想观念三足鼎立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片天。儒释道三家作为宗教流派,其仪式章程、文字典籍鲜明地体现着他们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三家的音乐成了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音乐美学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其鲜明的价值观念。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观点在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记录在《论语·泰伯》中。他在谈到人与乐的关系时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人的修养是从学习诗开始的,要立足于社会,有社会地位就要有道德修养,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接受美育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将“礼乐”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孔子在欣赏原始歌舞《韶》时评价其音乐 “尽善尽美”。其实,“尽善尽美”中就渗透着主体间性的哲学思维,内容要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善”,也只有這样才能发挥音乐最重要的功用,真正体现音乐的价值、音乐的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二)道家的音乐思想

    在音乐史的角度我们习惯将儒家学派看做是倡乐派,而道家是非乐派。但是需要明确一点,即使道家是非乐派但是并不代表其不使用音乐,相反,道家有自己的音乐审美观点以及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包涵其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道家音乐思想的研究重点,即便《吕氏春秋》一书中体现了众多学派的观点,但其核心思想仍然是以“道”为宗。该书的编纂体系“十二纪”体现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观念。“十二”纪中的“仲夏纪第五”和“季夏纪第六”中各有五篇与音乐相关的文章,所以对道家音乐思想的研究也可以由此开始。重生,是先秦道家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道家对“生”的认识,称之为“性命之情”。其中,“性”指的是生的本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命”讲的是生之来源,是说人归为自然的一部分,认识人之生命的来源、本质,就一定要要涉及自然的来源和本质,由此可观人之与自然休戚与共。《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篇名中对个体生命的认知给予了直接的反映,比如《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本生》《重己》,及之后的“仲春纪”中的《贵生》,都是在讲“生”,反映的也都是“重生”思想。

    (三)佛教音乐思想

    佛教音乐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它与中国传统音乐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音乐特色,并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与众不同。始于印度吠陀时期的佛教音乐,脱胎于僧人诵经之声,诵经即日常用赞颂性质的文字来歌咏诸佛菩萨的功德,之后逐渐形成佛教仪式中的各种唱念。在流传过程中,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基于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韵味的佛教音乐。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曾进行佛教音乐的创作,在游览鱼山时,他听到空中有声音清扬哀婉的岩谷水声,良久思索之后,深有体会,于是摹其音节,借鉴《瑞应本起经》作曲作词,遂成音乐,这就是我国佛教音乐创作之始、传承至今的《鱼山梵》。曹植在中国传统民间乐曲的基础上创作佛乐,将传统音乐与宣扬佛法的文字相结合,促进了佛教音乐在中国的成长、发展,并为以后佛乐与如南曲、北曲、说唱的艺术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的儒家雅乐、道家音乐、佛乐三者有共通之处,都反对过分纵情,迷荡不谐和的音乐。雅乐讲音乐和谐;老子讲大音稀声,没有那么多繁杂的音符节奏,而是简单、和谐与天地之道相应;佛乐空灵缥缈,使忧愁得到排解,其中淡泊宁静的修行境界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三家音乐的“和”的主张都能够削减差异、调和矛盾,都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智慧,所谓声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样的和谐之道对于国家、民族、世界的安稳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外现形式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思想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前进指明了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的和谐、平等思想与西方的主体间性思维不谋而合,这不是巧合,恰恰是普世价值观,是先贤们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真理的普遍认同,也代表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中与生俱来的友好、爱好和平、積极进取的宝贵品质。 “主体间性”是我们现代人用西方的哲学观点所探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性,古代祖先也许不懂什么是“主体间性”,但是他们爱好和平、尊重自然规律、把人生当做修行,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更具有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

    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就必须着重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如今面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我们目不暇接、难分主次,甚至于部分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老土的,以至于对本民族的文化不自信甚至贬低,这大大削弱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世界很大一部分物质、精神文明,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带着它一路前行,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林谷芳.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J].杭州(我们),2011(5).

    [2] 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共传统音乐中人与对象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7(2).

    [3] 黄汉华.音乐符号行为中的身体间性[J].音乐研究,2009(4).

    [4] 崔学荣.试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J].中国音乐学,2009(3).

    [5] 崔宁.音乐审美的镜像时空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 李迈新.浅谈中国佛教音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7] 胡千红.佛教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意义[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 主体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