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解释向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19:45:21 点击:

    摘要:通过阐发新型实践范畴,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实践概念、哲学观、真理观、历史观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创新,促成了哲学历史上的实践论转向。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解释向度中图分类号:BO—O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以独特的实践范畴为基础,对哲学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创造性的解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鲜明的实践性、深刻的思想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引发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论转向”,在现代哲学理论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全局性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常常从客体、对象的角度阐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本文则关注作为解释主体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意向。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具有多种解释向度(即创新方向或探索意向),本文仅尝试从实践定义、哲学观、真理观、历史观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有助于更加透彻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深远理论背景、丰富理论内涵和广阔发展空间,从纵向历史追踪和横向结构扫描相结合的视角展示马克思以新型实践范畴为基础开辟的理论创新方向。

    一、实践内蕴

    在中国古代思想历史上,实践范畴主要被理解为伦理实践,儒释道各家大体都是如此。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西方哲学历史上,无论是古代、中世纪还是近代哲学,直到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前,哲学家们在通常情况下都倾向于把实践范畴理解为伦理实践,偶然的情况下也间有从生产、科学实验、艺术等意义上运用实践概念,但这只是局部现象,不是一种统一的、对人类而言是根本性的和具有本质意义的、其内涵包含了理论、精神的理论范畴。

    针对以往实践概念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马克思非常注意有针对性地批判旧认识,全面、深入地阐发关于实践范畴的新思想。以往人们都想当然地以为,只有唯心主义哲学家才关注人类存在和活动的意志自由问题,唯物主义哲学似乎注定要忽略人的自由意志。但是,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针对人们长期忽视和误解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哲学的情况,明确指出,伊壁鸠鲁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并不必然地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面。相反,伊壁鸠鲁通过论证“原子”下落过程具有偏斜运动,为偶然性从而为意志自由提供了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事实证明,唯物主义并不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仇敌,并不必然抹杀和忽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相反却能够既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又深刻地捍卫人类实践的意志自由。应该说,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氛围里,能够既重视唯物主义研究,又能够指出和证明唯物主义与以往被人们看作是唯心主义专利的意志自由原理并不天然矛盾,相反却可能共存于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不但需要勇气,而且需要非凡的智慧和远见。这种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相结合,以及由此推动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意志自由信念相结合,是马克思创立新实践哲学的思想源头和逻辑前因。同时,注重从客观性与主观性、规律性与自由性双向互动、互容、交融和相辅相成的方面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活动,也显示出了马克思实践范畴独特和深刻的认识视角和概念特质。

    针对国民经济学家们简单地接受资本家的观念,把人及其劳动看作是经济因素,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特别重视从两个方面研究人的实践。一是强调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内涵,二是强调人的类本质的现代使命。作为人的类本质的根本特性,实践至少对人类自己来说决不是一种局部的现象,相反是人的普遍本质。因此,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和现象的根源,是自由意志与感性现实、人与他们的自然世界、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首先,“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但是其次,“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是人类生存过程各种要素、力量、规定性的统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从全面方式和完整性来看,“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实践。“通过实践创造对象,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所以。人的类特性首先是自由活动,表现为有意识,表现为能够“全面的生产”、“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其次,人的类特性还突出地表现在现实、感性或对象化的世界之中。人的自由性、有意识性不是空洞的想象,而是现实的存在。“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由此不难看到,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实践的内涵近乎于实现,是人们自由意志的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导致人的全面异化和国民经济学家对这种异化的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都是应当予以揭露和克服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侧重批评费尔巴哈所代表的唯物主义,同时批评康德、黑格尔所代表的唯心主义,他们对于完整的人类本质只是择其一端、固执一面,终究无法理解真正意义的实践的本质。到这个时候,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特有的认识视角和概念特质已经牢固树立,已经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基石。

    20世纪,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曾经兴盛一时,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风靡哲学讲坛,至今绕梁不去。但是,应当知道,作为存在主义基础的这个“此在”概念,强调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或“此在”的根本性和意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以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全新理解为历史前提的。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能以实践的立场看待事物、感性和现实,与存在主义哲学家批评人们因为存在者而遗忘存在具有相似的视角,事实上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先驱。但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强调实践作为对于人的生存方式既具有现实性同时又具有意志自由品格,与存在论哲学片面强调意志自由有着根本区别。所以,存在论哲学仍然倾向于“灵魂深处”的觉悟,马克思实践哲学则要求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现实的革命关系。

    二、哲学观向度

    新实践范畴的理论影响不是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哲学理论、观点层面,而是扩展到哲学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申明自己新哲学观的宣言。

    《提纲》第一条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实践地看待事情,而唯心主义同样不懂得实践,这实际上已经把批评的矛头对准所有以往的哲学体系和哲学传统。其他各条涉及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方式,实践范畴的含义,思维的真理性,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宗教幻想世界的原因,实践的思维方式,现实的人的本质,宗教感情,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神秘化,哲学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哲学的立足点和功能定位等,几乎触及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全部主要领域。而第十一条更是旗帜鲜明地批评以往的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表明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把批评的锋芒

    指向所有旧哲学的“立足点”(第十条)或自我定位问题。

    旧哲学对哲学领域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就是脱离实践。脱离实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能不能站到实践的立场上来,二是能不能站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立场上来。前者是哲学的形态问题,某些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非常明确地声明哲学是非实践的理论,严格执行这个哲学圣言的就是形而上学;后者是哲学阶级性问题,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理论非常自觉地关心“人”和人的生存问题,康德、黑格尔也非常鲜明地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和重要性,但是,他们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接受了现存实践的历史条件,所以也就肯定了异化实践本身。这种哲学力图关心和触及实践,实际上只能触及实践的抽象反映,只是把实践幻化为绝对真理,而不是活生生的实践本身。所以,这种哲学虽然是一种实践哲学,但是,它们最多只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而不是一种“属于”实践的哲学。马克思所期望的主要是这种“属于”实践的即现实地立足于实践的哲学。

    真正立足于实践或者立足于真正的实践的哲学要求无产者创造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实践哲学。以往的哲学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脱离实践的,但是,在马克思的时代,真正立足于实践的哲学当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哲学不是不关心现实实践,他们已经有自己的实践哲学,但是,他们的哲学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发展已经陷入危机。所以,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关心实践,问题在于是站在改变世界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还是站在沿袭传统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至为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认识在哲学观层面上发生了严重的误解。首先,人们简单化地理解了世界观概念,把世界观看作是世界客观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反映或总结。其次,把哲学看作只是这种世界观的学问,导致以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作为世界观的正确性标尺,而不是以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尺。哲学的研究对象被确定为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哲学的理论目的被说成是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思想活动。于是,哲学家的使命便是客观和实事求是地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认识成果,形成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看法,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哲学超出具体的实践情境和主观感情、价值体验,代表科学真理矫正生活的谬误,实践哲学变得敌视实践了。在现实中,这样的哲学视野狭窄,视角僵化,固步自封,脱离生活,抽象干瘪,毫无生机,既无能完善自我,也无能与科学、文化、心灵、社会乃至于其它哲学理论有效对话和良性互动。其中奥妙,尽在从哲学观这个根源处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实践灵魂。

    三、真理观向度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第三个解释向度是真理性。从大学毕业到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短短四、五年里,马克思在思想上经历了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从学术争论到经济、政治斗争等一系列巨大的思想跳跃。对于理论纷争及其实际意义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洞若观火一样的省察。所以,《巴黎手稿》指出,作为一种理想,或者说作为一种功能,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意义是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这也就是说,各种理论的最终目的都是解决或参与解决“现实的”、“经验存在的”、“历史的全部运动”的矛盾。

    事实上,“人的感觉”、“五官的感觉”都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原本就不是什么独立自生、无根无源的抽象物,本来就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而《提纲》则更加鲜明地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理论问题的基本观点,主要是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和终极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附性和辅助性。意识、从而理论固然是人类生存实践特有的内容和要素,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我们以实践概念界定人类生存方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所谓实践与一般运动和活动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实现自己意志的活动。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意识便不成其为实践。但是另一方面,在被理解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范畴以内,意识和理论的基本地位是作为实践整体系统和过程的构成要件,其基本功能是辅助实践或促成实践。从这种意义上看,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完全脱离实践的理论。不能在实践以外谈论理论的意义,这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创新性理论成就之一。

    马克思本人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其次才是一个理论家。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家的重要特征正在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实践之上。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历史贡献也在于破除了往昔理论家的崇尚无条件、超历史的“真理”的传统习惯,直接根据历史的实际运动和无产阶级的现实实践构建实践哲学的高地。与以往那些貌似玄远高妙的形而上学理论相比,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一开始就以宏大的现实社会历史和真切的人民生存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开始就是一种介入现实的实践理论。正像马克思在《提纲》头条所批评的,从前的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对于事物、现实、感性,都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这是极其致命的缺陷。旧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又不能否定教育者本人也是一定教育的产物,因此陷入理论悖论中不能自拔。实际上,如果说宗教世界在一定情况下构成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教育意义,那么,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还有,宗教世界其实正是一定世俗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以,当人们企图走出这种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时候,关键问题是必须从改变世俗基础的实践活动人手。任何理论矛盾都只有联系到现实实践,才能分别出它们的最初出处和终极归宿。

    四、现实历史实践向度

    实践也是人与世界的现实交互关系,所以人与社会的现实历史关系必然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解释向度之一。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一切矛盾都体现为人的自我分裂,因此,关于实践的理论必然同时也是关于人的理论,贯穿马克思理论和实践斗争始终的红线正是对人的真诚关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眼于系统的揭露资本主义导致的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

    与以往唯心主义关于人的抽象演绎不同,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坚定地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人们的现实历史实践之上。以往的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也企图摆脱宗教世界的无理束缚,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感性的世界即人的感性生活,恢复或回归人的类本质。但是,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不是现实实践关系的总和。而在1842~1843年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从法律专业到哲学和历史的研究,又经过后来研究经济问题的转向,才使得马克思摆脱了书斋哲学的迂腐思辨,真正触摸到了实在的现实事物和历史实践。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使马克思发现了一个被人们长期熟视无睹的真理,“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物质的生活关系是现实的人的真实世界,是人的现实存在。所以,马克思在《提纲》中直截了当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而不是把感性(人、生活、现实历史)理解为实践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新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为止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到了《资本论》,马克思不但继续坚持人在历史中的根本意义和决定作用,而且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工业无产阶级。这样,从最初基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去关怀弱势群体,到后来强调从历史实践的内在规律出发,依靠劳动阶级的伟大力量,促成人类的解放实践,马克思完成了人类哲学历史上的伟大飞跃。

    具体到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境遇,马克思实践哲学讨论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类面对资本主义进行的历史选择实践。在马克思时代的世界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占据历史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德国虽然仍然处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但在先进地区(比如靠近法国的地区)、精英群体(比如先进知识分子),接受、论证并进而发展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正在呈现加速度进程之中。在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仍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选择或摈弃或以其他方式对待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令全世界追求真理的人们孜孜以求的问题。资本主义决定性地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水平和形态,而这个阶段、水平和形态在现实的历史实践中尚未被真正超越,所以,除了少数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等以外,大部分都存在一个是否选择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社会和文明的现在进行时态的问题。这个问题曾经被积极者称为现代化问题,同时被超越者称为现代性问题。在这种普遍的现代化历史条件下,所有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着现代化的潮流,构筑服务于现代化历史实践的哲学理论体系在西欧各国几乎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关于自己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的信念已经成为社会各层群众的普遍信念。但是,正是马克思率先以系统理论的方式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的触目惊心的全面异化,社会矛盾如此尖锐和普遍预示资本主义决不是人们的最终选项;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使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类本质力量或生存发展条件,对于人类的后续发展来说,这种优秀的历史成果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实际上是人类未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身后,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历来有强调客观规律不可违抗的决定论,也有强调历史斗争必须发挥政党、知识分子特殊能量的实践论,两者不但在具体理论上针锋相对,而且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历来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根据上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不是任何抽象的原则可以回答的。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本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最初级的社会形态,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人的全面异化和阶级斗争的不可妥协性等,所以,资本主义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通道;但是,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假设,它是人类走向未来世界的必要环节。当然,对人类来说的必然性并不是对人类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人民来说的绝对必然性。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事业,是人类处于现代社会力图扬弃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这种历史实践当然是复杂的、长期的、至今还处在探索当中的事业,任何抽象的思辨和僵化的教条都是无益、无效和值得警惕的,只有实践才是一切现代化哲学思辨的终极根据。

    我们身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历史时代,必须深入地思考和成功驾驭这种矛盾斗争的实践运动。这种思考必然引导我们走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践范畴的揭示,一方面在于批判以往哲学的理论片面性,同时总结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水平的实践哲学理论形态:另一方面,马克思依据新的实践范畴重新解读了许多关系哲学全局的理论关节点问题,特别是实践定义、实践主义的哲学观、真理观、现代历史观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结构上具备了基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为我们进一步砥砺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庆跃先)

    推荐访问:马克思 范畴 实践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