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12:00:25 点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4--0087—3

    [内容提要]成功的正面人物报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其顺应报道环境的变化,回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对正面人物报道进行理念创新。本文试结合近几年正面人物报道——“感动中国”节目的概况,分析其理念上的创新做法。

    [关键词]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感动中国;人文精神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以“感动中国”为模板,分析正面人物报道的理念创新。

    一、以多元化代替一元化

    (一)报道主题的多元化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主要思想,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主题的创新会给正面人物报道带来焕然一新的效果。

    正面人物报道主题的一元化具体表现为以政治话语系统中的“公”与“私”作为确定典型报道主题的“楚河汉界”,即以政治面貌“划线”。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社会处在新旧交替的转轨期,人们原有的观念受到激烈冲击,社会由集中走向分散,倡导个性化的独立发展空间使得人们原有的群体意识也渐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个体意识的增强,而个体意识的增强,则给正面人物报道发挥引导舆论、榜样示范作用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吸引多元化的受众,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正面典型。央视策划并制作的“感动中国”获得成功,就是这个理论的活生生的例子。

    以下是根据“感动中国”不同的被感动主题所做的一个分类表,以下简称表(一)。

    “爱国爱民”、“奉献社会”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我们的正面人物报道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一主题。但除此之外,像洪战辉、陈建等所具有的那种朴实的、扎根于民族精神深处的道德力量,像邰丽华等所具有的那种坚强、智慧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也是当今社会呼唤的、需要的主流价值观,是有待发扬的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年轻人对歌星、影星的顶礼膜拜的精神窘境之中。“感动中国”没有固守过去单一的旧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呈现多元化的主题,并取得了成功,是为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典范。事实上,多元化的主题不仅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种表现,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人物身份的多元化

    建国后一些正面人物报道的主角,如50年代的黄继光、王崇,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改革开放以后的张华、蒋筑英、张海迪、李素丽、孔敏森等,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的身份,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工人、士兵和底层官员,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相符合的。当时,社会组成主体是工农兵,也就是说他们是社会的主体,按照当时的一元社会评价,这样的正面典型构成是理所当然的。

    从表(二)可以看出,央视揭晓的2003--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人选者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他们或是科学家(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伯云等),或是为正义而战的国际人士(日本律师尾山宏),或者是积极从事艾滋病防治和宣传(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高耀洁等),或者是扬名世界但时刻胸怀祖国的巨星(影星成龙等),甚至或者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人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新疆的地震灾难中舍小家顾大家、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村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琼库恰克乡6大队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这样身处社会基层的好共产党员。他们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工人、士兵等社会阶层,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起来。科学家、教授、军人、医生、明星、学生……这些身份与以前相比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聚焦普通人,弘扬人文精神

    塑造“普通人”的正面典型时代,是正面人物报道寻求突破的有益探索,好的正面人物报道总是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巧妙结合。“普通人”的正面典型因其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可参照度”;又因其不普通的经历和精神境界,使之具有显著的新闻价值。“感动中国”的推出,就在于新闻媒介在着眼于推出富有崇高性和理想色彩、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典型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人自身的命运和价值,弘扬人文精神,不失为新时期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正面典型人物来自于普通人,田世国,这位本来默默无闻的普通律师站在了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颁奖舞台上,不为别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孝”字,牵动了13亿中国人民的心;正面典型人物是站在平民中的,李春燕、魏青刚、洪战辉等都是“平民英雄”,因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让广大群众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感动亿万中国人,就在于即使是在崇尚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为公众一致认同。比如对体现时代精神的真、善、美的追求,正面人物报道就有责任去弘扬它。

    注重人本意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从个人或群体人手,以具体的人的遭遇、境况及其在事件中受到的影响等直接揭示主题,通过这种形式的报道弘扬人文精神,这种报道手段是西方新闻媒体的一个传统,但是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新闻媒体对人文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是与新闻实践的不断推进密切相关的,落实到正面人物报道上更是如此。从对人文精神狭隘地理解为人情味、趣味性、新奇性等内容,并将其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到媒体从业者自觉地将“人文武器”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技巧与手段,中国媒体的人文观念得到了极大提升。“感动中国”紧扣“感动”主题,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凝结于人心中最朴实、最动人的情感不会改变,人文精神的挖掘是正面人物报道的永恒主题。从“感动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节目从多角度阐释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它可以是爱岗敬业、守土有责的职业精神,可以是一丝不苟、深入探求的学术品质,还可以是敬老爱幼、尊重生命的传统美德……“感动中国”以个体作为人文精神的“代言人”,从不同侧面传达了人文精神的实质,报道的主体从神化的英雄转为生活中的平凡人。感动中国的,原本就是血肉丰满的凡人。正面典型,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三、立体式的新闻表达

    传统的正面人物报道表现形式单一,一般都是长篇大

    论的通讯,这与当时的报道环境及媒体条件有关。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受众对于长篇大论的新闻报道不但提不起兴趣,反而一看到就怕,再好的正面典型也会被令人生畏的篇幅所淹没。此时,创新正面人物报道的表达形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实正面人物报道的好坏,关键在于它的主题鲜明、指导性强、感染力大、内涵深刻,而并非表现为文字长、篇幅大。近几年的正面人物报道,有的用消息、特写等手段,以较小的版面,照样推出了意义重大的正面典型;有的通过图片、评论、追踪报道、专栏、甚至是通过受众参与讨论正面人物的表达形式,,均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新闻是表达的艺术,准确、到位、形象地表达有助于观众对新闻信息的解读。正面人物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也是如此。

    首先,短片放映,细节叙述,让受众如亲临现场。“感动中国”的新闻表达从类似于人物通讯的短片放映开始,展示了所有获奖者最鲜活的特点和最感人的细节,以事实说话,以类似文本的形式进行叙述。它帮助观众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获奖者,让观众从事实中去感动。

    其次,精彩评论,画龙点睛,升华人物事迹内涵。“感动中国”采用了评论的方式,即主持人朗诵推选委员会的推荐词以及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表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获奖者的肯定。评论的最大功用在于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推荐词和颁奖词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于阐明推选的理由,而后者则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赞扬他们为社会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再次,现场采访,真实可信,使人物还原本我。“感动中国”对每个获奖人都有几分钟的现场采访。主持人抓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切入采访,让获奖者自己来讲述他们的经历,从而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现场采访使观众不再停留在听故事的阶段,而是间接地介入采访,主持人所问的正是他们所想的,主持人成为观众与获奖者的桥梁。成功的现场采访使获奖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在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现场对徐本禹的采访就很感人,徐本禹说:“我原来教学生写作文,写2008年的北京夏天。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希望我能圆我学生的这个愿望。”

    四、多向互动,感动中国

    (一)媒体间的互动

    如今,正面人物报道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人们的选择多元化,关注多元化,一篇通讯、一家媒体报道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不再出现。刘汉俊认为,动用各种媒体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正面人物报道也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科学利用不同媒体。与过去正面人物报道主要通过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相比,现在的正面人物宣传还可利用新闻网站、都市类报纸、手机等新兴媒体,受众群覆盖范围更广泛。

    “感动中国”通过精心策划和制定科学的规则很好地整合了中央电视台内外的资源,形成了媒体的互动,扩大了这一正面人物报道的影响力。首先,央视为制作好“感动中国”,从组织上突破了栏目行为或部门行为力量单薄的局限,为全台相关栏目或部门实现全面互动、最终形成合力提供了保障。如《东方时空》展播候选人物的事迹、央视国际网站和《中国电视报》紧密配合、《面对面》制作访谈节目、《新闻联播》进行新闻报道、安排主持人、开辟颁奖典礼时间等都在台里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还进行了跨媒体整合地方资源,央视在全国各地遴选了数十家优秀的地方媒体,组成“感动”联盟。在评选过程中,央视还邀请各界知名人士陆续举行一系列活动,以深化诠释“感动”这一主题。《北京晚报》突出报道当选十大人物的“十种精神”。《三湘都市报》、《海峡都市报》等地方媒体不仅积极参与评选活动,有的还以“感动”为主题进行了地方的年度人物评选。如烟台日报社就在2003年11月-2004年1月,联合《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生活周报》、《阅读文摘》、《新闻人物》以及水母网站在烟台地区举办了《CCTV感动中国之“张裕杯”感动烟台200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再次,感动中国网站及感动中国网上论坛的建立,更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正面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加强了传播效果。

    (二)与受众的互动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传播效果实现的关键一环。实践证明,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决定着传播效果的大小。要使传播的信息和传播方式被受众认可、接受,就需要对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以便根据受众需求变革正面人物报道的思维方式、组织方式,使正面人物报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90年代初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大学里70%的师生认为新闻的真实性不够,对那些唱高调的报道极其反感。在受众的此种心理状态下,我们的正面人物报道如果还是采取模式化、概念化和说教、灌输的思维方式,那只会离受众越来越远。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形成与受众心理上的互动,正面人物报道就必须适应受众心理,变说教为感化,变灌输为贴近,站在受众的角度选取正面典型人物进行报道。

    “感动中国”引导受众利用网络和手机参与评选和讨论,改变传统正面人物报道单向传播的方式,央视国际网站则及时推出网友推荐的人选及评语,动态显示各位候选人的网票数,这不仅有效地增强了正面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更主要的是把正面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感动中国”力求真实客观,如在报道赤脚医生李春燕时,曾提到她曾经试图离开大塘村,这就没有回避正面人物作为普通人的特点,实事求是,更加强受众心理上的互动,使得正面人物报道传播效果最大化。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邮编:51063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 理念 创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