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人口与发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08:15:34 点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和变迁的总体趋势,即随着时间的演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总量性扩大的趋势;人口的区域分布也随战争地点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而转移,总体上是从北方向南方、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内陆向东南沿海转移。

    关键词:我国; 封建社会; 人口变迁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77-001

    纵观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人口的变迁,大体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动乱和战争是我国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才有对人口的专门记载。战国时期,诸侯国从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战略出发,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殖的奖励措施,出现了“今人有五子不为多”(《韩非子·五蠹》)的历史现象。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先后在战国时期、西汉末年、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等各个时期发生战争和动乱后,人口的数量都会出现大幅度减少。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坑卒亦达40万,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即使各国大力鼓励人口增殖,人口也不可能有太多增长。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又到处发动战争,加上天灾连年,人民无法生活,于是人民起义连绵不断,经济全面崩溃,人口也急剧减少,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由于多年的军阀混战和兼并,全国人口降到官方统计人口数的最低点,即三国合计为868万人。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天灾与人祸并存,战乱与瘟疫并行,尤其是北方地区,情况更为严重。我国人口在永嘉乱后的损失是非常严重。隋朝炀帝即位后即开始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东都时每月役使二百万人,死亡大半;修长城时征发丁男一百多万,十天中死亡一半以上;开运河征发丁夫360万,开到徐州时已死亡150万;征高丽时出动水步兵143万,民夫200万,也是“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加上隋末大动乱,人口竟比隋人口高峰时减少了四分之三。明末社会大动乱和清军入关后的大屠杀,使清初的人口比明代人口高峰时减少了40%以上。民国时期,一系列的军阀混战,蒋对苏区的五次大围剿,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内战加上连年不断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口减少甚多。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战争和动乱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和平及和好的政策导向是我国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和平稳定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正确的政策导向更是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西汉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招抚流亡、强制早婚、释放奴婢、军队复员等措施,使经济生活得以恢复,社会人口得以增长。到“文景之治”时全国人口已恢复到战国时的三千万的水平。昭宣时,又实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到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六千万左右,是为“汉之极盛”。东汉建立后,也采取了释放奴婢、安辑流民、清查人口、组织军队屯田等措施,恢复了生产,发展了人口。到和帝永兴元年(公元105年)全国人口达53256229人。明代朱元璋也实行了一些较为正确的策略,再加上动乱的范围不是很大,故人口损失较少。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的政策,并将以往的人头税加以废除,这些措施使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康熙年间达到3.6亿,至道光年间突破四亿,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民国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口增殖环境也较好,因此各地人口都有所增加。

    三、人口分布随战争地点、经济发展状况而变化,人口重心逐渐南移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动乱和战争不但使人口数量减少,而且使人口发生迁移,严重影响着人口的地理分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逐渐南移,相应地,人口重心也逐渐南移。古代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北方较为和平,因此北人大量南迁。至唐前期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仍是南少北多,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公元755年,唐代发生了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北方一片萧条破败景象,人口大量南迁,造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又一次大突变,黄河流域的人口比重由乱前的60%下降为37%,长江流域第一次取代黄河流域,成了全国人口的重心。到了元代,人口最多时的7000万中有近四分之三在长江干流东南一侧,若将淮河、秦岭一线以南的其它地区也算在内,则整个南方的比重将超过80%。

    四、人口的增多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制约作用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人口数量的增减,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快慢,人口的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是,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我国清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恢复经济和人口,道光年间突破了四亿,当时人们已日益感到人口太多的压力。清代的学者说“人多则穷”、“人满为患”,这说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对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清初人口少,采取措施增殖人口,对后来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清中期以后,人口过多,使经济发展背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发展就十分迟缓了。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无法摆脱人口底盘过大的沉重压力。当人口增速趋于降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保持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仍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筹措的重大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3]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推荐访问:人口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