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歌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07:50:15 点击: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等,是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式,对比分析威尔第的《茶花女》与施光南的《伤逝》,旨在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歌剧,并得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歌剧等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女性主义;歌剧;伤逝;茶花女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89-03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歌剧作品带给世人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当代精神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女性角色特别是女主角,通常承担着抒发歌剧中心思想的重担,例如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托斯卡》等。从古至今,女性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妇女解放以来,女性现在已经“可以撑起半边天”,而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近年来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变化也深切地体现在了歌剧中。

    一、作品《伤逝》与女性主义

    1中国新歌剧的女性形象发展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新歌剧,脱胎于中国传统戏剧,而又有别于西方歌剧。新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57年-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一文中,作者对这三个阶段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概括。

    压抑的女性形象(1920年-1957年):女性社会地位较低,音乐塑造比较凄苦、压抑。代表作《扬子江风暴》《白毛女》。

    英雄式的女性形象(1957年-1966年):红色时代女性英雄,像男人一样参与革命,音乐形象坚强勇敢。代表作《洪湖赤卫队》《江姐》。

    逐渐人性化的女性形象(1976年后):女性已经褪去政治化、模式化的色彩,音乐形象处理更加丰富。代表作《原野》《伤逝》。

    1981年首演的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短篇小说,运用春、夏、秋、冬、插部双人舞、“再现春”的场序结构表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借鉴了西方正歌剧所推崇的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法,并吸收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剧的特征,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民谣色彩。

    子君这一女主人公形象,是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以男主人公自述口吻的原著中,子君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婚后却逐渐泯为普通妇人。在歌剧中,由于剧情需要,歌剧唱段的描绘与女性视角的切入,子君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性。

    2歌剧《伤逝》中的女性主义

    五四运动期间,新青年们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要求进步,追求自由,向往着没有礼教束缚、人人平等的社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反对包办婚姻、缠足等陋习,兴女学,要求男女平等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大计,是由新中国法律规定下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改革。

    《伤逝》中的子君,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子君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家庭,但成长过程中又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子君的人生经历决定她骨子里仍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美德的妇女,她勤俭节约,单纯善良,受到进步思想的号召,也勇于改变自己。于是这样的她视“单纯的爱”为婚姻的全部,将“自由的婚姻”看作人生的最终理想。

    因此在面对新青年涓生的爱情时,单纯的子君便义无反顾地摈弃了传统价值观,无视他人的目光,勇敢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然而涓生并没有看清楚这一点,他所以为的子君,和他一样向往着“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因此在他看来,婚后的子君“变”得越来越“懦弱”,“变”得在意“油鸡”比别人家的瘦小,“变”得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歌剧中,用来表达人物情感的詠叹调,集中表现了子君在这一段恋情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转变。

    “夏”场中,子君与反对两人恋情的叔父争吵之后,在紫藤花下倾诉《一抹夕阳》。前奏中波浪形旋律铺垫出情感基调,描绘出“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的画面,同时也表现了子君的“思绪纷纷”——作为一名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在面对亲人的质疑的时候,还是有过犹豫的。然而“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在思考过后,音乐情绪激动,旋律起伏增大,子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由的美好的未来,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决定要“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音乐推向高潮,子君沉迷在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中,涓生对于子君,就是“明亮的星”一样的存在。接着音乐再现部,子君感到自己的心不再“思绪纷纷”,而是变得“难以平静”,但音乐旋律的回归,使得歌曲中的怅然感仍挥散不去,似乎暗示着美好的未来如紫藤花般美丽但也脆弱易逝。歌剧中,“紫藤花”的影子无处不在,这一“紫藤花”音乐主题变化贯穿了整个歌剧,而紫藤花的花语就是“沉迷的爱”。

    二、作品《茶花女》与女性主义

    1西方歌剧中的女性形象

    西方歌剧历史较早,其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也非常复杂多样。

    18世纪之前,西方世界的艺术作品,例如莫里哀的戏剧,布瓦洛斯的讽刺诗,已经有了女性主义的萌芽。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要求自由、平等、博爱,而女性意识也逐渐觉醒,受大革命影响颇深的贝多芬,还因此创作了歌剧《菲岱里奥》——在这部歌剧中,女主人公菲岱里奥为救出丈夫女扮男装潜入监牢,最终圆满结局。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从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到拿破仑复辟称帝,到1830年七月革命,大革命就已经经历了数次的政变。从反映七月革命的名画《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中可以看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一个象征自由女神形象的女性,她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小仲马所著《茶花女》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但不同于父亲大仲马注重历史与政治的文学作品,小仲马的作品带有现实主义色彩,《茶花女》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部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后来小仲马将《茶花女》改编成了话剧,在话剧中更突出了爱情的伟大,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纯洁善良。

    威尔第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三幕歌剧《茶花女》作于1853年。在这部歌剧中,反映了夫权社会下女性受到压迫和欺凌的现实,正是由于女性意识的觉醒才造成了悲剧的产生。威尔第在面对将《茶花女》转换成歌剧的时候,坚持以音乐为中心,利用了歌剧中的咏叹调、咏叙调、重唱、独唱等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刻画了女主角维奥莉塔从妓女的形象,一步步为爱转变成纯洁忠贞的形象。

    2歌剧《茶花女》中的女性主义

    在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贵族们过着奢华放纵的生活,女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一名高级妓女,因她习惯以茶花作为装饰所以被称作“茶花女”。在遇到男主人公阿弗列德之后,她决定放弃奢侈的富足生活,不顾身份的悬殊和世俗的眼光,与恋人归隐田园。然而美好的爱情最终败给了父亲的阻碍。

    歌剧第一幕中,描绘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在维奥莉塔的家中,正举办着以庆祝她身体康复为名的宴会,在宴会中,维奥莉塔认识了阿弗列德,著名唱段《饮酒歌》就出自这里。男女主人公在这里互相试探,表达爱慕之情。当宴会结束后,维奥莉塔却独自唱起了《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

    这首咏叹调与宣叙调相结合的咏叙调篇幅长大,戏剧张力十足,表现了维奥莉塔在遇到所爱之人时,所经历的不安挣扎—心动渴望—沉醉美梦—清醒现实—逃避寻乐的心理过程。

    欢乐的场面音乐过去后,维奥莉塔用宣叙调感叹“真奇怪真奇怪”,十六分音符在低音区如回音空荡,似扣门式提出疑问,营造爱情的来临带来不安的情绪。接着在几个连续的模进音级之后,音乐开始进入第二部分,节奏固定下来,似维奥莉塔的心跳声,渴望着爱与被爱,诉说出“我这颗孤独的心灵渴望见到的那个人”。接着音符转变为流动的拱形旋律,维奥莉塔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整个宇宙都在欢欣向往”。然而人在风尘中,茶花女立刻感到,这美梦“真荒唐真荒唐”,音乐在同音上慌张地反复,“我该怎么办?”。“那就在死亡旋涡中寻欢作乐!”感性与理智的對抗在激动的音乐声中达到高潮。

    总结

    1《茶花女》与《伤逝》中女性主义的对比

    从脚本上来看,两部文学作品非常相似,故事都采用倒叙手法,两对恋人的爱情都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而女主人公为追求爱情而死的结局,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另外,鲁迅通过《伤逝》表达了五四运动后对思想解放的反思。小仲马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茶花女》,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私生子这一身份的抗争,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下层妇女的同情。

    从音乐上来看,两部歌剧都采用了“主题贯穿”的手法,《伤逝》的“紫藤花主题”与《茶花女》的“爱情主题”“维奥莉塔主题”是整部歌剧的引子与线索。两部歌剧都是以音乐为中心而创作的,都出现了感人至深并被后人传唱的咏叹调,在这些咏叹调中,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向世人直接明了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而,两位女主人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的身份,子君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而茶花女是身份低贱的妓女,她们的爱情最终没能修成正果的原因也因此有所不同。子君在面对亲人的阻挠时,并没有退缩,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也选择与丈夫同舟共济,然而涓生对两人爱情的放弃使得她最终走向了死亡。维奥莉塔也同样不惧世俗的眼光,为爱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阿弗列德父亲的阻碍却让她止步不前,阿弗列德却误会了维奥莉塔,以为她还是沉迷金钱酒色,身心俱疲的维奥莉塔病情加重。尽管最终两人误会解除,父亲也谅解了她,而茶花女终是香消玉殒。

    2关于当今中国女性主义的思考[BW(D(S,,)][BW)]

    人性总是人类生命中隽永的主题,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作曲家等都站在女性的角度,为女性争取过自由的权力,从小仲马到威尔第,从鲁迅到施光南,中间又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而在这些历史中,西方经历了19世纪工业革命,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而女性主义的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优秀的历史人物,包括本文所谈论的文学家和作曲家,都是男性。并且在先天生理结构上,女性确实不如男性。在两部歌剧中,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阶级、什么时代的女性,都为了爱情可以比男性更加勇敢坚强,然而也都因爱情的折磨和身体的病痛而死。人们同情并赞颂女性,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女性就只能作为弱势群体,被道德和法律保护,而不是从根本上与男性平等?

    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看到,女教授为谋取利益宣讲“女德”;美国总统竞选时,公开辱骂女性来博取中下资产阶级的支持;还有电视剧作品中,关于女性的贞洁问题,引起了全民热烈的争论。我想,这也是事物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环,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总是会引起旧事物的抗争。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上升已经证明了,完全消除性别歧视不是没有可能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生理上的弱势,最终不再会是男女不平等的借口。

    [参 考 文 献]

    [1][ZK(#]刘蓓蓓.歌剧《茶花女》与《伤逝》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6(10).

    [2]王若晨.威尔第歌剧中女性形象浅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3]余慧君.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程铭莉,赵海月.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J].广西社会科学,2015(03).

    [5]袁丽.从女性主义解读《茶花女》的悲剧成因——女性意识的觉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6]林婕.歌剧《奥赛罗》中的黛丝德蒙娜和歌剧《伤逝》中的子君女性悲剧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D].厦门大学,2014.

    [7]姚月英.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形象——茶花女[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

    [8]徐从英.论中西对话中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婚姻问题——以《傲慢与偏见》与《伤逝》中的女性角色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9]周密.《茶花女》从小说到歌剧——兼论歌剧的音乐戏剧语言[D].上海音乐学院,2012.

    [10][ZK(#]邓雅娟.中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袁德渠.理性的关怀——从《伤逝》看鲁迅女性主义思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12]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3]雷秀莲.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D].河南大学,2009.

    [14]郭玉琼.《茶花女》: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J].四川戏剧,2005(03).

    [15]刘显娅,肖文敏.论法国大革命对女权运动的作用与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16]熊琰.1957年-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 王若晨.威尔第歌剧中女性形象浅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责任编辑:李璐)

    推荐访问:歌剧 视角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