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读懂考题暗示,把握命题指向,规范答题要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05:20:11 点击:

    一张高考试卷,就那么19道题左右,但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读懂题目(含文本材料),对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把握不准,甚而答题要领不规范,导致一些无谓的失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希望广大高三师生能共同探索,在高考答题时读懂考题的暗示,把握命题的指向,规范答题要领,考出满意的成绩。

    一、文本暗示答案形式

    在高考命题中,命题者除了在题干中对答题指向做出明确以外,有时还在文本材料中对答案的构成形式做出某种暗示。比如:

    例1、(2004年江苏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这道题当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答案1: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观点不同;答案2:范文澜、翦伯赞在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上表现出豁达的态度;答案3:范文澜、翦伯赞对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观点布展的“中国通史陈列”起了很大的作用;答案4:上级部门鼓励范文澜、翦伯赞坚持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而尚钺即使受批判,依旧坚持“魏晋封建论”;答案5: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尚钺则持“魏晋封建论”,郭沫若觉得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答案6: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的学说则是战国时期,而尚钺提出“魏晋封建论”。

    其中答案1、2、3判分是零分,原因是考生在审题时根本就没有注意题干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胡乱地理解为概括语段内容。答案4也属于没有完全理解题干要求,涉及到一些学说和代表人物,判分1-2分。答案5、6属于基本理解了题干要求,但也只得3分,被扣掉的这1分,就是没有注意到文本材料对答案形式的暗示,材料中尚钺持“魏晋封建论”,这是最明显的,那么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就要将另外两个学说依此构成形式来表达,即将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是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的,表述为“西周封建论”,将郭沫若认为“中国是从战国进入封建社会”的,表述为“战国封建论”,这样一来,答案就会以要求的形式完美呈现:关于“古代文明期”,范文澜、剪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二、题干暗示答题思路

    在高考命题中,命题者有时还对答题的思路做出某种暗示。比如:

    例2:(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分析。

    有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答案:答案1:“马策与刀环”表达怨边塞守卫之苦,“三春白雪”怨边塞气候变幻无常。答案2:“岁岁”“朝朝”写出了年年要策马打仗,借此表达自己的埋怨。

    很显然考生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干中“句句”有“怨情”和4分的暗示,就这么笼统地作答,结果肯定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其实只要抓住“句句”提示,一句一句地分析“怨”在哪里,就相对比较和命题者的思维合拍了,“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的答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题干暗示答案内容

    在高考命题中,有时候命题者还会有意无意地暗示答案的内容,只要我们稍作有心人,就会发现答案就在其中。比如:

    例3:(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摇?摇?摇?摇的表现手法。

    这道题中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少考生答成了修辞手法,还有的虽是表现手法,什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等,但不准确。其实命题者已经做出了暗示,即他把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放在了前面,把“哪种表现手法”放在了后面,其实正常的问法应该是,先问表现手法,再问蕴含的思想感情,而现在相反。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思考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这样表现手法就迎刃而解了,即是“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

    四、题干暗示答案指向

    高考试题题干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指向性明确,而考生往往就是视而不见,造成人为的失误。比如:

    例4、(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含意: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不少考生在答作用时,仅仅从内容方面作答,如答案1:衬托小城的恬静、悠然;答案2:表明作者对小城生活的向往之情。而忽略了命题者在题干中“结尾处”的暗示,其实稍加注意,我们就不会忘记它“点题”的作用,答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题干暗示答案详略

    高考试题在命题时,有时还对考生答案的详略要求作出了暗示。比如:

    例5、(1)(2011年江苏卷鲁迅《捧与挖》)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采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及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这道题在题干要求的是“概括”,所以论证的方法不是概括的必须内容。

    推荐访问:考题 要领 答题 命题 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