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与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8 04:30:20 点击:

    【摘 要】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刻画的多位女性形象是他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的反思。《呐喊》小说集中《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彷徨》小说集中《祝福》里的祥林嫂,《伤逝》里的子君,《离婚》里的爱姑……这几位女性形象的命运都在生与死之间悲哀地呈现。

    【关键词】女性形象;生与死;国民性

    鲁迅先生是我们熟悉的伟大作家。在他创作的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凝结着其不可忽视的精神思考。这些女性形象的生与死,是中国妇女在当时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压迫与反抗、麻木与觉醒的生存写照。本文以小说集《呐喊》中《明天》的单四嫂子,小说集《彷徨》中《祝福》的祥林嫂、《伤逝》的子君、《离婚》的爱姑等四位女性形象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与死。

    一、痛苦之生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幸福的。三纲五常对妇女的压迫使得她们在夫家地位低下,封建礼教对于贞节的变态苛求更是令她们遭受了巨大的煎熬,在这样令人窒息的而又麻木的大环境中,即使有零星的反抗,也是痛苦的。

    (一)贞节之苦

    祥林嫂是贞节观的牺牲品。因为被迫再嫁,而被认为失节,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排斥。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连和她同等地位的柳妈也瞧不起祥林嫂,说她改嫁是“一件大罪名”。即使捐了门槛,社会仍容不得她。再次祝福时,鲁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终于断送了她所有的希望。祥林嫂的一生饱受贞节二字之苦,然而这不节,又是她的选择吗?社会要求她守节,婆家却逼着她改嫁,她能有自己的人生吗?

    单四嫂子是守节的,然而这守节也是痛苦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单四嫂子被封建礼教刻在一生中的信条。因此丈夫死后,单四嫂子没有选择改嫁。有儿子,她连纺出的纱也觉得“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然而,当宝儿病死了,还有什么“意思”?还会有“明天”吗?正是这样,贞节观让她忘了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连自己都忘了,还要守节有何用呢?

    (二)反抗之痛

    《伤逝》中的子君又是不同的。她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多么富有反抗意识!然而这反抗又是痛苦的。和家庭的决裂,使得她完全地依靠涓生;生活的琐碎和不顺,又使得涓生放弃了他们的爱情:“我老实说罢,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终于,孤立无援的子君放弃了反抗,跟随父亲回家了……她还会有幸福吗?封建礼教还会接受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同样,爱姑的反抗也不得不说是一种觉醒。她公然称自己的丈夫为“小畜生”,想通过斗争来反抗被休的命运。但她又是未醒的,她向代表着封建权威的七大人寻求帮助,企图用封建权威来摆脱封建礼教的悲剧。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他们本是同根啊!在封建权威和封建礼教的共同压迫下,爱姑还是“被离婚”了,等待她的依旧是无尽的痛苦。

    无论是贞节的苦,还是反抗的痛,中国妇女的生存始终是痛苦的。她们的生命不是自己的,她们的选择从来不是自己的选择,她们的抗争也因为强大的封建礼教和愚昧麻木的国民大众,而变成了一场场没有结果的“闹剧”,更是悲剧。封建权威和封建礼教的压迫,麻木不仁帮闲的冷漠,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国民性的集中表现。正是这种国民性,让无数中国妇女的生,变成了痛苦的生。

    二、悲哀的死

    鲁迅先生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也是鲁迅作品中妇女命运的一大写照。然而,有的女性形象看似活着,而暗着却死了;有的女性形象则是明着死了,但精神仍在。

    (一)明着死了的

    子君是死了的。“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涓生在错愕中惊闻子君的死讯,终于悔恨不已。然而,昔人已逝,空余悔恨。对子君,死也许是一种解脱。对于我们,死是一种悲痛,但子君的抗争却使我们铭记。精神犹在,警醒犹在,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生呢?

    祥林嫂大约是冻死了的吧!死在新一年的祝福声中,死在雪地里。“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还是不能宽恕祥林嫂的不节。祥林嫂的一生,终究是被贞节二字终结。这样的死,又怎么能不悲哀?而这样的死,是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生存的真实写照啊!

    (二)暗着死了的

    爱姑看似活着,实则已经死了。在见七大人之前,爱姑始终在抗争着“被离婚”的命运。在那样一个残存着封建礼教和封建权威的社会,被休的女人哪还能被容得下呢?连愚昧国人的唾骂星子积攒起来都能把人淹死,迎接她的只有悲惨的未来。父亲的沉默,帮闲的冷漠,封建势力的强大,爱姑一人的求生,怎么抵挡得了封建礼教“吃人”的血盆大口呢?这样的抗争又怎么能成功呢?

    单四嫂子的“死”是顺从者的“死”。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只剩她一人活着。寡妇一人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无异于死。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的单四嫂子,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和儿子身上,自己活着好像就是为了他们活着。而如今,他们都死了呢?单四嫂子还剩什么呢?没有希望的生命罢了。失去了希望的单四嫂子要怎么活呢?谁也不知道。

    无论是明着死了的还是暗着死了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死”都是悲哀的。在封建礼教和麻木国民性的双重压迫下,这些中国妇女被害死了,或是在被害死的路上。也许,这种“死”是对她们痛苦的生的一种解脱,然而对于我们,这种“死”更是一种悲哀,是鲁迅先生抨击封建礼教,呼唤国民觉醒的声声呐喊。

    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对鲁迅笔下女性命运的思考

    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命运注定是悲哀的。失去了生的希望的单四嫂子,失去了贞节被排斥嘲笑的祥林嫂,失去了爱情又被封建社会所不容的子君,反抗封建礼教又向封建权威低头的爱姑……她们的生都是痛苦的,被压迫的,人性更是不能被解放的。这样的生,生亦何欢?

    中国大众的国民性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下,显得多么愚昧无知而麻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的一大批帮闲实则成为了统治阶级害死中国妇女的帮凶!而正因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压迫太深太重了,即使有反抗,也是气若游丝。子君冲出封建的牢笼,然而最终涓生去剪掉了她的翅膀——“爱”,没有了爱人的支撑,子君最终只能选择回到封建家庭,可那样的环境又怎么容得下她?爱姑想为自己抗争却不懂封建礼教和封建权威都是封建社会的儿子,她的觉醒是半醒的,她的抗争也是最终被自己打败。那么,生没有幸福,死又有什么可惜?既然生是痛苦,那么死亦何苦?

    鲁迅先生塑造这些女性形象,一方面就像塑造阿Q、孔乙己那样,旨在批判国民性,意图唤醒麻木的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共性。而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形象是女性,因而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本文提及的四位女性形象,《彷徨》中的三位,都是鲁迅在女师大风潮前塑造的。从鲁迅在风潮中以教师的身份支持学生的举动,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一直在呼吁妇女解放。而1923年,鲁迅先生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过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其中对娜拉出走后命运的两种推测:“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也与本文分析中的几位女性形象有着相似之处,尤其是子君,符合第二种结局。简而言之,鲁迅先生从塑造这几个女性形象来启发国民:妇女要解放,要平等。但独自抗争和自身的不彻底觉醒,是束缚妇女解放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取得斗争胜利和妇女的彻底解放,必然还需要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和国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小说集[M].海南出版社,2006年10月.

    [2] 谢延秋.叹人生隔膜 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 魏程明.浅析鲁迅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以《祝福》《离婚》《伤逝》为例[J].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

    推荐访问:鲁迅 浅析 生与死 形象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