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7 21:50:10 点击:

    罗贤宇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1页。,为我国推动新时代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植树造林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连续十年身体力行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围绕为什么要植树造林、怎样植树造林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方法,系统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现代植树造林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新时代不断开创造林绿化新局面、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发扬了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历史传统,传承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植树造林的重要理念,具有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征。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人与森林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关于植树造林的专门论述,但部分散于经典著作中有关人与森林关系的论述仍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人与森林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页。,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森林土壤的肥力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栖息之地,森林优越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并转化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人在劳动实践中与森林建立自然联系,而人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现象使森林遭到摧毁性的破坏,对人类文明进步形成巨大阻力。因此,要在正确认识、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利用森林,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生态价值观,这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导致人与森林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森林被砍伐变为耕地和牧场,经济发展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指出:“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6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森林关系的思想,为认识植树造林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阐述,是他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

    (二)文化赓续: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传统

    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习近平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古代,植树造林被视为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中讲究“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5)(春秋)管仲著,管国全、龚武编著:《管子治理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页。。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历史包含丰富的思想经验。首先,把植树造林与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计相结合。古代多鼓励种植经济林、用材林,这使百姓提高了收入,获得了植树造林的内在动力。《管子·立政》指出:“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6)史仲文、胡晓林主编:《新编中国春秋战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史记》记载,有“千树枣”“千亩竹”的农家,收益可观,富裕程度足可“坐而待收”。其次,把植树造林与保护环境、固护道路相结合。为减少风沙对道路的侵蚀,秦朝时期“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7)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页。,隋炀帝时期“河畔筑御道,树以柳”(8)袁刚:《隋炀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用以捍风涛、固河堤,沿岸得到了美化。我国古代认识到乱砍滥伐与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如《汉书·贡禹传》指出,“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唐代为减少旱情,规定名山禁止樵采。历朝历代不乏这样的论述与规定,表明了中国古代着力于以护林造林改善生产、居住环境。最后,以法规政令的形式保护山林。“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10)(春秋)管仲著,管国全、龚武编著:《管子治理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6页。“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1)罗安宪主编:《孟子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页。等许多观念都强调要爱护林木资源,我国古代很早就设立监管山林川泽的机构,有效地管理和保护了林木资源,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实施。质言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的植树传统、智慧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习近平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三)汲取智慧: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植树造林重要理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植树造林领域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为习近平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借鉴和理论滋养。中国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植树造林是美化家园、利国利民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毛泽东强调:“用二百年绿化了,就是马克思主义。”(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编:《毛泽东论林业(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4页。这就把造林绿化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大事业看待,把林草事业纳入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来系统谋划和推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倡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绿色革命,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编:《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林业与生态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页。,明确了植树造林是公民的法定义务。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实践,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4)《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60页。,国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并取得重大成效。21世纪以来,胡锦涛深化了对植树造林的认识,把国土绿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我国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绩,各大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植树造林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土绿化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把这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习近平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6页。理念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政治站位一脉相承,“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16)《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 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第1版。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久久为功干好林业事业的精神特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植树造林认识的日益深化。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紧密,构建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整体架构,包含了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涵盖了战略地位论、价值遵循论、作用功能论、精神动力论、方法指导论、制度保障论,其中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方面面,为新时代的植树造林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战略地位: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全局之计、长远之策来看待。从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17)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页。,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18)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的科学理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林草兴则生态兴”(19)《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20)《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等创新理念,习近平把植树造林工作与治国理政相融合,与人类文明发展同向同行,我国植树造林工作始终寓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时代担当中,揭示了植树造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首先,把植树造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相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期盼,我国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21)《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 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人民日报》,2014年4月5日第1版。习近平把森林看作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把发展林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丰富了林业建设的内涵和形式,从林业中“求生存、求生态”,从林业中“盼温饱、盼环保”,切实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表明林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战略定位和突出作用。

    其次,把植树造林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22)《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 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人民日报》,2016年4月6日第1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增加了“美丽”二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林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23)《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21年4月3日第1版。,“健康”两个字深刻阐释了美丽中国的新内涵,健康是美丽的基础和前提,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最根本的是守护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为此,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实现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把植树造林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页。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森林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人类生存的根基。造林绿化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科学认识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把林业大计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千年大计”来抓,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养和利用、发展和保护的辩证关系,保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和持久发力的历史耐心,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任连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动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铺就生态底色。

    (二)价值遵循: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人民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政治立场规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始终,构成了我国推进植树造林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植树造林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工作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求。

    首先,植树造林工作为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长期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但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大量累积,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也包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8-119页。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功能,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力度,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其次,植树造林工作依靠人民。植树造林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凝聚植树造林的全民力量。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26)《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 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第1版。一方面,依靠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实践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塞罕坝林场、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建设中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国土绿化事业,自觉成为绿化祖国、美化山川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其中在三北工程建设中,40年来群众无偿累计投工投劳折合491亿元(27)安琪:《三北工程带动全民植树热》,《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12月17日第1版。。另一方面,依靠人民,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扩大人民参与植树造林的渠道和途径,不断丰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种植技术下乡、蚂蚁森林公益项目等活动形式,健全全民义务植树制度与机制保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植树造林成果由人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植树造林归根到底是要让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生态幸福感和生态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906处(28)《自然保护地: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自然遗产》,《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1月25日第12版。,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森林康养年接待近5亿人次(29)《2021森林康养产业大事回眸》,《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1月11日第3版。,不断建成人民愉悦身心、健体康养的重要场所。要按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推进生态廊道、村屯绿化、庭院美化等城乡增绿行动,使人民群众与美好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共享绿化工程带来的防风固沙、生态修复、美化环境等生态效益。

    (三)作用功能: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30)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这一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要做好山水田文章,维护好森林的多元功能,发挥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是“水库”,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31)《把握好水库、钱库、粮库与碳库的平衡》,《农民日报》,2022年4月8日第1版。,从而达到湿润空气,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的作用,此外,森林具有调节径流、净化水质、拦洪补枯等多重功效,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森林是“钱库”。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开展宁德扶贫工作时强调,“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3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除木材直接价值外,森林向人类提供能源物质、医药资源、生态服务等,要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推动林业强链扩群、开发林业碳汇产品,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农增收。森林是“粮库”,森林植物中蕴含着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向森林要食物”潜力巨大,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中国饭碗”,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林果、林下产品等食物资源,大力开发、发展木本粮油,增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在参加2022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增加了森林是“碳库”的表述,这与我国提出努力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内在契合。森林具有不可比拟的固碳增汇优势,2020年,全球森林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33)刘毅:《让森林“碳库”储量持续增加(生态论苑)》,《人民日报》,2022年5月7日第5版。,因此,植树造林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林草兴则生态兴”蕴含的高远立意和深邃思想,推动义务植树与生态系统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紧密结合,持续挖掘森林“碳库”功能,把“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森林碳汇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森林“扩、增、固”持续作用的结果。“扩”是指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
    “增”是指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固碳效果;
    “固”是指巩固森林现有固碳能力,保护现有碳储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森林质量提升碳汇项目,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34)刘毅:《让森林“碳库”储量持续增加(生态论苑)》,《人民日报》,2022年5月7日第5版。。同时,我国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防止森林退化和毁林现象,减少森林碳库损失。

    (四)精神动力:在全社会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35)《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 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第1版。,这不仅是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在为中国的未来“培土植绿”。习近平自2013年来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既是植树,也是播种,既是树木,更是树人,是在全社会撒播生态文明的种子,引导从干部到群众、从青少年到全社会在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体验、感悟中,广泛树立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理念,用自己的双手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我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实践铸就了“塞罕坝精神”“木麻黄精神”等伟大精神,厚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根基。几代塞罕坝林场职工扎根高原荒漠,久久为功培育起百万亩林海,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36)《弘扬塞罕坝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6日第1版。;
    谷文昌来到福建东山岛时曾做出“不制服风沙,不绿化荒岛,就把这把老骨头扔在岛上”的承诺,他率领东山人民与风沙抗争十几载,时时刻刻深入基层,筑起木麻黄绿色长城,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37)陈永森、林雪:《新中国植树造林的艰难探索和精神动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66-79页。这些生生不息的植树精神,是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动写照。习近平在参加2021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8)《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21年4月3日第1版。,这就要不断充实、丰富植树造林宣传教育内容,建设一批森林公园、红色林区等林业文化教育基地,激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林业事业单位、学校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形式,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和植树造林精神的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为推动国土绿化、建设生态文明打造良好社会氛围和坚实社会基础,鼓舞一代又一代的“种树者”和“乘凉者”自觉把植树造林精神融入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推动植绿护绿行为常态化、丰富化、持续化,从而更持久、更高质地保持“中国绿”。

    (五)方法指导:“系统推进”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习近平坚持以“系统推进”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方法论推动植树造林工作。一方面,没有“系统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导致难以破题。因此要坚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创造出体现系统方法论要求的植树造林实践样态。一方面,习近平对植树造林工作作出宏观层面的系统谋划。20世纪90年代,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高度重视“绿化福州”工作,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福州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不断提升城市绿化面积,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2016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城市内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城市群绿化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明确了方向,截至2021年4月,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已达194个,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1%(39)尹晓宇:《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已达194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3日第14版。。另一方面,习近平从微观层面阐明了植树造林的内在机理与客观规律。2017年,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强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40)《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 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第1版。,明确了造林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之后,习近平在2019年、202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分别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1)《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 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年4月9日第1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42)《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资源环境要素增加了“草”和“沙”,折射出习近平对植树造林全面性、系统性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没有“因地制宜”,就无法把植树造林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进行统筹考虑,达到“适地适树”的效果。例如,三北地区的人工林多是生长速度快的欧洲山杨,但其水分消耗大且不耐大气干旱和干燥瘠薄的土地,这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中国沙棘、胡杨等树种具有耐旱性、抗风沙的特点,能够起到绿化环境、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要坚持植树造林效果导向,遵循“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绿化思路,统筹山野平川、城市村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绿化,让国土生态空间更加秀美。

    (六)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林业改革”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43)《林业局介绍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等情况》,2014年2月25日,http:∥www.gov.cn/wszb/zhibo617/wzsl.htm,2022年6月3日。林改是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早从福建开始。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福建武平调研时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44)吴毓健、林侃、方炜杭:《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改革篇》,《福建日报》,2017年7月17日第2版。,拉开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帷幕,通过稳定家庭承包权,明晰了林农和土地间的关系,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依法保障了林农合法权益,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被激发,把荒山育成“绿山”,截至2021年,福建武平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45)曹树林、王影迪、钟自炜:《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人民日报》,2021年5月19日第1版。

    自林改以来,福建省围绕林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探索林业配套改革,一是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发利用政策性金融,推出“福林贷”“林票贷”“林通贷”等普惠林业金融产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办法,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改善森林资源管护条件和林业融资环境,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探索推广“森林生态银行”等特色改革举措,实现对森林的规模化经营与精准化提升,提升森林生态承载力与资产价值,推动生态保护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森林资源监管和保护的主体责任,把造林质量和成效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协调推进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森林火灾受害率等多项工作任务,实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福建的这些林改做法为全国林改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应持续总结福建林改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加快推动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和林业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丰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植树造林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了实践的发展,为共建绿色地球家园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因此,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是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的有机统一。

    (一)丰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在植树造林方面提出的新定位、新理论与新任务,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与深化。就植树造林的战略定位而言,围绕我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习近平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46)《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等重要论述,这些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深远指导意义,有利于全社会深刻理解植树造林工作的战略意义,切实扛起保护自然生态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以“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多维角度来阐释植树造林的深刻意蕴,丰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出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在202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首次提出“林草兴则生态兴”(47)《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与“生态兴则文明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揭示了林草兴之于生态兴的决定性、主导性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保障,要厚植林草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空间。自然界是生命之母,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指出,“我们一起参加义务植树……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8)《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0年4月4日第1版。,表明植树造林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如果人类不思悔改,继续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威胁人类生存发展和民族存续。自然是财富之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森林管护,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49)《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 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年4月9日第1版。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植树造林能够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用“命脉”将各项生态要素相联结,种树的不能只管种树,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着力强化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汇聚起“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植绿护绿力量。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植树造林工作也应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与贯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造林绿化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的各项政策法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此各国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开展造林绿化,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二)开创了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始终直面我国植树造林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作出“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50)《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 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日报》,2019年4月9日第1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51)《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等科学判断,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底色。自古以来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从整体来看较为脆弱,加之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生态恶化,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生产能力退化。“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生态环境改善不能一蹴而就,林业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保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52)杨舒、张晓华:《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光明日报》,2022年9月20日第4版。,仍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习近平揭示了植树造林新旧问题交织的历史和现状,突出了新时代下克服新旧问题、树立科学绿化理念、增强植树造林能力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植树造林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和使命,中观层面上对林业改革、产业发展、宣传教育等提出重要指示、批示,微观层面上就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保护天然林等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行动指南,为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我国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我国森林面积达34.60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53)杨舒、张晓华:《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光明日报》,2022年9月20日第4版。;
    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项目成果显著,森林质量得到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优质、高效;
    义务植树取得线上线下新突破,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双碳”目标激发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森林碳汇增量;
    以林业改革不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国际社会造林绿化互助合作进一步开展等等。这些成就证明了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是科学理论,是推动中国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三)体现了全球植树造林合作的中国力量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一方面,这一重要论述在全球范围内贡献了植树造林的“中国智慧”,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5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植树造林是各国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0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中国是过去十年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国家,年均净增长量达190万公顷(55)《联合国:中国近十年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2020年7月22日,https:∥m.gmw.cn/2020-07/22/content_1301389770.htm,2022年6月3日。,这不仅是我国植树造林史上的优异成绩,也是世界植树造林进程中的里程碑,2020年12月,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庄严宣布,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56)习近平:《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第2版。,这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其他生态脆弱的地区和国家植树造林的信心与决心,为各国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植树造林合作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强调:“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57)《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 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人民日报》,2016年4月6日第1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单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展造林绿化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形成森林保护合力,恢复并养护森林,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真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并围绕森林履约示范单位和良好实践与国际社会展开深入探讨,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联合国森林论坛、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等,倡导建立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国家等林业合作机制,召开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林业政策对话,持续推进中德合作山西项目、中日植树造林联合事业等国际合作项目,就各国关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干旱地区造林、青少年环保教育等内容开展务实合作。与此同时,我国通过举办“一带一路”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研修班,助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林草能力建设,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林草故事、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大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植树造林工作依然面临着造林质量不高、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困难等困境,基于此,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积极践行落实新时代植树造林理论,团结引领广大人民为国土绿化事业作出新贡献,切实解决民心所盼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推动这一全面系统、多层次的科学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为建设绿色家园提供多样化思路与科学指南。

    猜你喜欢 植树造林绿化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22年5期)2022-10-12《林业科学》征稿简则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林业科技》征稿简则林业科技(2020年3期)2021-01-21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9年5期)2019-06-25land produces学生导报·东方少年(2019年13期)2019-06-19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浙江林业(2017年3期)2017-07-05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中国工程咨询(2017年3期)2017-01-31植树造林共参与浙江林业(2016年3期)2016-04-20

    推荐访问:植树造林 溯源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