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寻与优势形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7 09:30:39 点击:

    章熙春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探索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4这一论断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秉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战略谋划和艰苦探索,开启了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伟大变革,在目标追求、重心转移、道路选择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标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内生动力。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56伟大革命催生了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全面开启了中国独立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现代化新篇章,彻底解构了西方的现代化话语垄断,有效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人类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一)目标转换:从“以工业化为重心”转向建立“小康社会”

    现代化在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是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追求目标,凸显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物质现代化。改革开放后将建立小康社会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实现了从物质性的基本诉求转向整体性的社会追求。

    工业化是新中国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路径。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3]8。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的根本转变,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4]350由于受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特别强调工业化,把工业化当作了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物质层面的目标追求,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人类最终将走向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指向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的思维路径,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释放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活力,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以此为基点,由工业化调整为建立小康社会。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5]54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称,现代化的目标更加具体,更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更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历史性跨越,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迈进。

    (二)重心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百年历史和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强大的组织力和高效的执行力。邓小平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5]248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伟大飞跃。

    式中:Ω⊂Rn为有界区域,∂Ω适当光滑,n是Ω的单位外法线向量;
    ρ为流体密度;
    为渗流场流体速度;
    p为渗流场流体压强;
    μ为黏性系数;
    K(u)>0为可选择渗透函数;
    β和Qm为已知有界光滑函数.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集中经济社会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实践活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说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于发挥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1]10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5]377社会主义既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的优点,也有市场运用得不好的缺点。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广泛集中各方面资源,具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资源配置力,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相互补充,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塑造了强大的国家能力。

    以发展促进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回归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拨乱反正,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精力搞建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8]839-84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通过改革和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三)道路转变:从“以苏为鉴”转向“走自己的路”

    世界的开放性和共生性,决定了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必然受到彼此之间的影响。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后现代化国家学习和借鉴。因为“现代化的成败对一个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却又是性命交关,它不允许反复试验,不允许一次次交‘学费’。”[9]12作为后现代化国家,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从“以苏为鉴”转变为“走自己的路”,经历了一段从模仿到创新的阵痛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12]784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3]204;
    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的本身”[14]127。生产力是现代化进步的物质基础,现代化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强调现代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西方现代化通过资本逻辑,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把现代化的成果归于少数人享有,造成了现代化追求的非正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破解“中国向何处去”的最好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怎样走出自己的路”成为贯穿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部主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走自己的路是对以往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是对借鉴模仿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意味着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前无古人的崭新课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5]261通过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成功开辟并且不断拓展出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之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成功创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条现代化新路在价值导向、发展方式和世界贡献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一)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

    以苏为鉴,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斗争,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向现代化,只能学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为中国所参照和镜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以苏为师”的号召:“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10]148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掀起了全盘向苏联学习的运动。1956年,苏共二十大指出斯大林主义的错误,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执政时的各种理论,这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毛泽东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1]23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然而,以苏为鉴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窠臼,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的偏移,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曲折探索的进程。

    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成果由少数人享有,它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而非人本逻辑。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资本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主导性力量,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是资本与生俱来的本性,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增殖逻辑的。资本通过将劳动与劳动条件相分离、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造成资本与劳动的二元对立,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为资产阶级所占有,从而造成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通过对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300年的历史数据分析指出:“在19世纪前r(资本收益率)比g(经济增长率)高很多(资本收益率为4%~5%,经济增长率低于1%),并且在21世纪可能仍会如此(资本收益率仍然为4%~5%,长期经济增长率不会高于1.5%)。”[15]580这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
    而且,“最穷的那一半人口几乎可以说一无所有(仅拥有总财富的5%),而财富等级中前10%的人群拥有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一般占到总财富的60%,有的甚至达到90%),而中间那40%的中产阶层则拥有总财富5%~35%”[15]346,这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是同步进行的。西方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就是按照资本意志建立并受资本主宰起来的现代化,形成了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的正比。

    莫德斯丁在D. 3,3,63(《区分集》第6卷)中则强调,在不具有被代理人的特别委任的情形,概括代理人不得转让后者的动产、不动产与奴隶,唯一的例外是水果以及其他易腐败的物。如果代理人意欲将交易的主人的物出质,亦须具有一项明确的委任,D. 13,7,11,7(乌尔比安:《告示评注》第28卷)便是这样说的:

    车辆在高速运行过程中,车体外气流冲击门页与车体之间的缝隙和两门页之间的缝隙,形成了一种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空气漩涡。门缝隙大小的变化及车辆运行速度的变化引起气流的强弱变化,并在车厢内形成不同频率的啸叫声。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和平崛起的,以强而不霸的逻辑超越了国强必霸逻辑,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国强必霸是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不能以此来绑架中国式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947,这种贡献就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19]1035。这既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也指明崛起后的中国应当朝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成功崛起。崛起后的中国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改写了大国称霸世界的发展逻辑。同时,崛起后的中国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捍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46。这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为世界提供了崭新的文明交往范式。

    (二)发展方式:“和平发展”超越“扩张掠夺”

    现代化与全球化密切相连。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联系,各个民族、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民族历史也就转向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13]401-402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拥有更大市场,通过武力征服、封锁打压等方式,掠夺了更多财富,加快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以和平崛起超越了西方征服世界的发展方式。

    西方现代化是凭借武力征服、殖民掠夺、恃强争霸走向现代化的。马克思指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17]347这就表明,扩张掠夺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正是凭借对外的征服、掠夺和杀戮,奠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坚实根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欧各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资本家为了给不断扩大的生产寻求销路,他们通过直接掠夺、军事武力和政治阴谋等方式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亚非的广大地区。资产阶级以其现代文明控制了各大古典文明,“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3]40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减弱了,反而更加重了。为了设法继续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控制,发达国家为其殖民手段进行了新装扮:打着援助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依靠核心技术垄断获取高昂使用费,以国家安全为由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以人道主义干预的幌子发起战争。这些手段只不过是发达国家旧殖民主义在当代的新变种而已。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通过扩张掠夺为现代化铺路架桥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坚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够独善其身,关起门来搞建设是难以成功的。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5]117在战略上,对外开放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在实践上,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各国的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提出的合作倡议,它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不附加政治条件及其他条款,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方式,既发展了自己,又造福了世界。

    治理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构建了辉煌的中国之治。中国之治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蕴含于中国改革开放之中,集中体现在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力量优势三个方面。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互动性,中国之治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着中国之治。

    (三)世界贡献:“为人类谋进步”超越“零和博弈”

    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运动,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深刻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西方现代化是国强必霸的现代化,试图通过霸权思维、冷战思维来建立世界霸权,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中国强而不霸的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西方现代化遵循国强必霸的思维逻辑,试图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主宰世界霸权,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这种国强必霸的论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和创造世界。纵览西方大国崛起的近代史,作为两次世界大战重要发起者之一的德国,在实现崛起之后,试图以武力征服世界,结果以惨败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局部热战,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
    “冷战”后,美国通过军事打击、武力威胁、经济制裁等硬手段,开展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等软侵略,巩固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强必霸依然是美国不变的思维认知模式。西方国家通过制造“文明冲突论”,即“中国的崛起是核心国家大规模文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18]230;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命题,即以古希腊新兴大国雅典与守成大国斯巴达的对峙来隐喻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带来了潜在威胁,造成中美对立关系异常突出。这些论调实质上是一种西方大国为建立和巩固世界霸权体系所作的辩护。概言之,国强必霸已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通过利用和规范资本,释放社会生产力的活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5]110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6]927-928,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同时,资本具有腐蚀性、剥削性,必须对其加以节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建立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资本的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源泉。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中央还通过完善相关监管制度,防止其野蛮生长。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利用和节制,做到了发展生产力与建设现代化的统一,既彰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又确保资本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场域内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服务。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受到极大关注。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名噪一时的“历史终结论”,宣称苏联模式的失败意味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事业的全面失败,资本主义模式才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这种唱衰社会主义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有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和悲观失望的情绪。40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打造了中国之治、创造了中国奇迹、贡献了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信念,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现代化的伟大变革,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一)打造中国之治,彰显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优势

    网民负面情绪与心态风险感知实证研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视角..................................................................................................................................谢起慧 彭宗超(36)

    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效能强大、持久稳定的动力支撑。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动力来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严重背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轨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一度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生产关系得到有效调整,中国式现代化再次获得强劲的动能。

    国家制度体系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即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改革,以改革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5]142通过改革,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不断建立健全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支撑的科学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这种显著优势,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有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的制度秘诀。

    以革命促进现代化,导致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进退维谷。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现代化要求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社会和政治的根本变革源于人们有目的的行动……权威必须集中于某些坚强有力的个人或集团之中。”[6]8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安定的环境。但是,由于对国际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毛泽东提出了“阶级斗争、革命运动,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是为生产斗争服务的”[7]509的论断。“抓革命,促生产”的决策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诉求,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陷入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境地。这些深刻教训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必须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活和释放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6a)The man(who ordered sandwich)is getting restless.

    (二)创造“中国奇迹”,坚定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奇迹是整体关联的。现代化不是指代经济领域工业化单一向度,而是表现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局性发展。“‘中国奇迹’并不仅仅指代经济领域的单一性发展,而是总体表征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协调的系统性进步和全局性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反映出‘中国奇迹’的创造进程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质的历史过程。”[22]中国奇迹用事实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是如何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的,“不仅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保存了主要力量,而且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23]352。

    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中国奇迹”的内核,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剂。中国共产党在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通过对内改革市场体制机制,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在量和质上取得巨大成就:在量上,“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4]12-13。在质上,经济结构由过去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目前世界上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经济发展方式从高污染、高耗能转向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动力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硬核实力。

    经济领域的伟大成就,也带来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巨大变革。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2]3经济基础的发展,形塑了中国社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形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的归宿。围绕着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要义,通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了巨大变革。例如,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国奇迹的宏伟面貌,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样态。这有力诠释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和具体情况探索实现现代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果和蔬菜十分丰富,但贮藏保鲜技术不够先进,同时由于贮藏期间果蔬的生命运动会加快它的衰老,最终导致其质量下降腐烂变质;
    保持库内合理的温度湿度以及气体成分比例,能够延缓果蔬氧化作用,达到保鲜。因此,研究设计智能化、集成度高的冷调库实时监测系统,有效缓解农产品不能长期存储的问题。

    (三)贡献中国方案,拓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都渴望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幸福和文明的现代化光明前景。同时,这些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又希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发展现状不同,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和方法对这些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还很穷,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方面,还不可能做得很多,贡献还很小。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25]112改革开放成功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方案对社会主义国家愈发具有吸引力,这无疑给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奋力谱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要加强党的领导,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民营经济能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关系到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摆到突出位置,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考核,强化问责,抓好工作落实。强化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语料采集的方式是对《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作扫描处理,以PDF格式存储;
    ABBYY[10]软件作文字识别(OCR),经校对修正后,形成电子文本;
    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华平博士研制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整合版(2008)进行两种形式的中文分词:有标记分词和无标记分词。有标记分词用于进行词性统计,而无标记分词用作词频分析[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对西方现代化的话语迷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26]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25]143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传统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既不因循守旧,也不照抄照搬,而是一以贯之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基本路线,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为现代化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发展现代化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意识幻象和惯性思维,为现代化建设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实,早在20年前,50岁的高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障碍的早期症状,然而他两次去看医生时,都被告知“健忘或者偶尔糊涂是很正常的情况”。当高锟的太太问及他所患的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时,美国医生予以否认并解释说:“阿尔茨海默病在亚洲人身上很少出现。”

    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现代化的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现代化,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现代化。当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积极学习、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发展自己。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必须看到这两个基本特点。中国既然是个大国,完全依靠外国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自己关起门来建设也不行,必须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外国的技术,来加速我们的发展。”[27]62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坚持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选择现代化途径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把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不至于受别国的支配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加速现代化发展,搞好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中国式改革开放现代化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湘潮(上半月)(2019年7期)2019-05-22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改革开放四十年颂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9期)2019-01-13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推荐访问:探寻 改革开放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