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伤寒杂病论》与《脉经》“阴阳脉”之异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7 07:55:06 点击:

    白雅雯,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2—205年,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在《伤寒论》的开篇,《平脉法》《辨脉法》两篇内容均为脉法专论,论述各类脉象性质、指下特点、各脉主病、四时脉象、平人脉象等。在《伤寒论杂病论》主体内容中,每篇均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强调“脉”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且论中“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等文句,处处体现了仲景重视脉诊,以脉定证、凭脉辨证,用脉象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思想。

    《脉经》为魏晋王叔和(公元170—255年)所著,约成书于公元210—259年[1],全书共10卷,98篇,1657条,9万字余字。《脉经》是王叔和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扁鹊、华佗等医论医著,并结合王叔和本人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而成,是上古至魏晋以前重要医学文献之集合。《脉经》为脉学著作,辑录了大量前代脉学医籍,如《脉法赞》《四时经》《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等,其中大部分著作早已佚失。王叔和《脉经》广论各家学术思想,但是却非常尊崇仲景著述,《脉经》中约三分之一为《伤寒杂病论》内容[2],且在卷五各名家论脉的部分,将“张仲景论脉”置于开篇卷首,然后才是扁鹊、华佗论脉。因此,《脉经》可以说是王叔和以继承仲景脉学思想为主,并结合扁鹊等其他医家脉学思想的脉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中多次出现“阳脉”“阴脉”之语,对于其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阴阳脉是仲景脉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正确理解原文旨意的关键。《脉经》与《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相距未远,且王叔和继承并发扬了仲景脉学思想。因此,本文拟基于《伤寒杂病论》和《脉经》原文,探讨其中阴阳脉涵义的异同,以期更准确地理解阴阳脉的涵义,了解汉代及以前诊脉方法的衍变,从而更好地识脉辨证。

    1.1 阴阳是脉象的属性《伤寒论·辨脉法》开卷即言:“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是将阴阳作为辨脉的总纲,以阴阳归纳脉象属性。但是,对于《辨脉法》《平脉法》此二篇是否为仲景原作,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因此研习者鲜矣。有一种观点认为,此二篇为王叔和托伪之作,非仲景原作。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王履、黄仲理、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3]、任应秋[4]等;
    也有一些学者笃信此二篇为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著内容,如钱潢、张志聪、王庆国[5]等;
    钱超尘[6]则认为该二篇出自六朝医师之手,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杂病论》中。《脉经·张仲景论脉》中引用《平脉法》的内容时用“师曰”,按照《脉经》全书体例,凡引张仲景原著均用“师言”“师曰”;
    扁鹊所论,用“扁鹊曰”;
    出自《素问》《难经》诸书者用“经言”“经曰”,所以推断该部分内容应为王叔和引用张仲景著作。

    仲景重视脉诊,而开篇这一论述则是脉诊的总纲,强调病有阴阳,脉亦有阴阳。仲景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脉”“阴脉”是通过脉动、脉形、脉势、脉率等的太过与不及来辨别。“阳脉”为太过之脉,如大、浮、数、动、滑等,多见于阳、热、实证;
    “阴脉”为不及之脉,如沉、涩、弱、弦、微,多见于阴、虚、寒证。因此,辨脉之阴阳,有利于我们执简驭繁地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正如《金匮要略》所云:“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脉经·辨脉阴阳大法》曰:“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
    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这一观点与《伤寒杂病论》基本一致,《脉经》还将此观点进一步丰富。因为脉象复杂,往往会出现阴阳脉相兼脉象,如“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阳一阴,一阳二阴”等,均指阴脉、阳脉并见者。如沉滑脉为“一阴一阳”脉;
    沉滑而长为“一阴二阳”脉;
    浮涩脉为“一阳一阴”脉;
    长而沉涩为“一阳二阴”脉。王叔和在《脉经》中还进一步说明,临床见阳脉多为腑病,见阴脉多脏病,且“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将脉象的阴阳属性与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预后相联系,并以此指导诊断与治疗,形成阴阳脉辨治体系,此阴阳脉诊体系继承于张仲景,而在《脉经》中进一步发展。

    1.2 阴阳是脉象的部位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阳脉、阴脉后为具体脉象,如“阳脉涩,阴脉弦”“阳浮而阴弱”等,此处阴阳是指脉象的部位。以关为界,关前寸部为阳;
    关后尺部为阴。历来也有一些医家持不同观点,如程郊倩认为阳为轻取,阴为重按[7]。但是,用这一观点解释《伤寒论》原文却解释不通。“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如果按照程氏观点,“阳微阴浮”就是轻取为微脉,重按为浮脉。但是,众所周知:“浮脉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因此这一观点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仲景原意。《伤寒论·辨脉法》曰:“阴脉不足……阳脉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该条文明确指出阳脉不足即寸脉微;
    阴脉不足即尺脉弱。因此,阳脉即指寸部脉;
    阴脉即指尺部脉,“阳微阴浮”就是指寸部脉较微,提示邪气轻微;
    尺部脉较浮盛,提示肾阳来复,所以病情向愈。

    同《伤寒杂病论》一样,《脉经》中阴阳脉多数情况也是指具体脉位。《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曰:“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王叔和不仅指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即“寸为阳,尺为阴”,而且明确指出寸、关、尺三部所候人体部位及脏腑。《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尺主射下焦……”虽然《难经》首倡诊脉独取寸口,但并未明确寸、关、尺分部等问题,至王叔和《脉经》才明确了两手寸、关、尺的分布和脏腑分候等问题,并沿用至今。

    《脉经》还将阴阳脉分别代表脉象性质与脉位前后相互结合,以判断病情顺逆。如《脉经·从横逆顺伏匿脉》曰:“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阳乘阴是指浮、大、数、动、滑等阳脉出现于属阴的尺部。“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阴乘阳是指沉、涩、弱、弦、微等阴脉出现于属阳的寸部。《脉经·辨脉阴阳大法》曰:“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在此处,寸口为阳,而又出现浮大而疾的阳脉,称“阳中之阳”,多表现为身热、腹满;
    寸口部出现沉细的阴脉,为“阳中之阴”,所出现病证多为气郁不舒之证。

    2.1 《伤寒杂病论》阴阳脉互参以精准辨证仲景阴脉、阳脉常互参,而不是单独出现,如论中“阳浮而阴弱”“阳脉涩,阴脉弦”“阳微阴弦”“脉阴阳俱紧”“脉阴阳俱浮”等。仲景通过寸部与尺部脉象的对比以明确正邪消长以及人体气血阴阳虚实情况。如《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寸口脉微,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阴弦指尺脉弦,主阴寒内盛,水饮内停。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以看出仲景脉法是以寸口诊脉为主,并辅以趺阳脉、少阳脉、少阴脉诊等遍身诊法,以更精准地判断病情、辨证施治。在《伤寒杂病论》中,绝大多数脉象是指寸口脉,而趺阳、少阳、少阴等脉诊多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与寸口脉相对比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而迟……趺阳脉伏……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不便小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寸口、趺阳、少阳、少阴四个部位的脉象合参,以分析辨证水气病这一复杂疾病。还有如《伤寒论》“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等均是阳脉(阳明脉)、阴脉(少阴脉)互参,以判断病情。《伤寒杂病论》中阳脉与阴脉互参,反映了汉代遍身诊法的应用特点。

    2.2 《脉经》阴阳脉表指力轻重在《脉经》中,“阳脉”“阴脉”有时也指诊脉时的力量轻重,即阳脉为浮取;
    阴脉为沉取。《脉经·辨脉阴阳大法》中“浮之损小,沉之实大”为“阴盛阳虚”脉;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为“阳盛阴虚”脉。在此处,“阳”为浮取,指轻按;
    阴为沉取,指重按。这一点与《伤寒杂病论》不同。

    2.3 《脉经》阴阳脉指呼吸出入在《脉经·诊损至脉》中,王叔和引用扁鹊之论,以呼吸定阴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脉一出一入曰平……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指出吸入为阳,呼出为阴,脉气有出有入,按照一定速率在经脉中运行。该篇中还将脉率与呼吸相联系,以推算在一呼一吸之间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距离,“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体与天地四时相应,如果经气按照呼吸节律行遍周身,正好为一昼一夜、十二时辰,则人体与天道相合,为无病。此篇将呼吸与脉动相联系,并将平人脉象作为标准,以区别病脉,体现了扁鹊脉学中“天人相应”“生气通天”的思想。

    2.4 《脉经》阴阳脉探经脉虚实在《脉经》中,有时用阴阳脉以说明经脉病的虚实属性。《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曰:“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此处“脉阴实”是指心经经脉的实证。同样,在《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中“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也是指心经经脉的实证,表现为“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在《脉经》中,对于经脉的实证,采用刺本经的治法;
    对于经脉的虚证,采用“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8]。即经脉实证采用泻其实的办法,而经脉虚证通过针刺相表里的经脉来补虚。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概括一切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事物,其涵义广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脉诊是中医临证重点也是难点,“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将阴阳理论贯穿于脉诊过程中,有助于归纳和辨识错综复杂的脉象。

    通过对比《伤寒杂病论》和《脉经》中阴阳脉涵义之异同,可以看出王叔和继承仲景脉学思想,以阴阳为脉象总纲,以阴阳分脉位前后,并将二者相互结合以判断病情顺逆。王叔和在继承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流传较广的扁鹊脉学体系,还用阴阳表示指力轻重,脉气出入,以及经脉病的虚实属性。王叔和规范、丰富了阴阳脉之涵义,体现了当时不同医学流派的特点。

    猜你喜欢寸口伤寒杂病论杂病论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年12期)2020-04-06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2期)2019-04-25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年6期)2019-01-10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2期)2017-03-04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5期)2016-06-27《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3期)2016-02-01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2期)2015-06-15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新中医(2015年3期)2015-02-22《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年2期)2014-12-01《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推荐访问:伤寒 异同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