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问题研究——以贵州省黎平县侗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7 01:10:06 点击:

    杨立新,张年秀,张 华

    (西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优美,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黎平县国土面积4 441 km2,辖25 个乡镇,1 497 个自然村寨,全县人口总数56 万人,其中侗族人口40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1%[1],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被誉为“侗乡之都”。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侗族文化。这里有古老的侗族建筑、雅致的侗族服饰、多彩的侗族歌舞戏剧、丰富的侗族节庆以及独特的侗族美食等。

    近年来,为实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善作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因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2],将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已成为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年来,黎平县将侗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文旅”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黎平侗寨风情美,侗族大歌惊天下。宝贵的侗族文化资源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黎平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无一条公路,到如今建成黎平机场、黎洛高速、贵广高铁、客运旅游码头等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实现了30 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公路,完成修建村村通、组组通公路445 条,1 145.357 km,内部交通将大山深处的一个个村寨联合起来,把散落在百里侗寨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并且黎平县内村村通4G 网络,农村宽带12 兆覆盖率达75%,解决了侗寨旅游上网难的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使侗族村寨“大门”大开,引八方之客,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黎平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自2010 年6 月24 日侗族大歌参加“2010 年第十届维也纳国际合唱节”[3]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后,侗族文化便走向了世界,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黎平县通过央视春晚、宣传纪录片、广播电台、旅游产品推介会等现代宣传手段向外界展示黎平县侗族文化;
    通过贵州日报、黔东南日报、贵州民族报、《时尚旅游》《旅行家》等知名报纸和杂志配以侗族生产生活经典照片宣传黎平县乡村旅游;
    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去哪儿、携程、途牛等旅游网站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手机软件推介宣传黎平县乡村文化旅游。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走进黎平,也使黎平县侗族文化走向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二)挖掘侗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

    黎平县充分发挥侗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以侗族村寨为平台,以侗族节庆为纽带,将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推动黎平县经济发展。

    1.以侗族村寨为平台展现侗族文化

    肇兴侗寨旅游区占地18 万m2,聚居着1 100多户侗族人家,以鼓楼群享誉海内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33 个旅游目的地”[4]。肇兴侗寨全寨共有五座鼓楼、五座风雨桥、五座戏台,鼓楼与风雨桥相连,戏台与鼓楼广场相融。还有侗族建筑特有的萨堂、水井、民居吊脚楼、寨门等,高耸的鼓楼、古朴的风雨桥、戏台、寨门,同穿斗式吊脚楼错落有序,处处彰显着侗族文化的古风古韵。肇兴侗寨作为黎平县侗寨旅游区的核心和纽带,将还原男耕女织原生态风貌的黄岗侗寨、象征泉水源头的“千三地扪”侗寨、“一桥连万家”的地坪侗寨等民族村寨串联一体,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聆听曲调多变、内容丰富的侗族大歌,欣赏舞姿活泼、肆意洒脱的芦笙舞,亲自体验侗族蓝靛靛染工艺,观摩古朴的侗族建筑,品尝地道的侗族美食。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村寨以独特、古老的侗族文化为基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使侗家村寨成为侗族文化体验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专家及学者走进侗寨观光、调研,带动了黎平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2.以丰富多彩的侗族节庆助推乡村旅游

    黎平侗寨的民族节庆十分丰富,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5]之说。如肇兴侗寨以侗族节庆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侗族同胞身着盛装寨门迎宾;
    侗族大歌、琵琶歌、芦笙舞、侗戏等歌舞戏剧表演;
    奇特的团拜节俗抬官人、侗族长桌宴、侗族捉鱼竞赛、侗族篝火晚会、百村集市文化体验等,这是“小节天天有”。另外,黄岗侗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的“喊天节”,这一天,侗寨大摆宴席,接待八方游客前来观看“祭天”,上演精彩的吹芦笙、斗牛、抬官人等表演。地扪侗寨寻根祭祖的“千三节”及各村寨的“萨玛节”“吃新节”“泥人节”等,这是“大节三六九”。这些丰富多彩的侗族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这些节庆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三的侗年,暨黎平侗文化旅游节,万人侗族大歌赛、万人非遗巡游、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使“中国侗年”成为黎平县一个重要的节日品牌。丰富而精彩的侗族节庆文化向世人展现着侗族文化之美、黎平之美,推动了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加大文化保护力度,旅游经济成效显著

    近年来,黎平县为促进侗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传统侗族族文化保护力度。黎平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黎平县民族生态保护方案》《黎平县民族村寨保护暂行办法》《黎平县肇兴侗寨保护与整体规划(2009-2025)》《黎平县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暂行办法》[6],不断加大的文化保护力度使侗族文化能够更好的薪火相传、代代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随着侗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黎平县旅游经济显著增强。自2016 年以来,旅游产业大幅提升,游客人数大幅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整个“十三五”期间,游客接待量累计超过2 493.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198.98 亿元[7]。黎平县坚持文化引领的旅游发展理念,做大旅游产业,做活乡村旅游,使黎平县旅游文化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往往与问题并存,在黎平县民族文化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开发影响了侗寨的生态文化环境

    侗族人民自古便有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对天人和谐有极高的艺术追求,然而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迎合市场而忽视环境、忽视文化的一些现象,对侗寨生态文化平衡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侗寨旅游区的住宿、餐饮、商超中心及其他大型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更多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与侗寨建筑的协调性,影响了侗寨的整体美。另外,游客的增多,住宿、餐饮、商超中心等大型设施排放的废水、污水以及隐匿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型污染源,污染了侗寨,破坏了秀美的侗寨自然环境。过去,侗族人用茶油枯、木盆洗衣服,用淘米水洗头发,用麻网捕鱼,用辣蓼草捕鱼等,现如今,侗族人家用塑料桶、塑料盆、洗衣粉、洗头膏、洗洁精,捕鱼引进鱼雷炮、电击鱼等技术,这些现代产物侵占着侗族人民所居之处,成为随处可见的“现代公害”,给秀美的侗乡山水涂上了不协调的色彩。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时未能很好兼顾侗寨文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茅贡乡地扪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因为将旅游公厕修建在了侗族民众心中的圣地——塘公祠而引起当地侗族极大不满,产生“众怒”的事件。地扪被认为是整个侗族“千三”地区的总根,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地扪侗寨都要举行寻根祭祖的“千三节”,塘公祠是“千三节”祭祖仪式的核心场所之一,是地扪侗族民众心中不容侵犯的神圣之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土匪曾多次攻打茅贡乡内茅贡村、腊洞村、地扪村,经过惨烈的战斗,除地扪村,其他村寨都被土匪攻占。侗族老人说到这段历史时,坚信塘公祠保佑了地扪免受土匪侵占,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安康健,是他们的保护神。旅游公厕建设的本意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游客谋方便,从政府角度出发是大好的举措,但因未能很好兼顾侗寨文化,有悖侗族的精神信仰,引发了这场不必要的误会和“众怒”。另外,随着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增多,肥沃的稻田间和清冽的溪水头也出现大量游客乱扔的垃圾,侗寨建筑随意的涂鸦,这些不文明行为妨碍和影响了侗族人民的生活,让秀丽的侗乡山水失色。

    (二)各侗寨未能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侗族文化缺乏深层挖掘

    黎平县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多且杂的特点,各侗寨空间分布零散,开发中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充分挖掘各侗寨的自身优势,导致侗寨群整体发展优势欠缺,碎片化、同质化现象明显。例如肇兴至青寨(包含肇兴镇、水口镇、双江乡、永从乡、岩洞镇、茅贡镇、九潮镇、坝寨乡共8 个乡镇)沿线聚集着近百里充满侗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村寨,但是目前发展比较成功的仅有肇兴、堂安、黄岗和地扪、地坪等部分村寨,其余大多数侗寨目前的开发没有考虑整体旅游环线因素,各自为政,且没有特色,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形式上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习俗变成固定的旅游表演,如流水般的侗族习俗展示、喧闹的侗族节庆歌舞表演,随处可见的做工粗糙的侗族工艺品、侗族服饰的售卖等。这些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开发不仅打扰了侗寨的宁静,而且使侗族文化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无法满足多层次旅游群体的需求。

    (三)乡村旅游开发影响了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黎平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密切,外来文化冲击着这方“净土”,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严重影响着侗寨原有的生存方式。

    1.对侗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侗族语言因为有声义而没有文字的特点,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方式如果缺乏原生民族良好的传承机制与激励机制,再加上年轻人没有承袭的动力,那么,便会出现“断代”危机,语言的“断代”,势必造成文化的“断代”。

    2.对侗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侗族大歌是侗族社会结构、男女恋情、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大歌表演形式多样且随意,不论是鼓楼、风雨桥、田间、溪头还是喜庆节日和宴客场合都能演唱。侗族大歌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有以情节、对话为主的叙事大歌,有抒发男女情爱的抒情大歌,有劝诫、教导的伦理大歌,还有礼俗大歌、鼓楼大歌、戏曲大歌等,侗族大歌是侗族百姓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活观念的转变,许多侗族年轻人已经渐渐远离侗族大歌。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总面积不超过1 000 km2,流行区总人口不足十万,并呈逐年递减的态势[8],随着老一辈歌师的逐渐离去,侗族大歌出现“断代”的危机。此外,侗族大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逐渐被商业化、现代化,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成了单纯吸引游客的表演,文化内涵严重削弱。

    3.对侗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侗族服饰的民族性严重弱化。侗族民族服饰唐代便有记载,历史久远,是侗族人民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女子的服装更是侗族文化与工艺的精华。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服饰商品化的影响,侗族服饰也受到到了严重影响。一是侗族服饰的简化甚至是消失。侗族服饰精美,穿戴讲究,黎平县内不同区域就有不同的侗族服饰,需根据不同场合、年龄有不同的搭配。比如黎平县九潮定八的民族服饰就是史书描述的侗民族服饰的再现。定八服饰可分为便装、盛装和戏装,按季节可分为冬装和夏装,还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等情况分为若干种类。定八民族服饰使用侗族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制作,其服饰的图案种类繁多,有鼓楼、龙、凤、螺蛳、银钩形、斗牛、星星、月亮、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
    姑娘着盛装需头挽鬓,偏左侧,额上围彩带银花,挽结于后;
    头上插满很多鲜花、白鹤细羽或公鸡尾羽;
    戴银耳环,环上镶有细圆珠,珠下垂数条细银链;
    颈戴银项圈两三只。上衣左衽开襟,襟边镶花边;
    衣袖细小,袖口饰花边,袖上臂中部有图案装饰;
    系方形围腰;
    着青色细褶短裙;
    小腿裹绑腿;
    脚穿绣花鞋。上衣、围腰、裹腿、裙子的布料均为闪光的紫色自织侗布[9]。这些精美的侗族服饰代表着独特的侗族文化。现在,侗族妇女服饰简化,甚至逐渐退出日常生活,要想看到原生态的侗族服饰,只能在特定节日或者是重要的场合,侗族服饰已成为“节日化”服饰。二是侗族服饰制作工艺逐渐机器化。原生态侗族服饰从种植棉花到织布、染色,再到挑花、绣花、一针一线缝制全是手工制作,工序精致而繁杂,一套精美的服饰往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简单、轻便的机织布料代替复杂、厚实的手工侗布,机绣代替了手绣,甚至图案都由生动的独具文化内涵的波样纹变成了泛滥且简单的几何样纹。这些变化究其根源,是文化的商品化造成的。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侗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民族服饰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服饰生产者们逐渐将侗族服饰做成流水线上的产品,传统的工艺装饰元素被淹没在日趋商品化的浪潮里。

    4.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影响

    侗族传统建筑受到严重影响。侗族的传统民居为木结构穿斗式吊脚楼房,蕴含着独特的建筑技术、建筑理念及文化习俗,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保证游客更舒适更高端的住宿条件,侗族传统木质结构的民居也迎来了挑战,不少村寨正在拆除木房,建设砖房,例如黎平县肇兴镇的皮林侗寨,就出现了传统的侗族吊脚楼被混凝土砖房代替的局面。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冲击着侗族原有的生活方式,现代歌曲代替了侗族大歌,现代服饰代替了民族服饰,现代砖房代替了传统民居,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挖掘侗族文化资源,整合各侗族村寨的文化优势,在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一)合理开发,加强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势必会对侗寨自然文化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协调好乡村旅游与侗族文化平衡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注重科学规划,保证侗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1.注重科学规划,维护好侗寨生态与文化环境

    侗寨的开发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侗寨旅游区的住宿、餐饮、商超中心及其他大型建筑的建设都要全方位考虑到侗族村寨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及与原有建筑的协调性,不能与当地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背道而驰。在完善景区设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村寨环境的日常管理,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做到可持续发展,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2.开发时充分考虑侗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特色

    侗寨开发要在保证现有侗寨民族性、天然性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协调好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两者间的关系。开发中政府是主导,侗族民众是主体,学者专家是为各方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的中坚力量,承接开发的企业是最大程度上的实施者,这些相关力量须通力协作,尤其在开发建设时要与当地侗族民众沟通好,多听取各个侗寨中寨老的建议,征求询问当地侗族民众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原始信仰、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必须远离侗族民众心中神圣之所,避免茅贡地扪塘公祠公厕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决策环节要充分发挥社区参与和专家学者评估的作用,做到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传播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整合各侗寨文化资源,挖掘侗族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目前,在黎平侗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依旧是按照村寨区域划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规划,这种无序的发展将影响整个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打破各自为政的发展方式,整合各侗寨民族文化资源,以重点侗寨带动周边侗寨全力打造百里侗寨旅游环线。将肇兴镇至坝寨乡的侗族村寨串联起来,以肇兴为核心,形成肇兴镇、水口镇、双江镇、永从镇、岩洞镇、茅贡镇、九潮镇、坝寨乡为轴线的百里侗寨风情旅游线路,带动肇兴至坝寨八个沿线乡镇的村寨发展,同时在这条百里侗寨的旅游线路上挖掘侗文化深度体验游。

    侗族文化深度体验游可设计小范围和大范围两种旅游线路。小范围的旅游线路可以开展徒步游,选择还未得到完全开发,游客较少,侗族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文化氛围也更加浓厚的侗寨作为深度游线路。比如己伦侗寨、纪堂侗寨和登江侗寨、上地坪侗寨,这些侗寨虽没有肇兴侗寨宏伟壮观,但却静谧古老,游客较少,还未得到完全开发,侗文化保存完整,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是适合以徒步方式深度体验的小范围旅游线路。

    大范围的深度体验游线路,可以现有的肇兴侗寨、黄岗侗寨、地扪侗寨为发展模式,继续打造九潮镇侗族稻作文化体验区、水口镇侗乡特色农业旅游体验区、岩洞镇侗族大歌原生地体验区、永从镇和坝寨乡侗族文化风情体验区等,并形成肇兴镇至坝寨乡旅游环线,在这条大环线上挖掘各侗寨特色,将乡村旅游与侗族文化深度融合。

    丰富黎平县乡村旅游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在体验侗族文化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旅游乐趣,促进黎平县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在八舟河主景区高屯镇增加夜游八舟河旅游项目,让游客们在夜色中顺河而下,欣赏夜色中宁静的侗寨;
    发掘侗族特色美食,如香禾糯、重阳酒、血红、酸汤鱼、牛瘪、腌肉、油茶等,让游客欣赏侗寨美景后品尝侗族美食;
    鼓励雀舌茶和甜茶的种植者以及经营者向游客提供自助采茶、炒茶、品茶服务等。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促进黎平县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更好发展。

    整合各侗寨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延伸至肇兴、堂安、黄岗、地扪以外的各村各寨,形成各村寨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多地区、全方位地展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学者们穿梭于风格各异的侗寨中,欣赏恢宏又古老的侗族建筑,聆听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发掘原始虔诚的侗族信仰,品尝酸爽甜辣的侗族美食,提升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质量,推动黎平县各侗族村寨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加大侗族文化保护力度,建设侗族文化传承基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侗族文化是黎平县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侗族人民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源泉。黎平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唯有侗族文化,因此在把民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1.保护

    黎平县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精神生活等多方面因素造就了比较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侗族文化环境,形成了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特色鲜明的侗族文化。如鼓楼参天、花桥飞架、依山傍水、布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侗寨;
    形式丰富,曲调多彩的侗族大歌;
    因善绣而格外精美的侗族民族服饰;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侗族节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人数的增多,这些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面临“断代”危机。因此,侗族文化要保护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护口耳相传的侗族语言,只有语言得以延续,原汁原味的文化才能延续。这需要抓好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教育,需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民族语言双管齐下,让侗族孩子既能接受新知识,又能担负起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此外,还需要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及因地制宜的政策条例来保护侗族文化,但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只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个外在方式,民族文化要在外来文化强大的冲击下真正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还需侗族人民自己通过传承和展示的方式,把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内化为热爱自己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情,比如侗族大歌,又如侗族服饰,热爱和自信是从根本上进一步保护的最有效的方法。

    2.传承和展示

    要很好地传承侗族文化,需以政府为主导,投入专项资金,在黎平县内建立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侗族文化实景演出场所、侗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园等文化传承基地。在建设的基地中聘任当地侗族文化传承人对最能代表侗族文化的服饰、刺绣、靛染、竹编、银饰、木建筑模型、手工艺品等民族工艺进行全方位教学并拿出一部分向游客展示,甚至还可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教学和展示,不仅培养出一批侗族特色工艺品制作的能工巧匠,促进侗族文化传承,而且通过侗族文化展示和游客参与,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另外,通过文化传承基地培养出的优秀文化人才,可以代表侗族文化走出黎平,走向全国各地的民族村,在这些民族村中长期驻扎,表演侗族吹拉弹唱等民族技艺,展示侗族服饰、歌舞、节庆等传统文化习俗,推介地道侗族美食,扩大侗族文化影响力,将保护传承与扩大宣传紧密结合,形成了解侗族文化魅力、走人黎平侗寨、领略侗寨人文风情这样一个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侗族人民热爱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保护侗族文化。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目标[10],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黎平县只有尽快解决侗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科学、有效地推动黎平县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肇兴黎平县大歌酸的思念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2年6期)2022-06-27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心声歌刊(2022年1期)2022-06-06——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期)2020-11-24肇兴侗寨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5期)2016-12-01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乡村地理(2015年3期)2015-11-10基于侗族传统森林文化的生态旅游探索——以贵州省黎平县D寨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4期)2015-06-11

    推荐访问:侗族 乡村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