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问责”到“支持”: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转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4 09:00:16 点击:

    毛金德 蒋竺均 朱国利 杜 虹

    从“问责”到“支持”: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转换

    毛金德 蒋竺均 朱国利 杜 虹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张时期,问责型质量保障范式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超越问责逻辑,建立支持型质量保障范式。应围绕学位论文全过程,建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支持型环境,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精准支持。

    学位论文;
    质量保障;
    范式转换

    研究生教育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与保证。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的集中反映,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1]。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2-3],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和着力点[4]。构建和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2021年研究生招生数已达到117.65万人,较1998年(7.25万人)增长了15倍,较2011年(56.02万人)增长了一倍[5]。规模迅速扩张所引发的质量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2020年4月17日《光明日报》以《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为题,报道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出的问题。报道指出,从2019年底到2020年3月以来,河北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三省学位论文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学位论文。研究发现,问题论文主要有规范性不足、缺乏创新性、文献综述质量较低、论证严谨性不够等特征[6],专业学位论文的问题更为严重,存在选题偏移、核心概念模糊、逻辑思路混乱、研究方法失当、论证材料随意、对策建议不实、专业知识欠缺和抄袭作假严重等典型问题[7]。为什么论文通过了开题、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层层关口依然存在“问题”论文?是关口把关不严吗?如果是把关不严,那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关口层层“失守”?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是,守住了“关口”,是否就意味着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呢?论文抽检反映的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目前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

    “范式”通常认为是源自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不过库恩并未对“范式”给出明确定义。随着范式一词向其他学科和领域扩散,范式的含义也变得日益丰富。据统计,“范式”共有二十多种用法,总结起来,范式通常指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价值观等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范式”的含义也不再局限于早期科学哲学家库恩时期的含义,其内涵也在发生流变,应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范式的内涵。参见: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是指关于何为学位论文质量及如何保障其质量的共同信念、假设、理论、方法等。与模式相比,范式是上位概念,是关于质量保障模式合法性的理论、理念及认识等。同一质量保障范式下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

    基于对我国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本研究将我国目前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概括为问责型质量保障范式。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转型,本研究认为,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式应从问责范式转向支持范式。

    (一)问责范式的滥觞与发展

    问责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以下简称“问责范式”)滥觞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蔓延至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导逻辑[8]。构建质量问责体系被认为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本性制度安排[9]。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凸显,问责逻辑延伸至学位论文质量保障领域。2013年教育部等3部门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10]。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要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和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制度[1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12]。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强调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权管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13]。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力度,适当扩大抽检比例。对连续或多次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约谈力度,严控招生规模[14]。

    随着外部问责压力向学位授予单位传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建立了基于问责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招生指标、学位点设置与动态调整、经费配置、导师资格、职务晋升等与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挂钩。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关键资源的配置,促使学位论文相关主体严格落实质量制度。无论是学位论文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还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均呈现出鲜明的问责逻辑。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过程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如强化导师岗位意识、提高论文双盲评审比例、建立论文中期考核制度[15],建立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或全流程管理等[16],虽然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基本是基于问责逻辑展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以学位论文抽检为核心的问责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

    问责制促进了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各培养单位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论文质量保障制度,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制度日益健全。对于抽检存在问题的论文,很多培养单位都明确规定了问责措施,例如减少招生指标、停招、停止评优、通报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最大限度挤掉了学位论文中的“水分”,保障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底线。研究表明,论文抽检政策实施和强化后,学位论文质量持续提升,尤其是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论文质量提升最快[17]。

    (二)问责范式的内在逻辑及适用范围

    问责范式的内在逻辑是,通过质量问责措施,促使相关责任人重视学位论文,从而增加论文投入,提高论文质量。这一逻辑暗含两个前提假设:第一,学位论文存在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
    第二,问责能够调动相关责任人的内部动机。只有这两个前提同时成立,问责范式才能真正有效地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事实上,在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实践中,这两个假设并不完全成立。首先,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是质量问责的前提。问责范式假设存在一个客观的质量标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质量标准往往存在争议,尤其是开创性学位论文研究,通常意味着打破既有的标准。在没有公认的质量评价标准,对论文质量优劣缺乏共识的前提下严格问责,有可能限制研究生的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甚至阻碍学术发展。例如,质性研究曾在很长的时期内不被认为是学术研究,但今天质性研究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产生了很多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鉴于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存在差异且在部分学科还存在一定争议,应该将问责限定在适度范围之内。其次,问责未必能够激发内部动机。学位论文研究、写作、指导是一种创造性过程,需要充分激活导师和研究生的主体性和内部动机。问责逻辑虽然能直接作用于外部动机,但外部动机未必能够转化为内部动机。根据动机理论,内在动机才是个体创造力的不竭动力,且当外部动机被强化时,内部动机容易弱化[18]。

    问责逻辑本质上与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及其对内部动机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不需要问责。问责逻辑对于学位论文所需的必要条件与资源保障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通过问责机制可以促使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更多的经费、场地,改善科研设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为保障论文质量提供支持。问责对于完善学位论文的支持性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不同于对学位论文质量本身问责,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支持性条件问责,完全符合问责逻辑的两条前提:支持性条件存在客观质量标准(经费、设备、场地等)且不需要激发内部动机。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实践表明,在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张时期,问责范式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问责范式通过问责制度刚性,促使培养单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条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障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底线。随着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的硬件设施和保障条件已经极大改善,问责范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发展阶段质量保障的要求。高质量学位论文需要高质量的研究做支撑。高质量的研究需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规范性是学位论文质量底线,创新性才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本质特征。日益趋向严格的质量问责,可能会抑制研究生的创造性。在严格的质量问责背景下,研究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往往更倾向于保守,不敢选择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选题。换言之,问责范式只能保障底线质量,但未必能产出高质量学位论文。问责制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制度行为,在质量问责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问责路径依赖、管理主义盛行和工具理性偏向[19],对问责制的使用应注意适用范围和使用限度。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学术王国的继承人。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高质量教育的代名词,无须专门建立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研究生教育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张。问责范式通过基于质量问责的关键资源配置保障了学位论文质量底线,有力保障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如何建立与研究生教育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是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课题。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超越问责逻辑,从“底线质量”向“卓越质量”转型,建立支持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以下简称“支持范式”)。

    (一)支持范式的理论依据

    社会支持理论是支持范式的理论基础。“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病学,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随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认识逐步加深,社会支持对象已经从弱势群体发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和组织。在教育领域,社会支持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等。由于社会支持研究领域广泛,学界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各异,但大都认同,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互动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21],一般由支持主体、支持客体和支持中介三个要素组成。社会支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生存和发展境况主要依赖于其从所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得的各类支持的程度。对于研究生而言,能否产出高质量学位论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过程②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中“学位论文过程”均指研究生围绕学位论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主要包括选题、文献收集与综述撰写、(预)开题、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论文评阅、(预)答辩等关键环节。中所能获得的各类支持的程度。研究表明,研究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研究生身心健康[22],能够增强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23],缓解孤独感[24],降低学习倦怠的水平[25],减轻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26],提高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学习投入[27]等。这些因素对于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主要是导师因素、研究氛围、同伴互动、培养单位的教育投入等。内部因素主要指研究生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学术基础、科研投入、学术兴趣、创新精神等。个人因素在所有因素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其他因素只有通过个体能动性才能作用于高质量学位论文产出。在蒲云等人对30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调查中,有18位获奖者强调了个人内在因素的作用,占比60%[28]。学位论文过程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复杂性、耗时性和不确定性的科研活动,是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学业与科研压力。充分的支持不仅可以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提供学术指导,而且能够有效缓解研究生的压力和焦虑,将压力和焦虑控制在适当水平,充分激活研究生的内部动机和创造性,而创造性恰恰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基础。

    (二)支持范式的构成要素

    研究生学位论文支持的主体一般取决于研究生日常社会互动的关系网络。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研究、资料收集、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中,研究生最主要的社会交互网络包括导师、同伴以及其他主体(依研究生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的支持需求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学术支持、情感支持、自主性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如研究经费、信息等)。下文将按支持来源主体进行分析。

    1.导师支持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29]。研究表明,支持型的指导风格更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学术成长[30]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1]。根据相关研究[32],导师支持一般分为学术支持、情感支持和自主性支持。

    第一,学术支持。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支持的重要提供者。学术支持属于学术指导,是一种支持型指导风格③与支持型指导风格相对的是非支持型指导风格,如直接给学生指定研究选题,确定研究思路等,而不顾学生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导师学术支持主要包括实质(内容)支持和形式支持。实质支持是指导师直接就研究内容、思路等提供实质性观点、建议或就内容、观点进行讨论辩论等。例如,当研究生撰写论文思路卡壳时,导师就遇到的问题提供观点、思路或交流讨论等。形式支持通常表现为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方面的支持,不对具体研究内容提供指导。例如,当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遇到困难时,导师就撰写综述的方法提出建议,但对于研究生自己所做选题的综述内容不作具体建议。在研究生指导实践中,形式支持和实质支持并非总是泾渭分明,这里只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两种支持形式而使用这一对概念。

    学术支持的内容应当根据研究生个体特征和学位论文的不同阶段确定。一般而言,在研究生刚开始着手选题阶段,导师应当以实质支持为主。导师可以就该选题内容直接与学生对话、讨论甚至辩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意图,在学术观点的讨论交流中激发学生学术兴趣,让学生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动力。如果导师这一阶段就直接提供形式指导,按照学术规范对选题进行“规训”,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提出的初步想法通常是不完善的。一般而言,在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观点阶段,实质支持的促进作用要更突出,而在论文成型阶段则形式支持更有效。当然学术指导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每个导师和学生情况也不一样,但学术支持的基本原则是应该围绕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真实的内在需求展开。

    第二,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导师给予学生关心、尊重、理解、鼓励和信任等积极情感体验。提供情感支持是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之一。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指出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33]。导师表达出的鼓励、信任、认可等态度会激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过程中的动力。研究发现,导师的情感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学术表现[34]。学术研究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尤其是具有较高挑战性的研究,难免遇到困难,甚至会遭遇失败。研究生对支持的感知度越强,其挫折应对能力就会越强[35]。导师及时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使其更加敢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最终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挑战性和高支持度相结合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36]。

    第三,自主性支持。自主性支持是指在学位论文过程中,导师应当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自主做决定。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而不是试图控制学生,欣赏学生的观点,并促进学生基于好奇心进行探索[37]。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指导方式,自主性支持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其独立地分析各种假说、理论、经验事实和实验现象,进而发现其中隐含的矛盾[38]。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导师的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有重要影 响[39],尤其是在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观点阶段的促进作用要更突出[40]。

    2.同伴支持

    同伴群体是除导师外研究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支持主体,是指研究生就读期间和环境中与自己年纪相当、经历相仿、经常与个体互动、共同学习,并对个体论文写作产生影响的群体,包括班级同学、师门学生、学长学姐或恋人等。研究发现,导师及同伴支持对研究生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41]。在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同伴主要提供榜样支持、情感支持与学术支持。

    第一,榜样支持。榜样支持是指同伴在科研学习方面可供学生个体学习与模仿的积极行为。此外,科研同伴学习榜样的成功经验也能为研究生提供一种可替代性经验,激发其论文写作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同伴提供的友好、理解、鼓励等肯定性行为。同伴的亲密友好关系和和谐氛围是同伴榜样支持和学术支持的基础。在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同伴的同理心和鼓励,有助于研究生解决特定的任务,提高完成学位论文的信心,并转化成具体的论文研究与写作行为。

    第三,学术支持。学术支持是指以科研任务为中心同伴给予的相关帮助。在学位论文过程中,研究生如果能与同伴进行沟通与合作,获得相关的信息与建议,就会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在探讨的过程中,同伴还能起到启发作用,帮助研究生个体拓宽研究思路。

    3.其他支持

    除了导师和同伴这两大主要支持主体外,学校和家庭也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供支持。第一,间接支持,即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导学同体建设,作用于导师支持和同伴支持;
    第二,直接支持,通过为学生提供诸如研究经费、开展研究方法讲座或工作坊、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家庭也是研究生重要支持来源。家庭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支持更多集中在情感支持上。相对于其他学段的学生,研究生对家庭的依赖相对较低,独立性相对更高。但并不意味着家庭支持不重要。正因为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家庭往往更容易忽视对研究生的情感支持。家庭是研究生重要的心灵港湾,尤其是当研究过程受挫时,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往往能够带来及时安慰和动力。

    (三)范式转换的动因及其现实基础

    在问责范式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往往来自外部(主要是政府),高校往往缺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在动力,其质量保障的主导逻辑是政府通过奖惩问责机制将质量压力向培养单位传导,培养单位则通过建立基于问责逻辑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压力向研究生导师传导,导师再向研究生传导。这是一种社会本位的质量保障理念,其质量保障的动力主要源于外部驱动。而在支持范式中,质量保障秉持的是学生中心理念,强调基于学生需求提供精准支持,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质量保障主体在于学校内部。支持范式的质量保障逻辑是通过提供精准支持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和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问责范式与支持范式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问责范式与支持范式比较

    支持范式更契合高质量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强调我国现阶段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从问责向支持转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我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问责体系。这是向支持范式转换的基础。问责范式下的质量保障制度强化了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经费投入和资源保障,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但问责范式质量保障的主导逻辑是通过奖惩问责机制将压力层层传导,进而促使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重视论文质量,其质量保障动力属于外部驱动,无法激活导师和研究生内部动机。而支持范式强调以研究生为中心,围绕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过程中的需求提供精准支持,激活研究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充分培养和激发其创造性。

    第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要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阶段,质量问责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而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保障“底线质量”,更要追求“卓越质量”。卓越质量需要充分激活研究生的内部动机。支持范式强调学生中心、内部驱动、精准支持,与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相契合。

    第三,部分高校已经开展支持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例如,在学位论文开题、答辩集中的时间节点,不少高校会提供关于学位论文选题、答辩技巧的讲座、论坛、工作坊及研讨会等。这些探索为建立支持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范式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这些探索往往缺乏系统性、精准性和常态化,且支持方式往往较为简单粗放,尚未建立不同学生在学位论文不同阶段需要的精准识别及支持机制。因此,要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加强质量保障机制顶层设计,加快支持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从问责走向支持,并不意味着支持范式对问责范式的替代④范式转换并不是一种新范式替代另一种范式,不是线性的因果替代,也不是对旧范式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否定或抛弃旧范式中已为现实证明不合理的部分,其中合理的部分则将理所当然地包容在新范式中。多数研究均在此意义上使用“范式转换”。如: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也不意味着在支持范式下不需要问责,而是强调质量保障主导逻辑的转换。在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学位论文质量保障需要超越问责逻辑。这意味着问责范式走向幕后,支持范式走向前台,发挥更鲜明、更直接的作用。质量保障范式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的质量保障范式的建立不仅在于质量保障的具体方法、模式、制度的建构,更意味着人们对新范式背后所蕴含的质量观、质量保障理念的认可,乃至内化为质量保障实践者的行动自觉。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层级、类别复杂多样,本研究所提出的“问责范式”“支持范式”可能无法囊括所有类型的质量保障实践特点,更多是一种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这种“理想类型”为我们深入分析质量保障实践提供了概念框架。

    问责范式体现的更多是外部质量保障逻辑,而支持范式更多是指向研究生个体成长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支持型环境。构建支持范式,意味着在超越问责逻辑的基础上,围绕学位论文全过程,构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支持型学习和科研环境,为每一个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支持。

    (一)建立支持导向型的导师评价制度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在根本上是一种学术管理[42],必须依靠充分发挥导师自主性来开展。建立支持导向型的导师评价制度有利于充分激活导师的自主性,促使其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目前我国高校导师评价制度过于强调短期目标和表面绩效,导致导师过分看重研究生的项目产出,忽视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43],对研究生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度不足。

    学术锦标赛及导师资格的动态调整政策不可避免受“以科研论文为纲”的逻辑支配,强化了“唯论文”“唯项目”的不良导向[44]。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部分导师通过学术分包制将学术锦标赛下的科研压力下沉到研究生,导师成为“老板”,研究生则成了“学术民工”。在科研考核压力下,部分导师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的研究项目或者项目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把完成课题和项目作为首要目标[45],影响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自主性支持。自主性支持对于研究生创造性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建立支持范式,改革导师评价制度是前提。要给导师“松绑”,切实破除“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制度,将导师对研究生的支持程度以及质量、导师立德树人效果纳入评价范围。通过评价制度改革,引导研究生导师将精力放在研究生立德树人上来,为研究生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学术支持、情感支持和自主性支持。

    (二)建立常态化的导师交流培训机制

    导师指导研究生既是学术活动,同时也属于教学过程,是一种专业化的活动。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46]。作为一种专业活动的导学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导师培训制度。目前学位授予单位对于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往往关注的是科研指标,忽视了对导师指导能力的考察。早在2017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强化导师培养责任和能力”,建设导师培训平台。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导师培训体系。

    要通过建立定期交流和培训机制,深化导师对自身职责认识,准确把握研究生指导规律。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部分导师对自身认识偏颇,认为导师的职责仅限于学术指导,忽视了对研究生提供情感支持和为人处世的正确引导[47]。此外,还有部分导师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影响,将研究生视为“私有财产”,过度强调导师的绝对权威和主宰地位,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使研究生处于完全受支配地位[48],影响了研究生自主性支持的获得。因此,建立和完善制度化、常态化的导师交流和培训机制,对于提高导师支持的质量和程度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加强基于师门的导学共同体建设

    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导师和研究生基于知识生产而形成的导学互动场域[49]。导学共同体是导师和研究生在频繁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师门是导学共同体的常见形式。师门是以导师为核心,由研究生和导师构成的初级群体。师门交往频率与社会支持程度远较正式组织更高,师门通过非正式互动满足成员的情感需求[50]。作为一种研究生教育重要组织形式,师门成员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支持。尤其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而言,良好的师门文化,不仅能提供充足的学术支持,更能带来丰富的情感支持。

    随着知识生产的日益深入和分化,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领域差异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之间的学术支持变得更加难以实现。而同一个师门的同伴通常研究主题和领域往往非常接近,加强以师门为基础的导学共同体建设,有助于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导师支持和同伴支持。

    (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支持机制

    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的需求识别机制,明确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哪种类型的支持以及在不同阶段需要哪一种支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需求和提供支持的联动机制。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建立需求和支持匹配度的常态监测机制。

    其次,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需求的分析和整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例如,在论文开题前几周,研究生可能对于选题、文献收集、文献综述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需求较为迫切,研究生院可以组织相关讲座、培训和工作坊等,为有需要的研究生提供支持。

    [1] 赵世奎, 宋晓欣, 沈文钦.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与学术论文发表有关系吗?——基于165篇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8): 41-45.

    [2] 娄枝, 张务农, 乔刚.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6): 49-54.

    [3] 刘春惠, 王战军. 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2): 9-13.

    [4] 李增森. 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7, 21(5): 37-40.

    [5] 光明网. 7万人→117万人, 我国研究生招生数23年激增15倍[EB/OL]. (2022-03-16)[2022-06-28]. https://m.gmw.cn/baijia/2022-03/16/1302847588.html.

    [6] 李敏, 陈洪捷. 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6): 50-55.

    [7] 高耀, 杨佳乐. “存在问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典型问题——基于Y市论文抽检同行专家文字评审意见的分析[J].教育科学, 2017, 33(3): 66-71.

    [8] 周光礼. 超越问责逻辑, 建立大学内部质量评估体系[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4): 50-52.

    [9] 贾继娥, 高莉, 褚宏启. 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3): 21-24,89.

    [10]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教研[2013]1号[A/OL]. (2013-04-19)[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1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学位[2014]3号[A/OL]. (2014-02-12)[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02/t20140212_165554.html.

    [1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 学位[2014]5号[A/OL]. (2014-02-12)[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02/t20140212_165556.html.

    [13]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 教研厅[2019]1号[A/OL]. (2019-03-04)[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904/t20190412_377698. html.

    [1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学位[2020]19号[A/OL]. (2020-09-28)[2022-06-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28_492182.html.

    [15] 李瑞娇. H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及对策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7.

    [16] 罗晖.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7] 占茜, 赵金敏. 政策悖论框架下学位论文抽检政策的效能分析[J]. 江苏高教, 2021(2): 28-37.

    [18] 周玉容, 沈红. 现行教师评价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效应分析——驱动力的视角[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5): 54-61.

    [19] 朱守信, 杨颉. 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的能力限度: 问题与出路[J]. 教育科学, 2014, 30(3): 61-65.

    [20]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21] 程虹娟, 张春和, 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88-91.

    [22] 刘珊珊. 研究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0): 54-56.

    [23] 师保国, 肖敏敏, 陶晓敏, 等. 当代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5): 61-66.

    [24] 金艳玲, 顾昭明. 硕士研究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12): 1478-1481.

    [25] 梁晓, 郭孝军, 丁凌云, 等. 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7): 852-854.

    [26] 张月娟, 史云静, 王增起, 等.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0): 13-16.

    [27] 袁倩. 校园社会支持对硕士生科研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8] 蒲云, 代宁, 王永杰, 等. 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12-15.

    [29] 宫新栋, 杨平, 王元纲, 等.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和认识论视角[J]. 江苏高教, 2018(1): 77-80.

    [30] 赵磊磊, 代蕊华, 伍红林. 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 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8): 43-51.

    [31] 张珊珊, 孙颖, 李薇. 支持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团队氛围和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3): 448-452.

    [32] OVERALL N C, DEANE K L, PETERSON E R. Promoting doctoral students’ research self-efficacy: combining academic guidance with autonomy support[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1, 30(6): 791-805.

    [33] 教育部. 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 教研[2018]1号[A/OL]. (2018-01-18)[2021-05-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34] 赵磊磊, 代蕊华, 伍红林. 博士生学术成长与导师支持: 现状特征及路径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8): 43-51.

    [35] 陈予, 相羽, 张学良, 等. 硕士研究生挫折应对能力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1): 60-66.

    [36] 李永刚. 阈限过渡: 博士生学术成长的关键期及其跨越——以理科博士生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12): 58-67.

    [37] VAN DER LINDEN N, DEVOS C, BOUDRENGHIEN G, et al. Gaining insight into doctoral persistenc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doctorate-related need support and need satisfaction short scales[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8, 65: 100-111.

    [38] 王雅静, 田庆锋, 蔡建峰. 研究训练环境与导师支持对博士生科研产出的影响机理探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3): 99-104.

    [39] 吴剑琳, 王茜, 古继宝. 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影响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 2014, 35(7): 154-160.

    [40] 王雅静, 田庆锋, 蔡建峰. 导师自主性支持对博士生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4): 60-64.

    [41] 胡保玲. 导师支持、同学支持对研究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9): 117-120.

    [42] 吴宏翔, 顾云深.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2): 22-26.

    [43] 申超, 赵晓雁. 英语世界中的“导师”概念及其职责辨析——兼论中西方“导师”用语及其职责的差别与当代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22, 38(2): 42-49,112-113.

    [44] 翟翌, 范奇. “非升即走”背景下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异化与复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4): 35-42.

    [45] 曹淑江. 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生导师应该如何指导硕士学位论文[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6): 20-22.

    [46] 包水梅, 胡君梅. 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探 析[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23(2): 45-52.

    [47] 申超, 赵晓雁. 英语世界中的“导师”概念及其职责辨析——兼论中西方“导师”用语及其职责的差别与当代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22, 38(2): 42-49,112-113.

    [48] 胡洪武. 师生发展共同体: 破解研究生导学矛盾新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4): 48-52.

    [49] 毛金德, 马凤岐. 研究生教育场域: 概念与框架[J]. 高教探索, 2015(10): 29-33.

    [50] 林杰, 晁亚群. 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5): 1-8.

    毛金德,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汕头 515063;
    蒋竺均,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汕头 515063;
    朱国利,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汕头 515063;
    杜虹,汕头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汕头 515063。

    10.16750/j.adge.2023.01.006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22年度国家青年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编号:CIA220285)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学位范式问责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8-10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科教新报(2021年11期)2021-05-12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滥问责”的6幅画像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11期)2018-02-27

    推荐访问:范式 学位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