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与高水平财经类专业群建设融合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3 16:10:12 点击:

    蔡宗朝,刘媛媛,张莲苓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首次提出“新文科”建设理念。“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文科专业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1]新文科“新”在育人理念、学科融合、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2],通过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开设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3]该计划的实施,对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专业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基于此,本文提出高职“数智”财经高水平专业群组建逻辑。

    图1 “数智”财经高水平专业群思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任何单一学科、单一技术都不能独立地为综合的复杂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提供完整的破解方案,社会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4]以金融管理专业为例,以往培养的银行操作柜员现已被智慧设备、手机银行所取代,证券经纪人逐渐被智能投顾所取代等,金融机构愈发需要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1 专业课与公共课学时之争,通才与专才之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公共课为辅,如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只在大一开设经济数学58 学时、计算机基础48 学时,很难适应金融企业对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可谓专业有余而通识性不足。受制于三年学制总学时上限之困和实践课时占比要求,理论部分的专业课学时与公共课学时之间存在难以兼顾的矛盾。

    2.2 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到位

    仅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比例来看,实践课学时占60%,彰显职业教育的特征。但是,如果剔除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训学时仍然存在不充分的问题,这与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拥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教师短缺和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及场所匮乏有关。以会计专业为例,通常设置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专周实训,充其量算是讲完理论之后的一份集中作业。所采用的实训任务、所依赖的实训环境和所扮演的角色,与真实的工作情境还存在较大差异,与上岗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3 文理分科形成的思维定势,难以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文理分科的思维定势,使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有了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之分,似乎文理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有两只羽翼,既需要学科专业的深度又需要学科交叉的广度,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传统学科间的边界日趋模糊淡化,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借用式学科思想,即从一门学科延伸到别的学科或者从别的学科那里获取方法,呈现出移植性、融合性与互补性”。[5]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担当。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升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能力。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精准对接区域重点领域、组群逻辑清晰、资源共享度高、就业相关度高的三个及以上专业打造的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

    3.1 定位准确

    3.1.1 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趋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广东省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的专业领域,着力打造一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其中附件中包含建议对接的产业,结合广东省和广州市、深圳市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实现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链趋向。

    3.1.2 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岗位演进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业态创造新岗位新职业,对标新要求、立足新岗位,高职院校应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岗位演进。

    3.1.3 资源共建对标复合型人才培养

    群内专业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密切校企合作和深化产教融合,“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必然”,[6]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在校所学技能更实用、就业就更有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呼应职业标准发展。

    3.2 人才培养软硬件设施齐全

    3.2.1 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养,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一大批首席专家。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和加大政府统筹。

    3.2.2 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聘请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7]

    3.2.3 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和管理规范

    实践教学水平高低左右着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需要充分的教学经费投入。为了提高利用率、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越来越多的高职学校采取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室的做法,诸如产业学院、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模式,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实训基地发挥效用。

    3.3 生源质量好、办学规模大

    3.3.1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建立跟踪调查和走访毕业生制度,通过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学校专业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努力提高学校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3.3.2 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和学生就业满意度高

    高质量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专业对口或接近率高,初始薪酬高,发展潜力空间大。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用人单位回访机制,注重信息反馈,不断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3.3.3 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根据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高职院校应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持续深入地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可在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新文科之新在于给传统文科“做加法”,用新视角、新范式、新方法来进一步拓展传统文科的外延,进而带动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1]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内驱动力与顺应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鉴于传统财经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实施精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建设理念,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4.1 学校层面

    4.1.1 管理创新:建构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方式主要存在“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以院建群”模式通常是将同类或者同属一个专业大类的相关专业进行组群,如番职院的金融管理专业群是由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和投资与理财三个专业整合而成,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专业基础优、办学条件好的院校,可以充分共享专业之间各种资源,精准培养某一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并不会带来较多管理上的烦恼。而“以群建院”模式,则真正体现“工文交叉”,通常由不同专业大类的具体专业组合而成,往往牵涉到院系、师资、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克服管理障碍,“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涉及其内部多方利益关系协调的机构设置与制度设计和安排”。[9]目前,国内较少有高职院校采取该模式来组建专业群。无论采取哪一种组群模式,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都应遵循“从管理转向治理、竞争转向合作、个体转向团队、静态转向动态”的原则,从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共享专业建设资源,打造高效双师队伍,进而构建专业生态系统。[10]

    4.1.2 组织再造:搭建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

    传统教科研结构设置一般为学校职能部门一二级教学单位一教研室,在以院建群为主流模式的情境下,一线教学执行部门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制下的单一专业建设,变为专业群负责人负责下的三个及以上专业协同共建、共治与共享,教师从研究单一专业教学规律、单一学科学术问题,变为跨学科知识交叉学习与运用、分类搭建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实现组织再造。若是以群建院的话,则会“涉及人员的跨部门迁徙,需组建全新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克服组织障碍,实现内部组织机构优化”。[11]

    4.1.3 制度优化: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专业群建设要想实现集群效应,需要学校精简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为团队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成果导向,注重人才培养实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和外出交流学习等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克服制度障碍,实现制度优化。

    4.2 院系层面

    4.2.1 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以及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必须转变传统单一学科专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从学科情境转向应用情境和适应性情境”。[12]金融管理专业必须凸显人才培养的金融科技趋向,会计专业必须凸显人才培养的智慧财务趋向,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方案设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4.2.2 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和整合设计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课程体系改革应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通识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每个模块由数门具体课程构成,需要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做好教材开发与教师培训。

    4.2.3 共建共享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涵盖专业、课程、应用和素材资源四大平台,在专业平台建设方面,动态、前瞻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市场调研、分析专业群对接的主导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课程平台方面,完成群共享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设计等工作。在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完成精品在线主干课程开发和线上课程建设等立体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素材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完成微课、视频、动画、实训等内容。

    4.3 师生层面

    4.3.1 “借用式、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改革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两个及以上的学科内容进行的联结性教学,“借用式、跨学科”主题教学呈现的课程整合性、学科交叉性、内容重构性、教学变革性、学习创造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使得课堂的教与学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是帮助教师突破学科教学思维界限的最佳方式,但也面临多重困境和严峻挑战,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都得重新设计,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设计和建构,需要专业群教师之间加强协同合作,攻克跨学科主题教学。

    4.3.2 工作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围绕学习者开展的实践与反思的教学活动,从而收获期望中的技能、知识与态度养成,是一种自然的基本学习方式,注重学员之间的相互分享与实际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员的知识、业务技能,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对良好学习情境的创造,其效果取决于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和引导者的水平高低,需要加强基于工作导向的实践性教学场所与实施投资建设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选聘。

    4.3.3 具备开展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教师成长成才最好的锻炼场,也为教师在应用型项目研究、开展实地调研、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用等方面提供了平台,是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例如,教师通过普惠金融服务宣传产业振兴的应用型项目研究,融合学生参加攀登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赛项,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提出有效服务对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服务经济创新升级,服务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经营、财务管理、金融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跨界混业、业财融合成为趋势。新兴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养和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素养和技能抵御职业风险的能力将越来越差。社会迫切需要以诚信文化为底蕴的“懂技术、精核算、晓税法、通金融”的高端复合型财经人才。文章基于此背景分析了财经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和师生层面的具体实施路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实训专业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交叉 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