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议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青年特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3 10:20:15 点击:

    朱 红 曹仕涛 王 骁

    (1.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北京 100086;
    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100089)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1]这是总书记对志愿服务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对志愿者的亲切关怀与鼓励,也是对志愿者事业的殷切期盼与嘱托。2022年4月21日正式发布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充分肯定了青年志愿者作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至今,具有天然的青年特质与青春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2]一代又一代青年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拼搏彰显青春担当,这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实现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崇高使命同行的重要保障。

    聚焦社会关系,使志愿服务本质与青年社会性本质相契合。青年通过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先锋和主体作用,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自兴起之初便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质,青年始终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青年特质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一)志愿服务本质与青年社会性本质相契合

    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起源上看,“志愿服务本质是人类早期发展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私有制、家庭、组织、公共领域和公共服务等集合而成的社会行动”[3]。透过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重学科视角对志愿服务的起源、本质、特征等展开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科都十分关注且无法绕过的主题之一便是社会关系。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从产生之初就围绕和聚焦社会关系而展开,并在自力更生与团结合作的有机统一中逐渐发展和完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家庭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不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团结合作的关系,以共同抵御外界风险,共同改造自然与发展生产。因此,自力更生和团结合作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在行为、意识、政策和国家社会结构等维度上,回答并处理自力更生和团结合作的辩证关系,这是志愿服务的根本问题。

    从概念的出现来看,青年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社会性的产物。“在古代社会还没有出现近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4]。青年概念的出现不能只从时间的维度去观照,还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认知。青年概念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与产业革命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年概念既是生理概念,也是历史概念和社会概念,其界定与社会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虽然不同国家、学科及领域对青年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将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以通观青年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过程。从自然属性角度来看,青年是人生年龄分期中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是身体器官与各项机能不断发展并达到成熟的时期;
    从社会属性角度来看,青年是积累知识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完成学业并获得职业,开始迈进成人生活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反对人本主义人学观将人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本性,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是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存在,但决定人的本质的并不是生理和生物方面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在客观的且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从而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人。换言之,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的意义上建构而成。“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也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前者主要是生产关系,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
    后者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人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具体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产生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不再把人看作一种具有先验本质规定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的存在者;
    它以历史性取代传统人学理论非历史性与现成性的原则,将人理解成一种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规定的有机整体,人的过去与现在都在其未来的规定中获得意义”[6]。青年作为人类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因此,研究和探讨青年的本质,无法回避或者绕过人的本质问题。社会属性是青年的本质属性,青年的成长发展需要在与社会的有机互动中实现,要认识其本质就要立足于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青年。

    青年基于个人的积极选择,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广阔实践中,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无偿向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服务,并且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先锋和主体作用,集合成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集体主义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志愿服务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促进青年成长为完整的人的社会化大课堂。在志愿服务这一社会性服务学习过程中,青年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二)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青年特质的历史传承

    青年不仅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和重要力量。因此,青年、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等命题,向来是人类社会高度重视和极其关注的议题。志愿服务是连接青年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青年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推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刻上鲜明的青年特质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奠基时期。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奔赴祖国北部边陲的垦荒点。在其示范引领下,全国16个省市也组织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年间,共青团动员组织了20万青年奔赴全国各地荒山、荒原和荒岛,留下了青年志愿者们的青春印记。虽然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组建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但在组建的基本原则和秉承的基本理念方面,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尤其是其行为主体的青年特质,成为日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特征。雷锋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1963年开始的“学雷锋”活动是引导人们无私服务他人的重要举措。“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奉献爱心、弘扬志愿精神的生动体现,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后学雷锋活动的创举,始于1983年的“综合包户”志愿服务,因其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力量,成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端。在1993年12月召开的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一词首次出现在官方文本中,并且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紧随而来的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正式启动。1993年12月19日,2万名铁路青年职工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帜,自发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服务。自此,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广大青年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发挥专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范围涵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城区建设、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1994年,在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一最早由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进入到现代化发展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此后的近30年,随着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保护母亲河、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始实施,青年志愿者始终是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和各个志愿服务领域中最活跃的因子,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志愿服务发展的先锋和主体力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志愿服务迅猛发展,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更为重视。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导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也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青年志愿者们在服务和奉献过程中,将个体融入集体、小我融入大我,建立起自身与社会的积极适应关系。他们在社会意义上认识真正的自我,并且通过个体本质性力量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发展,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这本身也成为青年志愿者自身驱动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可以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志愿者行动能够有效地把脉和极大地回应时代呼唤和社会需求,青年特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鲜明特征。

    (三)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青年特质的时代彰显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理念,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同行”意味着在新时代,志愿服务纳入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部署之中,意味着志愿服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举措,意味着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同行”也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一大特色与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对作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主体和先锋力量的青年寄予厚望,多次与青年志愿者对话,给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回信,肯定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希望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勉励青年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9]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推动下,在亿万青年志愿者的接续奋斗中,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青年特质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青年与志愿服务在发展性的基本价值走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青年作为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青年特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的鲜明底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从人本主义思想角度来看,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性发展,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青年发展向度的统一。志愿服务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到今天更是包括了青年在内的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然需求。志愿服务的社会性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其人本价值日益凸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诉求,也是基本的人本需求。青年阶段是个体通过社会参与实现社会化、不断成长为合格社会人、获得社会话语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个体的自我成熟和社会对个人的肯定与接纳的双向互动。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青年力量成为抗疫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担使命。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激励着广大青年勇挑重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自我发展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积极适应关系,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向着“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0]发展目标迈进。

    二是从服务学习理论视角来说,青年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内容上看,服务学习重在传授公民意识和责任,引导个体成长为成熟、合格的社会人;
    从形式上看,服务学习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和途径,通过有组织的参与获得成长与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作为集体性实践活动,是服务学习的路径之一,而服务学习本身也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特征。新时代青年将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服务学习的契机,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主体目标。如中国特色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运行规范在国际领域内享有盛名。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活动在中国成功举办。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杭州20国集团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筹备及运作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志愿者满怀热情、参与其中,为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青春”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鲜明特征。在赛会志愿者群体中,35岁以下青年人占比94%。志愿者们用热情好客和文明礼貌告诉世界,在每一位中国志愿者身上,都有足够的善良、温度、责任与担当,都将个人梦、青春梦与国家梦、中国梦紧密相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志愿者们说:“你们眼中的笑意温暖了我们的心田。你们的友好善意将永驻我们心中!谢谢你们,志愿者。”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11]青年志愿者们以社会服务为载体,在冬奥志愿服务这一有组织性的服务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与义务,促进了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同时,他们也以青春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传递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以青年特质作为底色,不仅对实现青年人生价值的意义重大,并且对提升青年国际志愿服务能力,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同频共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都不可或缺。

    (一)青年特质是助力青年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在于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否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2]他将志愿服务作为实现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和方式,鼓励青年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去,并真诚为青年志愿者点赞。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等会议上多次发表相关重要讲话,多次同志愿者沟通交流,并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回信,表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13]。青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亿万青年共建共享的实践活动。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立身之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
    三是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广大青年志愿者要积极投身到覆盖生命历程的“利他”志愿服务事业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进而实现“为己”和“利他”“索取”和“奉献”的有机统一,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同时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的社会性是个体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性。志愿服务在本质上是基于个体自由主义的一种个人选择,但是这种集合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集体主义行为,并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动。从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可以看出,志愿服务是“为己”和“利他”的有机统一,是“索取”和“奉献”的有机统一,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人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个人也从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获得他人和社会对其服务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找寻到自己所提供服务的意义所在,实现自我满足和自身完善。

    志愿服务首先是一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的选择。马克思指出:“服务这个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
    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14]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与一般的生产性劳动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志愿服务是一种自发自愿的个人选择性活动,而不像生产性劳动那样是一种不得不去选择的异化劳动。在阶级社会,劳动发生了异化,人们真正逃避的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劳动本身。而异化劳动是阶级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对异化劳动进行积极的扬弃,争取早日实现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志愿服务恰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扬弃和克服异化劳动的活动形式和有益尝试。与日常的生产性劳动或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劳动不同,志愿服务是个体自发自愿选择的,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意志。诸多个体可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到日常工作劳动(异化劳动)中所体验不到的自尊、自信、快乐等积极的情绪反应。

    青年生活在社会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个体的志愿服务是面向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的。此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个体需要与其他做出同样自由选择的个体进行分工合作,一起向着同样的价值目标和服务目标前进。因此,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体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或者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而是为了共同的服务目标而团结合作的关系。并且志愿者之间努力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志愿服务因此集合成为一种带有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集体主义行为。这也恰恰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所在。青年在接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对社会做出贡献,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青年特质是提升青年国际志愿服务能力的应然体现

    我们所要培养的新时代好青年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时代新人,是拥有大局意识和国际战略思维的时代新人。对内,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献计献策,为促进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尽心尽力。对外,青年是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是讲好中国故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在新时期,志愿服务成为我国“走出去”的重要领域和范畴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我国海外志愿服务和众多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为展示中国志愿精神、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和青年海外志愿服务持续推进的同时,也对青年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培养具备国际志愿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青年志愿者,塑造怀抱梦想又善作善成的世界公民,成为应有之义和必然趋势。

    在北京冬奥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志愿服务过程中,经历了专业性培训学习和服务国际友人的具体服务实践,青年志愿者在专业性服务学习和开放性服务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国际志愿服务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海外志愿服务过程中,中国青年的国际素养和国际志愿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自2002年中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正式开展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2008年的政府主导阶段。该阶段以政府主导的国际援助和参与南南合作援助事务为主。第二个阶段为2009-2015年的民间破冰阶段。在志愿者元年(2008年)之后,社会组织和民间个人行动的增长迅速成为其主要特征。第三个阶段为2016年至今的社会化发展阶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国家与社会组织联合行动,民间海外志愿者大大超出政府派遣的人数。通过我国青年的海外志愿服务活动,服务世界各地的地方发展,树立和提升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特别是在世界格局处于百年未遇大变局的深刻背景下,我国青年志愿者在生动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也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鲜活的实践和诠释。与此同时,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了解国际社会,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走出去”的愿望。这些热衷于海外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还成立了“海外志愿服务联合会”,自费参与海外的各种国际赛会和发展类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在国际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在多重社会关系中正确认识自身,处理好自我发展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以获得社会性发展,在服务学习中成长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三)青年特质是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的时代进路

    每个人的发展都脱离不了历史、时代与社会,作为时代最灵敏晴雨表的青年更是如此。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要在正确把握自我三重规定性关系的基础上,做到社会意义上的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一是作为自然和社会意义上的个体,二是作为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群体,三是作为推动历史和时代发展进步主体意义上的人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通过置身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泛实践,通过服务学习,实现了与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的良性互动,树立并坚定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信念,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融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以青年特质为底色,有效地促进了青年在正确认识多重社会联系的基础上,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和世界梦之中,实现三者的同频共振。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角度来看,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1)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将不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状态、功能及变化发展将深深影响到部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不能脱离整个国际社会而独自存在和发展。中国青年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其社会属性而存在,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整个世界欣欣向荣、良性发展,中国才能获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才能和谐稳定、繁荣兴旺,中国青年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舞台。只有世界梦圆,才能中国梦现、青春梦成。众多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责任的新时代青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融为一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整体也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也将影响到整体。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始终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用责任担当的正能量导向,为其他主权国家和地区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正如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过程中,中国在做到自身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的前提下,对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相关医疗物资等的援助和支持。中国的广大青年志愿者,不仅能够舍生忘死地驰援武汉、上海等地,更是顶着巨大压力、冒着重大危险奔赴世界各地。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青年、中国与世界是一体的,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青年才能好,只有中国青年和中国强大了,世界才能更加繁荣。

    对内而言,青年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群众基础,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影响现在和决定未来的决定性力量,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的同频共振。对外来说,青年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发声、踊跃作为,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5]一批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走出国门,自觉担任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用自身行动诠释着“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内涵。作为高质量的志愿者,他们用高质量的服务说话,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国青年的国际视野和高尚情怀。也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同样亦是整个世界的希望和未来。在参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中国青年在为中国梦的实现挥洒青春的同时,也为世界梦的绚丽绽放添砖加瓦;
    在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同时,也将中国梦融入不同文明包容互鉴与融合发展的世界梦,从而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的同频共振,将三者融通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

    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作用巨大。青年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主体和先锋,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中,我们要更加重视青年力量的发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的要求和嘱托为遵循,夯实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青春底色,促进青年在以志愿服务助力我国由走向世界到中国与世界一起走向未来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

    (一)聚焦青年本质,在更大层面上推动青年广泛参与新时代志愿服务

    社会属性是青年的本质属性。要聚焦和立足青年的社会性本质,在更大层面上推动青年广泛参与新时代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推动青年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要建立起青年与社会的积极适应关系,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获得社会性发展。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充分肯定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青年在其中主体力量的发挥。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明确了价值取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高度赞扬了共青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等一大批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并充分肯定了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我们要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好、推广好、运用好青年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推出更多的适合青年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调动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引导青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潜能;
    引领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社会性成长;
    通过志愿服务实践,实现“为己”和“利他”“索取”和“奉献”、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引领青年充分地融入社会,这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鼓舞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奉献人民、服务社会,在强化和发扬我国志愿服务青年特质的同时,推动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立足服务学习,在更广维度上助力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建功立业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拥有更优越的发展机遇、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难得的人生际遇。天将降大任于新时代青年。青年唯有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青年把社会性和自我的发展性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基础的服务学习,是一种以服务为载体的体验式学习形式,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些以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为指向的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教育特征和优势,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青年志愿服务的突出特征。

    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只有将个人融入国家和人民之中,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将青春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青年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真正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学生:“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16]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7]的广阔舞台,是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大课堂。要引领青年广泛参与到适合的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中,通过参加扶困济贫、助老助残、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应急救灾等不同内容、类型和领域的志愿服务,奉献爱心,展现青春担当。在培养高雅情趣,提升生活技能,获得崭新人生体验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从而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对外而言,青年是助力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18]志愿服务是全球“青年一起来”的重要实践方式,志愿服务也是青年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积极推动青年参与海外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与全球青年共创未来,是积极推进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紧密围绕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应有之义。要多措并举,锻炼和提升中国青年的外交、外语、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青年人才;
    不断拓展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国际交流的渠道,打造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品牌,选派优秀青年志愿者到联合国机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中国青年通过参与海外志愿服务,培养胸怀天下、命运与共的大格局和贡献人类的大担当,在服务学习中成长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三)锚定科学发展,在更深层次上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行动自觉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9]推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目标指向,同时也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青年发展的基本向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青年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内在的融通机制。志愿服务是青年参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实现青年的社会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为靶向目标,在更深层次上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行动自觉。

    围绕青年的个体发展性,促进青年的社会性融入。如设计适合青年的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引领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服务学习,正确认识多重社会关系以及多样化社会关系中自我的本质,建构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重视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感、满足感、尊严感等情感价值的提升。通过多样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拓展,推动青年社会化情感的成长,满足青年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在宏观层面,围绕青年的社会性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提升青年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引导青年在正确认识自身社会性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提升促进自身和社会良性互动与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平台和纽带,能够为青年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例如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产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众多青年在志愿生活结束后选择留下,继续在西部挥洒青春的汗水。为在更深层次上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行动自觉,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多渠道灵活就业政策,将志愿服务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中,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从事灵活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搭建更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自觉地投身志愿服务,不断地延续青年志愿者服务生涯,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年矢志不渝的青春追求。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青年特质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气质和精神风貌。新时代青年志愿者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服务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愿活动中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我志愿……东方剑·消防救援(2022年3期)2022-04-01我是志愿者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0年3期)2020-05-25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为志愿者加油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学生天地(2018年6期)2018-06-15我是小小志愿者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8年6期)2018-05-19

    推荐访问:中国 特质 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