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湖北五峰以全域旅游助推“两山”转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3 09:05:15 点击:

    ●陈仕钰 胡 新 邓宏诗 田林忆

    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综合性产业,是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山区县,以推进全域旅游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发掘旅游业态,实现了县域生态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五峰制定出台了《全域旅游规划》《多彩五峰专项规划》,明确了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一些具有五峰特色的具体做法。

    1.山水“引”人

    一是擦亮“国字号”招牌。五峰旅游平台详细介绍了五峰四大“国字号”旅游景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四大景区为五峰吸引来大批游客。国家级森林公园——柴埠溪大峡谷是五峰的四大4A级景区之一,五峰将“把柴埠溪打造成5A级景区”纳入五峰发展规划,引进曙光集团等企业进行开发,努力将其打造成五峰知名旅游品牌,进而带动周边乃至全域旅游的发展。

    2.重点打造“特色精品”

    在旅游品牌打造方面,五峰采取突出重点景区建设,促成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用龙头景区带动周边景区发展的办法。例如,以长乐坪、湾潭为代表的乡镇,充分利用自然景区展现夏季避暑、冬季冰雪的旅游特色,所带动的水果采摘、农耕体验、生态农庄等旅游产业呈现关联式迅速发展的特点。

    3.优化配套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五峰始终重视交通路网的完善,10 年间总通车里程增加了4000 余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3 标台,正逐步参与推进宜来高速、沿江高速和呼南高铁的建设,主动融入“武汉两小时经济圈”“宜昌半小时经济圈”。五峰出台了民宿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开展民宿综合知识培训,持续推进民宿、农家乐、旅游驿站等一站式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4.茶香“诱”人

    作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五峰拥有20余万亩茶园,12 万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体量还是质量来看,以茶促旅、茶旅融合都是五峰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选择。

    一是着力发展茶产业。五峰把茶产业作为本地的基础性、主导性产业,全力打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主推“五峰绿茶”“宜红”等公共品牌,支持“采花毛尖”开展品牌联合体创建工作;
    建立茶企红黑榜制度,制定茶企“负面清单”,对黑榜茶企停止项目资金支持。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全力以赴把五峰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真正使五峰茶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

    二是深度挖掘茶文化。五峰以自身茶文化元素为基础,推出具有五峰特色的茶韵民族健身操,并逐步在五峰全域推广。将万里古茶道五峰段、湖北茶博馆打造成为现场教学基地。同时,撷取五峰古茶道上的民风民俗,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型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在宜昌、武汉等多地演出。

    三是深入推进茶旅融合。紧盯新常态下旅游发展机遇,深入挖掘茶旅融合资源。建成五峰土家茶香风情园,有序推进茶产区古村落和茶文化广场建设,复建渔洋关茶市茶坊等。同时,五峰还积极举办“春茶文化节”“五峰蓝、茶香韵、土家情”等旅游推介活动,推出茶养生、茶悟道、茶会友等旅游文化活动,举办“中国茶旅大会”“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等旅游特色活动,深入推进五峰茶旅融合。

    5.生态“养”人

    五峰平均海拔1100 米,年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652mm,森林覆盖率位列湖北省县域之首达8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1000 个,是全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天然药谷”及武陵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是聚焦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康养旅游的关键因素。五峰长期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建立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数据、生活设施配置等可统计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近年来,五峰主要环境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年空气优良天数提升至353 天。全县整体退出煤炭行业,累计关闭矿山44个。城区污水主管网全部建成,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行政村垃圾处理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联动康养产业。康养与乡村种植、绿色农业、特色养殖、野外采摘等具有天然联系。五峰大力推进中药材基地、精细蔬菜基地、“构树猪”特色养殖基地等绿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养生茶、土家腊肉、药材代茶饮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等新型全域旅游模式。

    三是完善康养配套。康养之“康”重点在治病、防病和保健上,为此,湾潭镇着力打造特色康养小镇,建成五峰区域性医疗中心——湾潭康养医院。中药材是五峰发展康养产业的必备要素,五峰联合国药集团中联药业着力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初深加工基地和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保障天麻、独活、贝母、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产品供应,采花乡卫生院也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医堂。

    6.文化“迷”人

    五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有丰富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五峰又是革命老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是促进土家文化传承。五峰出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确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资源进学校、民族体育进课堂等特色文化传承活动。在城镇规划方面,积极推动把土家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设备结合起来,突出“土家”民族定位,保存“土家”气息,提升全域旅游的品牌竞争力。

    二是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五峰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五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确定多条红色教育路线,建成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王家坪村党建综合体、五峰烈士纪念广场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目前,五峰正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内涵,着力创建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景区,使其成为党员党性教育基地。

    三是探索研学旅行新模式。研学旅行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游学传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五峰引进宜昌天问和武汉文科两大研学基地,成立五峰四季学知研学基地,组织厦门、武汉、宜昌等多地学生在五峰境内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体验五峰文化,同时向全国各地展现五峰的文化风貌。

    目前,五峰依托全域旅游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坚守生态本位

    2021 年,五峰被成功提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先后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21 个、市级生态村66 个,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中国自驾游第一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入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被命名为“世界茶旅之乡”、确定为“中国茶旅大会永久会址”。五峰还被多次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被授予“世界茶旅之乡”“国家茶叶公园创建试点”“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2.创新发展方式

    在“五县”战略指导下,五峰积极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全县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持续攀升,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新冠肺炎疫情下,2021 年全县接待游客仍然能达到306.19 万人次,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23.27 亿元,并有望在2022 年创历史新高。伴随着宜来高速、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建设的共同推进,五峰全域旅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提高生活水平

    由于可以获取稳定收入,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群众选择参与到全域旅游的发展中来,通过在景区、合作社务工,60 岁以上的农民群众也能获得100 元/天的收入。此外,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回乡创业,通过建立民宿、农家乐增加收入。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里五峰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10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一是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切嘱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两山”转化,探索形成符合五峰实际的发展道路,以全域旅游的发展助推“两山”的有效转化。二是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合理确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柴埠溪大峡谷等生态要地的开发过程中,把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三是始终坚守生态底色。五峰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五峰不断深入探索,守住生态底色。

    2.集中力量打牢基础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把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建设好相关基础设施,提前把发展乡村旅游所需的交通路网、标识标牌、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二是优化内外交通网络。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高铁建设契机,努力争取线网进景区、景点,加快融入“武汉两小时经济圈”“宜昌半小时经济圈”,使对外交通更加顺畅,形成内外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域旅游路网。三是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点和体验反馈等内容,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实现景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智能化服务,使旅游服务能够适应大众需求,进而提升游客体验感。

    3.盘活整合各方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五峰有效激活当地生态资源的驱动力,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牵引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推进了乡村建设。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当地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教育等资源发展“旅游+”,全力推进茶旅、农旅、教旅、文旅、工旅等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与全域旅游息息相关的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动文化产业铸魂

    一是挖掘五峰特色文化。旅游为形,文化为魂,要重视五峰历史悠久的土家文化、红色文化和茶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旅游景点充分融入文化要素,在保护与传承中推动全域旅游高效发展。二是创作特色文化作品。围绕茶具、乐器、建筑等文化积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开发了重走茶马古道、大型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茶山七仙女》等沉浸式旅游文化产品,跳出“景点体验”的传统模式,以文化去触动游客的内心,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三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五峰拥有西兰卡普、土家腊肉、五峰茶等大量承载特色文化的产品,把这些产品转变为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是实现人民增收的好方法,也是转变五峰全域旅游“门票经济”的有效策略。

    5.坚持共建共治

    一是汇聚民力发展共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幸福生活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和缔造,五峰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群众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推动五峰全域旅游的高效发展。二是汇聚民智建设共治。建好了更要管好,五峰的绿水青山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要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域旅游的治理中,持续推动河长、路长、生态护林员、志愿服务队等群众队伍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全域景区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摘牌』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摘牌”杂文月刊(选刊版)(2019年12期)2019-09-10某景区留念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推荐访问:湖北 助推 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