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地震专业救援能力的思考与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2 17:35:08 点击:

    王建平 李亦纲 张涛 高杨 赵保宗 刘旋

    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全灾种、大应急”的新时代背景下,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面临抗大震、防大灾的要求,如何快速响应、承担急难险重救援任务,特别是深层次埋压人员的搜救任务,依然是能力提升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地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和能力需求入手,重点阐述了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地震专业救援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就如何提升队伍能力,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1.1 国外地震救援能力发展情况

    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简称INSARAG)发布的《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为地震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装备类型和配备提供了最低依据,是联合国对国际队伍提出的最低救援技术能力要求。在国际救援领域,依据队伍管理、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保障等5 个方面的能力,按照重型、中型、轻型救援队能力进行分级[4]。

    在装备建设上,对于装备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系统和标准,大多数国家的救援队伍在装备分类上都很近似,但也存在不同。这些不同主要源于队伍各自功能特点和能力,以及在管理上的侧重点不同。瑞士救援队按照装备自身属性不同进行区分,根据队伍的能力进行模块集成,通过装备的类别和属性进行分类、编码和集成,会对使用群体归属不同加以注释,比如,管理和信息评估模块的集成就包含通讯装备。新加坡救援队对需要特殊技能完成的单元进行单独分类,如绳索救援和危险品处置,所有用来完成绳索救援或危险品处置的装备被单独归为一类,进行集成和管理。美国所有级别的救援队伍(FEMA)按照一套统一的装备分类体系对救援装备进行分类,包括危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检测、计划与准备设备、水处理设备、营救装备、医疗设备、后勤装备、通讯装备、技术装备等八大类装备[3]。

    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的救援队伍大都是由本国的消防队伍和民防部队组成。在队伍机动投送方面,基本都采用航空和车载的投送方式,远距离(或国际)采用航空投送,近距离采用车载机动投送方式,各个救援队伍大都能在响应的第一时间采用最佳投送方式投送队伍到达灾区。

    1.2 国内地震救援发展情况

    我国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起步较晚,2001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成立,以《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的要求为基础,借鉴了欧洲救援队伍成熟的装备能力体系,并相继执行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日本、尼泊尔等10 次12 批国际救援任务。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组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各省平均拥有地震专业救援队伍2~4 支,且数量仍在增加[3]。2018年,应急管理部推动跨国救援力量建设,组建中国救援队(CSAR)(消防),并于2019年,赴莫桑比克执行热带气旋的国际救援任务。

    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IEC),是全球第12支、亚洲第2 支通过测评的重型救援队;
    2016年至2017年,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武警)和福建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消防)通过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组织的国家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成为我国2 支通过国内重型救援队能力测评的队伍[1];
    2019年10月,应急管理部所属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消防)分别通过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复测(IER)和测评(IEC)。中国是同时拥有2 支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的国家,是全球第5 个、亚洲第1个同时拥有2 支重型救援队的国家[1]。

    通过测评推动我国救援队伍能力和装备配置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模块化,实现我国各救援队伍和世界各国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对接与交流,提升我国救援队伍在应对地震、地质、极端气候及建(构)筑物坍塌等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救援队伍、人员、装备、技能等方面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1]。

    地震灾害的发生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地震发生后常常伴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程度比其他灾害涉及区域、强度、伤亡都大很多,往往造成灾区基础设施中断,如道路、交通、通讯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6.5 级地震均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
    2022年9月5日发生的四川泸定6.8 级地震,灾区多为高山峡谷,引发严重的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灾区通讯、道路、交通等大量基础设施损坏和中断,致使大型救援车辆和装备很难进入救援现场,给灾区地震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2]。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纪律队伍,这支队伍的优点是地域覆盖广、组织纪律强、人员分布多、集结出动快、处置任务多,执行力度高,是国家救援力量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以往,此队伍开展了多次地震专业救援能力建设,示范性较突出,但还未形成体系。在少震省份,队伍的装备、技战术能力方面,特别是在远距离机动自我保障能力、队伍行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 队伍独立自主后勤保障能力存在短板

    对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来说,远程和异地救援中后勤保障能力是其弱项和短板,从队伍建制和特性来讲,消防救援队伍有固定属地、任务和区域,平时主要任务以城市灭火和其他救援事件为主,且城市灾害事件只造成局部或部分道路和通讯中断,基本不会造成大面积道路和通讯中断,后勤保障在属地救援期间完全可以满足队伍自身保障需求。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往往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交通、道路和通讯设施损害并中断,大量受灾群众面临生活物质和救灾设施等短缺问题,灾区现场在灾后初期基本不具备基础生活保障能力。此时的地震救援行动是异地或跨区域救援行动,长途奔袭的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在不依托灾区供给和保障情况下,应具有完全独立的指挥、办公、生活、维修等物资保障能力。由于消防救援队伍平时的装备和物资大部分是依托消防队伍的战勤部门来进行保障,往往不具备异地和跨区域的装备和后勤保障能力,特别是装备航空和机动投送及队伍长时间独立保障方面。

    2.2 装备集成模块化、制式化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日常在城市区域内实施灭火救援,以车辆运载为主,现有装备配备和模式不能适应地震救援的需求。地震救援大都是远途或跨区域救援,队伍人员和装备宜模块化和制式化投送为主,可搭载飞机、轮船、火车等运输工具,快速到达灾区实施救援。装备配备宜采用专用救援车辆(模块化)和箱式(制式化)装载模式[2]。

    2.3 现场医疗和自我救治能力不足

    地震会造成建(构)筑物的倒塌或者坍塌,会对受困者造成不同程度挤压伤以及并发症。消防救援队伍的现行编制里面尚不具有医疗现场救治能力。救援医疗是在营救过程中对受困者实施医疗救护、心理治疗及安抚等支持的能力,要随时掌握受困者的伤病情况并实施救治,并伴随救援的全过程。医疗能力体现在应具备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及心肺复苏等救助能力,对救援队员自身保健、免疫、防疫及伤病处置能力和搜索犬的医护能力,以及救援现场和行动基地的卫生防疫能力。救援现场的医疗救助工作专业性较强,同时需要持有医疗执业证书,在现场如施救不及时或不当,会造成受困者生命体征终止,达不到拯救生命的目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需要提升自身的医疗救治能力,或与相应的医疗机构合作补齐医疗救治能力,开展现场急救和挤压综合症的协同训练,承担队伍内部的医疗保健、心理治疗、卫生免疫、洗消防疫和伤病处置,来提升队伍的整体医疗救助能力。

    2.4 结构和安全方面的力量不足

    在地震灾害现场,受损的倒塌建(构)筑物的结构极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救援队员的安全。同时,还要防备余震和其他振动冲击造成的二次坍塌,极可能会造成救援队员被压埋的危险情况,造成救援环境的不安全及危险性。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建筑结构经验,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自身不具有建筑结构安全评估能力,需要与地震部门或住建部门联合组队,进行现场建(构)筑物的综合评估训练,在救援行动当中,为队员进入灾害现场建筑提供专业理论和技术支撑,也可指导队员对救援通道进行安全支撑和加固,营造安全的救援环境,提高救援队伍在施救过程的安全性,提高救援队伍施救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短板,结合当前地震专业救援能力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初步建议。

    3.1 加强装备模块化、制式化建设,提升快速远程投送能力

    模块化集成应将救援装备按照功能、种类、数量、重量、大小等统一装载于专用汽车改装的箱体内,对车辆进行附加功能的改装,加装车载自牵引设备、多角度全向升降照明灯、发电机、卫星通讯系统等,对装备进行多维度固定和存放,装备的取放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力学原理;
    提高专业救援车辆多用途复合功能,车辆和箱体的长宽高度应参照大型运输机装载要求,具有越野能力和符合航运投送要求,适合航空运输和机动投送方式;
    开展箱式集成(制式化),采用制式的金属装备箱(防水),便于叠放运输,通过将装备按照功能、种类、重量、配套等进行装箱,按照颜色、分类、编码和危险品标志等标识在箱体外侧进行粘贴,便于在救援现场进行快速分拣、精准识别、有序使用、运输方便,这种模式适合民航和机动投送方式,可大大缩短奔赴灾区的时间[2]。

    3.2 加强救援装备规范化、小型化建设,适应复杂环境救援要求

    在地震或其他大型灾害发生后,会造成建(构)筑物倒塌或坍塌,同时伴发多种地质和次生灾害,形成各种复杂环境的生存空间,大部分是狭小空间实施救援,需要消耗救援时间较长,还要兼顾余震等状况发生,救援环境较为恶劣,对救援安全环境要求就更高,对救援装备种类、性能、体积、重量、大小等能力要求较高,建议尽量配备种类全、功能强、重量轻、稳定性好、续航时间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装备为主,可减少队员长时间体能消耗,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3.3 加强星链通信能力建设,提升“三断”情况通讯保障能力

    消防救援队伍通讯装备大部分依托公共通讯网络,实施队伍的通讯与指挥。当发生地震或其他巨灾后,将造成灾区基础设施的严重损坏,大部分甚至全部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损害并中断。在公共通信网络被破坏的情况下,作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在不依托公共通讯网络的状况下,能在灾害救援现场、行动基地和后方指挥部之间采用不同手段的通信联络,是保证救援队伍指挥畅通的重要前提,也是地震救援队伍通信装备的配备原则;
    通信装备配备主要是采用短程无线通讯、移动通讯卫星终端、手持式卫星终端和短波电台等,是保证救援队伍在“三段”情况下通过星链通讯方式保持内部、外部通信联络、指挥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队伍随时接收信息、指令和通信联络的有力保障。

    3.4 加强搜索和智能化先进能力建设,提升搜索定位能力

    对于救援现场的指挥、搜索、营救、医疗、后勤保障等方面来说,首先,是进行受困者的搜索定位,只有确定受困者的准确位置,所有营救和医疗救援工作才能有序展开。通过先进的搜索仪器、稳定的搜索技术及成熟的搜索方法进行受困者的快速定位,才是实施救援,拯救生命的前提。目前,消防救援队伍营救技术和装备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地震救援的需求,但对于搜索能力还需加强,尤其是生物搜索(搜救犬)和仪器搜索(先进智能设备)的建设,实现废墟下受困者的快速定位,加强地震救援现场搜索功能,提升现场埋压人员快速搜索定位能力。

    3.5 依托航空铁路物流运输能力,建立远程和机动投送机制

    救援队伍应具备在各种复杂道路环境下将救援人员、装备物资快速运抵灾害救援现场的能力。当地震灾害发生后,在黄金救援时间,依靠当地救援力量很难快速完成救援任务,需调配大量的救援力量远程和异地投送到灾区实施救援行动。当救援队伍接到驰援命令后,应快速搭载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到达灾区,目前,消防救援队伍的此项能力还需加强。可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如平时通过与机场、铁路、物流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战时快速应急保障机制,可在接到驰援命令的第一时间与相关单位启动快速应急保障机制,确保救援队伍可通过航空、铁路、陆路等方式,第一时间快速投送至灾区。也可依托政府、航空机构和社会运输力量的能力,建立救援队伍的远程投送机制,提升救援队伍远程快速投送能力。

    3.6 加强山区低空灾情获取能力,提升高山峡谷综合搜救能力

    基于我国西部省份山区的地形地貌,就四川泸定6.8 级地震来言,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震后地质灾害的叠加效应加重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造成灾区基础设施“三断”损坏严重。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和甘孜州第一时间投入消防救援人员6990 人,进行灾情获取和山区广域人员快速搜救。由于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形高差大、面积广、植被密,人员居住分散,特别是道路问题使得救援力量派遣非常困难,严重的山体滑坡甚至会危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另外,消防救援队员携行的装备不适于崎岖山路徒步负重行进,自我保障物资和个人背囊也不适合远距离徒步携行等问题,更是增加了当时的救援难度。此次地震的搜索与救援,采取空中、水路突进,无人机和水上舟桥应用于救援实战,包括空中灾情侦察、直升机索降、队员投送和水上舟桥架设等通用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首次应用,以及“轻骑兵、前突小队”徒步突进“孤岛”救援。地震后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救援艰苦程度和危险性加大,超出一般地震城市搜索救援的范围,造成灾情获取缓慢和救援效率总体不高。

    综上情况考虑,今后应进一步加快航空救援和装备吊运能力建设;
    增加无人机功能构成比例和数量配备,加强空中应急通讯组网、灾情获取、人员搜索能力;
    加强携行装备小型化、便携性功能配备和集成,通过携行具的人体力学功能设计,添加外骨骼单兵减负系统,符合在崎岖山路负重携行,增强个人装备物资携行和保障能力。从而,使救援队伍能够快速、灵活到达现场,最大限度减少队员的体力消耗,提高救援队伍装备遂行保障能力,提升高山峡谷综合搜救能力。

    猜你喜欢 救援队灾区救援 紧急救援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3D打印大救援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防化医学救援队的培训与演练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6年1期)2016-03-11救援行动数学大王·低年级(2015年6期)2015-07-09紧急救援科技知识动漫(2011年11期)2012-02-06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中国火炬(2010年5期)2010-07-25灾区笑脸四川党的建设(2009年6期)2009-08-04赴灾区日记中国火炬(2009年1期)2009-07-24

    推荐访问:救援 初探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