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起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2 08:50:24 点击:

    马红梅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银川 75002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我们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篇布局,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谋划发展的重要依据,以人民和人类的命运为己任,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作为目标要求,体现了大国、大党的情怀和担当。

    (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的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客观存在。人类一经诞生,就不可避免地与大自然密切相关,不存在脱离大自然、背离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类漫长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1.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自然界的人类生存无法想象。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410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559-560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资料均源自于自然界。人类之所以是自然界的产物,最根本的就在于人类离开自然界这个客观环境无法生存,离开自然界的物质供给人类文明无法延续。

    2.自然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为可能。人类因劳动而与自然界密切相连。自然界是人类劳动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指向对象,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与劳动实践就没有了环境依托和资料来源,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文明也就没有了发展和延续的可能。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纽带,实现了双方的“共生共赢”和“能量交换”。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交融、互动中既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走向了“自然界的人化”与“人化自然”。

    3.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性、科学性的当代表达,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的无条件依赖、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的桥梁、在实践中把握和遵循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及规律等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这一创新理论成果告诉我们,当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始终尊重和保护自然,始终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生,并在付诸实践活动时有所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趋于和谐,人类也会得到自然界的“馈赠”和“回报”。反之,如果忽视、无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面对自然盲目自大,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毫无底线,最终危及的必然是人类自身,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要坚决反对和摒弃的。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保护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明是人类、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生态文明,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崭新阶段。这条文明发展之路必然要求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且在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人类对藐视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所带来的不良效应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使人类不断走向美好生活、美好世界。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离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无法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让我们在正视、分析和反思历史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以便更好地直面挑战、应对危机。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工业文明的辩证扬弃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开创出的一种新形态,是一种思想上积极审视和反思、行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具有先进而宏大的理念、视野和格局,是一种立足于人民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和谐共进”的文明形态。这一形态旨在规避曾经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它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大自然的资源禀赋、生态供给和生态保护能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通、互容、互进。这一文明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秩序以及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既能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科学、理性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是一种全新的促使人类文明走向美好与光明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离不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遵循和内在要求,必然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忽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然会导致这几种关系的失衡、紧张与恶化,进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及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顺,这一关系一旦理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就必将会达到。”〔5〕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要在现代化和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人类的高级文明形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以实现并得到充分发展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297。这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得到彻底解决的生态文明社会,此时,人们已经远离人对人、人对物的高度依赖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由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密不可分。

    (二)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主线得以呈现。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全过程,即在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一生态主线尽管发展的程度不同,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一脉相承地呈现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统一性,体现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渐进过程,亦即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要求、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过程。同时,美丽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被列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中,深刻揭示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1〕。为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

    (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导向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与方法、观念与模式的反思和超越,是对“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审视和矫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生态价值。同样,人类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以道德、法律等手段获得的特定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是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生态价值相统一的前提下,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共生。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的结果,其具体表现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经历了一个逐步认可、逐步接受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是由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转向两者并重、互促共赢的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正是基于这种转化和共赢。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不仅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为人类的生态觉醒和人类追求生态价值目标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开辟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二)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有效应对包括陆地、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病毒传播、生存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应当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视角和人类关切,是对工业化时代以消耗煤和石油等主要能源的“黑色”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并倡导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这一发展战略着力于使现代化进程彰显出公平性、可持续性、共享性及和谐性等方面的特点,并使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范围从传统的人际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代内与代际间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这样一种新型发展战略之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20世纪中期之后人们不断关注、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出了经典阐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但令人困惑的是,该理念提出以来,世界上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因此而缓和或消除,而是在许多方面和更大程度上恶化了〔7〕。的确,全球面临的生态难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生态系统承载和修复能力与人类无限制的需求之间的失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失衡,以及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治理成效之间的失衡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的沉沦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人类文明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人类的关注和反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有力回应,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将生态、绿色、美丽作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来,而且在秉持共铸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彰显出了形成全球生态治理合力的勇气和担当,科学而理性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充分说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道德经》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基本观点,充分阐释了生长万物但不会据为己有、施泽万物但不会自恃己功、养育万物但不会为其主宰的基本内涵,体现了老子朴素的生态智慧,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规律,审视人类及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人类行为,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警示和实践反思。我们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将生态、绿色、美丽作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来,科学而理性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开辟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自然界共生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9期)2021-11-02自然界的一秒钟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10期)2020-11-10共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年6期)2020-07-10——评《中国现代化论》">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2期)2020-02-18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例说“自然界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8年10期)2018-12-07

    推荐访问:共生 人与 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