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以文化自信理论深化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内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2 07:25:11 点击:

    崔剑峰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教育是人类文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项科学公正的教育政策不断落实,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成人学习者的数量迅速增加,成人教育规模也逐步扩大,其在提高国民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对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如何提升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已成为当今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2021 年10 月16 日,国家开放大学主办首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对成人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展开探讨。整体来看,我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方式“普教化”,教育创新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普教化”趋势,教授方式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方面,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度趋同。有学者将成人教育界定为对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公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其他业务教育和不断延伸的终身教育[1]。成人高校思政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性:一是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
    二是教育对象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在职职工、普通高考落榜生、中专毕业生及其他社会待业青年等;
    三是教育对象的社会经验、文化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心理差异巨大,在职学生通常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自主性强,落榜待业青年一般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缺乏人生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差甚至对学习存在抵触心理;
    四是教育形式多样,不同于普通高校统一授课、统一学习的形式,还存在远程教育、业余教育等。受以上因素制约,成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应开展更为深入的课前调研,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量体裁衣,撰写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读本,满足在职成人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进一步推进思政短视频、微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彰显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性。

    (二)侧重理论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思政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效果不佳等难题更为突出。一方面,部分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大多停留于单向度的理论灌输,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意识地将成人学习者的社会生活阅历作归零化处理,将他们视为需要被改造的对象,忽视其学习感受和需求,这使得成人学习者大多从心理上排斥思政教育,并将接受思政教育视作获取学分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基于此,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核心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但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学习时间极为有限,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与自身未来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注重实践取向,有目的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调节课堂理论教学,提高成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向素质和能力转化。

    (三)教育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亮点工程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在思政大环境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却处于缺乏亮点工程的尴尬境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各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努力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全力推广思政品牌课程。比如,上海高校打造的“超级大课堂”“中国系列”等,为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相对而言,成人高校思政教育似乎在这方面反应缓慢、动作滞后。无论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还是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中,都鲜有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身影。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是成人学习者思想素质、政治立场的把关人。成人高校思政教育要直面问题、深挖原因、深入反思,紧紧围绕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总要求,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提升,增强品牌意识,打造亮点课程。全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应加强合作,拓展交流渠道,凝神聚力地建设能够打动成人学习者的品牌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范畴在历史上出现较晚。从词源来看,西方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从初期拉丁语和古英语中的“耕耘”含义,逐渐拓展为对人品德性情的教养陶冶。而汉语中最早的“文”“化”并用,可追溯到战国末年的“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象传》),“文化”一经出现便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领域,强调“以文教化”“人文化成”。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人所确立的不同于自然秩序和生存本能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惯、伦理、纲常、价值、规范等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表现形式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包括语言文字、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关于自信概念的界定,众多学科领域纷纷进行了不同解读。在伦理学看来,自信是一种信任情感的表现,表现为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在社会学看来,自信受社会评价机制、从众行为等社会因素影响,是个体于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在心理学看来,自信是一种心理特点,表现为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身选择目标的心理倾向。在此基础上,可将自信的内涵概括为: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肯定和理性评价,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作出积极客观评价的心理特征和实施社会行为的思想指引。

    综上,可从三个维度来界定文化自信:一是从主体维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肯定并认同自身文化价值,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二是从文化内容维度来看,文化自信是指因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及强大力量而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充满坚定信念。三是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来看,文化自信是能够以自身文化为根基,对西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4]。

    (二)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构建文化自信,需要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与气度。从文化内容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结合释道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倡导“重人”“重德”“重和”。其一,“重人”即注重“人”、强调“人”。古人早就认识到人独特的价值及地位,早在商朝末年,便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之说(《尚书·泰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伦理型文化,论及为政、治民、兴邦等方面时,内涵深厚的尊重人、关怀人、爱惜人的理念。其二,“重德”即尊崇“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叔孙豹就已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立德”被排在三立之首位。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德思想。老子亦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而“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古代亦有“九德”“三达德”“六德”“八德”等多种说法。在德性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仁爱孝悌”“宽厚待人”“谦和有礼”“与人为善”“重义轻利”“诚实正直”“精忠爱国”“克己奉公”“言行一致”“知恩图报”“廉正俭朴”等。其三,“重和”即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在哲学范畴,“和”指的是对立面相统一。西周伯阳父言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主张,还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抑或思想方法上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或是个人修养上主张从容中道,“贵和”精神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文化”与普遍社会心理。

    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果基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思想路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其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物质性遗产文化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碑、纪念馆、革命领导人和烈士故居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西柏坡革命根据地、古田会议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博物馆等。非物质性遗产文化有革命历史著作、小说、戏剧、诗歌、舞蹈、音乐等,如:《红岩》《小兵张嘎》等革命题材小说,《沁园春·雪》《囚歌》等经典诗篇。其二,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路线文化。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文化十分丰富,主要有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统一战线方针、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等。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十月革命成功,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带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共产党人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是中国革命胜利所依赖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其三,中国革命的精神意志文化。在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革命精神可分别归结为不同的精神类型:建党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为救国于危难、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畏生死、勇于奋斗、敢于开天辟地的勇气与崇高信念;
    建军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忠于信仰、越挫越勇、严格服从纪律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牺牲、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等精神;
    抗战精神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决心等[5];
    建国精神表现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坚持人民参政的民主精神、谦虚谨慎的精神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持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其一,“三个面向”回应了文化的发展性及发展方向的问题。“面向现代化”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精神状态的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面向世界”指向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了“以我为主”、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去粗取精的文化特质,更是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纳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面向未来”强调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永葆活力的时代适应性与顽强生命力。其二,“民族”“科学”“大众”成为“文化先进性”的重要评判尺度。因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引领民族精神的文化,必须是能够揭示一般规律并为社会文化发展方向提供科学指引的文化,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6]。“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在一些西方政客的恶意攻击与抹黑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受学生群体身份背景多样化因素影响,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增强成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培育成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社会意识形态水平的整体提升,有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而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有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自信理论与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发展要求教育相契合,有助于提升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内蕴,有助于拓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文化自信理论内蕴深厚,助推成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激荡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庞大的文化体系,累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明确提出的“八大文化形态”,还是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集中探讨的“20 余种文明形态”,当前除中华文化依旧生机勃发外,其他绝大部分文化/文明形态已然不复存在。透过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底气与深厚的理论内涵。

    我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集中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发展理念相对滞后等方面。一是要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理论内涵,确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践行“人本主义”文化传统,结合成人学生社会经验丰富、价值观较为成熟、思维方式较为固定的特点,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时代意义,消除成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的偏见,引导其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指引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成就其健全人格[8]。二是要充分运用优秀文化资源,充实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文化自信理论内蕴丰富,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授课素材,同成人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有助于激活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教材活力,使撰写“同一主题、不同案例”的学习读本成为可能。三是多样化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成人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课程思政”新趋势创造了条件。“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指的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最大化地发挥专业课程的学术功能及隐性思政教育功能。从哲学范畴来看,文化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
    文化植根于人的超越性与创造性,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对象化,是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运行内在机理和图式。可以说,作为文化自信理论基石的优秀文化资源涉及人、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能够与成人高校中的各类专业课程相结合,协助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文化自信理论阐发形式多样,助力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创新

    当前,我国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大多仍以直白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氛围沉闷,缺乏课堂互动,课程内容表现力差,致使成人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教育成效甚微。成人思政教育既需要从根本上强调教育内容的拓展深化、学理解读,也迫切需要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相辅相成。愈是充实丰富、意蕴深远的思政教育内容,对教育方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要求愈高。成人高校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学生参加学习的利益导向较强,大多更关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对看似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度不大的思政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新奇别致、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方式能有效抓住成人学生的目光,提升其学习专注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达成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学生喜爱的话语和方式开展,才有可能让其接受教育内涵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理论来源广泛、内蕴丰富,阐发方式灵活多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生哲思、传统美德、诗词歌赋、经史子集;
    近代中国革命文化成果积淀的文化遗产、思想路线、精神意志;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彰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思政教育内容既能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也能以思政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前所未有,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应密切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现有应用成果,进一步推进思政短视频、微课程建设,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成人高校思政教育还应结合成人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积极开展主题辩论、思政话剧、情景模拟、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此外,文化自信理论还应充当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创新的“把关人”。一是在注重教育形式求新求异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教育内容的延伸拓展;
    二是在为成人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提供便宜的同时,要重视思政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连续性;
    三是掌握好课程形式创新的“度”,要坚持“内容为王”,杜绝形式消解乃至背离内容现象的发生。

    (三)文化自信理论导向积极明确,指引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思想激荡,各种文化间的交流、碰撞愈发频繁,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与突破,夹杂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国内社会思潮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强势入侵与隐性渗透双重作用下,成人学生的衣食住行娱等均已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价值观念相对成熟但文化基础普遍薄弱、思维方式相对固化的矛盾特质,使得成人学生群体身陷多元文化冲击旋涡,“潮必提日韩”“言必论欧美”情形并非个案。但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必要且不可逆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科特在研究文化模式时提出了“文化整合力”概念,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每种文化模式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共有;
    各种文化模式中的个体都要遵循这些文化目的,不断强化自身经验,并根据文化内驱力的紧迫程度,调整各种异质行为,使其日趋融贯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统摄多元社会思潮。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指引成人高校思政教育方向时应做到注重传统、强化主流、理性融合。一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助推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成人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近年来,国风元素风靡全球,“国潮”风尚强势崛起,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影视产业、游戏产业等的深度链接融合,为成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氛围,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二是始终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强化,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校准器”作用。要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剔除“文化糟粕”及“文化毒素”,不断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大力彰显于外来文化冲击中保持民族本色的文化定力,引导成人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三是要正视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理性融合,坚决抵御西方价值对成人学生的侵蚀,戳穿其背后隐藏的政治底色和意识形态图谋,构筑成人学生心灵深处的“防火墙”。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应立足成人学生的现实困惑和思想需求,贴近其现实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其心灵防线,使其能够独立、自觉、理性、科学地理解和判断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防止其出现精神坐标错位乃至信仰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成“人”教育,直接关乎“立什么样的人、怎样立人、为谁立人”等根本性问题;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艰苦工程,需要一以贯之的持续教育。成人高校应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决不能将其视为“形象工程”“政治任务”,要结合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隐性特质,建立长效教育机制,注重将成“人”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应深入挖掘文化自信理论的丰富内蕴,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学生,同时要贴近成人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其思维特点及思想需求,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充分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勉励其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鼓励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担当。

    猜你喜欢 成人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成人不自在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Un rite de passage中国与非洲(法文版)(2015年9期)2015-11-09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3-11

    推荐访问:内蕴 深化 成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