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维考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2 02:30:08 点击:

    赵昌旭 周金龙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推进工作,这是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工作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展开更为细致的部署,提出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7)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等重要方略。[2]考察这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以及价值意蕴,不仅可以深刻体悟新时代开展共同富裕工作的使命渊源与实践伟力,而且能够精准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工作的战略构思与前进方向,进而更加清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开拓前进的目标载体。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以丰厚的思想底蕴、邃远的发生理路、客观的现实表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一脉承接,完备呈现了生发演进的基本脉络,深刻回答了发生的本源问题。

    (一)理论渊源: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3](P65)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追求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理论立足点和道义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审视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导,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理论蓝本与价值旨归。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是基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深刻解析,以“人”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并充分肯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基础上的。[4](P988)首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5](P414)尖锐地指出私有制是造成财富分配不均的根源;
    同时,这也必然产生了“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的革命主张,[5](P303)因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成为共产主义革命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其次,从分配制度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批判了私有制下的现代工人的生活条件“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的悲惨境遇;
    [5](P412)同时,指明共产主义革命的使命任务便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4](P724)因而公平分配和按需分配便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手段。最后,从生产劳动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性发挥与展现,提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4](P988)使“人的劳动”成为财富生产与积累的最重要一环,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物质基础的根本保障条件。这些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观点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共同富裕问题的理论渊源。

    (二)历史脉络:接续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历史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向前推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系列思考、审视是与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主题相一致的,是一脉承接、与时俱进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条件与社会矛盾展开了符合国情的实践探索,充实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首先,明确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人民在内的整体富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提及,“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P495)这表明共同富裕是包含全体人民在内的,是人人共享的整体性富裕。同时,共同富裕要坚持“富民”导向而非低水平的“平均主义”。鉴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失误教训,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7](P155)江泽民也指出,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区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大政策”。[8](P256)胡锦涛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所公平享有的根本利益,指出“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9](P291)其次,共同富裕的推进要坚持渐进性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而必然是分阶段、有步骤达成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在谈及共同富裕时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7](P111)基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长期性问题,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8](P340)胡锦涛也指出:“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P96)此外,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阶段性的目标载体。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基本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系列阶段性目标任务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理论的不断深入拓展与全面覆盖,也使这一目标更加鲜活。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要扎实做好生产实践工作。生产实践是厚植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论及社会主义本质时,将生产力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紧密相联,使二者成为因果递进关系,充分肯定了共同富裕首先是物质层面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富裕这一基本认知。江泽民也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PP131~132)这些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而生成的,对于新时代共同富裕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成为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共同富裕的经验遵循。

    (三)文化底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2](P314)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在充分汲取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共同富裕理想的历史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的思想演进中,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多样的表征形式,虽然在私有制下的“共富”无法成为现实性发展实践,但其内蕴的价值理念与精神信仰却成为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推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的社会理念。“小康社会”的理想构建在中国起源悠久,它充分反映了剥削压迫制度下的中国民众对于实现“温饱富足”社会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在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条件和广大劳动人民“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统治者通过苛捐杂税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苛捐杂税猛于虎”的现实境遇迫使广大劳动人民以及传统思想家们将理想寄托于“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使“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重要社会理念,也逐渐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追求。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延续至今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剥削专制”虽呈主基调,但“重民”思想亦贯穿其中。无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的政治宣示,亦或“轻徭薄赋”“修明政治”的政治主张等,都充分映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重民”观念。“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不仅是“养民”“安民”的基本主张,也是“富民”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绘就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的公平色彩。无论是孔子所提到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3](PP419~420)还是持“兼爱”主张的墨子所提到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等,[14](P41)不仅鲜明表达了古代思想家们对于实现“人人互爱、人人互助、人人共有”的公平价值主张,而且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这一系列价值理念都已融汇至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实现了传统共同富裕理念与现实实践的完美交融。

    (四)现实诉求:破解新时代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所催生的理论产物,并以一系列前瞻性的思考与谋划回应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发展任务、战略规划、路径导向、人民期盼等系列问题面临着转换升级。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确保共同富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所期所盼,必须正确认识、破解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充分认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于近年来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总量在实现巨大跃升的同时贫富差距却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其次,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单限于生产力自身。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发展一度呈现“唯GDP论”“唯速度论”等片面重视物质基础积累的状况,使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出现诸多短板与不足。在党的十九大上,我们党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判断,指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2](P9)因而今后要在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推进共同富裕。最后,清晰规划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从“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被提出以来,我们党便将“共同富裕”以“阶段性目标”的形式予以确证,并在达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进程中不断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目标。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整体性解决,也意味着在新征程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实现已被提上重要日程,因而要通过规划、部署“时间表”“路线图”使共同富裕的推进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如何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下稳步、高效地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谋划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人民新期待,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己任,[15](P3)将共同富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重要战略位置予以推进,提出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明示了新时代“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系列问题,从概念论之维深刻阐释了其内涵延展问题。

    (一)本质属性:表征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然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正义事业。而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充分彰显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伟大事业,契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征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工作具有明确的制度属性,即要明确共同富裕的“资本主义”亦或“社会主义”的属性问题。对于制度属性的确证关乎共同富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16]通过制度定位,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标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问题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人民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践行,发挥了价值导向作用。共同富裕是发展问题的进一步延伸,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共同富裕的本质是要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与精神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物质与精神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3](P200)就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境界,也只有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二)基点位置: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明了只有在达成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上,才能具备接续发展的条件以及谋划创造性实践的思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不仅提供了谋划发展的新方位,也使得接续发展的立足点更高、目标指向更远。处于新的发展基点上,“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P84)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更要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宝贵的发展经验、成熟的体制保障,但发展成果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推进。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共同富裕必须是建立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又要以新的发展实践巩固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果。

    (三)目标层级:实现由“迈出坚实步伐”跃升至“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相关联,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至一定发展层级后融汇达成的发展目标,这充分表明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阶段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必然存在目标渐进式发展的过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言,要实现长期稳步发展必须具有渐进式的前进目标,而共同富裕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大战略规划,必然是阶段性向前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目标”既是前进的导向,又是发展的动力与底气,并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3](P335)因此,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了“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3](P214)同时缜密审视并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阶段性确认基本上呈现“三阶段说”即“‘十四五’规划末”“2035年”“本世纪中叶”,且在具体目标的表述上又是发展的、变化的,尤以第二阶段最为明显: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同富裕”在第二阶段的目标表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2](PP22~23)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论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时表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P7)从“迈出坚实步伐”到“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共同富裕的发展性战略眼光,也极大增强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四)涵盖范围:包含“全体人民”在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共同富裕的涵盖范围,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有明确阶段性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目标的受益人群以及涵盖范围,这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完成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这一重要阐述从两方面充分回应了共同富裕的涵盖范围问题。首先,共同富裕的主体范围是全体人民在内的“共富裕”,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是包含全体人民在内的富裕,不是“总体富裕”也不是“基本富裕”而是“人人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性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表现,即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也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价值追求。[12](P66)其次,共同富裕的内容范围是物质与精神的“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既要打破唯收入论、唯财富论,又要打破唯物质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17]只有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提供丰富物质基础达成“物质富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待而实现“精神富裕”,方能不断巩固共同富裕取得的新成果。

    (五)发展进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然而,“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15](P48)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充分考虑国情,分阶段、有步骤的实现是基本发展进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3](PP214~215)这也为阶段性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依据。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与社会发展变革一样都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需要明确发展阶段、立足发展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解决发展难题、不超越阶段地向前推进,形成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六)措施保障:促使“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科学的共同富裕理论变成实际行动需要具体的措施加以保障。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的任务艰巨、挑战巨大,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进一步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共同富裕实现的措施保障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有充分的理论思考与政策主张,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发展的“质”和“量”的双提升是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今后谋发展、促改革的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12](P238)因而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发展实践中且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要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推进共同富裕。公平与效率关乎共同富裕的实现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8](P25)其中,“更多”“更公平”已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的重视程度。因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富裕”基础上的“共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促进公平的重要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够切实推进共同富裕。最后,共同富裕的保障要构建完善的基础性制度。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实现国家、社会、个体三者交相互动的分配调节模式以稳步推进共同富裕。[2]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精华、深厚的现实底色、宏大的价值情怀,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等层面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显著性优势,从价值论之维深切阐明了其内涵意旨的深刻问题。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批判与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构建中,即他们从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分配制等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进行揭示所形成的共同富裕理论,为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原则与规范。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性地回应现实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一系列原创性的观点、论断、举措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新的思想理念系统阐释、科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基点位置、目标层级、涵盖范围、发展进路、措施保障等问题,勾勒了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景样貌。因此,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阶段目标与远大追求的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

    (二)实现了中国传统共同富裕理念的现实性转化与发展

    共同富裕理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理想。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私有制历史中,共同富裕的理想只能成为被剥削、受压迫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深化使得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精神力量等逐步确立起来,共同富裕迎来了现实性转化和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全方位的历史性变革,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促使共同富裕的目标层级、内涵意蕴不断提质升级,使当代共同富裕实践焕发出新时代的色彩。面向新征程,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将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顺利达成同步推进。

    (三)指引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前进方向与趋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实现共同富裕便是初心和使命的当代表达与未来召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坚定为民理念、满足人民期待、承担人民重托写在旗帜上,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十四五”开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征程。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共同富裕所面临的起点更高、任务更重、挑战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9]面向未来,共同富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前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远大目标理想的坚决与自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显著优势

    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各国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与基本发展主张呈现根本性差异,进而造成目标效果的不一致。对比中西方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制度差异可以得知,即便资本主义能够以更高水准、更富效率的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并形成社会财富的巨额累积,但以“资本增值”为导向的财富增加是脱离“民生为本”的增加,是背离“人民利益”的增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则愈发彰显出强大发展优势。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20](P6)同时这一显著优势的发挥还是与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障的政治优势、以毫不动摇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为物质基础的经济优势等协调联动发挥效用的。“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12](P119)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才使共同富裕实践既能够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之上,同时又不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轨道,进而彰显相对于“资本主义共同富裕”的比较优势。

    (五)擘画了人类社会谋求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光辉前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且是超越国度、超越制度地为构建和谐世界勾画蓝图。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宏大历史观的表现,同时更是其道义、使命与担当的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谋求共同富裕的发展实践上具有鲜明的世界情怀与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21](P59)在人类社会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进程中,“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12](P434)因此,面向未来,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世界情怀,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世界上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必将以自身的发展成就为世界发展赢创机遇,也必将向世界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目标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推荐访问:论述 共同富裕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