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非遗视角下苏州龙舟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传承模式构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1 11:35:21 点击:

    程千秋,浦义俊,蒋稳安

    苏州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太湖平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境内河网交错、湖荡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6%,是著名的江南水乡[1]。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位,在伍子胥主持下,兴修水利,建造苏州古城,又称阖闾大城,古城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2]。得天独厚的水域自然生态与物质基础为苏州龙舟文化流传至今提供了保障。

    在苏州,龙舟俗称“划龙船”,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龙舟文化作为苏州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龙舟竞渡习俗。自2004年苏州市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开始,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程由此启动,已形成了镇(村)级-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等完善的六级保护体系。截止到2020年,苏州有人类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目前苏州市级以上的龙舟非遗项目共四个(见表1)。作为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及时挖掘、整理、保护及传承苏州龙舟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更具有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价值。

    表1 苏州市级以上“龙舟非遗”项目

    1.1 苏州原始龙舟的文化萌芽

    1.1.1 萌芽概述自然环境特征、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劳作方式是苏州原始龙舟文化缘起的主要诱因。考古发现,一万年前苏州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苏州太湖三山岛出土了5 000多件石制品,而该时期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磨制技术和复合工具的出现。而生活劳作用具的进步,为原始独木舟的制造提供了条件。苏州龙舟起源于古越人的渔猎生活。为了在江河湖海中生存,必须善于制造舟船,并熟练运用操舟技术,为原始的划船竞速的产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就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特殊的水域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苏州地区特色的“舟”文化,成为龙舟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世本》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易经》记载“刳木为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反映出人们在生活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善于洞察自然。人们为了在江河湖海中捕鱼、出行等,发明了能在水上活动的独木舟等漂浮工具,及古人利用舟等生产和交通工具为生产劳作创造便利。在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考古中发现,距今约7 500年前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独木舟。而在距今约7 000—5 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的木桨;
    在距今5 300—4 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也有木桨出土。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的吴越先民不仅能制作木舟,并以木舟为生活生产交通的重要工具,体现出舟文化的生产性本质,是原始农耕文明具体展现。在生产劳作过程中寻找或争夺食物而划船竞速,采取“夺标”的方法去获取食物,这是在劳作中形成的“原始竞渡”,被认为是原始龙舟竞渡的雏形。

    吴越先民生活主要依靠渔猎及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在仲夏(端午)之际,正是南方水稻等农作物播种完生长的季节,也正处于生产农闲时间。而在当时人们对大多数的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于是那些支配着他们生活的自然力量(如洪水、雨水等),就变成了具有支配自然的“神灵”图腾,原始的自然崇拜应运而生,而人神间对话的主要手段就是祭祀[1]。考古表明: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已有作为氏族图腾的“龙”型标志出现[2]。在古代,龙被人们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具备祈雨的能力。而在端午(五月初五)向来有恶月恶日之说,所以在农闲时节端午这天举行祭祀龙神或水神仪式[3]成为必然。划着那装饰成氏族图腾“龙”形的木舟,给图腾神灵作水嬉的游戏,祈求图腾与神灵保佑,以保在生产劳作生活的风调雨顺、驱疫避灾及五谷丰登,这也是节日竞渡的龙舟仪式、祭祀活动的意义所在。

    1.1.2 演变特征总体而言,该时期属于苏州龙舟文化的原始萌芽阶段。在该阶段,苏州龙舟经历了“生活化”过程进入“仪式化”的文化演变。具体而言,其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在发展形式上,产生了以划船竞速为主的龙舟竞渡雏形:在发展程度上,该时期“龙”“舟”文化从无到有;
    在活动形式、内容、仪式等方面已有了初步形态,龙舟文化开始了“仪式化”的探索。

    1.2 苏州传统龙舟的文化成型

    1.2.1 成型概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至西周时期形成“龙有九似”的相对固定形态。《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沼,池。龙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制也。)”是西周周穆王乘龙舟东游时的记载。在浙江宁波云龙镇出土的战国时期刻画有“羽人竞渡”斧形铜钺,被称为最早的龙舟竞渡图形,说明到春秋战国时期龙舟已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地区广泛开展了。闻一多《端午考》中提出,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基于民族信仰的吴越先民是以“龙”为图腾,以示其“龙子”身份。在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图腾祭,以划龙舟来敬龙神和自娱自乐。原先龙舟竞渡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先民中开展,后因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才逐渐传到北方及长江上游区域,但龙舟也能在北方这些地方推广开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历朝统治者均以龙为政权象征,政治环境往往能够赋予发展的空间,中华龙舟文化也概莫能外[4]。在自然法则下的龙神信仰与帝王相连,“龙”成为政权的符号[5]象征。在隋、唐、宋、元、清有大量文献记载皇帝参与龙舟竞渡。有隋炀帝三次乘高四层的大龙舟船队巡游江南;
    孟元老(宋)《东京梦华录》卷七[6]中记载北宋时期“皇帝金明池观龙船夺标”的盛况,是以校阅水军为名进行龙舟竞渡的娱乐。其中的龙舟装饰、“旋罗、海眼、交头”等阵势与苏州湖甸龙舟十分相似。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效促进了苏州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唐宋时期经济文化持续繁荣昌盛,在大运河畔的苏州因其良田肥美水系发达,至宋代苏州逐渐区域成型,成为江南的商贸、农业重镇。“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广为流传。《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井邑之富,过于唐世……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人物之盛 ,为东南冠”则反映了苏州城市的繁荣与文化的繁荣[7]。随着苏州人们生活的富足慢慢地改变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闲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娱乐消费文化因之开始兴起,为闲暇之余的节日龙舟竞渡埋下种子。传统节日的庄重主题开始娱乐休闲化,这正是自宋代江南龙舟竞渡兴盛和演变的背景[8]。前有沈括(北宋)《梦溪笔谈》中“吴人喜竞渡”记载,后有邵长衡(清)《冶游》中“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9],宋代至清苏州的龙舟文化发展形成相对固定的仪式形态。至今苏州还保留着“以为娱乐”的“龙舟竞渡之戏”,以满足休闲娱乐的精神享受。

    这一时期,苏州龙舟文化形成了五个重要维度:

    第一,竞渡时间。苏州的龙舟活动以端午节(五月五日)开展为最盛。西晋《风土记》中最早记载了“端午节日竞渡”习俗,但也有其他时间开展龙舟活动的记载。《旧唐书·杜亚传》就有江南竞渡之戏“皆在春中,不在端阳”的记载;
    在《常昭合志》等地方志中记载了苏州常熟湖甸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划青苗)和七月二十一(秋报)开展龙舟活动;
    蔡云《吴歈》“荷花荡里龙船来,船多不见荷花开”记载荷花生日(六月二十四)这天在荷花荡(1)荷花荡在“葑门外东南七八里”,大概在今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与独墅湖大道区域。《苏州市志》记载至1985年有水面1.4平方公里,如今城市化已不复存在。里举行龙舟活动的盛旷;
    《巴溪志·社会》《巴城镇志》等均记载了苏州昆山巴城在中元节(七月十五)划龙舟的习俗。可见,苏州的龙舟活动一年中(除冬季外)均有开展,但以端午节的龙舟活动为最盛。

    第二,竞渡地点。苏州的龙舟竞渡地点众多。顾禄(清)《清嘉禄》中记载了“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乐府《划龙船》云“苏州龙船夸绝胜——冶坊浜口斟酌桥。”又蔡云《吴歈》云:“胜会山塘看水嬉。”《吴县志》记载“端午为龙舟竞渡,旧在胥门塘河”。顾阿瑛(元)《阳山》诗中有“傀儡湖中观竞渡”记载。蔡云《吴歈》“荷花荡里龙船来。”可见,苏州龙舟开展的地点以环城河、大运河等水系区域为主,以古城周边水系成散点状分布的特点。

    第三,仪式象征。龙舟竞渡的习俗中,在荆楚之地是为纪念楚国名将屈原,较多典籍表明吴地龙舟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名臣伍子胥。“盖悯子胥之忠作。(2)赵晔(汉)《吴越春秋》。”《曹娥碑》中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其也被后人称为“涛神”。吴王接受伍子胥“立城郭”的建议,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修筑阖闾大城(今苏州古城), 为吴国的强大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在五月初五被投江杀害,所以人们为了怀念他为吴地所做的贡献,使苏州端午节“自为子胥耳(3)袁景澜(清)《吴郡岁华纪丽》(卷五)《五月 山塘竞渡》。”的龙舟习俗得以广为流传。现在苏州还有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保留的胥门城墙、胥江河。

    第四,仪式内容。据文献记载,苏州传统的节日龙舟竞渡由下水、拜客、划龙船市、灯划龙船、钻五、拔龙头等五个仪式内容所组成。(1)下水。在端午节前数日,进行祀神仪式,将龙头装在龙舟上,进行龙舟竞渡前的演练,称“下水”。(2)拜客。五月初的几天,各个龙舟进行巡游,相互来往拜访,称“拜客”。(3)划龙船市。岸边男女老少都出城来观看,河边的楼阁全都坐满了宾客,舟船多的已经没有行船的地方。还有当地人拿着商品在买,形成了集市,持续十天都不能结束,称“划龙船市”。(4)灯划龙船。龙舟活动持续到了晚上,称“灯划龙船”。“燃灯万盏”“烟火齐发,全城可见”,可见当时夜间划龙船的盛况。更有“四更堤外笙歌散”的记载,持续到四更(相当于半夜02:30左右)活动才结束。(5)钻五。苏州龙船一般以五种色彩来区分,主要有“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当头之人把带叶的竹竿立在桥上,待来年划龙船好认颜色,称“钻五”。(6)拔龙头。比赛结束后,龙船的当头之人把龙头请(抬)上岸,并举行送神的祀神仪式,活动再宣告结束,称“拔龙头”。

    第五,竞渡形式。苏州龙舟的竞渡形式,在龙舟结构、人员组成及竞渡方式等从宋朝一直沿袭,发展至清代只表现在龙舟结构造型制作更精美及装饰上更华丽。首先,在苏州龙船结构中,主要由船头、中仓、船尾三段构成,并由不同的人员所组成。龙舟颜色主要有“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头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被称为“撑头篙”,在船头前面挑选容貌好的男孩打扮成台阁故事中的人物,俗称为“龙头太子”。龙船中仓立了四个角的柱子,上面扬着旌旗、插着旗子,在船的中间位坐着鼓手和吹奏乐器的人,称为“鼓吹手”。两旁坐着划桨的十六人,这些人被称为“划手”。船尾高一丈左右,并挂着彩色的绳子,称为“挂梢”,舵为刀式,执着舵的人称“挡舵”。其次,在竞渡方式上,苏州龙舟活动的高潮部分就体现在“夺标”这一环节中。《吴县志》中记载“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吴郡岁华纪丽》也有记载“画舫游客争买瓦罐掷诸河,视龙舟中人入水泅取,以为娱乐”。由此看出,苏州的龙舟竞渡是以实物为标的,进行“放标”与“夺标”的“节日竞渡”的“水戏”形式而开展。也有《昆新合志》中记载“五日有龙舟竞渡之戏。”表明了苏州的龙舟竞渡非竞技为目的,更多体现“娱乐”情景。《常昭合志》中记载自宋代开始,常熟“湖甸龙舟”就是“节日竞渡”形式开展,被称为江南农耕文化“活化石”。形式上龙舟在水上进行游龙表演“打招、贴水面、咬桨”等动作,还进行“赛龙舟”,但没有体现出“竞渡”的形式,不讲求速度,像是龙舟巡游的一种仪式。这是适应河湖纵横的江南水乡而产生的水上游神[10]。综上所述,苏州龙舟文化发展中,是以“节日竞渡”的娱乐性方式得以传承。

    1.2.2 演变特征总体而言,在该时期,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为苏州城市繁荣与社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为苏州地域特色的龙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苏州传统龙舟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发端,宋和清代时期的繁荣昌盛,清代以后的逐渐衰落。具体而言,该时期呈现以下演变特征:首先,仪式上由“图腾”祭祀的意义融入了特定人物(伍子胥)崇拜,融合了“忠信孝义”的爱国情操、英雄崇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11];
    其次,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是推动苏州龙舟文化盛行、繁荣发展及衰落的主导因素;
    再次,自然生态、文化交融造就了苏州地域特色的“节日竞渡”龙舟文化的形成,使龙舟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端午节重要的节日内容展现。

    1.3 苏州龙舟文化的现代转变

    1.3.1 转变概述苏州龙舟文化的现代发展是基于其深厚的龙舟文化历史底蕴、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及丰富的水域资源,成就了现代苏州龙舟文化的自发延续、自生自长阶段(1949年—2004年),政府主导对苏州龙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成长壮大阶段(2004年至今),可谓当今龙舟发展的“膏腴之地”,但受现代龙舟竞技化的影响,苏州传统龙舟文化被削弱,专业龙舟竞赛得到快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传统龙舟文化亟需加大传承与保护力度。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自生自长阶段(1949年—2004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业待兴,其间“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社会环境、政治环境重创了包括龙舟在内的众多传统文化形态,苏州龙舟处于停滞状态,对苏州龙舟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恢复与发展,但改革开放初期的龙舟活动还是以村(街)一级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传统龙舟开展为主,有一系列的仪式内容、传统的龙舟造型、开展时间与地点。受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通影响,把龙舟作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启了国际化的传播道路。1976年香港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被公认为龙舟标准化、规范化竞技模式的发端,被称为龙舟发展的“香港模式”,从此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龙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受龙舟竞技化的影响,苏州传统龙舟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龙舟才开始由政府主导举办龙舟竞技比赛。

    第二,政府主导后的成长壮大阶段(2004年至今)。苏州在2004年启动“非遗保护工程”以来,地方政府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11]。苏州在龙舟的非遗保护上,以挖掘、整理、保护为基本原则,目前苏州已有四个市级以上“龙舟非遗”项目(见表1)。2019年围绕省级非遗项目“湖甸龙舟会”创建的“国创大湖甸龙舟文化基地项目”已落地常熟尚湖;
    苏州常熟也因此荣获“中国景观龙舟名镇”“江苏省龙舟之乡”等称号。苏州地方政府在龙舟文化的保护基础上,注重龙舟文化的开发与推广,通过举办龙舟赛事与节庆旅游相结合,全方位呈现龙舟传统民俗文化。苏州自200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国龙舟精英赛”“全国大学生龙舟赛”“江苏省十八届运动会龙舟比赛”“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江苏省龙舟精英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江苏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等省级以上龙舟赛事29场。

    现今苏州龙舟逐渐由纪念意义的“龙舟表演”发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赛活动。每年在金鸡湖、太湖、大运河、尚湖、沙家浜等水域的龙舟比赛都办得有声有色、观者蚁集。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龙舟赛自2010年以来已走过十个年头,赛事一直秉持着“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在2019年端午节的龙舟赛有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6支队伍参加这一赛事。2017年苏州市龙舟协会在苏州石湖水上运动基地成立,着力苏州龙舟项目的发展与推广。从2018年开始围绕苏州“大运河带”打造的苏州龙舟俱乐部联赛,以民俗文化与运河文化兼容并蓄,活化了龙舟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形式,突出了比赛的参与性,有力推动了苏州龙舟的发展。

    1.3.2 苏州龙舟的当代价值特征第一,民俗节庆性。民俗学理论认为,民俗在本质上是文化[12]。苏州龙舟文化产生于人们生产劳作、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3]。苏州具有鲜明的水乡民俗文化特征,其龙舟比赛也已成为人们生产劳作的延伸,祈祷风调雨顺的前奏,闲适生活的补充。因此,在保留传统的龙舟造型和龙舟仪式下,龙舟祭祀、游龙表演、龙舟竞渡等民俗节庆文化延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健身娱乐性。龙舟活动中呈现出的仪式、内容是龙舟运动健身娱乐的元本质,是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仪式与“水嬉”夺标内容增加了娱乐性,而其中的竞技内容更多体现的是龙舟具有的健身属性。从技术角度看龙舟是一种周期性单一技术的划桨动作,对人的力量、耐力及心肺功能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平衡能力有很好的提高,而通过与同伴的齐心协力完成竞技,娱乐了身心,有效调节了人的心理活动。

    第三,文化教育性。龙舟作为苏州民俗文化重要的承载体,通过龙舟文化的不断传承记忆,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如通过龙舟仪式活动中对人物、自然的崇拜,在激烈的龙舟竞技活动中通过团结协作以达到“夺标”“竞渡”的目的。其中龙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崇拜、仪式制度、竞渡民俗特征等文化教育价值内涵,是龙舟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龙舟活动,凸显出龙舟活动中所承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忠信孝义”的中华精神,体现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性。

    2.1 苏州龙舟运动现代传承的机遇

    2.1.1 制度保障的跟进苏州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形成了镇(村)级-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等较为完善的六级制度保护体系,制度建设成为苏州龙舟非遗保护的坚实后盾。早在2004年苏州出台的《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首次提出把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纳入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行分级保护措施,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201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各级地方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打造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指导方向。随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时跟进,为苏州龙舟文化遗产在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及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在制度保障和工作指南引导下,苏州龙舟非遗保护也及时得到跟进。

    2.1.2 文化认同的需要民族文化认同是族群及其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在心理上的归属与认同[14]。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龙舟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结合了龙舟具有的宗族型和宗教型族群的精神象征、心理诉求及民俗特征,在民族文化的归属与认同中,通过龙舟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怀念及对自然的敬畏,其传承的“忠信孝义”“同舟共济”“奋勇争先”即是中华民族精神。龙舟文化已超越了时空,在参与民众中形成了广泛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是人们对龙舟这种“龙”文化认同的展现。苏州龙舟作为江南文化典型代表,对于唤醒江南文化记忆,形成地域文化认同,助力文化乡愁释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

    2.1.3 品牌赛事的助推苏州作为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的习俗。近年来苏州以赛为媒,把龙舟赛打造成节庆旅游新名片,使得“体育+”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多个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龙舟品牌赛事。例如利用优良的自然水域条件,打造了“苏州金鸡湖端午节龙舟赛”“苏州石湖中秋龙舟大赛”“苏州常熟江苏省龙舟精英赛”“苏州常熟沙家浜景观龙舟赛”等品牌赛事。这些龙舟品牌赛事有效促进了苏州全民健身运动,为龙舟项目在苏州的推广与普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1.4 生态环境的改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文明的宜居环境。目前已打造出吴中太湖湿地公园、金鸡湖湿地公园、沙家浜湿地公园、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样本,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1.4%[15]。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苏州龙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为苏州龙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依附的自然生态土壤。现在苏州每年开展龙舟活动与竞赛的地方已达到12处(见表2)。

    表2 苏州龙舟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2.2 苏州龙舟运动现代传承的挑战

    2.2.1 社会环境冲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而使得龙舟文化依附的环境土壤被打破,甚至是消亡。苏州自古物产丰饶,生产力发展较快,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苏州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由于粗放式工业化发展,导致水域环境污染严重:苏州20世纪60年代农业开垦中“大跃进”式的围湖造田兴农,均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得很多以前能开展龙舟活动的水域被污染、破坏,河网被人为地隔断。其次,苏州一带的村落并不是靠姓氏宗族来维系,与浙江、福建和广东宗族型村落不同,是通过民间信仰来维持,属于宗教型村落[16]。社会发展中,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村民从村落群居,搬上了高楼,而社会生存环境随之变迁,使人的行为及风俗发生变化。而这种宗教型的村落宗教信仰易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被淡化,使得近年来参与竞渡者的年龄趋于老龄化,青年人对传统龙舟活动不太热衷,影响到龙舟的传承与发展。

    图1 龙舟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

    2.2.2 精神文化淡化龙舟文化能经久不衰,其内在文化精神及文化属性是其存在的首要条件。龙舟文化(见图2)包括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龙舟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文化内涵的逐渐消亡,如龙舟器物文化器物构成中锣手、旗手在竞渡中逐渐被舍去掉,吹乐手已经不存在。传统龙舟器物制造技术“师傅”老龄化严重。以苏州“湖甸龙舟会”省级非遗项目为例,熟练完成龙舟器物制造的老“师傅”不足十人。现在的龙舟装饰同质化严重,只有龙舟舟身颜色的区别。苏州龙舟仪式的“传承人”也趋于老龄化,仪式简单化,制度建设中没有针对龙舟仪式设立“传承人”,且参与龙舟竞渡者的年龄趋于老龄化。在龙舟制度文化发展中,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苏州龙舟运动的开展大多以竞赛为主,“夺标”形式也从实物变成现金奖励。总之,龙舟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龙舟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趋于淡化,亟待保护。

    图2 龙舟文化构成

    2.2.3 普及程度受限龙舟运动有其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一是安全。作为水上项目,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广西龙船翻船事件”造成17人遇难。民间龙舟活动安全问题频发现象,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严厉禁止民间龙舟活动开展。其二是设备。运动开展需要龙舟、划桨、舵,救生衣等基本设施(器材众多)。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民众参与成本,普通民众一般难以承受。其三是技术。龙舟参与人数较多,需要鼓手、划手、舵手等各位置人员的配合(集体项目),对划手与舵手有较强技术要求。个人及集体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与学习的条件下,存在较强的参与障碍和难度。其四是准入。现代龙舟开展往往受到较为严格的政府监管,导致民间龙舟活动在范围、时间及形式上都受到限制。形式相对单一,尤其是政府往往将精力集中于举办专业龙舟竞赛,有限的竞赛资源将普通大众牢牢挡在龙舟竞赛体系之外,形成了竞技龙舟和群众龙舟的隔离。这势必严重影响龙舟运动推广。

    遵循“保护为主、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原则,从非遗保护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相对完整、系统及综合的“五位一体”龙舟传承模式,即从保护、普及、教育、传播、开发五条路径出发,促进苏州龙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图3 构建龙舟“五位一体”传承模式

    3.1 以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保护机制

    通过政府主动参与和社会力量保护相结合,在政策、资金及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苏州现有的相关龙舟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1)采用图文或视频影像对挖掘、整理的资料进行保存。建立“苏州龙舟非遗”资源电子信息平台进行资料的存储,或通过拍摄“苏州龙舟非遗”项目的宣传片;
    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2)以学校为抓手,对开设或准备开设龙舟运动的学校给予一定的配套政策,建立“苏州龙舟非遗”校园传承基地;
    打造几所学校传承样板,在学校层面进行普及与宣传。(3)设立传承人制度,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4)通过在旅游景区设立“苏州龙舟非遗”的展演基地,开发龙舟的产业价值,把旅游景区作为宣传苏州当地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窗口,扩大苏州龙舟的影响力。

    3.2 融入全民健身厚植生存土壤

    2016年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17]”。龙舟作为苏州水乡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苏州“山、水、城”的自然生态理念,以龙舟等水上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水上休闲运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健身需求,使龙舟能广泛融入全民健身运动中。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水上休闲项目的资金配置。加大社会资本进入龙舟产业,把龙舟打造成阳光、健康、休闲的体育运动品牌,使龙舟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当中来。

    3.3 龙舟进校园促进文化教育融合

    苏州水资源丰富,有供龙舟运动开展的基本条件,而龙舟运动要传承,在青少年中得到发展不可或缺。首先,把龙舟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推广龙舟文化,如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外包学院等高校在体育课中通过开设龙舟选修课,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龙舟俱乐部或社团的形式在校园进行普及,组建龙舟运动队,把龙舟作为校园特色项目来发展,在推广校园龙舟文化的同时,提升了龙舟项目的影响力;
    其次,创新龙舟运动开展方式,实现全地域发展,根据有利条件开展“陆上龙舟”,如苏州市留园小学在端午节举办的“旱地龙舟”比赛,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3.4 龙舟品牌赛事塑造文化影响力

    体育品牌赛事是体育赛事和品牌的有机结合[19]。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20]。近年来在国内外龙舟竞赛热的推动下,苏州打造出“苏州金鸡湖端午节国际龙舟赛”“苏州石湖中秋龙舟赛”“苏州常熟江苏省龙舟精英赛”“苏州常熟沙家浜景观龙舟赛”四个本土龙舟品牌赛事。在苏州本土龙舟品牌赛事的影响下,苏州每年举办的龙舟竞赛场次明显增多,参与人数显著增加,但高水平的省级以上龙舟品牌赛事开展不足,如引进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或世界龙舟赛事等。通过引进高水平龙舟品牌赛事,促进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3.5 民俗节庆旅游提升龙舟附加值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龙舟作为苏州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应充分发掘苏州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创新思维促发展,开发“龙舟+文化+节庆+旅游”的新模式,打造景观龙舟,将龙舟比赛、龙舟文化体验、龙舟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局面。

    猜你喜欢 龙舟苏州文化 屈原 端午 龙舟中国地市报人(2022年6期)2022-07-01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疯狂英语·读写版(2022年5期)2022-04-29苏州伴宅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现代苏州(2022年6期)2022-04-13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龙舟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1-14《金娃——龙舟》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4期)2018-11-29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端午节,看龙舟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5期)2009-05-31

    推荐访问:龙舟 苏州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