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1 05:10:09 点击:

    刘宇琦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乡村要振兴,乡村教育必先行。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子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乡村振兴的实现最终要靠人才[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因此,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师参与。基于此,笔者从乡村教育振兴的角度出发,剖析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探求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1 调查指标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发展也能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中,要了解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的要求,也要深挖乡村教师的责任义务与公共服务功能。本问卷从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等基本情况了解乡村教师支持乡村振兴的外在因素,并积极探索公共参与精神、乡土情怀等内在因素对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活动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状况调查问卷”。

    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乡村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89.17%。该问卷调查资料是通过自填问卷法收集的,以网络二维码、网址为载体,将问卷链接发送到被调查者的手机、电脑等网络通信设备上,被调查者自己进行填写和回答,其填写数据会直接通过网络上传至笔者处,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1 人才支撑者角色要求

    站在系统分析的角度,乡村振兴是由“人”来推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人才支撑”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凸显了人才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投入,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最具能动性、最先进的教育资源。乡村教师教学意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书育人,也在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亟需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目前人才补充的主要手段是从外部引进,但外部人才需深入到农村才能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特色风俗等,在融入农村前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乡村振兴是长期战略,单独依靠外部人才引进容易造成后期发展无力、建设无人的情况,因此外部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人才要双管齐下,把握现阶段乡村发展,为未来乡村建设蓄力。本土人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们对本村本镇的情况最为了解,乡村建设发展的方向能切实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本土人才能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和更易实践的方法,助力“三农”工作时更易上手。且本土人才长时间的农村生活使其在本村镇人际交往频繁,当一位本土人才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得到提高时,更能引起其他本村本镇人民的共鸣,即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和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认知[2]。乡村振兴人才本土化培养与乡村教师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乡村教师在基础教育方面发力,乡村教师接触的学生多是来自本镇域内,乡村基础教育作为乡村学生的启蒙阶段教育,会对其后期知识学习以及乡土情怀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教师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中,随着乡村公立幼儿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教师也将从幼儿时期影响学生的发展。如何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将一代代乡村学子培养成乡村新时代建设者,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是本土人才的缩影,在外求学归来投身家乡建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乡村教师容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乡土情怀,鼓励学生建设农村。

    2.2 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者角色要求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最薄弱环节。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3]。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学生占比大。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4]。乡村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个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获取教育资源的多寡会影响个人社会化程度,也是影响个人能否成为“人力资源”的关键。乡村教育现代化第一步棋要下好,要“软硬兼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乡村教师队伍缺一不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易于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却不容易适时发生转变。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者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检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一项硬性标准。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5]。

    农民继续教育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农民继续教育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构建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农村农民继续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已被社会化的农民身上,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实际构成者和建设者,他们只有经过继续教育的过程,才能扮演好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民的社会角色,承担起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社会建设的重任。乡村教师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发挥“扶智”“扶志”“扶家庭教育”的作用。乡村教师参与农民继续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乡村教师是农村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且具有教学经验,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时更加得心应手;
    第二,乡村教师深入农村生活,在农村的文化传播方面影响力较大;
    第三,乡村教师在农村具有一定的职业威望,农民更愿意接触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在农民继续教育的“扶智”方面,重点在于参与到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中,帮助农民了解学习新农业技术、新型农机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管理知识等,目标是培养出一批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结合现在新就业形态发展农民生活性服务业培训。如表2所示,乡村教师普遍支持参与到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中。乡村教师继续教育“扶志”就是在乡村教师的宣传引导下,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农民产生内生性发展动力,这是继续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使农民从内心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肯吃苦、肯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生产。乡村教师在“扶志”行动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乡村教师比其他人更了解本地农民通过自己努力走向生活富裕的案例,用这些案例进行励志教育再合适不过了。农民继续教育有一部分重要目的是要对学生教育产生影响。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乡村教师对农民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引导,能促进不同时期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发育成长,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的家长更能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其中,家庭教育培训可与“扶智”活动中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训结合,托育是当前热门的生活性服务业,两者结合对农民新技能培训和育儿工作大有益处。

    表2 乡村教师参与农业科技普及推广意愿度

    2.3 乡村教师角色要求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6]。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中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培养学生成才是教育者的角色属性。在教师角色层次上,乡村教师要“教书”与“育人”并重。“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监督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支持培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工作,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国家政策方向、人才缺口等综合因素,培养专业性紧缺人才,加快补齐我国乡村振兴专业性职业缺口。对大多数农村学生而言,学校是学生离开家庭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堂,乡村教师“育人”工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乡村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的成长发展将为农村家庭带来发展,为农村社会带来进步,因此从培养学生到带动乡村发展,乡村教师的作用贯穿始终。作为乡村教育者,“乡土性”是乡村教师独有的角色要求。乡村教师要结合当地农村特点,将日常教学活动与本地乡土文化、乡土人情联系起来。乡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突出乡土特色,唤醒乡村学子的故土情怀,增加乡村学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乡村的归属感。乡村教师可以利用乡村学校平台展开乡土风俗活动、编写乡土教材等,助力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教师也需在乡村公共事务、公共活动中贡献力量,凸显乡村教师“乡土性”的特点,用科学文化知识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善于应用乡土人情的互动性,将乡村振兴的意义、要求、建设未来在与农民的日常交流互动中传递给农民,增加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了解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是农民继续教育的推动者,乡村教师可在农民农技农艺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教育者力量。

    3.1 乡村教师具有人才培养功能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发展,需要各方力量、多种资源支撑,其中最重要便是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因此人才培养也成为乡村振兴不断推动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人力资源不断积累的方式。乡村教师是乡村基础教育的带头人,乡村教师培育人才不仅利于乡土建设,更利于国家建设。此外,乡村振兴总体也从不同层次上对乡村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现代化农业要求高质量发展,从种源到农机具,涉农人才均需倾力而为,所需大量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专业人才,且对农民需求有深入了解。爱农情怀是一种思想精神,需要从小培养。乡村教师深入农村,不仅教授乡村学子知识文化,更培养其爱农情怀。而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要落实在农业产业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就要留住人力。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使乡村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留住乡村学生,避免优秀学生外流。既能保障乡村人才持续培养,也能留住乡村学生的父母,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未来和现在的人力资源供给。农业农村长久建设必然需要农业农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环境生态化建设。这就需要在农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掌握绿色生产技术的人才,逐渐转变原有的生产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乡村教师要着眼于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将绿色发展观融入乡村教育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再由学生传递至家庭,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人才培养的双轨发展。

    3.2 乡村教师具有乡土文化传承功能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内容之一。文化传承是教育功能的自然演绎,传承乡土文化是教育授予乡村教师的“天职”[7],是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人才的功能之一。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主体,因此乡村教师必须首先从内心树立乡土文化自信。乡村教师应有知识、有文化,通过学习国家有关乡土文化振兴的政策、法规,在思想上建立起乡土文化自信。乡土文化存在于整个乡村环境之中,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乡土人情极具地域特色,乡村教师多年耳濡目染将地域内的特殊乡土风情尽收心中。乡村教师是否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习俗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累积有78.5%的乡村教师比较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习俗。优秀的乡土文化需要乡村教师代以传承,在教学活动中乡村教师能灵活把握乡村文化的形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掘乡土文化根基,引导乡村学生感受乡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乡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乡土文化代际传递的前提条件,在乡村学校平台上,对乡村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使年轻一代了解乡土文化,更深刻地把握优秀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乡土文化自觉。乡土文化教育从学校流向家庭,由学生向农民灌输,在乡村社会形成传承乡土文化的风尚,使优秀乡土文化代际相传[8]。

    表3 乡村教师是否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习俗

    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农民智慧的结晶,但现代乡村是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场域。在现代乡村生活的农民既具有乡土文化的传统观念,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乡村教师要做的就是协调好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立”关系。乡村教师是乡村知识文化的“代言人”,具备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深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乡村教师面对的是渴望现代文化知识的学生,乡村教师要将现代知识文化传播给乡村学子,帮助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走出乡村,去高等学府学习,去外界开拓视野,培养其成为社会建设者。与此同时,乡村教师也要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中。由于长期的二元结构体制在乡村教育中逐渐形成“城市中心论”,使农村学子对城市有着自然的向往。而在乡村教师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大量描述城市的繁华、现代文化的优越。长此以往,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已经支离破碎,在城市化、科学化、现代化、消费社会等理念的支配下,传统的乡村文化被异化为保守、落后甚至愚昧的代言词[9],导致农村学子的乡村建设感缺失,乡村建设人才得不到补充。长久的因果关系导致乡土文化受众减少、乡村教师队伍质量较低、缺乏建设乡村人才等一系列连锁问题。乡土文化是重唤乡土情怀的关键,也是农耕文化的灵魂。乡村教育不能脱离乡村的文化土壤,乡村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乡土文化传承中进行创新。乡村教师普遍具有将本地乡土文化呈现在课堂上的意识,乡村教师是否愿意将本地的乡土文化融入课堂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累积有80.4%的乡村教师愿意将本地乡土文化融入课堂。乡村教师是否愿意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累积有83.2%的乡村教师愿意承担起传承乡土文化的公共服务责任。

    表4 乡村教师是否愿意将本地的乡土文化融入课堂

    表5 乡村教师是否愿意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3.3 乡村教师具有社会治理参与功能

    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必然要与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是以区县以下的乡镇、农村的行政村为基本范围。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的高知分子,在社会治理活动中可发挥的作用空间巨大。随着近年来治理重心下移,村民真正参与到治理中也是党和政府的期盼。要做好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各村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村干部成员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但村干部未必能精确把握国家政策的要义,这就要求乡村教师作为智力支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内公共事务中来,在乡村治理会议中建言献策。村民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在参与治理活动时缺乏准确概述治理问题和治理需求的能力,乡村教师与村委会和村民紧密相连,乡村教师是村民群体的“代言人”,乡村教师广泛活跃在村民之间,更了解村内真实情况,能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提出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因此,乡村教师在农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如表6所示,有30.8%的乡村教师很愿意参与到村内公共事务中,45.8%的乡村教师比较愿意参与到村内公共事务处理中,17.8%的乡村教师对公共事务处理表现出一般愿意的态度,4.7%和0.9%的乡村教师比较抵触参与公共事务。

    表6 乡村教师是否愿意参与村内公共事务的处理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教师角色以崭新的含义,他们是新乡贤的重要代表[10]。乡村教师在村民心中地位较高,有知识、有道德,大多数村民愿意和乡村教师交往、交流。在村民纠纷上,乡村教师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从中调解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村民们也愿意听取来自乡村知识分子的意见建议。如表7所示,43.0%的乡村教师比较愿意帮助村民处理纠纷,21.5%的乡村教师对帮助村民处理纠纷表现出一般的意愿,还有9.4%和0.9%乡村教师对处理村民纠纷比较排斥。社会治理的德治还表现在移风易俗行动中,乡村教师能传递给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时代乡村美德,引导村民向善向美,破除陈规陋习。乡村教师可积极参与指导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表7 乡村教师是否愿意帮助村民处理纠纷

    社会治理中,法治是保障,知法懂法守法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清楚自己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可为”和“应为”。乡村教师能引导村民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破除封建官本思想,帮助其了解乡村社会治理中村民的义务和责任。在日常婚丧嫁娶等邻里活动场合,乡村教师也能向村民进行法律常识普及,向村民传递正确的法律观念,要遵纪守法,建设平安乡村。同时,乡村教师也能在村规村约制定、村内事务公开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乡村教师与乡土紧密相连使其成为后小康社会乡村振兴重要的公共服务人才,只有更了解乡村教师的新定位,才有利于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意识到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就是建设美丽乡村,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都将有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猜你喜欢 乡土农民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读《乡土中国》后感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推荐访问:乡村 教师队伍 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