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意蕴与人文精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1 00:10:05 点击:

    ⊙孟璇[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20 世纪80 年代末与90 年代初,余秋雨在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上分别开设了“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专栏,“文化苦旅”专栏接连撰写其在各地旅游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山居笔记”主要发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散文,后分别编订成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山居笔记》。与传统散文不同,余秋雨先生站在一个文化史学家的角度,以其对历史、文明、艺术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剖析理性探寻历史,思考文化,打破了当时人们对散文的固有认识,开创了散文创作新范式,因此,文学界将其文章称为“文化散文”。

    纵观历来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研究,其作品中体现的文化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慨叹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进而发出对文明的呼唤;
    其二,剖析当今城市发展的文化缺陷,强调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其三,探寻传统文人的悲剧命运以谋求当代民族文化人格的出路;
    其四,为构建人文精神探索新的途径。

    鄂西大学的教师曾经为《文化苦旅》开设专题评论,他们认为《文化苦旅》中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文化和人的理性思考与判断;
    2.对独立的文化人格的呼唤;
    3.对漂泊着生命主题的探寻。蔡江珍认为,余秋雨从直面知识精英所处的文明境况着手,不断地穿梭于中华文明多维人格架构并反复比较,探寻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变迁与发展的同时体察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企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进入人类精神本质的特定领域,进而认识整体的民族文化人格。①李晓虹进一步分析:“作者力图描述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演进’历程,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为‘当代民族性的人格变动’寻找出路。”②从作品表现的对人文精神的探寻上,冯善亮认为:“作品有一条内在的思路,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人异化为非人的内在矛盾,探寻人的独立的道路,进而思考人的实现的可能性。”③枕栖认为,作者是基于对人和文明的理性思考,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人类个体与群体命运的深度理解与把握,所以能在述说历史文化故事中渗透独到而深刻的人文精神解读。④此外,在当代散文中,余秋雨散文是第一位对城市文明的现状与发展投入如此大关注度的,他剖析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固有弱点,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现,在他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余秋雨散文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或生命形态的简单述说,更多地在于让人、历史、文化的生存形态交融叠映。

    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鲜明亮点,他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利用现代人文精神去体察和阐释历史文物古迹并企图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力求构建一个更完善的民族精神家园,特别是在如今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工业与科技的强烈冲击而逐渐居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处境中。

    (一)在对悲剧性人格的观照中体现人文精神

    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作者更多地会将注意力放在精神文化上,进而从文化的层面着手探讨人的价值。《一个王朝的背影》从承德避暑山庄引入,评述整个清王朝的崛起、鼎盛与衰落,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带人领略文化的兴衰变迁,《流放的土地》通过写“宁古塔”来交代人们对灾难所持的态度,通过苏东坡在肉体上受到贬谪、在精神受到摧残来表现文人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山居笔记》多从这些悲剧性人格与文人命运的视角剖析历史,而《文化苦旅》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是对文人学士悲剧人格和命运更深刻的思考。究其散文中充盈悲情苦难的原因,大概是他在悲剧理论方面的造诣以及对遭受深重苦难的悲情山水和个体的深切关怀。作品从文化角度揭示历史悲剧,又从文化的视角剖析造成这种文人群体悲剧人格的根源所在,情真意切地凸显出其对探寻生命存在意义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余秋雨散文中灌注的悲悯情怀给了读者人格上的极致感动与启示,同时也带来了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二)在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中体现人文精神

    余秋雨的散文中时刻流露着对生命最真挚的关怀,对民族群体的文化命运表现出深刻的忧思。他将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命运进行反复比对,给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命运以更多理性的思考,然后对群体的文化特征做出尽可能客观的概述。他在书中尽情地讴歌生命的活力(《莫高窟》《牌坊》等),对个人生存困境进行揭示,透着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理性思索,也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促使其散文流淌出更震慑人心的文化感染力。

    文学创作者常常喜欢寄情山水,对比其他乐意书写山水、为暂时抛开纷繁世俗而获得片刻宁静的创作者,余秋雨散文不急于展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或心境,相反,他一直渴求通过山水来进入民族内在精神本质的特殊领域。他深爱着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与文明,他不急于划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界限,而承认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是古代传统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在对腐朽专制的封建伦理道德扼腕痛恨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呼唤现代文明。

    当然,余秋雨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无法有效衔接的固有弱点,传统文化滞后,缺乏活力、独立思考与主体意识,从某种角度来看,传统社会是偏向文化引导人,而并非是人主导文化的趋势走向。基于此,余秋雨也认识到虽然这种文化劣质性亟待解决,但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承认某些传统文化中的滞后成分应该取缔,新的文化要以更好的形式与现代文明进行良性融合。

    (三)在崇尚利民建筑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都江堰》一文中,余秋雨谈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怎样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的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如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潺潺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这样的人,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以此可见,他对具有人文关怀的历史建筑赞誉有加。确实,从遥远的辽东虎山到“天下第一雄关”,长城的修建看似是一项伟大的奇迹工程,但长达两万一千多千米的建筑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失去最初的社会意义,更不用说当初在完成这项伟大工程时所投入的劳动人民的心血了。反观都江堰,自公元前256 年建成以来,它便一直庇护滋养四川平原土地上的人民,几千年来将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造就成天府之国,它默默无闻地灌溉着华夏文明,实实在在地造福着中华儿女。余秋雨擅于选用历史文化题材来展现其人文关怀,他试图在历史足迹里追寻民族的“根”,力求用历史文化的教训来警醒后人。

    (四)在追本溯源中体现人文精神

    追寻自己的过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可以揣度甚至想象自己的祖先,回望往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人类在自然条件下长期生长,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并逐渐培养出一种探寻自己“根”的文化意识。余秋雨的散文中也流淌着这样的一种理念,人文精神应当是追本溯源的。每个个体对于文明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文明的继承或取缔各执一词,但其在本质上都是逐本溯源人文精神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然而,个别城市随之出现了许多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令百姓叫苦不迭,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化工程和精神家园才应当成为我们构建的理想呢?《都江堰》再一次回复了这个问题——经久不衰、始终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类的工程。余秋雨先生以史为鉴忠告世人不可为贪图一时的光鲜亮丽而违背道德而急于求成,否则,必将遭到文明的遗弃,这其中流露出他对历史和人民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

    (五)在历史文化的关怀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余秋雨的散文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向读者展示对历史文物的完好保存、对古迹建筑的修缮以及对一些历史遗迹的开发。他对愚昧的道士用石灰在壁画上抹去民族辉煌的印记,贴上无知的标签,流露出深深的痛惜和无奈,这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民族难以启齿的悲剧!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文物古迹的诚挚关切,向读者传递保护历史文物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仰应当是虔诚和神圣的,这些都无一不展现着作者强烈的人文精神。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开创了中国当代散文之先河,他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时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凸显了他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以及所获得的成功。当然,在驻足于历史空间,考证历史事件、发掘历史遗迹、探寻历史人物时,必然免不了带上主观情感的评价。但是总体而言,余秋雨作为一名学者和文学创作者,他利用文字来勾勒历史文化,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将原本遥远的文明精彩地传递到大众面前,以一个知识分子固有的文化良知,主动承担起了探索传统文化,重建民族理想人格的重任,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也启示着更多的学者和文学创作者从文明的盛衰去摸索民族的群体人格,用现代文明的立场去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并为两者搭建桥梁。

    ① 蔡江珍:《寻绎于民族精神之林——余秋雨散文论》,《当代文坛》1994年第3期,第13—18页。

    ② 周彦文:《独特的书,独特的作家——编后记》,《世界华文精品·余秋雨卷》,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481—486页。

    ③ 冯善亮:《文化反思与人格重塑——略谈余秋雨散文的深层意蕴》,《语文月刊》1997年第4期,第7—8页。

    ④ 枕栖:《透视历史的文化感悟——谈〈山居笔记〉》,《文汇读书周报》1994年10月18日。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人文精神 余秋雨投其所好文萃报·周二版(2021年9期)2021-03-10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9期)2021-03-09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5期)2021-01-04余秋雨投其所好做人与处世(2019年19期)2019-12-02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作文通讯·初中版(2018年4期)2018-08-11读书实践收获(3)作文周刊(中考版)(2016年38期)2017-03-02〈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中国(韩文)(2016年9期)2016-11-27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11期)2013-04-27

    推荐访问:意蕴 秋雨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