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漫谈鲁迅早期的旧体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0 23:45:06 点击:

    陈武

    《别诸弟》被认为是鲁迅现存最早的旧体诗。据周作人日记及其著作《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记载,1900 年早春,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所设的矿路学堂读书回家过寒假,寒假结束后,在回到南京后托同学所带的家信中,抄录了《别诸弟》三首。

    南京是鲁迅离开故乡外出求学的第一站。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南京》一文中说:“鲁迅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是江南水师学堂……他于戊戌春间进去,大概不到一年便出来了,于己亥改进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鲁迅到南京读书前和读书后,和周作人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也会在家书中夹寄诗文。周作人日记中多有记录,比如在戊戌年二月日记中说:“廿四日:晴。接绍廿三日函,附来文诗各两篇。文题一云‘义然后取’,二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诗题一云‘百花生日’(得花字),二云‘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枝字),寿洙邻先生改。”周作人认为在戊戌年初,“鲁迅还在三味书屋受业,不过只是所谓‘遥从’,便是不再上学,因为好几年前他的‘十一经’早已读完了,现在是在家里自做诗文,送去请先生批改而已。”(《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录一《旧日记里的鲁迅》)又如戊戌年三月二十日,周作人日记云:“下午接绍函,并文诗各两篇。文题一云‘左右皆曰贤’,二云‘人告之以过则喜’;
    诗题一云‘苔痕上皆绿’(得苔字),二云‘满地梨花昨夜风’(得风字)。”周作人在说起鲁迅写作这些诗文时,有说明云:“这些八股文试帖诗,现在说起来,有些人差不多已经不大明白是怎么样的东西了,但是在那时候是读书人唯一的功课,谁都非做不可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录一《旧日记里的鲁迅》)

    周作人日记里所记的“绍”,是指绍兴。“绍函”,即绍兴来信。此时周作人住在杭州花牌楼,陪侍因科考案入狱的祖父。关于这一段生活,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里有较详细的记述。我有一年在上海小住,曾认真读过这本书,并根据这段材料,写了一篇《花牌楼》的中篇小说,发表在某一年的《文学港》杂志上。从周作人这两篇日记看,鲁迅此时还没有到南京读书,在家写八股文和试帖诗。他把经过先生修改的诗文寄给周作人看,一来是让周作人欣赏他的诗文,二来也有让周作人学习诗文的写作技巧之意,毕竟鲁迅比他年长几岁,诗文比他要好,还有先生的批改,通过原文和批改文的对照,能提高写作技艺。周作人这两段日记很有意思,说明鲁迅虽然已经不再跟着老师读书了,诗文还是做的。不久后鲁迅去南京读书,在和周作人通信中,还会有诗文唱和。

    鲁迅是戊戌年闰三月从绍兴去南京读书的。周作人在《旧日记里的鲁迅》一文中也有日记抄录,并详细说明了经过:戊戌年“闰三月初九日:雨。接越初七日函,云欲往金陵,已说妥云,并升叔柬一。”“十二日:细雨,旋晴。下午兄同仲翔叔来,予同去。”“十三日:晴,豫亭兄来别。”这里的豫亭,就是鲁迅。鲁迅本来号豫山。据周作人说,因为容易被人叫作“雨伞”,所以改了一个字,初为豫亭,后又改成豫才。这里的“升叔”,即鲁迅祖父的小儿子,比鲁迅先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他是怎么去读书的呢?周作人也有说明,曰:“因为那时有本家(介孚公的同曾祖的堂弟)在江南水师学堂当监督,所以跑去找他,考进学校,至甲辰年毕业。”周作人这三段日记里所说的“翔叔”,即这位监督的次子。周作人说:“所谓说妥大概是由仲翔去信接洽,伯升在旁帮助,事情成功了,鲁迅这才写信到杭州来,形式是请祖父允许,事实上却是非去不可,隔了一日就已经出来了。”从此,鲁迅开始正式在南京读书了。到了庚子年十五日,周作人收到鲁迅托同学从南京带回来的“洋四元”和“诗三首”的这封信。信中的三首诗,就是《别诸弟》。

    这里补记一笔:据周作人推测,这个带钱带诗的同学大概是丁耀卿,因为在全班同学中,只有他是绍兴人。不幸的是,丁耀卿因为肺病早早就去世了,周作人在辛丑年日记里有记载:“十二月初三日:星期,放假。上午大哥来谈,云丁耀卿兄已于上月廿六日晚逝世,一叹。”周作人在《旧日记里的鲁迅》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他家在绍兴昌安门外,是鲁迅的同班好友,也是封燮臣家的亲戚,八月初到下关去迎接他们,因患肺病以至喉头结核,已经声哑了,却不情愿回家去,终于客死南京。”鲁迅为好友作有一副挽联,云:

    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归华表。

    魂兮归去,今日台难瞑,深更幽魂绕萱帏。

    这时候,周作人也到了南京,和鲁迅进了同一所学校读书了。

    鲁迅旧学功底深厚,一生做旧诗并不多,但早年在南京读书期间,却作了《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祭书神文》《和仲弟送别原韵并跋》《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元主人韵)》等多首。

    我们还回到庚子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会在寒暑假里回到绍兴,和周作人一起,游玩、看戏、购书、走亲访友,周作人的日记里多有记载,如庚子年日记:“十二月朔日:雨,黎明忽闻叩门声,急起视之,乃是大哥自江南回来,喜出望外。”“初三日:晴,上午同大哥往大街,又往试前一游。大哥购《曲园墨戏》一本,《百衲琴对句》一本,板颇佳。”“初八日:晴。上午同大哥往试前,邀鸣山叔同往去,至大路荣禄春吃饺子,又往长庆寺一游,见老媪甚多,聚大殿中念佛。”“十五日,晴冷。晨同大哥往大坊口看迎春,至则尚早,良久会稽典史始至,随至五云门外,即回。至东桑桥,山阴典史亦至,少顷山阴会稽两知县至。天气甚冷,即回家,日已亭午矣。春牛头白,腹背黄,胫青,角耳尾黑。”“廿三日:晴冷。夜送灶,大哥做一绝送之,予和一首。”“廿十八日:晴。下午同大哥往大街,购李长吉《昌谷集》不得,遂购毛鹿纸一刀而返,计二百张,价洋五角。”“三十日:晴。下午接神,晚拜佛,又向诸尊长辞岁。饭后同豫才兄祭书神长恩,作文侑之,稿存后。”从这段日记中得知,鲁迅回家过寒假时,和周作人经常逛街、看景、游玩,还买了几本书,特别是买了一本《曲园墨戏》。这本书的作者系国学大师俞曲园,老先生以字为画,虽然自称“墨戏”,亦颇为巧妙、有趣,作者未曾收入《春在堂全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书作者的曾孙俞平伯,多年后在北京大学读书,成了鲁迅和周作人的学生。而在送灶和除夕这两天,鲁迅写了两首诗,这就是本集中的《庚子送灶即事》和《祭书神文》。送灶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是为了规避灾祸、祈求福愿的一种仪式。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四里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鲁迅家是传统大家族,在祭灶后,鲁迅作诗一首,周作人又和一首,又是另一种纪念。

    在全国范围内,民间都有祭灶的传统,日期大多在腊月二十三,也有在腊月二十四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我们村的祭灶日就不一样,我家是二十三祭灶,村西“圩里”就是二十四。烧灶纸时,嘴里也要说些祝词。我祖母的祝词是:“腊月二十三,送灶老上天关,多带粮食少带草,多多带俩精腚小。”“精腚小”就是光着屁股的小伙子的意思。我们方言说小伙子的发音是“小服”,且服字是气声,发不出音来。我母亲在有一年祭灶后,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说她小时候和她祖母一起祭灶,她三叔叔在祭灶时说了对灶神不敬的话,被她祖母当场打了一顿,她三叔叔是这么说的:“腊月二十三,灶老上天关,三天不动锅,容我慢慢(跟你)谈。”旧时祭灶,有三天不动锅的习俗——现在看来,这话也不算什么不敬。即便是祭灶,各地各家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想必鲁迅的家乡绍兴更加重视,对锅灶有一种更高的崇拜。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里,有一篇《拆灶》,是讲鲁迅的小说《离婚》的一些相关故事,说过去故乡的村民发生纠纷,都是以拆灶为终结,“无论是家族或村庄聚众进攻,都是械斗的性质,假如对方同样的聚众对抗,便可能闹大,但得胜者的目的不在杀伤,只是浩浩荡荡地直奔敌人家去,走到厨下,用大竹杠通入灶门,多人用力向上一抬,那灶便即坍坏,他们也就退去了。似乎灶是那一家的最高代表,拆了灶便是完全坍台,如要恢复名誉,只有卷土重来,进行反攻,否则有人调停,即是屈服和解了。”

    而在除夕祭书神,如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海州板浦李汝珍在其神怪小说《镜花缘》八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潘丽春道:古人言,司书之仙名长恩,到了除夕,呼名祭之,蠹鱼不生,鼠亦不啮。妹子每每用之有效。但遇梅雨时也要勤晒,若听其朽烂,大约这位书仙也不管了。”这里所说的“书神”的名字叫长恩。对于“书神长恩”的最早记载,有人考证是宋初吴淑的《密阁闲话》,书中有这样的话:“司书鬼曰长恩,除夕呼其名而祭之;
    鼠不敢啮,蠹鱼不生。”宋时欧阳玄的《睽车志》、元人伊世珍的《琅环记》、明人张岱的《夜航船》、无名氏所撰的《致虚阁杂俎》等书所记载,字句与《密阁闲话》基本相同,李汝珍在《镜花缘》借潘丽春所言,也是这样。

    周作人在辛丑日记中继续记录了他和鲁迅的活动:“辛丑正月初七日:晴。晚饭后同大哥下舟往道墟。出城已黄昏,放舟至道墟时过半夜,在官舱睡,夜中屡醒,不能安眠。”“初八日:晴。晨饭后大哥往张宅拜岁。上午转至吴融马宅拜岁,留饭。午后开船至寺东社庙看戏,大哥往观,予不去。夜予亦去看,《更鸡》一剧颇佳,夜半回船寝。”“初九日:晴。晨放舟至啸唫,早饭后往阮宅拜岁,少坐。回棹过贺家池,水天一色。城外巨浸之一也。下午回家。”“廿三日:晴暖。下午同大哥及子衡叔往楼下陈看戏,遇宋氏舟,坐少顷,看演《盗草》《蔡庄》《四杰村》等。”“廿五日:晴。上午大哥收拾行李,傍晚同椒生叔祖子衡叔启行往宁。夜用戛剑生《别诸弟》原韵,作七绝三首以送之。”这个寒假,鲁迅和周作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十分丰富的,访亲拜岁,夜宿船中,还看了戏。鲁迅后来创作了《社戏》,大约青年时期的记忆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在日记中还让人感受到,鲁迅和周作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特别是在寒假结束前,鲁迅和同族长辈去南京后,周作人又大发诗情,用《别诸弟》原韵,作诗三首:

    一片征帆逐雁驰,江干烟树已离离。

    苍茫独立增惆怅,却忆联床话雨时。

    小桥杨柳野人家,酒入愁肠恨转加。

    芍药不知离别苦,当阶犹自发春花。

    家食于今又一年,羡人破浪泛楼船。

    自惭鱼鹿终无就,欲拟灵均问昊天。

    诗成以后,周作人于正月二十八日把诗发往南京,并请鲁迅作答。鲁迅的回复于二月二十四到了绍兴周作人的手上,这就是本书收录的《和仲弟送别原韵并跋》三首。不久之后,即辛丑年三初二日,周作人收到鲁迅写给他的信,并夹有诗四首,这就是《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元主人韵)》,按以往惯例,周作人把鲁迅的四首诗抄在了日记里。据周作人《旧日记里的鲁迅》一文说:这个藏春元主人“不知道是谁,只在介孚公带回的海上文社日录上见到原唱,上系‘湘州’字样,可能是湖南人吧,鲁迅看见便来和了四首,也并未寄去,因为文社征诗还是以前的事情,这时早已过期了。”周作人是辛丑年八月初六到达南京的,七月十二日时,周作人日记云:“祖母六旬寿辰。下午接大哥函,初六日发,云已与椒生叔祖说定,令予往宁,充水师副额学生,并嘱予八月中同封燮臣君出去。”“八月初六日:小雨。上午江永船到南京下关,午至水师学堂,见椒生叔祖及升叔,少顷大哥亦至,傍晚回去。”至此,鲁迅和周作人就同在南京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周作人早年日记里抄录了鲁迅的诗,《鲁迅诗歌》就很难有现在的规模。同时,理清鲁迅在青少年时期写作这些诗时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活动,对理解鲁迅的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的形成,也大有帮助。这里需要多说一句,鲁迅因为旧学功底扎实,又读了大量的杂书,使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诗作就高出了同时代人的水准,比如“文章得失不由天”一句,就体现出相当高的艺术高度。诚然,这一句是从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及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演化而来,甚至还有陆游“灼然由我不由天”句式的活剥和套用,却说明鲁迅确实已经纯熟地掌握了诗艺技巧并得到发扬。而从他早期的六组十多首旧诗看,他化用、借用古人诗句及历史掌故和野史笔记里的趣事逸闻入诗的,有十多处,而且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都和他大量的阅读、思考和早期的活动分不开的。后来,鲁迅到日本留学,眼界更为开阔,思想开始成熟,从写作《自题小像》开始,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的演进,这里不作多赘。

    这本《鲁迅诗歌》在选编过程中,还收录了鲁迅夹写在别的文章里的诗歌和一些译诗、童谣、民谣,不少都是别的鲁迅诗歌选集里没有收录的,比如《南京民谣》《好东西歌》《公民科歌》《言词执事歌》等。为了较全面反映鲁迅的诗歌创作,理顺从诗歌创作这条脉络中鲁迅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把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作为副录附后。

    猜你喜欢 祭灶周作人大哥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2年2期)2022-03-22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周作人之死北广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关东糖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7年2期)2017-07-29济公传中国漫画(2017年3期)2017-06-29憋出内伤读者·校园版(2016年14期)2016-07-07闽人祭灶大不同福建人(2016年1期)2016-02-27气死的鱼爆笑show(2015年6期)2015-08-13大哥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推荐访问:旧体诗 鲁迅 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