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学知识,长本事,能迁移——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和第三章若干问题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0 05:30:03 点击:

    重庆 王 明 王文佳

    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越多并不代表其化学素养越高。因为没有形成网络的化学知识是零散和杂乱无章的,不方便学生掌握和随时提取。例如一个高三学生一年内做了一万五千道化学试题,另一个学生只做了一万道,能保证做题多的学生化学素养一定强,高考成绩一定好吗?当然不能。若做题较少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提取出解题模型,落实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高考成绩极有可能会更好。

    “学知识”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材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所要求的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即“长本事”,就是获取“举一反三”的“一”。学生掌握了本领后,需要“能迁移”,即运用本领解决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新问题。素养的迁移就涉及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也涉及了模型的创新应用,这是时代对学生提出的现实要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化学学科知识的教与学,不能脱离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空中楼阁式的“素养为本”教学。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学生学习最困难,也是高考化学试题考查中最难的部分。从本源来看,任何一个化学问题或者一道化学试题,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复杂的小问题。恰好化学学科很年轻,比物理学科晚100年,比数学学科晚1 000年,很多理论不全面、不完善,导致化学知识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因此,学生想要“长本事”,必须要先突破细节知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有“放大细节”的意识和习惯。

    1.1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什么为定值?

    1.2 固体和纯液体能否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中,教师习惯给学生强调“不选择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真实情况是学生现在没有实践经验,但以后在某些工作岗位上他们会猛然发现,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固体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只是不能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来表示其反应速率,纯液体也是一样的。2019版北师大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明确说明“此时可以用单位时间内质量或者物质的量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1.3 速率之比一定等于方程式计量系数之比吗?

    1.4 水的浓度什么时候为定值?

    浓溶液中,H2O的“浓度”不能认为是定值。例如,无水乙醇和冰醋酸在浓硫酸催化的酯化反应中,可以用水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原因在于整个体系里面水的量很少,相当于是水的有机溶液,此时水可以认为是溶质。

    上面的问题在人教版教材第60页的练习题中有充分体现:“在一定温度下,冰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1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

    图1

    任何一门理论学科都有从定性向定量发展的趋势,蓬勃发展中的化学学科也不例外。人教版2019版教材中,“定量意识”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教材正文中平衡常数、转化率、电离平衡常数和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并且,教材方法导引中,专门介绍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定量意识”,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下面的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中和滴定实验的定量变化

    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定量实验,2019版人教版教材中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学生实验中明确了每滴溶液的体积约是0.04 mL;
    二是滴定终点操作变为——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后混合溶液颜色改变,且半分钟内不变化;
    三是数据处理时不再是多次所用标准溶液取平均值,而是每次计算出待测液浓度,然后多次浓度取平均值。上面的三个变化都是为了让计算更准确,误差更小。

    2.2 酸碱中和滴定突变范围的定量分析

    为了让学生能看到酸碱混合后,平淡无奇的宏观现象下混合溶液pH(室温,下同)的突变。教学中笔者特意设计了下面的简单计算,并加以数字化仪器演示证实。

    【例1】向1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盐酸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当所加盐酸体积为10 mL时,溶液的pH为多少?(2)当加入的盐酸体积为9.98 mL(少加半滴)时,溶液的pH为多少?(3)当所加盐酸体积为10.02 mL(多加半滴)时,溶液的pH为多少?(4)绘制出NaOH溶液中滴入盐酸溶液的pH变化示意图。

    若将题目改为:向10 mL 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NaOH溶液,按照上题的分析过程,绘制出盐酸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的pH变化示意图。

    经过计算,绘制出pH变化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学生真正地看到了“混合溶液pH的突变”。

    图2

    图3

    2.3 指示剂选择的定量分析

    以往的教学中会安排学生记住“强酸强碱反应选择甲基橙、酚酞作指示剂都可以;
    强酸与弱碱反应选用甲基橙为指示剂;
    强碱与弱酸反应选用酚酞为指示剂”。记住结论后,学生确实可以运用去解决一些问题,但总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这样选择指示剂的原因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利用定量计算,借助化学“四重表征”中的图像,解决了这个问题。

    强酸与强碱反应混合溶液的pH变化如上述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表示强碱滴入强酸中的情况,图3表示强酸滴入强碱的情况。pH的突变范围贯穿酸性和碱性区间,所以强酸与强碱反应,不管选择用甲基橙(3.1~4.4)还是酚酞(8.2~10)为指示剂,都可以准确指示终点(误差很小,多半滴或者少半滴)。

    将强酸换为弱酸,即0.1 mol·L-1NaOH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CH3COOH(pH约为3)溶液,混合溶液pH随NaOH溶液加入体积的变化曲线(为了方便观察,强酸的曲线也保留了下来)如图4所示,反应终点后的曲线几乎重合,因为此时溶液的pH取决于加入的同浓度的NaOH溶液。pH的突变范围比强酸反应“短了一截”,原因是起点的pH较高约为3。此时突变范围变窄,偏酸性部分丢失(偏碱性的部分仍然保留),为了准确指示终点,此时最好选用酚酞(变色范围8.2~10)为指示剂。

    图4

    同理,将强碱换为弱碱,即0.1 mol·L-1HCl溶液滴定10 mL 0.1 mol·L-1氨水(pH约为10)溶液,混合溶液pH随HCl溶液加入体积的变化曲线(为了方便观察,强碱的曲线也保留了下来)如图5所示,反应终点后的曲线几乎重合,原因和上述相同。突变范围“短了一截”,原因是起点的pH较低约为10。突变范围变窄,偏碱性部分丢失(偏酸性部分仍然保留),为了准确指示终点应使用偏酸性的指示剂甲基橙(变色范围3.1~4.4)。

    图5

    “学科融合”并不是个新概念,高考试题也一直在对此做出各种尝试(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化学教师也越来越向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这种趋势迅速提升了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太过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相信大家都对2018年全国卷Ⅰ第8题中“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的说法记忆深刻。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明显错误,但它却躲过了各类化学专家的“法眼”,出现在了高考试题中。已知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科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问题只靠一门专业知识无法解决,光靠单独的个体也很难有新的突破。时代要求化学教师应该从“专家”向“杂家”转变,应该从“一专一能”向“一专多能”转变。

    3.1 化学中的数学思想

    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新方法和新设备不断出现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也从原来的“三重表征”发展成了“四重表征”——多了“图像”表征,其实就是多了函数图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考试题中理所当然出现了化学和数学的融合,函数图像便是其具体体现。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此类函数图像经常出现,2020年和2021年高考全国卷、山东卷的化学试题部分对此又做出了新的探索和示范,相信这个趋势还会一直保持下去。

    【例2】(2017·全国卷Ⅰ·13节选)“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从数学的角度,图像中还有没有值得探究的问题呢?由于化学教师数学知识的贫乏,很多时候本题的讨论就到此结束了。其实学生还有一点迷思问题:“高考试题中,两条直线怎么看起来是平行的?它们真的平行吗?”

    在上述的一次函数表达式①和②中,pKa1与pKa2均为常数,两条直线的斜率均为1。所以在坐标图中两条直线肯定是相互平行的。

    有了上面的数学函数思想,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了。如流传极广的一道试题:“常温下,将NaOH溶液分别加到HA、HB两种弱酸溶液中,两溶液中pH与粒子浓度比值的对数关系如图7所示,已知pKa=-lgK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配图如图7所示。这道试题流传甚广,很多教师觉得题目命制得相当好,完美地模仿了高考试题。不过,有上面的数学函数思想后,大家容易发现“所配图像完全错误”。正确的图像应如图8所示。这个明显错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却反而发现不了呢?究其原因,化学和数学完全被割裂开了,化学教师的数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大化学教师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毕竟,错误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转化本领,并落实核心素养。

    图7

    图8

    3.2 化学中的其他学科思想

    除了上述与数学和生物学的深度融合外,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实例还有很多。比如,很多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法,过滤、蒸发、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等,还比如光谱分析,本质就是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化学中的体现。正是由于这些物理方法和手段的大量使用,才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

    3.3 学科内部的融合

    化学学科内部,比如有机和结构的融合,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往的高考理综试题中,有机和结构是选做,试卷中不会出现有机与结构的融合。整合目前的信息来看,新高考中有机和结构都是高中的必考内容。这样有机和结构的相关知识,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融合,并在各级考试中加以体现。这又将是一个题目命制的热点和难点,化学教师和选择化学的学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本事的建构,又要重视本事的迁移,在解决真实化学问题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化学学科素养的表现机会。各种测试就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为教师在课堂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提供了定量依据。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试题的命制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教、学、评”中最后一环——评价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编号:XH2021A12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强酸指示剂溶液 石灰性、中性土壤有效磷测定中指示剂替代研究北方水稻(2022年2期)2022-06-09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准确把握中和滴定实验中的“三点”中学化学(2014年12期)2015-01-22三思而后行 强酸制弱酸规律的应用与思考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11期)2014-11-26通过指示剂使反应现象清晰呈现的实验设计化学教学(2014年7期)2014-10-17对自然界中植物酸碱指示剂的初探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年1期)2014-05-26镀锡溶液为什么会混浊?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4年2期)2014-02-27硝酸计算题的典型错误归纳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5期)2009-07-31强酸和弱酸的对比及应用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2期)2009-03-30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9年1期)2009-03-19

    推荐访问:第二章 第三章 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