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国名师工作室的特色模式、运行机制及发展反思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0 04:45:05 点击:

    李 薇 王 凯|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自2002年上海成立第一批名师工作室之后,其他地区也相继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名师工作室[1]。名师工作室的设立也从政府直接组织逐渐转变为以政府推进为主、学校自建与教师自组并存的发展格局[2]。名师工作室强调学习共同体对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使教师专业发展由“主体性”转变为“主体间性”[3]。本文对当前我国名师工作室的特色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成员教师的学习方式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名师工作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对未来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有所助益。

    通过专家引领,名师工作室成员借助名师视野择高而立,与专家零距离接触切磋,从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更好地应对专业发展中的困难,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名师工作室主要有校级名师工作室、区域性名师工作室和“互联网+”名师工作室三种特色模式。

    (一)校级名师工作室

    所谓“校级名师工作室”,是指“受区域内依托省市级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发”,学校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尝试让一线教师在校内学科名师的引领下抱团发展”而成立的名师工作室[4]。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范围小,即人员选择、研修活动集中于校内。例如,江西瑞金金穗学校依据学科分类打造了校内名师工作室,成立的第一个名师工作室由校内能力较强、较有威信的语文教师担任主持人。之后成立了由本校教师主持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在此试点的基础上,各科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形成工作室团队。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由工作室牵头,多在本校举行。第二,易沟通。校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与成员均为校内教师,彼此更加了解,且每周有固定的研修时间,面谈机会较多,对新的问题和想法也能够及时沟通交流。第三,针对性强。团队成员通过“田野式”问题研究,立足于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实际工作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主张从实践中找到问题,再通过研修学习后回到课堂实践。如此,教师的专业发展紧贴课堂。这能够激发教师主动成长的意愿,形成良好的校内研修循环生态[5]。

    (二)区域性名师工作室

    名师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区域性名师工作室是培养优质师资、均衡地方教育资源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6]区域性名师工作室一般是指县(市、区)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此种方式可以为该区域内的教师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区域内学校优势互补,进一步形成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例如,由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主持的“曹勇军名师工作室”,既带动了成员教师的成长,也引领了玄武区一大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与娄底市“黄显秋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进行联动,互相授课学习,以实现共同发展[7]。江苏省一直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苏州市吴江区的“沈雪春名师工作室”和“姚敬华名师工作室”强强联合,融合形成工作室联合体——“吴江区1+1 政治名师工作室”。该工作室对吴江区高中政治学科建设、区域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域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互联网+”名师工作室

    “互联网+”名师工作室,又称名师网络工作室,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发展的新形式。有学者提出,“互联网+”名师工作室主要包括6个特征: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和创新驱动[8]。随着时代的发展,纯粹线下形式的名师工作室渐露弊端。首先,名师工作室线下研修活动受到成员时间、场地调动等不定因素的影响,次数无法得到保证,故成员所需的答疑解惑、分享交流的机会无法得到保证。其次,线下研修资源获取途径有限,更新速度较慢,资源匮乏制约名师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成员教师拥有不同的发展愿景和问题疑惑,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名师讲堂缺乏针对性。另外,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许多教师难以抽身参加教研活动,工学矛盾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名师工作室需要革新研修组织形式,消解难以发展的困难。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该模式强调互联网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即时交流,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并制订个性化的菜单导航学习[9],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研修活动。例如,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是一个集资源和网络研修于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研修提供了大量的网络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研究课题等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各取所需、择时而学,且组建自学社群,形成学习共同体。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名师工作室赖以存在的保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包括:外部保障机制,涉及政策支持、经费保障;
    内部运行机制,涉及教学研修、学术科研;
    人员选拔机制,涉及选拔标准、选拔程序;
    考核评估机制,涉及整体评估、成员考核。只有在多方的保障、支持下,名师工作室才能顺利运行。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从目前来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政策支持是名师工作室向好发展的基石,政策的落实也影响着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果。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教育厅针对名师工作室印发的专门文件;
    当地政府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的物质、精神保障;
    所在学校为成员教师提供的参与培训时间保障、优先外出培训权等[10]。

    2.经费保障

    名师工作室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一部分来自学校支持。经费的数额直接影响到工作室的运转。一方面,场地租借、课题研究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
    另一方面,“人才激励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最重要的环节”[11]。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发放津贴,能激发成员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从而保障工作室成果的产出。

    (二)内部运行机制

    1.教学研修

    名师工作室的教学研修主要解决成员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提供改进建议。教学研修过程中,名师、骨干教师通过听、评课,指出成员教学上的问题,成员通过参与名师示范课学习教学技能。除传统的教学研修方式外,目前许多名师工作室开发了阅读反思、专题演讲等新形式,以调动成员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参与活动。

    2.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指的是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育政策与热点研习等活动。当前,名师工作室容易出现研修主题学术水平不高、研修内容与热点相脱节、研修成果难以发表等问题。鉴于此,名师工作室应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邀请高校专家参与指导,提高工作室学术水平,形成教学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人员选拔机制

    1.选拔标准

    人员选拔标准需要以工作室整体定位、主持人的擅长领域为参照。一个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型名师所主持的工作室,应侧重于选拔具有提高教学能力愿景的成员;
    一个以科研见长的名师,更能为对科研有兴趣、善于思考写作的成员提供帮助。如此选拔人员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名师特长,给予成员所需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在一个能够切实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室中成员会斗志昂扬,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研修学习。

    2.选拔程序

    名师工作室人员的选拔程序应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即主持人与成员互相选择,程序公开透明。具体的选拔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公开。主持人在公开渠道发布成员招聘信息、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整体定位等。第二,自愿报名。教师看到信息后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申请加入名师工作室。第三,初步筛选。主持人根据投递的简历进行初步筛选,通过电话、视频、现场谈话等形式进行面试,选出与工作室定位相符的成员。第四,确定成员。面试后拟定成员名单,交给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成员正式加入。如此“双向奔赴”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构建学习共同体。

    (四)考核评估机制

    1.整体评估

    事实证明,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模式不能准确地反映名师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情况。建立以发展性评价机制为主,辅之以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模式才是考核评估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可行的做法包括:邀请业内专家不定期检验工作室的发展状况,实时关注,及时评估;
    立足于工作室整体定位,对不同模式下的名师工作室制订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制订科学评价体系,如采取积分制能够清晰地反映工作室任务完成量,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12]。

    2.成员考核

    有学者提出,名师工作室“让普通教师或年轻教师成才、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著名”[13]。因此,针对不同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名师工作室应该提出不同的考核标准:针对普通教师和年轻教师,着眼于其基础教学能力,关注他们的教学功底是否扎实、教学语言是否凝练、教学技巧是否娴熟等;
    针对有一定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着眼于其科研素养和学术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尽可能使其向名师发展。

    与传统的教师研训方式相比,名师工作室“可以被视为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家的组织下,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14]。在名师工作室中,互动研修是成员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既包括线下常态化学习,也包括线上主题式研讨,线上线下交融共通,共同助力教师发展。此外,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研修,常读常思才能常学常新。

    (一)互动研修

    教师“自悟式”学习的效率远远比不上互动研修。根据学习场域的不同,教师互动研修可分为线下常态化学习和线上主题式研讨。

    线下常态化学习主要包括名师示范、集体辨课、同课异构、主题研修、经验分享、专家讲座、单独讨论等活动形式。“教师与自我和学习环境中的他人……运用团队学习策略、观摩探索式学习策略……目的是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和满足学习动机的新知识,促使新知识的共享与流动。”[15]例如,由名师主导的示范课主要通过名师或其他教学型骨干教师,借助常态化教学情境模仿真实课堂,为成员提供课例借鉴,使成员从中汲取养料,最终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要采用集体辨课、同课异构、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思想碰撞,生成群体智慧,实现同伴互帮互助。

    一般的自主网络学习在给予教师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缺少引领者,教师难以找到快速提高自己的方式;
    由于缺少共同事件,虚拟团队难以凝聚共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弱的教师无法熟练操作网络,难以及时获得帮助,由此导致学习热情的降低等[16]。因此,依托名师工作室形成的基于互联网的主题式研讨,以及网上展示交流机制,成为破解自主网络学习弊端的重要举措。基于名师工作室,意味着教师有了学习引领者;
    线上主题式研讨,意味着教师群体有了共同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网上展示交流机制,意味着教师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向工作室成员寻求帮助。如此,依托名师工作室的网上学习模式更加适合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更能应对教师的工学冲突,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是提升教师学习质量的有效路径。

    (二)自我研修

    有阅读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产出,有产出才能有提升。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阅读、反思,如此才能打开眼界、提升素养。但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后该和谁交流,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在名师工作室中,名师可以为教师阅读提供帮助。名师通过挑选和推荐书籍让成员自行阅读,在读后举办读书交流会,让教师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成员们进行座谈反思,思想上的碰撞会给教师带来创作上的灵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写作欲望。写作是每个教师成为名师的有效途径。教师无论在研讨中的想法多么精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动手写作上来。写作的数量与质量,也是检验教师学习成果的关键指标。综上,教师的学习离不开与名师、其他成员的互动,更离不开自己的潜心学习、独立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名师工作室在政府、地方、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学习共同体视角来看,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同中求异:立足实际,个性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设立受到地区特色、名师风格、目标愿景等因素的影响,应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样态。但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特色并不突出[17]。具体来讲:从目标设置看,许多名师工作室没有关注成员教师的发展目标和现实能力,难以激励学员学习成长;
    从研修内容看,多数名师工作室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展开,缺乏课题讨论、学术研究;
    从活动形式看,名师工作室往往拘泥于听课评课、专家讲座等形式,缺少新型活动形式,难以调动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18]。对此,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同中求异,个性发展。名师工作室在学习优秀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的同时,创新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制订个性化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个性化成果产出。第二,立足实际,持续发展。名师工作室可结合当地政策、师资情况、成员能力等,制订“私人菜单”,着眼于每一位成员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持续推进成员专业发展。第三,融入时代,与时俱进。名师工作室应时刻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审时度势,不盲目跟风。

    (二)开阔视野:跳出区域,关注前沿

    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与成员大多来自同一区域,甚至同一所学校。在共同的管理和教学背景下,大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经历,对教育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相近,彼此之间能够更快地了解和熟悉,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但同时,这样的工作室会出现过重的场域性、地方性,视野过于狭窄,资料过于单一,容易故步自封,不利于成员的长久发展等问题。因此,名师工作室要努力做到:跳出区域舒适区,吸纳各地区的丰富资源;
    建立不同区域工作室之间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地域限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关注教学前沿理论和实践,提升工作室学术水平,以保证研修成果产出的创新性、多元化。

    (三)共同发展:互通互学,相待而成

    名师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领导者,往往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首先,部分成员教师被“名师”光环所吸引,盲目追求名师风格,但名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难以被复制。其次,一些名师虽然具有较高的教学成绩,但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往往出现“一言堂”的情况,想把成员培养成第二个“他”[19]。再次,名师工作室自上而下的研修主题制订模式忽视成员的声音,导致成员去做“迫不得已”的任务,“教师在研修现场的主体性参与被边缘化”[20],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名师与工作室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理应是一种“互学关系”[21]。名师工作室应该充分保障每个成员研修主题制订权、研修方式选择权,并通过集体协商、反思性对话等方式,参考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能力以及研修愿景,倒推制订研修计划,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系统,以保障成员的参与度,促进工作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发展。

    (四)携手前行:着眼乡村,协同成长

    近年来,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加之教育政策的支持,各地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乡村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仍步履艰难。有学者认为乡村名师工作室面临“鱼塘效应”困境,即“资源限制”“资源同质性”制约乡村教师发展[22]。另有学者提出,名师工作室成员中乡村教师微乎其微,乡村名师工作室亟须进行本土化建设[23]。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名师资源集中在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最需要接受指导的农村教师难以享受名师资源。乡村名师工作室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发挥其实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力。第一,利用网络,远程共享。各地名师工作室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给予乡村名师工作室线上资源交流平台支持,提供答疑解惑的渠道以及较为前沿的教研资源。第二,请进来,送出去。既要邀请各地名师来到乡村学校进行实地指导,又要把乡村工作室成员送出去学习观摩。如此,多方助力乡村名师工作室,必然会使其平稳、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研修名师成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18期)2022-10-21初·名师 施建东初中生世界(2022年36期)2022-10-10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年27期)2022-09-30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年10期)2022-06-08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年4期)2022-06-08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年9期)2022-06-07名师风采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年2期)2022-05-24名师直播课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2022年4期)2022-05-11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2年4期)2022-04-30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3期)2021-05-21

    推荐访问:名师 运行机制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