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内在关系、现实挑战及实践进路: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9 08:11:09 点击:

    王浴五谷 王浴四季 王凌敦

    (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符合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那么,如何利用好、把握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激发易返贫人口内在力量,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必须持续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扶志与扶智。所谓扶志,就是帮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走出困境的斗志;
    所谓扶智,就是传授和指导贫困群众改变贫困现状、提升致富能力的方法和思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拔除“贫根”、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2]。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具体来说,扶贫不扶志,贫困群众就会缺乏内生动力,即使一度摆脱贫困,也很难维持住现状,极其容易发生再次返贫的情况;
    扶贫不扶智,贫困群众将无法通过教育实现底层上升,穷根越扎越深,加剧出现“一代穷世代穷”的局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将“智志双扶”作为教育和贫困代际传递两个环节的结合点进行辩证思考。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相互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合力,进而实现持久性脱贫。

    (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先扶“志”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先要扶志,这是一个基本的价值逻辑。贫困群体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当前教育扶志的主体。从阻断代际传递的客观条件与扶志的主观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可以明确二者之间是互为联动、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扶志的过程,解决的是持久性防返贫的问题。在我国人民需求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当下,阻挠干扰实现共同富裕的障碍有很多,要素短缺论、环境成因论等观念已经清晰地映射出贫困群体物质层面的缺失,但仍然单一机械地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个体因素有失偏颇。对于长期处于精神贫困的群体而言,“等靠要”思想、“躺平”理念等内部因素入脑入心、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渴求政府单方面帮扶,忽视自身努力所创造的价值,缺乏应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等等。简单地说,安于现状的政策依赖心理才是导致贫困代际恶性传递的“核”。群体间存在严重的精神贫瘠这一现状是不能回避也不能否定的。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扶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刻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3]这句论述充分表明,贫困并非不可改变,思想决定个体行为,利用扶志作为切入点,只有使群体广泛从思想深处树立“我想脱贫、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正确思想和价值观,才能有效激发战胜贫困的“精气神”,拥有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坚定意志,自觉扫除影响脱贫的思想障碍。从本质上看,精神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生产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因此,要想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易返贫群体需要依靠教育扶志逐步实现。总的来说,将教育和扶志相结合,就是从处理外部输入式扶贫与易返贫群体内部创造式脱贫之间的关系出发,鼓励、引导群体发展依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生产技能,时刻怀有致富的信念、意志和能力,进而跳出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怪圈循环。

    (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扶“智”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在扶智,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遵循。除了外部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掣肘以外,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最直接原因就在于缺乏致富本领,充分证明了教育和代际传递阻断效果成正比关系。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减少了受教育机会,降低了受教育水平,使得代际的恶性循环圈不断扩大,子辈不断重复着父辈的教育贫困境遇。长此以往,代代相传,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固化,最后加重代际传递。此外,一些地区能够实现易返贫人口基数少,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教育。他们不仅通过受教育掌握了创新创业所需的技能本领,实现增收创收,更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经营管理与风险规避。致贫的核心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扶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个体未来发展走向。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这一论述不仅充分表明了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地位,还清晰地指出了教育扶智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当前我国某些地区的状况而言,政策、资金层面上的帮扶是必要的,但是仅依靠单一的外在帮扶,而缺乏教育赋予的长效性内在动力,则无法长期维持现状,只能解一时之饥渴。由此可见,教育扶智是有效纾解贫困代际传递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通过教育扶智,不断用长远收效的“渔”来巩固直接供给收益的“鱼”的成果,使得外部扶智与群众自身努力同步双向进行,从而更好地将贫困代际传递阻断。

    (一)基础教育发展缺乏持续性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性、先导性的立德树人工程。习近平指出:“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5]偏远地区的“马太效应”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易返贫的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个体自身发展意识欠缺等现象,加之基础教育发展缺乏持续性,使得个体自身还存在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意识淡薄等因素,缺乏对正确观念的持续性再塑造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基础教育无用论等错误观念代际传递,最终极大地提升返贫的风险。与此同时,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无法全覆盖、师资队伍老龄化、网络信息化建设缺失等情况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断涌现,加之个体饱受错误观念影响等多种因素并行,继而错过了求学深造、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关键阶段。这样的结果不仅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缺乏持续性,而且还逐步形成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越是偏远闭塞的地方,越是需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亟须调动多方社会力量,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避免出现持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从而为防止脱贫后再度返贫降低风险和挑战,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提供鲜活强劲的动能。

    (二)教育资源的差距依然存在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遗留问题、新生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6]近年来,尽管我国偏远地区教育事业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但从教育资源覆盖面来看,我国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城镇地区,这些资源无法更好地惠及偏远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衔接、制约发展因素复杂繁多等情况,直接或间接导致教育公平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资源不均等现象不仅体现在各个地区之间,还存在各类学校之间。就学校发展前景而言,充足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聘请到经验丰富的优质教师,还能够吸引高水平的青年教师任教。这既是偏远地区所不具备的人才引进能力,也是教育资源不断向这些地区倾斜的重要原因。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各种原因,导致了地区财政拨款的重心和导向不断倾斜,出现了资源分配制度不完善、教学内容整合仍不完善、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仍未覆盖等情况,致使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差距逐步凸显,在无形中不断加大了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难度。

    (三)脱贫后返贫现象难以防范

    防范化解返贫风险是确保阶段性胜利成果的底线保障。习近平指出,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这充分证明了,仅仅是在公共投入、基础建设、产业扶持、社会保障上下大力气,而完全忽略了防止返贫的重要地位,脱贫后再次返贫将成为应然规律问题。可以说,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夯实筑牢脱贫的胜利成果,将已脱贫群众致富的内生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增强,必须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与此同时,在不断防范化解返贫风险的征途上,我们既要看到持续向好的一面,切实改善了一大批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也不能忽视复杂严峻的一面,某些地区仍然存在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乡村病交错影响、贫困矛盾加剧等现实情况。就总体而言,致贫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相似共通地指向一点,那就是对于教育的贫乏。教育是防范化解返贫风险的着力点。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群众多数出现思想保守、致富观念意识不强、主体独立性差、缺少个体和群体间的行动力和耦合度的现象。部分群体在依靠政府“输血式”的帮扶后,不再渴望主动致富,这种懒惰思想极易导致脱贫后再次返贫,由此使得当前脱贫后返贫现象难以防范。

    (一)注重起点环节,大力提升基础教育

    习近平强调:“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7]这不仅是对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地位的清晰表达,更是为教育扶贫、覆盖人群等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畅通了覆盖范围,极大避免了因家庭变故、贫穷等中途辍学的情况出现。可以说,基础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综合水平的重要部分。

    1.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设优质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性、惠及长远的工程。首先,发挥优质师资优势是重要方式。要充分发挥周边省市优质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各县乡村等现有的师资进行不定期轮岗培训、交流及考核。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有益的培训,互访交流教学经验,构建常态化培训长效机制,建立优秀师资培育基地,高位推动提升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加入是关键所在。国家要大力提升高校学生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的宣传力度,落实各地基础教育主体责任,推动广大青年通过考聘特岗教师、下基层顶岗实习、参与支援西部计划等途径,确保培育、引进优秀教师队伍的途径畅通无阻,使其能够在我国广阔天地下大展宏图,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和鲜活效能。

    2.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是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是坚实基础。要以教学硬件配套设施助推基础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对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等地学校进行危房重建、改造,让受教育者长期处于舒适安全的环境,对室内计算机、投影仪等硬件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保养是重点保障。通过定期维修、情况上报等措施形成常态化工作安排,从严落实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监督责任,确保贫困地区学校硬件配套设施保养到位,构建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保养制度体系,让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保养发生格局性、根本性变化。

    3.提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教学内容是决定受教育者主观意识与实践行动的重要指引。首先,创新教学内容是前提条件。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要统筹推进教学内容提质工作,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现存问题,拓展学科范围,为优质教学提供保障,持续提升教学内容深度、广度,形成与师资队伍相适应、硬件设施相匹配的创新教学育人内容。与此同时,提质教学内容深度广度是关键环节。提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深度广度能够奠定终身发展教育根基,满足未能继续学业的学生群体适应现今社会的需求,与时代发展互动同频。此外,由于这类群体自身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能够有效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以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出先导性作用,从而使得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从基础教育阶段便难以发生。

    (二)加强过程环节,注重教育协调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8]从这句论述中不难看出,贫困代际的存在与阻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处环境的教育程度。对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的过程环节,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着力强化、提升贫困地区优质教育均衡实力,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1.共享优质资源是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基于现代通信技术支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首先,建立长效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优化融合式教学新样态,开展新媒体软件远程授课新模式,有效破解教育公平发展难题。在信息化环境中,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群体优质资源共有共享,还能够让贫困地区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过程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更能够促使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运用好多元化教育资源共享。现阶段教育资源共享要逐步转为多元化、常态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短板,关照偏远地区学生群体,筑牢过程环节根基,建立与城市地区校园之间的信息流动常态化的制度,丰富教育网络建设和网络资源数据库建设手段[9],着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用活网络智能是代际群体的内在诉求。对于贫困群体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如何彻底摆脱贫困。摆脱贫困,绝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纯物质意义上的生活脱贫,相较而言,精神方面的脱贫才是最应该注意、最应该解决的。首先,着力构建网络智能管理体系。多种数字化媒体的迅速崛起,已经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作出了突出性贡献。广大贫困群众通过网络智能实现线上教育,不仅能够极大地削弱思想顽固性、突破底层意识,更能够有效地调动致富奋斗的主观意识,树立防范返贫的进取意识。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智能弥补教育发展缺口。通过不断加强过程环节,用活网络智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以互联网思维弥补现有工作漏洞,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和求学桎梏,激发脱贫致富新潜能,逐步实现教育协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差异性优化发展。

    3.加强过程环节是阻止返贫的有效方式。加强过程环节,就是要做到“双管齐下”。首先,抓好控辍保学问题。通过依靠物质手段,运用、把握好“互联网+”优势,建立各级教育阶段学籍系统与学生信息库,利用大数据精准统计辍学人员信息,狠抓落实控辍保学指示要求。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扶贫举措。通过持续加强过程环节,牢牢把握好教育协调发展主线,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人口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扶贫举措,发挥教育的正向传递作用,实现多种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和分配制度的有机统一,让每一个身处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有质有量的优秀教育资源,从而真正做到加强过程环节,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把握结果环节,预防返贫现象发生

    习近平强调:“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0]有鉴于此,要积极建立监管机制,做到既要走好过程环节,也要把握好结果环节,不能轻易将已获得的成果、优势丧失殆尽。

    1.采取个体精准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保证。个体精准就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预防脱贫后返贫的关键一招。首先,个体精准就业是教育的具体体现。针对已经顺利脱贫、易返贫人群要通过精准就业、精准施策的方式,立足个体情况,发挥网络功效,动态掌握数据,坚持需求导向,使其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不同优势,提升易返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教育是个体精准就业的发力点。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除了提供多样化教育以外,还要持续提供资金、开展技术指导,使易返贫人口在观念转变的同时,为其提供多种类型人才教育培训、就业机会。通过构建专业人才数据库收集各类人才信息,发挥实时测控保障作用,实现既输入血液又有能力创造血液,既防止资金流失浪费又可预防返贫现象出现,进一步通过教育改善不同地区的发展。

    2.提供脱贫致富经验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已经脱贫致富群众为容易返贫群众分享防返贫致富经验。首先,采用多样化方式分享经验。例如,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专题培训、帮扶干部的教育引导、技术人员的现场教学、师傅的技艺传授等多种培训[11]。利用多样化方式分享经验带动后进群体,增强帮扶对象自身防范贫困能力,推动更多人参与致富,预防已经顺利脱贫的群众因懈怠而出现返贫的现象。与此同时,通过教育提供脱贫致富经验已经取得实效。据高校相关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4所部省合建高校全部投入扶贫工作,组建了8个高校“扶贫联盟”,170万大学生走进基层,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33.2万人[12]。通过详细的数据充分说明,提供脱贫致富经验能够不断调动起、激发起易返贫群众生产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优化其自身原有就业创业项目。这既是通过各类教育模式分享脱贫宝贵经验并打破代际传递桎梏的结合点,也是能够从根本上防范贫困、做好后扶贫时代工作的必由之路。

    3.提升教育宣传力度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传播手段。加大教育宣传实施力度,让教育观念往深里走、往实里走。首先,扩大教育宣传的积极影响。以教育为支点,建立宣传管理平台,寻找全新的、符合当前社会的宣传契合点,通过一系列教育宣传的有力举措,向贫困地区各类人群宣传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源头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个体之间对于教育的认同感、获得感。与此同时,加大教育正向的舆论引导。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脱离教育谈宣传,贫困代际传递必然难以落地实施,而个体之间自主判断意识模糊也同样会影响贫困代际阻断效果,这就需要教育的正向舆论引导,逐步使个体之间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在易返贫人口和子女发展过程中提升教育宣传力度,才能逐渐在思想、行为上形成区别于父辈的脱贫觉悟与创新思维,从而真正为预防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筑基固本。

    猜你喜欢 代际教育资源群体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物理之友(2022年1期)2022-04-19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5期)2020-08-04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环球时报(2018-04-20)2018-04-20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推荐访问:进路 阻断 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