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深圳市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9 02:30:07 点击:

    曹李勇

    (深圳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颁布,为全方位多角度为人民群众服务提供了纲领性文件。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家国幸福民族安康,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健康中国2030”是否高效实施。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仅凭学校体育的一己之力,难以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目标。近年来,学校公共场地设施空闲、“关门办体育”“洛阳篮球场被广场舞霸占”“去哪儿健身”等类似这样的矛盾事件频发,引起人们不断思考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问题,在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快速发展却仍然无法满足人们运动健身需求的情况下,“互联网+”理念的[1]提出,为家庭、校园、社区体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体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传统学校和课堂的界限变得模糊,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和服务模式,使教育体系更加灵活有效,构建了一种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2],预示将开启新一轮的体育教育模式以及家校社之间合作交流的新形态,推动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本文以深圳市为城市背景,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局,以期在为有效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竞争日益强烈,地域空间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拥有国家大力支持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下,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压力,经过文献梳理,互联网一体化的建设路程中困难重重,深圳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政策资源支持,更加有利于推动一体化建设。

    1.1 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助力“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

    从国家整体宏观运行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很多政策都在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发力,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努力打造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3]。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4]。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5]。2018年9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共担责任,形成合力”的环境[6]。从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接连颁布的系列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看出青少年体育一体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要。2018年3月“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家、校、社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方政策方面,深圳市不遗余力为形成家校社合力发展出谋划策,比如在《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互联网+”与社会各事业领域深度融合,提出要重视发展终身教育,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手段,注重知识更新和质量提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7];
    在《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继续教育,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学科”融合[8]。2019年8月18 号深圳荣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称号,对深圳的定位是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支持深圳先行先试[9]。深圳有责任有义务以积极的态度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的建设,积极探索创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体育体系。

    1.2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及市民上好学的迫切需求对公共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期待

    人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是我党的执政理念,人口数量的大规模增加,对于地区的配套的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1756.01 万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68.46%,其中0-14 岁人口为265.33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5.14%[10];
    深圳属于人口输入型城市,实际管理人口远超此数,全市人口总量大,增长快,人口密度高,对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全市人口将面临新的态势,新出生人口和学龄人口规模大幅增长,对于深圳教育的发展逐步从学前,小学向后传递,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市民对学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有学上”而是在好的环境中“上好学”,对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也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对配套公共服务资源需求也同步增加,这就迫使深圳对于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数字经济的良好基础及人们行为习惯转变促使传统教育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加速了全球化知识、科技的增长,同时也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体育活动的数据化、社交化、个性化,人们佩戴智能腕带活动过程中实时记录心率、卡路里、血压、配速、距离、运动轨迹,最后提供分析报告;
    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虎扑上定制专属球鞋、通过懂球帝结伴交友约球比赛,加快了社会信息化,使个性化的产物和管理变得普遍。而深圳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互联网+”的发展腾飞筑基,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市的互联网普及率(93.2%)全国第一,接近全球领先的北欧地区发展水平(95%),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深圳5G 标准必要专利全球领先,5G 基站和终端出货量全球第一,全国首个实现5GSA 全覆盖进入5G 时代的城市;
    而且深圳市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4%,网民平均年龄33.2 岁,智能手机成为网民标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且高学历显著收入不低,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群体比例为57.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1%,网民的中高收入人群居多,其中8 千元以上的人群占比33.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8%,同时在线教育课程的用户规模为545 万,使用率4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2%[11]。数据不仅表明深圳拥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相对年轻化的年龄结构,为信息技术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充分发挥“1+1+1≥3”的组合效力,更好地促进家、校、社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城市平台。

    2.1 政策执行力不足,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难以实施

    为了青少年的发展,近年来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为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协调指导。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诸多政策都涉及到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问题,对于家、校、社的互联互通,政策具有较强预见性和针对性,但是相对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不难发现在政策内容上多为一些定性的概念,比如:推进、完善、鼓励开放、发展的字眼,立法的语言艺术,定性用语的使用,如“有条件开放”这样的模糊语言,也给政策执行主体带来避险理由,就令学校和社区难免产生“不开放也不违法”的法律理解,同时缺乏一定的后续执行定量指标以及评估空间,无法体现政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制定政策能够被完整地执行,才能够发挥政策的最大意义,但我国制定的体育政策法规未被执行和完全未被执行的比例高达79.6%[12]。个人执行力、组织执行力、政策本身、执行资源、执行效力通常被用来评价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四个影响因素[13],个人执行力层面,政策执行主体的校长、体育教师、家庭成员、社区领导,自我意识与个人能力均对执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组织执行力方面,中学校园制度中,对于应试教育和体育教育机制亟需完善;
    政策本身的设计是否完整,是否具有相应的执行配套政策;
    执行资源中的经费、场地、师资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法律政策资源的文件规定,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两难问题;
    政策执行效力中学生体质考核、评估等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政策主体的初衷和规划积极向上,然而由于政策自身的不完整性,政策执行主体在响应政策号召时,陷入以下方面的尴尬,使一体化初衷难以落实。第一,政策本身未明确主管部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管部门不同,缺少相关组织领导机构对其实行统筹管理和责任划分,即存在权责不清,导致学校和社区之间沟通不畅,由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规划和建设上出发点差异,如学校体育更多考虑自身教学需求和校内教学秩序,而社区体育更关注其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体育资源的缺少统一规划利用,使国家面临双面投入的压力,如出现的校内篮球场空闲,校外“篮球场跳广场舞”的资源浪费现象,使得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空间性不能拓宽,时间性不能延续,互补性被迫中断,各自之间藩篱重重,二者体育资源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统筹利用融合发展。第二,政策主体对于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缺少可操作性的体系化和目标化的定量指标,缺乏合力性政策文件,难以对一体化工作进行监督、保护和指导。在实际的生活中,校方和社区方共同担心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这个也是制约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14]。一体化发展是协调改善,是围绕着互补、双赢环境的整合,然而人员流动的增多和场地使用频次增多,随之带来的对场地的维护、人工成本、成员资质、安全法规、财务分配、税收绩效、安全保险等相应配套的立法和政策文件的迫切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2 家庭体育素养的缺失,导致学校体育效果难以延续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根据居住条件,利用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身心健康和睦家庭的目的。当前,家庭体育素养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观念陈旧,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重智轻体”的教育理念,体育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体育经常被“让路”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发现:在中国中小学生放学后离家与同学玩耍遭到了有超过93%的家长反对[15]。第二,父母体育锻炼意识自我缺失,导致青少年难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实际上“家长参与”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现有成就水平的关键手段[16]。研究表明父母的抚养方式,锻炼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均有正向引导的作用,其中当父母每周锻炼次数三次以上时,能够持续影响至高中[17]。第三,家庭体育作业实效性缺失,家庭体育作业能有效地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拓展上维护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但是目前针对家庭体育作业教师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常用QQ、微信等打卡的方式,但对于学生在完成动作的正确性以及强度上难以把控,同时家长监护的及时性、学生锻炼中的互动性,难以保证[18]。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生活办公迅速成为抗疫关键期的主流生活方式,面对疫情黑天鹅之际,“家庭体育观念不强、家庭体育参与意识淡薄、参与兴趣不高、参与行动不足,父母融入孩子家庭体育活动不到位”[19],等诸多家庭体育素养的缺失问题,暴露无疑。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出家庭体育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快速推动家庭体育的改善,体育成为中国人的家风,在一些地方慢慢有了改变,资料显示,在浙江,82.5%的居民认为居家健身是必要的,81.54%的居民主动参与健身,约40%居民每周健身3 次以上,养成体育锻炼的比例增长14.36%[20]。

    2.3 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体化后劲不足

    社区体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结合点,三者之间既联动又是独立主体,资源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关乎能否发挥各个子系统的动力及其整合为一体的发展。与此同时,以深圳益田村为例的三社联动的研究中发现:超过60%的社区认为“资源整合”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21],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场地数量看,我国学校系统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的67.17%明显高于其他系统[22];
    从空闲时间来看,大部分体育设施主要是满足日常教学训练使用,周末和节假日基本空置,即使日常上课期间,学校体育场地也有利用不足现象[23]。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学体育专科学历以上仅占9.24%,高中及以下占学历62.1%。其中,45.5%的社区指导员年龄在50 岁以上,15.27%的社区指导员在30 岁以下[24],而学校里面有高学历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源却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家庭是构成社区的重要组织,家庭成员的复杂性,年龄以及运动需求差异明显,对社区体育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真正为社区开展体育指导工作中业余为主且多数为离退人员,社区体育多样性的需求显然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内容多样化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25]。导致体育一体化资源开发利用低下,现存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管理体制的差别。学校属于教育管理系统,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的严格管理体系,社区属于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主要的管理部门属于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居委会,二者之间部门差异较大,沟通交流较少,对于社区中家庭需求的信息资源、志愿者资源、硬件设施资源和学校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导致诸多资源的优化整合后劲不足,加上“社区和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相应的配套执行政策空白,致使社区和学校不敢轻易尝试”[26];
    第二,家、校、社之间的参与度较低,一体化的氛围不足。一方面认知差异,在居民的传统认知中“家务劳动就相当于体育锻炼了”[27];
    校方“学校关门办体育”的惯性思维仍然主导着学校体育的发展[28]。第三,缺少有效的平台,在对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为社区体育工作服务的占28.4%,71.6%的人选了不确定或不应该[29]。在对深圳市益田村的三社联动的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热情不高,导致一体化联动氛围不足,联动效率低下;
    由于认知理念、社会地位、参与意愿等阻碍一体化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30]。

    3.1 完善政策,明确不同主体权责关系,完善相应配套执行政策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涉及到多个主体,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能够满足各自不影响主体运行的情况下,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体育改革为圆心,推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为半径,形成三者之间能够达到改革-指导-联系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家、校、社互联互通[31]。这就需要注重思维引领,完善政策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互联网发展造成的法律空缺所带来的损失,需要完善国家顶层设计,做好有关“互联网+”的战略部署,尽快制定“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路线,推动自上而下各领域之间协调发展。第一,政策完善,通过完善政策明确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纳入公共社会服务设施中,一来可以减轻国家双面投入的压力,同时对于整个公共社会服务设施能够整体规划,在针对学校场地中,明文规定强制性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在满足教学使用的前提,积极服务、主动服务和融合社区,向社会开放。其次,要形成统一配套的执行政策,正确认识并明确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所产生的费用、税收、人员安置、安全事故的法律归责等;
    最后为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完善配套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形成以市政府办公厅为主,联合教育局、财政局、文体局等多部门共同指定具体可执行的具体政策法规,形成自上而下有序的政策执行主体。第二,明确规定政府权力边界、责任划分,目标群体的权利和义务,并围绕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种主体关系形成具体权责内容,明确三者之间财政责任划分,解决由于行政主体间的差异,导致相互推责;
    诸如政策条款中用词模糊不具备操作实施性的问题。

    3.2 更新理念,改进目标群体识别机制,拓宽需求表达渠道

    社区和学校的政策执行主体,提高政策觉悟,通过体育学历一体化,资源最大化利用,利用锻炼时间差,在既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的情况下,能够使社区体育资源和学校体育资源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首先,家庭作为社会化机构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体育兼有基础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家长不仅为了解孩子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经历和体育需求,能为家校合作共育打下基础,而且能够通过亲子运动引导、督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和身体认知,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体育观念需要积极转变,首先重新认识体育,转变应试教育下,学校体育仅仅是说起来重要的传统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及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要求,主动参与到家庭体育的建设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学校体育方面,家、校、社一体化的主阵地就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活动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在培养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上的专业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优势[32]。学校体育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通过家庭体育作业这个纽带,连通家庭和社区了解和参与学校体育,同时校方应积极开展以健康导向的主题内容调整,为社区和家庭的参与创造平台,诸如亲子运动会、家庭体育节等活动举办。社区体育方面,转变以社区为据点的观念,积极融入家、校、社一体化机制中,主动开发内容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配建适应社区居民的运动设施,积极宣传诚信合理使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顺利向社会公众开放。家、校、社一体化的初衷是为了青少年以及社区人员的能够更便捷高效得到锻炼,但是目前“多数为场地设施租赁手段单一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33]。在家、校、社一体化道路上,无论是校方还是社区方都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资质,为了能够使效果最大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议管理层面,校方和社区方应转变身份要弱化行政干预权利,可采用PPP 模式由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管理,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监督,保证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一体化进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总揽全局,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社会的潜能和实现其公共服务的最大价值。最后,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建立征信制度,扩大互联网覆盖面,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一体化进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因此应建立通畅的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获取目标群体的需求信息,便于一体化进程中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达到高效服务社会。

    3.3 集思广益,搭建信息资源智慧平台,实现多元协同治理

    建立立体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多元主体的网络。改变原有的“各自为政”模式,促进服务的多元化协调治理,是一个基本方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活中人们触手可及的各种信息化移动终端,因此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互联网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学习国内先行者的有益经验,比如湖北省推出的“去运动”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推出的“苏体通”、重庆市推出“重庆体育生活”、广州推出的“群体通”等多种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成功实现运动场地的在线查找和预订,民众能快捷在一个平台上迅速切换,找到满意的场地、赛事、培训等业务[3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APP“健康二师”拥有的功能体育课程管理,(在线布置作业、上传作业、自动生成成绩)、通过实时运动数据采集、运动轨迹定位监督你是否自主锻炼,科技互联网企业开发的FIT、KEEP、咕咚等运动健身软件,深受大众喜爱,人们朋友圈步数的相互点赞,跟随视频在家健身等等,现有诸多运动APP或者移动终端凭借着各种优势和特色无不拉动群众的体育消费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在深圳有“深圳市文体智慧平台”“福田文体通”“南山文体通”等;
    他们有VR、3D 还原、真三维建模等诸多先进技术手段,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数量多,种类复杂,各家特色不一,广告推送以及锻炼的方式难以把控,“互联网+”背景下,需要打造一种能够在体育与消费者之间互动、体验、共享的互联网平台,所以,首先,由政府牵头统一组织制定标准,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网格化立体式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的聚合效应,向大联盟、大融合、大平台综合方向发展,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及时精准捕捉和整合目标群体的需求,提升服务精准与高质量供给。一方面,通过整合家、校、社的人力以及硬件信息资源目,构建共享社会体育资源查询平台;
    其次,融合现有主流媒介,如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以及KEEP、NIKE+、FIT 等健身软件的优势完善综合平台,达到使用群体的差异化、内容的多样化、互动的便捷化等,民众不仅可以查询场馆资源同时校方和家庭学生之间都可使用,对于作业的布置、监督、反馈,能够及时有效。随着家校社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对于政策宣讲、健康知识传播、学校体育的延伸、家庭体育的成长、有了规范统一的平台,对于家校社之间的合作,更加快捷轻松,同时应主动开设监督和沟通渠道、数据开放渠道,社会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可以依据平台信息及时提供个案帮扶交流、线下互动、预约进出等服务同时增加反馈机制,以满足平台完善,更加精准化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建设尽管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但是无论从近年来诸多政策中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的全面服务以及全民健身的目的性发现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建设是必然趋势,期间过程必定会面临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关注,不断进行探究、反思和完善在互联网时代一体化建设道路上体育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策家庭 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家庭“煮”夫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恋练有词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7年1期)2017-02-25寻找最美家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12期)2015-02-04寻找最美家庭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10期)2014-11-07

    推荐访问:互联网 深圳市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