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粤港澳三地香云纱服饰艺术特征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8 19:50:19 点击:

    孙恩乐 邓达智 何锦辉

    1.广东工业大学 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62;
    2.香港设计师,香港 000852;

    3.澳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协会,澳门 000853

    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为主体的原始区域服饰文化,因其所在地理环境受海洋文明影响,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等地的服饰文明。岭南文化是在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下自成体系并独立发展的,在漫长而相对封闭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色彩。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谈道:“岭南有自己的夏商周,是秦统一的基础。”[1]粤港澳三地服饰特征也深受其地域特色的影响,因华洋文化的混生,三地服饰经历了华洋并举、洋为中用、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多元现代、自成一体的服饰体系。本文从粤港澳三地共有的、独具特色的香云纱服饰现象入手,探寻其服饰在三地文化生态环境交融下的艺术特征。

    香云纱亦称莨纱、莨绸。香云纱还有诸多民间别名:莨纱绸、黑胶绸、云纱、响云纱、薯莨绸……这些别名中有根据薯莨原料、纱绸质地命名的,也有结合面料颜色、面料声响或音译而起的,如“响云纱”就是因香云纱摩擦发出的“沙沙”声而来。与过去的香港、澳门居民喜欢使用绸仔、莨纱绸、竹纱、黑胶绸等称呼不同,现代人更青睐“香云纱”这一沉静优雅的名字。

    香云纱的制作过程是一场人与自然结合的艺术:用含有单宁酸成分的纯植物薯莨的汁液对桑蚕丝织物反复浸染、每次浸染后晾晒,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物质硫酸亚铁成分的河涌塘泥覆盖胚布表面,经过铜锅热水煮、摊雾等工序,在阳光、草地等适宜的气候环境因素作用下织物的形态与性能发生蝶变。整个过程大约有30多道工序,具有纯手工、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堪称环保型的染色涂层技术。500多年来,香云纱以其爽朗硬挺的质地、吸湿散湿的性能、质朴深沉的色彩、层次丰富的肌理,成为高温多湿华南地区的高档面料,素有“软黄金”的美誉。

    (一) 香云纱染整技艺生态图

    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湛,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这是对已有500年历史沉淀的香云纱最贴切的评价。香云纱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无论是“三洗九煮十八晒”的“晒莨”工序,还是用当地河泥“过乌”的媒染工艺,在制作过程中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匠心与生态的集成(图1)。

    图1 香云纱染整技艺

    2007年,香云纱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薯莨、阳光、河泥、晒地、丝绸是香云纱制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用于染色的植物与矿物,广东的先人选择薯莨是因为在当地曾广泛种植这一植物,此外,薯莨还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福建、四川、江西、浙江、西藏、台湾等地,有赭魁、鸡血莲、血母、朱砂七、红药子、金花果、红孩儿、孩儿血、牛血莲、染布薯等别名。薯莨是多年生缠绕藤本蓣科植物。块茎外皮呈黑褐色,凹凸不平,新鲜采割时会流出红色的黏液,其主要成分是单宁酸。薯莨有活血、止血、补血、理气、止痛、收敛、止痢、解毒、消肿的药用功效。

    香云纱的染整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要求,只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热带,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长夏无冬、高温多湿的气候为晒莨工序提供了充分的气候条件。传统最佳晒莨时间在5-11月,因为4月以前正值梅雨季节,没有充足的日照条件;
    7月至8月上旬,日照强烈,气温过高,晒莨的丝绸会变硬发脆,性能受损;
    11月后,干燥的季候风使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达不到要求,也不宜晒莨。如今具备更加完善的工艺和储存条件之后,现代的晒莨厂除了春节放假,只要天气晴朗,就可以进行香云纱的制作生产。[2]

    其次,华南地区的潮湿气候让晒莨时的坯绸与草地之间始终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确保丝绸吸附的莨水不会快速干燥,有利于莨水更充分地渗透进丝绸纤维内,保证晒莨的效果。阳光强度越大,气温越高,日照的时间越长,晒莨的效果越好。

    最后,晒莨的草地也是颇为讲究。考虑晒莨与洗泥的需要,晒莨场要选择地势平整的地方,靠近水流平缓、没有污染的河涌。

    2.香云纱的染整生产周期为15天

    晒莨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绸缎准备→榨薯莨汁→浸莨水1次→洒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绸1次→封莨水12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卷绸→过河泥→水洗→封莨水1次→摊雾→卷绸→检整码尺→成品入库。

    香云纱染整技艺包括30多道工序,生产周期大约为15天。在过河泥之前大约需要10天时间进行浸莨水、洒莨水、封莨水、煮绸等工序,过泥之后的水洗、封莨水、摊雾、卷绸、检整码尺、入库等流程则大约需要5天的时间。

    香云纱染整技艺需要的工具有榨汁机、装莨汁的木桶、水池、浸染水槽、煮水铜锅、粽叶扫帚、固定坯绸的竹竿与竹签、搬运坯绸的小斗车、河泥搅拌机、挖河泥的舀子等。

    3.香云纱染整主要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晒莨前,为了染莨和晾晒的便利,操作者要将白坯绸裁剪成合适的长度,每段15米,然后在每段白胚绸的两端车缝上可以穿过竹竿的布筒。

    (1)榨汁。清晨,工人先把薯莨块茎放进榨汁机揉碎,褐红色的汁液和薯莨渣流出榨汁机出口时,使用木桶依次接下。

    (2)浸染。首先将木桶内的薯莨渣和薯莨汁倒入调染水槽内,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搅拌后再通过竹筐过滤将薯莨汁和薯莨渣分离,薯莨汁分批转移到浸染水槽染绸,薯莨渣晾晒干做煮绸的燃料。

    香云纱要经过30多次的浸染才能保证色牢度,因此,薯莨汁依次分头过水、两过水、三过水、四过水。不同时段使用的薯莨汁液、浓度和水温都有所差别。其中,头过水的浓度一般是用大约100千克的薯莨渣与270千克水勾兑而成,二过水、三过水和四过水的薯莨汁浓度依次减淡,全凭工人的经验进行调兑。

    (3)染色。首先,用浓度最高的头过水浸染绸面,即在浸染水槽中加入薯莨汁与一定比例的水,将每匹丝绸浸泡其中待其充分吸附薯莨汁后再进行曝晒,反复多次。为了薯莨水均匀地浸透到每一层坯绸,工人需要用手不停地翻动和拍打坯绸,直至白坯绸完全吸收薯莨汁,这个环节每一匹绸染色需要约2分钟。

    然后,工人把坯绸放入小斗车,运到晒莨草地场晾晒,这样依次逐批完成染色。染色过程中“均匀”最为重要,每批染莨有上百匹坯绸,要达到同一批坯绸有同样的浸染效果,控制头过水的浓度十分重要。薯莨汁变淡和变少时,要及时添加新的同等浓度薯莨汁。在这个阶段随着染莨次数的增加,坯绸逐渐被浸染成黄色。

    (4)封水。将染上薯莨汁的丝绸放到特制的封水槽中浸透1小时后再平铺到晒莨场曝晒,经过多次封水的丝绸织物,染色更加均匀,绸面更有光泽,吸色也更均匀。

    (5)煮绸。为使薯莨汁更加均匀浸染坯绸,将染过薯莨汁的坯绸放入大铜锅中,用晒干的薯莨渣做燃料,让铜锅里的“三过水”温度保持在45~50℃,为使坯绸受热均匀,防止丝绸织眼被细渣或泥堵塞,工人用手不停地翻动坯绸。煮绸时间约4~5分钟,以达到松软的效果。然后再自然脱水、晒干。

    (6)晒莨。浸透过薯莨汁的坯绸平铺在烈日下晒干,当地人称晒莨。浸过薯莨汁的坯绸经自然脱水后,将丝绸正面向上,首先用竹竿穿入坯绸的一端,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钉上面,然后拉起坯绸的另一端,抖平整,两头固定拉直,放在草地上,平铺在烈日下晒干。工人们为防止轻薄的坯绸被风吹起,还要用竹竿把坯绸压平整。为避免影响坯绸日晒导致色彩不均匀,更要时常调换竹竿位置。

    (7)收绸。每批坯绸的晒莨时间一般约45分钟,因为这刚好是染料渗透到坯绸当中并且干透的时长,晒莨完成后就可以把坯绸收起来。染色后的坯绸每段呈现的色泽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从榨汁到浸染、晒莨,每批次薯莨汁浓度无法完全一致,而每天的阳光和湿度也有所差别,所以每匹成品香云纱甚至每件香云纱成衣都有独特的纹理和色彩。随着浸染、晒莨次数的增加,丝绸逐步由黄色变成红色。晒莨完成后,需要把坯绸整理起来,卷成圆筒状,以方便下一步的过泥工序。

    (8)取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顺德、南沙一带属于冲积平原地形,这里河涌纵横交错,河流邻近入海口,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孕育了富含矿物质的河泥。此处的河泥含有铁离子成分,且与和薯莨单宁酸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含量相匹配。一般需要到河涌的支流中挖取品质最好的河泥染绸。传统的做法是工人使用长杆舀子伸到河涌水底下取出河泥。

    (9)过乌。“过河泥”,俗称“过乌”,是香云纱呈黑色的关键。为了防止阳光照射在香云纱上形成斑点,传统的香云纱过乌工序都必须在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完成。现在则在四周有遮阳网的棚屋下过河泥。首先将河泥搅拌成糊状,均匀平涂在坯绸上,覆盖程度以肉眼看不到坯绸表面为标准。再将坯绸轻轻对折,由8~10位工人协同用力,步调一致地将坯绸抬到旁边的沙地上平摊,确保河泥和染过薯莨汁的坯绸充分接触。如此放置约45分钟,让河泥中的铁离子和薯莨中的单宁酸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一层薄薄的黑胶凝结于坯绸表面。黑色成分是硫酸亚铁,棕色成分是氧化变性了的硫酸。具有区域属性的原材料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莨绸仅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原因。

    (10)洗绸。过乌完成后,将坯绸抬到旁边的河涌进行水洗,洗涤时工人的双手抓住坯绸两端不停左右甩动,将坯绸上附着的河泥洗净,使绸面清洁滑爽而不留乌泥,让源于河涌中的河泥又回归河涌,由此,经历数道工序后完成一次生态轮回。接着工人将洗过的坯绸平铺在草地上晒干,同时还要用粽叶扫帚在绸面上不停地摩擦,一是为了把残留在绸面上的泥扫除,二是增强色牢度,此时的绸面已由红色变成乌黑油亮的棕色或油黑色。

    (11)摊雾。在傍晚18:00点后,工人将多次晾晒、手感较硬的香云纱平摊在草地上,香云纱因吸收草上的水份而被软化,这一过程约40分钟,称作“摊雾”。

    最后,操作者还要完成收绸、卷绸、检整码尺、成品入库的流程。至此,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一个生产周期全部完成。

    (二) 香云纱面料艺术风格

    香云纱面料因其染整工艺而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

    一是香云纱的色彩肌理较其他面料更丰富,究其原因在于染莨时,经过染色的每段坯绸色彩各异。因为香云纱染整工艺各道工序的具体条件往往有细微差别,所以每匹布、每件衣服都会呈现“只此一件”的独特纹理色彩。因此,香云纱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天然肌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次成型、无法复制。

    二是香云纱釉质品色,硬挺滑爽。香云纱面料呈黑色的关键在于“过河泥”的工序。晒莨效果好的香云纱正面乌黑发亮,反面呈咖啡色或原底彩色,并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迹。整体品色乌黑润泽、手感硬挺滑爽、涂层牢度好且富有光泽,外观类似于陶瓷器上釉后的古朴质感。

    三是香云纱成衣在洗涤时会整体褪色,颜色逐渐变浅,纹理也越来越细。每一块香云纱正面的黑色和光泽有强弱差异,背面的棕色也有棕褐、棕黄或棕红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也会各有不同。香云纱在触感和颜色上虽有差异,但都保持着沉静敦厚、古朴雅致的韵味。它有明显的纸质感,耐磨性强,可以避免在穿用时发生撕裂。香云纱成衣后有透气性强、不沾身的穿着优点,新穿时有点硬兼不透风,但经历年月水洗风吹后变得爽脆凉快。

    香云纱表面有涂层,不易沾染污渍,一般情况下只需用清水洗涤即可,避免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制作成本高、优质河涌泥日益减少、面料色差度大,纯手工香云纱难以规模化生产。此外,河涌泥的化学含量不稳定也是维系莨绸稳定品质的最大掣肘。

    (一) 过去香云纱是粤港澳中老年人的常服面料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3]这两句诗道出了香云纱轻便凉爽的优点。由于附着矿物塘泥,香云纱结构软滑坚韧,穿上身后体感凉爽,遇水快干,且不容易抽丝和起皱。同时,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味中药,有清热化瘀的医用功效,还有防霉、除菌、除臭、易洗等实用功能,民间百姓都认同用香云纱做成的衣服也具有相同的“医用”效果[7]。香云纱色泽深沉,清代至民国时期,穿着香云纱的百姓群体以中老年为主,款式以大襟衫、大裆裤、旗袍为主,也可做中式夏衫、秋冬唐装。

    明代中期前澳门属于香山(今天的中山),是一座极少人居住的荒岛,自葡萄牙人以租借名义进驻澳门后,中山、东莞、广州附近的居民才因海上港口贸易开始集聚澳门。清代后期海上贸易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包括广东中老年人在内的百姓举家迁移香港。这时香云纱已经是中老年人的常服。因此,三地同源同根的民俗文化,使香云纱服饰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

    当时香云纱织造的产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三水、佛山一带,不仅需要供应国内岭南、华南、华中地区,还需满足远至东南亚、拉丁美洲华侨的需求。民国时期中山华侨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创建的“四大百货公司”,更是极大推动了香云纱的销售,吸引了中老年消费群体。抗战时期,广州的香云纱生产因战乱受到影响,但香港永安百货公司仍设法供货到上海分公司,1939年上海《申报》还专门刊登过一则香云纱可以照常供应的消息安抚中老年市民。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前,香云纱是粤港澳三地大众不可或缺的衣料,需求量仅次于蓝靛布,是百姓夏天作衣裤最普通的布料。[4]

    由此可见,在粤港澳三地混生文化背景下,作为日常服饰面料,香云纱始终以其独一无二的深沉肌理色彩、凉爽透气的性能特色深受三地百姓欢迎。

    (二) 当下粤港澳香云纱生态新特征

    1.香云纱在广东受到热捧

    目前,香云纱产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沙一带,广东始终保持着香云纱的出口贸易,其中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香云纱的需求量逐渐增大。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香云纱产地文化品牌建设和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一时期广东不仅涌现了天意、云喜、云纱等香云纱服饰品牌,香云纱艺术特征的呈现也更加多元化(图2、图3)。以香云纱为质地的服装、配饰以及家用纺织品品种越来越丰富,香云纱色彩也更加多样,经典色彩与改良色彩并存。香云纱独有的棕黑色,在当代生态环境下因纱绸织造厚薄不同形成的纹理变化,使传统染整技艺下的面料散发出不同程度和多层次的深沉、油亮、含蓄的艺术魅力。在染薯莨汁未涂泥之前,经十几次染莨形成的色牢度相对稳定的黄色或红色纱绸匹被称作黄莨和红莨,如今也作为成品应用在服饰中。染莨后对香云纱浅色单面进行二次化学印染单色和渐变色,可以变化出蓝、绿、红、紫、黄等色彩,改变香云纱传统单一的色彩面貌。以香云纱正面的黑色为主体材料,镶拼部分用香云纱的反面棕色,则体现出相互衬托、协调统一的效果。特别在现代高科技的介入下香云纱与金、银色涂层及镭射工艺等的结合,也为古老的色彩增添了时尚元素。此外,随着香云纱产地产业集群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认识香云纱、消费香云纱的人群数量在逐步增多,不同季节的香云纱服饰随处可见。以往穿着香云纱的主要是中老年群体,现在40岁左右的消费群体中接受香云纱的比例正在增长。

    图2 作者创作的现代香云纱服饰

    图3 深圳“天意”品牌香云纱服饰

    2.香云纱在港澳尚待进一步传承

    如今,香港和澳门穿香云纱的人越来越少,在香港、澳门的大街小巷里很难看到香云纱的专卖店或款式,即便在线上销售的经销商也是广东品牌。过去香港、澳门穿香云纱的人群已老去,香港、澳门香云纱服饰形象只能在老照片中找到,当下的中青年人更热衷于时尚休闲的西式服饰。邓达智设计师回忆说:“祖母入夏即穿上,手持葵扇一拨风来一拨风去在巷口乘凉和邻居聊天,最爱这时刻将小小头面枕在她的大腿上,乘风消暑,用手掌轻拨孙儿头发或用银耳挖轻轻取耳,岁月摩梳指缝间的温柔与绸仔传来阵阵凉意与微微沙响最是难忘。这乡土物事随时间和社会发展转变,祖母那辈已远去,甚至母亲也已不在,纵使新界最偏远角落田耕作活早已远去,何况泥土气味的布料绸仔?”[4]近两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多次组织青少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2021年香云纱服饰的专场秀也走进了澳门时尚周的舞台,澳门各高校对澳门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研究工作也已经启动,香云纱服饰文化在新时代重获新生,融入澳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香云纱过去用于制作粤港澳三地百姓人家的夏衫、唐装、旗袍与冬装。如今,香云纱华丽转身成为大陆服装、家居产业的高端品牌产品,行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我们寻找香云纱“在地性”文化基因[5]、寻求生态新活力的研究历程,也是不断赋予香云纱新的艺术生命力的过程。综上所述,粤港澳三地人群的香云纱服饰形象与特征,共同构成了粤港澳服饰文化的整体印象,并在共生、共存、混生、创新的历史中动态发展,最终形成了混生的粤港澳香云纱服饰艺术特征。

    猜你喜欢 染整粤港澳服饰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3期)2022-08-10《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2期)2022-07-12“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31期)2021-09-10动物“闯”入服饰界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1年3期)2021-07-21《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纺织检测与标准(2020年1期)2020-11-29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意林·全彩Color(2019年9期)2019-10-17编读往来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8期)2019-08-2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推荐访问:香云纱 特征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