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增强党史课程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8 08:30:38 点击:

    毛睿佳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员会党校 浙江 绍兴 312000)

    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动员部署,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红色江山代代传”的人才保障,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启迪智慧,是年轻干部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结合党校教育特点,准确把握当前年轻干部群体的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打造党史教育精品课,是党校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是党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党史教育要充分考虑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特别是对广大年轻干部,要认真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使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取得成效。

    (一)互联网思维鲜明

    年轻干部大多是80、90 一代,作为与信息时代共同成长的“互联网原住民”,往往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思维特性,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碎片化、多元化等特点。一方面,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极为便捷,知乎、抖音、微博、微信以及一些读书APP 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一些年轻干部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成为阅读主流,导致年轻干部的知识获取趋于颗粒化、碎片化。[1]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参与,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荐”,在提高知识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获取者被动地陷入阅读的陷阱中,形成“你关注什么我推荐什么”的“信息回音壁”,阻碍年轻干部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在信息输出形式上的可视化、娱乐化倾向使其逐渐成为更受欢迎的信息输出形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等严肃命题应保有的敬畏之心,阻碍其深度思考、系统思考问题。

    (二)自我意识凸显

    一方面,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之下的年轻干部大多为独生子女,单一子女的家庭结构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姐妹的情感陪伴,进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难以形成合作精神以及群体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孝悌”等理念在这一群体内应有的原生基础。相反,由于缺少来自兄弟姐妹所产生的资源稀释效应[2],独生子女更易获得来自家庭全部的关注和期望,由此催生出以自我为中心鲜明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年轻干部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多元。尤其是西方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的输入,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观念风尚表现出愈加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结构的原子化甚至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精致利己主义”。传统的集体主义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实践其“魅力”有所丧失,在“我”与“大我”的联系上缺乏深刻鲜活的体验和认知。

    (三)实践意识不足

    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理论知识以及对历史的认知基本源自书本和课堂,致使他们对我国国情之复杂以及治理发展路径之艰难没有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尤其是一些出生城市的年轻干部对基层群众、农业农村缺乏深厚感情,很难设身处地体恤民苦、体会时艰。这些年轻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没有栉风沐雨的体验,对我们党百年苦难辉煌历史缺乏理性认识,造成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相对不足。正是因为年轻干部存在实践能力及实践意识不强的问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难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历史与现实相割裂的问题,特别是历史学习的共情能力相对薄弱。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党史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提纲挈领,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在做好系统谋划的同时,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保证党史教育能够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增信的目的。

    (一)处理好客观性与目标性的关系

    历史作为既往人类活动的总和,是不以后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历史教育必然受到授课者主观目标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遵循客观史实的基础上贯穿党史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学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如习近平所言:“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3]要分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讲好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就是我们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主流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4]既要讲清楚这一伟大实践结果的“不寻常”,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也要讲清楚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的“不容易”,讲透党百年历程的曲折与艰辛。

    讲课中坚持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并非一味地追求史料的细枝末节,实现历史细节的再现,也并非平铺直叙、毫无感情、照本宣科地罗列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而是要将党史的梳理、分析、解读,与培养年轻干部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目标紧密结合,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围绕这一目标性,就需要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人物进行正确地价值评价,同时针对网络上、社会上一些错误的党史观进行正面批判与纠正,解决年轻干部头脑中的“问题”和“困惑”。例如,我们对伟大人物的理解,不能单纯聚焦于他的个人去评判,而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现实背景才能做出正确评价。

    (二)处理好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只有把握好历史发展内在的连续性才能理解历史“从无到有”的条件,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才能指导当下的实践。“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现实、未来,具有内在不可分割的客观关联性”[5],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年轻干部成长的年代离革命、战争、改革初期的年代相去甚远,对当时的历史条件不熟悉、不清楚,很难在没有背景铺垫的情况下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因此,更要注重对历史连续性的把握。例如,我们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时,不可不追溯到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之后几次重要的来自不同阶层群体救亡图存的尝试,不可不对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和实践,以及国民党对先生之理想的背叛进行一番审视。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溯,恐怕很难理解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内涵,也很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将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驱,以包容的胸怀看待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而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但是把握连续性并非一味地往前追溯甚至毫无依据地胡乱联系,尽管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之道和发展之路必然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因素,但从课程安排来说不可能无限度地往前追溯历史脉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讲透各个阶段、各个事件内在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在把握连续性的同时注重阶段性。从阶段性历史的重点分析中挖掘出历史中蕴藏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因果性。把握阶段性必须要在课程设计中有所取舍、分出轻重,切不可求大求全,例如党史的时间跨度是1921年至今,在讲授过程中应根据需要侧重于某一阶段,特别是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伟大征程。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历史逻辑、共产国际与苏联提供的巨大帮助和造成的问题等给予重点把握,要在这些重难点上讲清楚因果、讲清楚立场、讲清楚价值,培养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处理好故事性与学理性的关系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何将生动的教材内容有效灌输给年轻干部,使之“入脑入心”,既需要“故事化”的表达,也需要“学理化”的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尤其对于成长于全媒体时代的年轻干部来说,运用新手段、新渠道给他们讲好党史故事,讲活党史故事更是必要的教育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用小故事来讲党史,例如,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信仰的味道”的故事、红军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赶考”的故事等等。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提升吸引力、感染力,营造故事现场感、课堂沉浸式氛围,这样更能够引起学员的共情,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价值认同。

    当然,党史课程只有故事性是不够的,也是不恰当的,毕竟党课的故事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党史课堂上讲故事最终是为了以小见大、援情入理。因此,“故事性”必须要与“学理性”有机结合、相互印证。尤其是党校课堂,要将“用学术讲政治”融入到党史教育中,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讲清道理、讲透学理。例如,“信仰的味道”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由此可以讲出那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上的不懈求索,讲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与现实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党校的党史课既要区别于高校的历史课也要区别于网络上的党史课,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认识历史、去回应历史,做到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

    党史教育需要讲策略、讲方法,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从而使年轻干部在党史教育中能够增长知识、锤炼党性、强化本领。也就是说,讲好党史课要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专长,把各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既要善用历史比较的手法,让年轻干部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提高思维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会用互动式教学法,使年轻干部通过学习、交流、提升的过程不断强化历史认知的深刻性和客观性。还要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年轻干部能够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汲取营养,切实做到以史为鉴,提振信心,激活斗志,做出贡献。

    (一)善用对比,突出特点

    运用对比教学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点、强化重点,从而加深课堂印象。年轻干部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又成长在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多的时代,很难接受大水漫灌、照本宣科、说教式的教学形式,因此在党史课程设计和宣讲中要善用比较方法,以增强年轻干部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深度,增强党史教育的说服力。对于如何用好对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所谓纵横比较就是历时性的比较与共时性的比较[7],也就是既要有纵向的古今对比,又要有横向的彼我对比。例如,在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时,如果仅仅罗列二者在革命任务、指导思想、领导阶级等方面的差异,只是将书本上的概念转移到课堂上,很难入脑入心,但如果能结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两个务必”,比较李自成进京后的政权腐化和我党夺取政权后始终以“赶考”作为警示保持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并穿插毛泽东一碗清汤面过生日的故事,就更具画面感,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本质区别也就非常生动且具体地体现出来了。

    (二)穿插互动,增强参与

    年轻干部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相对高,因此在讲授党史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员思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学员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党史教育实效性。在此过程中,需要着力强化讲者与受众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8]如何做到有效互动呢?首先需要教师作为主导者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假设自己作为年轻干部在某一问题上存在困惑、看法和思考,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和前期的调研做基础。其次,运用多重互动的形式,比如先观看党史相关视频,然后针对视频细节进行提问,引发学员思考,进而顺着学员的思考进一步对所阐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网上课堂互动,设置简短的投票环节或问卷调查,如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共产党人是哪位,中共六大的会议地点在哪座城市。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设计引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和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尝试的这段历史、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决策的影响等等。最后,互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在设计课程时可以结合班次安排,将现场教学、实践体验与课堂讲授融于一体,分阶段从直观沉浸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从一般的情感共鸣上升到价值认同,一步步通过同一主题不同形式的党课教学深化对党史的认知。

    (三)着眼落地,联系实践

    年轻干部实践经验和实践意识相对缺乏,更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因此,党史课程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前人与今人的关系,在历史中汲取经验、力量来指导当下的现实,让前人的故事激励今人的奋斗。具体可以从两种方式入手,第一种是以古鉴今,充分挖掘和阐释党史资源对当下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历史经验回应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有着许多的宝贵经验,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脉络,这些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年轻干部的党史课程和宣讲需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做到“抚今追昔,以史为鉴”。例如,在讲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时必然会提到邓小平市场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就可以联系到当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讲清楚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讲清楚今天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从思想落到实践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第二种方法可以以今问古,带着现实问题去党史中寻找答案。例如,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关系变化与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的热点话题,可以回顾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处理对外关系的智慧,讲解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邓小平提出的“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并联系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加以回答。又如面对当前年轻干部群体中一定程度存在的“躺平”“佛系”思想,更是可以将20世纪初青年一代面临的社会状况与今日社会加以对照,在彼之生存、求学之艰难与我之生活、学习之便利的映照下,更加理性、客观、平和地去看待今天所遇到的问题,从彼之精神中汲取力量,唤起生命内在向上的动能。

    猜你喜欢 年轻干部党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2期)2022-01-12党史告诉我们什么?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湘潮(上半月)(2021年3期)2021-07-20党史上的今天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

    推荐访问:党史 实效性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