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网络语言“X,可还行”构式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7 00:30:07 点击:

    郑 栋,王恩建

    (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X 可还行”并非现代语言的创新表达,在清代《儒林外史》中这一构式就已出现,用于询问他人对某一事物或行为的看法,但在书面语中的用例较少。近年来,“标题口号”与“网络平台”逐步发展成为“语言特区”,这些特定领域内存在的突破惯常语言规律约束的语用现象,是促使语言创新演变的重要源泉[1]。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X 可还行”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构式义也有所丰富,其表达惊异、讽刺、喜悦等主观义的用例远多于疑问义的用例。总的来看,“X可还行”以简洁、多义的特性契合了人们的社交需求,甚至有进入共同语的趋势,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例1 评《横冲直撞好莱坞》:中西合璧可还行?(《济南时报》,2015-06-30)

    例2 市民十年“磨一剑”这个发明可还行?(搜狐网,2021-08-15)

    例3 授人以渔可还行——守望隐形的渔业(澎湃新闻,2021-08-02)

    例4 如此炒人可还行?(新浪新闻,2021-08-23)

    下面就“X 可还行”这一构式进行详细讨论,所用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微博,未标明出处的为笔者自拟句。此外,将在不改变原有语义和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删网络语料的标点符号,并规避不文明词汇。

    “X 可还行”在结构上由变项X 与常项“可还行”组成,每个构件都有各自的功能。

    (一)总体构成

    “X 可还行”为主谓结构,变项X 可充当主语。因此,该构式不仅能独立成句,也可以用在解释性复句与句群中。

    例5 扑到怀里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06)

    例6 我去,半夜被外面烧垃圾臭醒了,这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23)

    例7 A:上山容易下山难。B:当然索道下来呀。A:我是走下来的。B:那可还行?(BCC 语料库)

    当“X 可还行”在解释性复句、句群中位于语句前段时,其功能大多是对复句论述的话题和句群中心语义的引出与强调,其后续语句则起到补充解释作用。

    例8 13 ℃可还行?冻死我了,扛不到开学了,要买秋裤。(新浪微博,2021-08-23)

    例9 这可还行?下一周雨,我太难了!(新浪微博,2021-09-10)

    当“X 可还行”在解释性复句、句群中位于语句后段时,其功能是对之前叙述内容的总结概括,且多以代词“这”“那”代指前句。

    例10 吃吃饭停电一个小时了,这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16)

    例11 八点的月亮被我拍成了太阳,这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0)

    例12 做了一个和任嘉伦开展甜蜜爱情的梦,这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16)

    从使用频率看,微博平台中的“X 可还行”处于话语后段的情况占多数。这一倾向使得该构式能够对前述事件进行总结概括,从而为叙述者表达复杂的主观态度提供了必要的语境信息。

    (二)变项X 的构成

    “X 可还行”的变项X 多由词、短语和句子充当,搭配较为灵活,该构式也随之拥有了较强的能产性。

    例13 偷偷问一句,味道可还行?(BCC 语料库)

    例14 轻度肥胖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4)

    例15 年纪轻轻讲话就带着口音了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30)

    需要注意的是,当变项X 为地点、物品等具体名词时,“X 可还行”大多表疑问。只有被询问者进行针对性的回答,对话才完整,语义表达方才明确。

    例16 A:中午的饭菜可还行?B:太棒了!色香味俱全。

    例17 A:文章可还行?B:还不错,看得出来你确实费了些心思。

    总体上看,表达疑问义的“X 可还行”应用范围较为狭窄,且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怎么样”“如何”。

    (三)常项“可还行”的构成

    在常项“可还行”中,“语气副词‘可’的直接源头是表示‘可能、能够’的助动词‘可’”[2],主要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还行”是状中结构;
    “还”为副词语素,“行”则是形容词性语素。“还行”单独作为结构成分时,一般可充当谓语或充当补语,作为答语时则可单独成句。

    例18 玛乔丽躺在我身边,紧闭着双眼。“你还行吗?”我轻声问。(BCC 语料库)

    例19 乞乞科夫心想:“跟他下棋也好!我棋下得还行,下棋也不容易耍赖。”(BCC 语料库)

    例20 刘大妈从厨房扎着手出来,看看女儿的脸色:“喝酒了?今儿玩得高兴么?”“还行。”(BCC 语料库)

    “还行”在句法位置上相对灵活,但由于常项“可还行”中的语气副词“可”一般只位于谓头并表达对谓语的强调,故“还行”在此只能充当谓语。因此,构式“X 可还行”为主谓结构。

    在笔者所见的可考文献资料中,“X 可还行”最早见于清代的《儒林外史》。

    例21 马二先生见了欢喜,走进书店坐坐,取过一本来看,问个价钱。又问:“这书可还行?”书店人道:“墨卷只行得一时,那里比得古书?”(吴敬梓《儒林外史》)

    这一语例表明,“X 可还行”构式最初用于询问他人对变项“书”的具体看法,表疑问义。在网络社交平台这一语言特区里,随着该构式使用频率的增加,其构式义不断丰富。

    “X 可还行”的构式义主要可分为表疑问的常规义和表主观情绪的超常义。从整体来看,“X 可还行”在表疑问时并不占优,其使用频率远低于“如何”“怎么样”。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该构式展现出较大的表达优势,集中体现其多义的语用特征。

    例22 电饭煲蛋糕做成发糕可还行?(新浪微博,2020-02-22)

    例23 A:孙元良丢下部队一个人从抗日前线逃跑了。B:跑了可还行?

    例24 把自己比喻成天鹅可还行?你是个啥?真的没有自知之明嘛?(新浪微博,2021-08-23)

    例25 七点半到十点半一直盯着这个论文,自己一个人可还行?一打开群聊,对比自己的状态,有点突然对自己没信心的难过。(新浪微博,2020-02-19)

    例26 我太喜欢看儿子(某明星)这种居家直播的日常,24 小时直播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20)

    例27 溜兔砸(遛兔子)可还行?这也太阔爱了叭(这也太可爱了吧)!(新浪微博,2021-08-21)

    例28 嫂子,让我哥真的少吃一点儿,圆了可还行?(BCC 语料库)

    例29 没睡醒的时候真的不要做任何决定,昏着昏着一口气挂失了两张信用卡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30)

    例30 想念之前没有痘的下巴,现在整个下巴一圈痘可还行。刷酸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我一个多月了痘一点没好?(新浪微博,2021-08-30)

    例31 我谢我自己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2)

    上述语料大多为解释性的复句或句群,语境的信息充分,表义相对明确。其中“X 可还行”构式表示自嘲、愤怒、讽刺、悲伤、期待、调侃、后悔、惊讶等义,强调了叙述者的主观情绪,而不是单纯地表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当“X 可还行”在对话中作为应答语回答他人疑问时,也可表达委婉建议或请求的语义。

    例32 A:你说我们待会儿去哪儿逛逛?B:万达广场可还行?

    例33 A:你说我们待会儿去哪儿逛逛?B:万达广场。

    如果去掉常项“可还行”,语气就显得生硬,不利于对话的继续。事实上,表超常义的“X 可还行”虽然是对叙述者情绪态度的表达,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该构式用于问句中,语义多借助语境信息的补充才能明确,往往由接受方自行领会,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这也是其重要的语用特征之一。

    “X 可还行”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经济、直观的特点,这是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的部分辅助功能实现的。

    例34 您看,我这发型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2)

    这一语例谈论的对象是“发型”,但难以根据文字信息明确判断其语义,似乎只能将构式理解为表疑问的“X 可还行”。然而,在网络社交平台这一语言特区中,情况发生了改变,对语境信息的补充方式不再局限于文字。例34 在文字下方附上了女子头顶柚子皮的照片,与“我这发型可还行”相呼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例35 这回承认自己岁数大了,活久见,逼氪集资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30)

    例36 这车开得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8-04)

    前一例在文字下方转载了有关部门严厉整治“饭圈”乱象的博文。后一例则在文字下方附上司机因不善于倒车而手足无措的视频。接受者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获得语境信息后,自然不会认为其中的“X可还行”构式表疑问义。网络社交平台的特殊功能避免了大段的语言文字描述,在表达上更加经济、直观。

    构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在形式、语义或功能上存在不可预测性。如上文所述,“X 可还行”在构式义上具有不确定性。总的来说,不同构式义的出现本质上是“X 可还行”与语境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项“可还行”中的“行”,可以分为表[+允许]的动词性语素“行”与表[+能干]的形容词性语素“行”[3]。

    例37 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不合规矩。

    例38 老王你可真行,干得漂亮。

    这两例中,作为形容词性语素的“行”多与程度副词连用,表示肯定、认可。

    “还”作为副词性语素则可分为表[+程度深]的“还”与表[+程度浅]的“还”[4]7。

    例39 他分数比我还低。

    例40 A:我这件衣服你觉得好看吗?B:还行吧。

    在例39 中,“还”是程度副词,表[+程度深],多用于比字句中,其叙述内容为客观现实。例40 中的“还”是语气副词,表[+程度浅],叙述内容具有主观性。“X 可还行”中是表[+程度浅]义的“还”,其与形容词性语素“行”组合后,削弱了[+能干]义,最终表现为[+勉强令人满意]。

    而常项中的副词“可”不仅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一方面,语气副词“可”多位于“谓头”的特性限制了“还行”在句法上的位置,使之只能充当谓语;
    另一方面,“可”放大了“还行”语义的模糊性,增强了“X 可还行”构式的表义能力。因此,语气副词“可”是“X 可还行”构式表达丰富语义的根本前提。

    事实上,区分“X 可还行”的常规义与超常义的难度较大,这一问题早在最初使用该构式的语料中就埋下了伏笔。上文例21 中的构式是表常规义的“X 可还行”,即马二先生向书商询问其对某部书的主观评价。有意思的是,书肆中正在行销的这部书,就是马二先生所作。马二先生不用“好不好”“怎么样”“如何”等更为中性的词汇,而以具备[+勉强令人满意]语义倾向性的“还行”与起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可”相结合进行询问,本身就反映出马二先生没有表述出来的某些期待心理,与他对话的书商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其回答偏离了马二先生的心理期待。可见,“X 可还行”有时能表述微妙的主观情绪,但因过度依赖语境,反而对语义表述和理解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明这一构式和语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就成了辨别其构式义的关键。

    总的来看,常规义“X 可还行”在语义上单纯表疑问义,用于向他人询问对某事物的评价、看法。变项X多由非特指的名词或动词充当。同时,受到语言线性特征的限制,人们很难在篇幅大、信息量丰富的语句中抓住关键信息,因此极少出现以大段陈述铺垫的疑问句。故“X 可还行”构式的常规义多以单句形式出现在对话中,需要被询问者的针对性回答。

    例41 A:小王最近的工作状态可还行?B:还可以吧,干活挺勤快。

    该例中的“X 可还行”表疑问义,是对他人工作情况的询问。在现有信息下,叙述者无明显的主观情绪流露,期待对话者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超常义的“X 可还行”依靠不同的语境信息可以表达惊讶、自嘲、讽刺等义,用以强调询问者的主观态度。在复句或句群中,针对论述对象的信息较为丰富,人们能够从中分辨出多样的主观情绪。因此,表超常义的“X 可还行”多在网络社交平台和新闻标题中以解释性复句或句群形式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仅以复句形式出现),对语境信息的充分程度要求较高,不需要他人的针对性回答。

    例42 厨房打扫得可还行?好久没这么干净啦,再归置归置零散的小东西。(新浪微博,2021-08-23)

    该例中的“X 可还行”表超常义而非表疑问,表面上是向他人询问对自己打扫成果的评价,实则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示炫耀,主观情绪明显,叙述者期待他人的赞美。

    表疑问的“X 可还行”与表超常义的“X 可还行”虽然在语义、句法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人们仍能透过形式发现二者之间的共性。最为突出的共性是其在表义过程中对预设的依赖。笔者将询问者与被询问者分别设为“B”和“A”,具体分析两种功能的“X 可还行”构式。

    例43 A:老师让我选一本古典名著写读书报告,你说哪本合适?B:《红楼梦》可还行?A:挺好的,我觉得可以。

    该例的对话能够成立且对话主体能够准确向对方传递语义,是建立在两个预设基础之上的。一个预设是,A 与B 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文学著作,即知道彼此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预设是,A 与B 都知道古典名著的界定条件,且认可《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名著。对于第一个预设,若A、B 中至少有一方不知道《红楼梦》,则要么B 不会在应答语中提及《红楼梦》,即B 不知道《红楼梦》,对话不成立;
    要么A 会向B 询问具体信息,即B 知道《红楼梦》或不确定,则构式所处语句成立,后续对话形式改变,待B 完成信息补充后,A 给出明确答复,或者A 直接给出明确答复(语义传达有效)。对于第二个预设,若A、B 中至少有一方无法判断《红楼梦》是否为名著,则要么B 不在应答语中提及《红楼梦》,即B 不认为《红楼梦》为古典名著,对话不成立;
    要么A 会向B 询问具体解释,即B 认为《红楼梦》为古典名著或不确定,则构式所处语句成立,但后续对话形式改变,待B 完成信息补充后,A 给出明确答复,或者A 直接给出明确回答(语义传达有效)。可见,表常规义的“X 可还行”与表超常义的“X 可还行”,其共性或者说是其语义顺利表达的共同前提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对话主体要对所论述对象的具体概念有基础性认知,即明确询问的对象是什么;
    其二,B 要明确常项“可还行”在语义上的具体指向(即知道要针对论述对象的何种性质向他人寻求评价)。

    表常规义的“X 可还行”与表超常义的“X 可还行”在语义上的巨大差异,还可通过对预设的分析加以明确。该构式需要表达超常义时,除了满足上述两点预设要求,还应当满足以下两点要求。第一,有足够语境信息确保A 能明确判断出常项“可还行”的语义指向。第二,在A 的认知中,所论述对象的具体性质可以根据语境信息进行评价或论述对象本身已具备广泛且统一的社会评价。简单来说,只有当被询问者A 理解“可还行”的语义指向,并有足够语境信息能够判断出询问者B 对论述对象的主观情绪时,语义传达才能够完成。这里需要明确,常项“可还行”的语义并非固定指向变项X,如在例43 中,“可还行”指向的是“以《红楼梦》为读书报告撰写对象的行为”,而非《红楼梦》。

    在明确语义指向的基础上,询问者主观情绪的表达归根结底还要依靠文字或其他方式对语境信息进行补充。但是,论述对象如果是一种常识性的对象,即使缺少语境信息的人为补充,人们也能区分构式表达的语义差异。

    例44 每天在家门口堵十分钟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2)

    例45 摔了一跤肋骨骨裂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7-16)

    例46 万人嫌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2)

    这三例中的“X 可还行”构式不表疑问义。在正常的社会语境下,不论是堵车、摔跤或是成为万人嫌,都是常人认知模式中评价高度趋同的论述对象,不存在被询问者主观评价的空间。询问者不会从他人口中得到与自身已有认知不同的回答,因此“X 可还行”在此表主观情绪。

    而对那些仍然具备主观评价空间的论述对象,在缺少语境信息的情况下,“X 可还行”构式只能理解为表常规的疑问义。

    例47 刚买的空调,装在这个位置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10)

    例48 这(某种雪糕)口味可还行?(新浪微博,2021-09-22)

    无论是安装位置、雪糕口味亦或是某种行为,在形成广泛的社会统一评价前,除非有充分的语境信息进行补充,否则只能将构式理解为表疑问的常规义。

    总的来说,“X 可还行”受自身影响,其构式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在语句能够满足基础性预设的前提下,只要语境信息充足或论述对象能够激起广泛且稳定的预设,就可通过询问者是否给被询问者留下主观评价空间这一标准判断构式义。

    一般认为,用语言描述物质世界必然需要依靠个体的认知来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构式作为具有高度规约化特点的形义配对[5],能够有效减轻工作量,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这是语言构式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单就“X 可还行”而言,该构式能够单独成句或在解释性复句、句群中出现,且变项“X”多由词、短语或句子组成,能产性强。“X 可还行”构式在多数情况下对语境的依赖度高,具有多义、经济、含蓄的语用特点。总体而言,“X 可还行”在网络社交平台特殊功能的辅助下,能够简洁委婉且精准地表达疑问、惊讶、愤怒、喜悦、嘲讽等主观情绪,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进入共同语的潜力。

    猜你喜欢 复句构式新浪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5-26猴子虽小读者(2021年20期)2021-09-25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7-21哈汉复合句对比新生代(2019年3期)2019-10-19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3期)2019-08-27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3期)2017-05-23新浪读书排行榜阅读时代(2017年3期)2017-03-11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长江丛刊(2016年30期)2016-11-12“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环球时报(2009-09-29)2009-09-29

    推荐访问:还行 网络语言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