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山东史前白陶制作及烧成工艺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6 16:50:13 点击:

    冯忠民

    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是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山东地区史前东夷文化陶器的研究中发现,作为东夷部落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陶器,黑陶等有辉煌的历史外,还有一种精美的白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每次出现都会惊艳世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原始瓷器烧造的先决条件,为中国瓷器文明埋下了发芽的种子,因此研究白陶制作及烧成工艺可为中国一万年的陶瓷烧造史添加重要的节点。

    中国史前时期的白陶器,主要集中在两个独立的文化区。

    湖南的沅水中上游高庙文化和后续的洞庭湖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这里的白陶产生延续时间大约在距今8000-6000年范围,后传播至两广、湖北、陕南和环太湖等地区。其白陶制作原料主要是当地的白鳝泥,主要的特征是氧化镁含量较高,其中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有广泛分布。

    本文主要研究山东海岱地区的白陶。海岱地区的白陶产生的时间较晚,始见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龙山文化,后至夏商时期的印文白陶。这一地区的白陶原料俗称观音土,其主要为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高岭土,在山东有较少分布。笔者考察中只在日照、临沂、潍坊地区发现零星分布。制作年代距今5000-3500年之间,并至商代发展为印文白陶,是海岱地区白陶向青铜器转化的余晖。山东海岱地区白陶生产与南方白陶相差近千年,且器型原料都不尽相同,应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文化体系,本文将以山东史前白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正式的考古发掘于1936年日照县城北部十五公里处的两城镇,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精美抛光黑陶及少量黑陶蛋壳陶。同时也发现了少量的造型精美的白陶鬶及白陶盒。还发现有红陶鬶,表面挂白陶衣,观感类似白陶鬶的陶器类型。这是山东地区有完整白陶器的早期发现。

    随着新中国考古发掘,山东各遗址白陶的出土越来越多,并且新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丰富的白陶,其年代早于山东龙山文化一千年,且白陶器型种类繁多,极大丰富了山东史前白陶文化底蕴。

    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器的形制较多,其中鬶是白陶器的最基本的器形,在山东地区的白陶鬶生产使用中贯穿始终,长期的存在应与东夷部落鸟图腾崇拜有关。其器型在一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造型差异,但基本上以东夷部落的鸟图腾为主,造型基本变化是以鸟形象为基础进行演变,成型工艺从大汶口晚期泥条盘筑演变至模具成型。其他另有十余种白陶器形分别是鼎、鬶、豆、盉、杯、壶、罐、背壶、盒、高足杯、器盖、尊和碗等。这些基本器型奠定了夏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基础。山东史前白陶器的出土情况如下:

    鼎:大汶口文化遗址白陶鼎仅出土三件,器型较小,应不是常用器。

    豆:器形有钵体细柄豆、圈足镂空豆。

    盉:器形有三足盉和平底盉。

    杯:器形有壶形单耳杯、矮圈足筒形杯、筒形单耳杯、镂孔圈足筒形杯等,有的还附白陶器盖。

    壶:均为大汶口文化晚期。有无耳宽肩壶和双耳壶两类。

    罐:器形制有折腹罐、双耳盂形罐和圆腹罐等,以大汶口遗址发现最多。

    背壶:器形精美,野店、大汶口、大朱村等遗址出土。

    盒:数量较少,龙山文化时期拉胚成型,细泥白陶,平底,子母口。

    高足杯:数量较多,均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器形较为一致,上为较浅的碗形杯体,下附较高的喇叭形圈足,圈足以成组的镂孔作装饰。

    器盖:数量较多,器形较为复杂,主要有覆碗形、鬶盖、覆豆形和鬶盖覆盘形(或碟形)四种,前三种主要见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鬶盖常见于龙山文化时期,有别于大汶口时期的泥条盘筑,其与龙山白陶盒造型为快轮拉坯成型。

    尊:数量较少,均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器形有圈足尊与平底尊两种。

    碗:数量少,器形一侧有单把,下附三足。

    中国陶瓷有一万多年的烧制史,特别是中国的瓷器举世闻名,并与中国的国名China使用一个名称。白陶作为陶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与中国瓷器烧造原料高岭土同是一种材料,区别只在于瓷器烧成温度在1280℃以上,而白陶受中国史前社会烧成工艺水平的限制,其烧成温度最高温度只能达到1000℃。因此,在某些方面白陶可以作为中国瓷器的前奏,把中国使用高岭土的烧造历史提高到了八千年前,没有湘西史前白陶和大汶口龙山以及夏商周高岭土使用烧造白陶的经验,中国瓷器的烧造发明尚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的烧成温度能达到1200℃以上,中国的瓷器烧造史能够提前5000年。

    从目前的考古研究得知,白陶器形形制主要有非实用器类和实用器。有些白陶使用痕迹明显,为实用器,有些器形矮小无实用价值,可能为冥器或礼器。从山东白陶当时的出土状态分析,基本发现于高规格墓葬,其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和精神图腾的属性。因此,白陶一出现就可能被上层贵族所垄断。

    第一节 泥料的选择

    经过检测,山东史前白陶是使用高岭土为原料制作和烧成的。高岭土,民间也俗称观音土,为高岭土风化而成,由于其风化时间过千年或万年,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过程中,使其自然陈腐各种有机质渗入自然生成粘性,成为质地细腻的白色粘土。所以其特性类似其他粘土,可以适应各种手工成型方式。

    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本人考查了山东本地的白陶泥(俗称观音土)沉积层,其为当地山东史前白陶制作的原始材料,另外,南方如:云南,四川,湖南大面积存在的白鳝泥也可作为白陶复制的实验材料。

    本研究课题以论文形式展现,山东史前白陶的制作工艺跨越了一千五百年,其涵盖了史前陶器的所有制作成型工艺。如泥条盘制,模具成型的外模内模,拉坯成型等。本文将选择大汶口晚期普遍使用的泥条盘筑法,去复制典型器白陶鬶的成型工艺,研究古人的制陶之路。

    泥料的选择决定作品最后呈现的形态与质感。此次复制对象为大汶口文化白陶鬶,此时期白陶鬶多为白陶夹砂制作。因山东观音土现存世量有限,采集困难。因此本次复制采用四川白鳝泥完成。

    白鳝泥做出来的器物细致精美,这与其土质纯净可塑性高的特性有关。并且适用于泥片贴筑和泥条盘筑法。运用当前的科学技术研究发现,将白陶鬶碎片粉碎后,除白陶土外还伴有细沙颗粒及羼入的白陶熟料颗粒。关于羼入熟料和石英砂的白陶主要作为实用器的炊器和盛储器,其作为瘠性原料在制陶工艺上经常使用,羼入白陶泥的熟料,其作用可以增加耐热度,可以防止因使用过程中急热急冷中开裂从而增加使用寿命,也可以改善白陶泥的成型性及可塑性。在陶器中夹砂这是新石器时代制陶的一大进步。

    白鳝泥需要经过除杂、敲碎、淘洗、陈腐后方可使用。加工好的泥还需分成小块泥与筛过的沙子均匀揉制,这一步要注意加沙的比例,沙子的加入量对于成品的手感及烧成温度很关键,经过根据复制对象的含沙量研究找到合适比例即陶土与沙子的比例约为4:1。这样成型烧制后的陶鬶作品无论是皮壳还是手感都更接近文物本身。

    第二节 成型方法及过程

    在器形把握上,复制陶鬶作品力求还原复制对象的神韵,全过程用手工泥片、泥条成型法。原始时期制陶业发展完善,陶工是特定的一部分人,终身专注制陶,具有非常娴熟的制陶工艺,从出土陶器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其水平高超的制陶技艺,这也是本文研究探索的重点。

    通过接触大量陶器文物实物,发现史前白陶鬶器壁非常薄,在0.1cm-0.3cm 之间,因此白陶鬶分量很轻。想要控制器壁的厚薄,需通过泥条的粗细和手捏力量大小来把握,再有后期等器壁有一定硬度时,用工具刮削过厚部位,再以毛笔湿润,最后以玛瑙工具打磨平整。作品厚度控制在0.1cm-0.3cm之间以求在作品重量与器壁厚度上还原复制对象。

    经过多次探索,根据陶鬶不同部位的特征形态确定下列制作步骤与方法。首先,三足是陶鬶器型的典型特点,也是制作陶鬶的基础,需要采用三足分制法,而躯干部分采用泥片贴筑法,脖颈采用泥条盘筑法,最后,流和把手分制成型后粘贴。

    其中泥片贴筑法,经大量考古发现证实为泥条盘筑法的前身,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最主要的成型方法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又细分为大泥片贴筑法和小泥片贴筑法,适用于器物大面积主体部分。陶鬶的躯干部分弧度平滑,无过多细节转折,正适合泥片贴筑法。取揉制好的白陶泥小块,压制成厚薄均匀的片状,根据器物部位的要求调整形状,泥片与泥片之间的边缘重叠以指腹抹平。泥片的干湿度不好掌握,含水量太高,支撑力不足,坯体易收缩变型或者坍塌;
    如果泥料含水量过低,陶鬶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干裂痕迹,这是制作时的难点,适宜的干湿程度要靠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还要考虑天气因素影响。本次复制经历过大量失败和改进的过程,才最终完成。

    文物原件及复制效果

    以下就复制陶鬶的五个重点部位,也是体现陶鬶神韵的关键部位进行详细介绍。

    1.纺锤形足钉

    纺锤形足钉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鬶具有烧水与储酒的功能。三足鬶的最初是实心足,后逐渐演变成与腹部连通的典型袋状三足器。仔细观察陶鬶造型可以发现,陶鬶的袋足造型对热能量利用率非常高,增加了受热面积从而缩短了烹煮时间。外看袋状锥足为一体,器型饱满状似乳房,具有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出土残片进行分析,能发现袋状锥足是足钉与袋状两部分组成。三足间距离精准,比例关系协调自然,线条流畅圆润,显示出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准。

    复制初期尝试过不用足钉,但是制做过程中袋足会产生不同程度变形足底发软,影响整体状态,成型作品也缺乏气势,没有原陶鬶的挺拔神韵。后经过研究大汶口工匠制作技艺,制作时根据古人手法先做纺锤形足钉。取一块泥料,搓成一头尖一头圆或两头尖的锥状,足钉做好之后要放置一段时间,自足钉中部开始以泥条向上盘筑,内外抹平。特别注意要把握将干未干的度,此时泥钉有一定硬度不会轻易变形,也不会在后期因收缩率不同而产生开裂的情况。盘好的袋足因为有泥钉的支撑,不变形整体挺拔,为陶鬶整体的神韵奠定基础。

    纺锤形足钉

    足钉的使用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典型特征,不仅增加了陶鬶的承受能力,而且使重心下移更为稳定。这是史前做陶人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反映了古人制陶工艺的进步。足钉工艺的实践运用忠实还原了古东夷原始制陶工艺,饱满强健具有原始生命力的袋足,在陶鬶神韵的把握上至关重要。

    2.流口的特点

    流是陶鬶的一个重要特征,流的造型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向前向上突出的鸭嘴状流居多,后期以斜出流和冲天流为主,具有线条流畅,气势磅礴的特点,充分反映了鸟图腾类似雄鸡昂首高鸣的特征。

    流 口

    在制作陶鬶的过程中,流口作为整个器型最顶端的部位,制作时尤其需要体会其神韵动态,与整个器型比例协调一致。流口边缘部分要规整流畅,与口沿衔接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根据其特点具体制作时以手捏为主,泥片贴筑为辅。

    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制作出高出器物口沿的漏斗状,在此基础上用工具切割出流口;
    第二种是单独做出流口,然后与器物口沿粘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一,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连贯性与统一性,保证器型线条饱满。待流口略干定型之后进行调整,用竹刀修整表面及边缘。此类流口精致,边缘极薄,有的甚至达到一毫米左右。复原的过程中极力控制器壁厚度,修整时也要非常小心,根据经验来说,当陶泥半干时相对好修整些。修整好之后冲天流与器身方向一致,向上延伸,像鸟儿引颈高歌,只在最顶端一厘米左右坡度增大,斜伸向前方,类似鸟喙形,便于倾倒液体。另外,还有个别陶鬶设计更为合理,配有过滤口,既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又可防止灰尘杂物进入。一九七六年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口沿篦状封口鬶弥足珍贵,现藏于莒县博物馆,此次复制作品也选择了这件造型。

    3.乳钉的位置

    乳钉的运用,虽然不是陶鬶这一器型独有的装饰,但是对于陶鬶却有点睛的象征意义。

    乳钉在陶鬶上的实际作用是装饰及局部加固,比如腹侧一些粘接、薄弱部位,腹侧、鋬手上端两侧的位置。还有一些关键部位的乳钉不仅仅具有加固作用,更具有装饰性与象征意义。常见的装饰位置是置于鬶流与口沿的交汇处,即鸟首象眼睛的位置,是陶鬶造型的提神点睛之笔。还有的乳钉置于前胸部,略大于其他部位乳钉的圆形泥饼,联想到东夷文化三足乌鸟图腾,这不仅仅是装饰而且还是太阳的象征及太阳部落的族徽之意。

    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取小块白陶泥料压成泥饼,待略干后,蘸泥浆粘于器身,轻轻按压,毛笔沾水抹掉乳钉周围多余泥浆,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略做调整。乳钉突出于表面,易受到磨损,因此出土陶鬶乳钉多被打磨圆滑,边沿模糊。复制时,可待干透之后根据原物磨损情况,用工具打磨。

    乳钉

    4.鋬手的类型与附加

    白陶鬶具有储水与烧水的功能,而鋬手的设计让陶鬶使用时提放更为方便。陶鬶的鋬手因着它的实用功能,基本形制没有太大的改变——半环形鋬手,但在细节审美上东夷工匠却赋予了丰富的变化。

    鋬手是白陶鬶在装饰上的一大亮点,其造型变化及比例对陶鬶的整体美感有很大影响。典型的有叠带状、绞索状、花边状、辫状、素面带状、扭凸纹状、条齿状、绳状、折边槽状、凹凸斜纹状、凹凸竖纹状、刻划竖纹状、刻划斜纹状等。另外还有单鋬手、对称双鋬手、不对称大小双鋬手之分。纹饰与造型的变化为陶鬶的审美效果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体现出原始先民对艺术的追求。

    鋬 手

    复制陶鬶时,对于鋬手的制作需要仔细观察其原件特点,用心体会推敲其制作方法,以及使用何种工具,只有了解了原始先民的制作手法,才能复制出最接近原物神韵的作品。如果直接在躯干上做出鋬手,会因缺乏支撑力而坍塌,因此本次制作时采用鋬手分制成型后粘贴。

    以刻画竖纹状鋬手为例,首先在光滑的木板上,将泥料揉制成条状,中间略细两头稍粗。取报纸半张附在上面,使用报纸是为了快速吸水减少阴干时间,用陶拍轻而均匀的拍打,中间至合适厚度且两头略厚停止,取下报纸,以竹刀修缮边缘,阴凉处自然晾一会。待泥片略干就可以根据器身整体比例截取合适长度,定好弧度,鋬手初步成型。蜷曲到合适弧度的竖把侧卧木板上静置二十分钟左右,等待定型有了一定支撑力后,取湿润的泥料于鋬手两头,以手按压与器身粘接牢固,有时鋬手下端还会向两侧延伸弘纹以加固鬶鋬及装饰,让鋬手与器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鋬 手

    至于附加弘文与刻画,据笔者查看大量出土文物推测,原始先民多使用木质、骨质、石质工具,且笔法淳朴自然,一气呵成,如果使用一般复制方法一点一点复制描绘修改,就会失去其笔法神韵。所以复制的时候,先反复观察原作,再下刻刀,要做到胸有成竹,下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避免失误与修改,若反复修改的作品只怕就只有形似而神韵气息不对。而且制作过程中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所有白陶鬶需鋬手两头粘接处相比中间部位都略厚,体现了原始先民制作的巧思,为了使把手更牢固方便使用。这是复制过程中的收获,通过制作和使用才能体会的工艺巧思。

    5.修整与抛光

    修整与抛光

    如果说陶器的成型是核心,那么白陶鬶修整过程就是陶坯优美弧线的完善和延续。对陶坯进行修整是一件陶器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把修整工艺摆在一个与制作工艺相当的地位上,陶坯的修整包括拍、刮、抛光等手法。具体来说,这一过程是对白陶鬶进行最后的加工,对白陶鬶表面不平的地方或过厚的地方进行修整,以拍和刮的过程修整不满意的地方。这个过程要在坯体半干时进行。过湿时修整坯体会变形,过干会开裂。最后在陶坯几乎全干的情况下用工具打磨器物的表面,即抛光。在早期的盘、豆、碗、钵、盒等器物中的内外两壁都有进行打磨的痕迹,这或许跟器物的实用性及礼器的严肃性有关。由于当时的白陶泥烧制温度不高,密度相对较低,而经过磨光后的器物表面更加细腻、防水且美观,整个修整抛光过程要求所有位置都打磨到位,直至达到满意效果。

    第三节 烧成工艺

    山东史前陶器的烧制,基本上是以穴窑为主的直烟式窑炉,所烧制的陶器陶色丰富,有青、红、黄、橙、灰黑、白等陶色,或有的陶器由于窑内气氛氧化还原不均,同一件陶器上会出现多种陶色,俗称花皮陶。另外出土白陶器经过地下五千年的氧化和地下土质的侵蚀,会出现烧制过程中无法烧成雅致柔和的陶色,这种感觉及神韵被赋予了五千年的历史。这种陶色在复制过程中是最难把握的。

    本课题的烧成是在山东传统的直烟窑中烧制,这种窑炉平时以烧花盆、蛐蛐罐、快烧壶、黑陶为主,这是山东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烧制低温陶的窑炉,其烧成工艺几千年基本没有改变。烧成的第一道工序是装窑,有专门的师傅在里面,以坯压坯,将窑装得满满的,以充分利用空间,装完便用砖头和稀泥封好窑门,只留火膛和出烟孔。

    传统烧制

    传统烧窑用山松枝等木柴,现代则用煤炭点火后,先用小火烧,逐步升温,当地称为通火,也叫“小黑闷”。然后火势逐渐加大,使窑内温度达700~900℃,称“大黑闷”。从“小黑闷”到“大黑闷”前后需要24~30个小时,时间长短根据窑的大小不太一样,多是以烧窑师傅用眼观察烧“熟”为宜。如是黑陶则后为窑内渗碳工艺,而本次烧成温度达到700℃时转成还原烧,达到900℃前则还需氧化还原交替进行,以求达到五千年前氧化还原不均的烧成效果,后续出窑后效果较为理想,基本达到本课题烧成目的。

    传统烧制

    山东史前白陶是山东东夷先民重要的文化遗产,制陶工匠使用当地偶尔发现的白陶泥料,利用其可塑性,加之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将白陶泥、石英砂、白陶干料颗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烧造了完美的白陶器。今天我们利用手中优越的制陶手段探索先民的制陶心路,研究古代工匠的加工手法及宗教信仰,以及总结东夷部落在制陶及烧成工艺的地区及时代特征,从而将山东史前文明基础下的制陶研究系统化、科学化。

    山东史前白陶制陶工艺是中国文化史、科技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深入研究,使其系统化,争取在制陶、物理、矿物、历史、宗教等方面有综合的研究成果。

    复制及做旧完成效果

    猜你喜欢 制陶史前陶器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9年6期)2019-06-27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报刊荟萃(上)(2018年8期)2018-08-27史前人,都画啥?艺术启蒙(2018年8期)2018-08-22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7年5期)2017-09-01新砦期 陶器盖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7年3期)2017-08-22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少年科学(2009年11期)2009-07-09大象的澡盆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08年1期)2008-08-19

    推荐访问:烧成 史前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