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路径探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6 13:30:13 点击:

    罗 娜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开始全面推进,“四新”的建设已成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和努力方向。在高等教育中文科教育关乎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又是照亮理、工、农、医科发展的“灯塔”[1]。新文科更强调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实现文科内部以及文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和融合[2]。外语学科作为文科领域重要学科之一,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整个教育体系,在国家对外交流、经济、合作及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外语学科与新文科的建设任务和使命高度契合,即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任务,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
    以“提升国家形象”为使命,培养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4]。

    大学英语课程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部分学生的通识类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使命,它既是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全面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的有力推手[5]。新文科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对其育人功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着重强调了要在所有高校、全部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6]。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通识类必修基础课程,在培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三全育人”的重任(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修订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落实[7]。同时,《指南》强调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中要将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入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8]。因此,如何发挥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做好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从厘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矛盾入手,探讨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有效优化课程设置的路径,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提供借鉴。

    (一)大学英语教师育人意识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9]。然而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或育人意识的不足,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所在,与英语课教师关系不大。其二,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脱节。很多教师在语言课程教学中插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立德树人变成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生硬说教;
    或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拨出几课时讲授思政的内容,教师的课程思政没有系统化进行,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存在厌倦和敷衍心理。其三,教师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意识未能与时俱进同步提升。面对“四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多面手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未能有意识地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单一落后,没有为课程思政服务

    1.教学目标有待优化,思政目标亦需明确

    在新文科背景下根据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倾向于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知识目标,忽视了语言教育人文属性的发挥与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的提升;
    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倾向于概括化,在实际教学中指导意义不强;
    同时传统的教学目标中未能呈现系统化的思政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习内容补充一些思想、道德、情感、文化等知识和思政元素,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思政育人目标的指导,思政内容易呈现零散性和碎片化。

    2.课程思政内容松散与学科间的融合度不强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灵魂与核心,也是课程思政的起点与抓手[8]。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索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如:教学内容仅利用了教材的语言学习部分,未能依托教材拓展、融合有效的思政学习内容;
    未能对照本校学情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松散,导致思政教育的连续性不强;
    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学用一体,缺乏有效结合语言学习通识性与专业性的实践内容。

    3.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思政的实施环节有待加强

    在经济市场运行过程中,不仅是简单层面的商品交换和资金流动,还很多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及营销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穿插其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向纵深调整的重要时期,掌握相关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不仅对当前的知识学习大有裨益,而且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我们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对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更可以让我们树立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规划能力,学会立足于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策略。数学是现代经济管理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从现在开始大家就需要树立数学学习与应用意识,认真学习数学的各部分内容。

    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在非思政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很多高校老师都在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思政。然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教师单方面的思政知识灌输式讲授;
    教学方法生硬沉闷;
    将思政元素突兀地安排在教学环节;
    在课程思政中没有考量到学生通识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需求等。

    4.评价体系中缺乏有效的思政效果考量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程思政效果的好坏需要有全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然而很多教师在课程中进行了思政教育,在评价体系中却未涉及到思政效果的评价机制,出现了评价与教学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意识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备能够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能力,同时在新文科背景下还需要教师具备利用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来推动学科间交叉和融合的能力。在此双重要求下,高校亟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为立德树人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应坚持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炼崇高人格,具备思政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要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教学全过程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10]。其次,教师需加强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升自己在语言综合能力教育、跨文化知识教育、语言实践能力和人才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培养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质人才。最后,思政教育重在引导,教师要时刻发挥其引领作用。为人师表,要想在言语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正面引导,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修养[8]。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国主义情怀,对事件理性的评价等,都时时刻刻发挥着润物无声的思政作用。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当代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尽快转型升级,充分掌握学生真实需求,顺应时代主题,实现三全育人。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以行动目标作为基础课程设置的模式已在课程理论界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且在实践界亦广泛应用并推广[11],对学科建设和新时代课程思政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设置即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和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四个方面。以下将从泰勒的课程理论四项原则出发,结合新文科对新时代大学英语的要求,探索大学英语课堂课程思政的优化路径。

    1.优化教学目标,明确育人方向

    依据泰勒的课程理论,在制定和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对学科本身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习者的自身素养三个方面的考量。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即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学科间融合的特点,如何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大学生。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核心通识性课程,其教育目的是有效培育全能发展的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要建“大外语”,既要发挥其工具性辅助学生学好先进的专业技术,还要发挥其人文性将学生塑造成为有文化、具情怀、负责任、敢担当、善创新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4]。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结合学生专业领域具体化。例如,将原有知识目标中将“拓展学生词汇”的模糊表达具体为“拓展学生在多主题、多学科领域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具体为“能够读懂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复杂英语材料,并领会其主旨和细节。”

    第二,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明确其思政目标。思政目标的制定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章可循,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思政全过程。对于每一章节、每一课时、每一个篇章和语料都要赋予其思政目标和育人方向,旨在培养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述者,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强化思政建设的时代性,重构有效课程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将“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与挖掘的重点。在《指南》中特别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需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于教材本身,需基于培养“四新”担当的宗旨,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重构,保证在有限的授课周期内开展最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内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精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树立生态文明思想、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将教材内容重塑和划分为:认知学习模块、思政拓展模块和学生实践模块。认知学习内容涵盖服务学生语言学习的产出任务的单词、短语、句型和话语结构。在思政拓展模块中依据单元主题,教师拓展多元的思政素材和学习资源,例如:依托学习强国,中国日报等线上平台上的丰富的国内时事和文化专栏,辅助以《美丽中国》《鸟瞰中国》等优秀纪录片,为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思政资源。在每一个学习单元同时设置学生实践模块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能育人、有创意的思政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同时培养思辨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设计“展现中国、讲述中国”等主题演讲,“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海报制作,“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主题的英语辩论会。模块式的教学内容重构,兼顾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跨文化意识,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科间融合创造了条件。

    3.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发力点[2]。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和热情、热爱祖国喜爱传统文化、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度较高,因此探索有效课程思政的实现方法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担当。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须灵活组合不同路径的优点,正如《指南》中所倡导的,灵活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从“教”向“学”合理转变。笔者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尝试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和产出导向法等有效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效能感和成就感,保障思政过程的完整性以及三个思政环节,即共情、内化和践行的连续性,把“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共情:创设思政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情景。在情景创设中启发学生思考,以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中国的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的表现欲,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内化: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到指导而非指向的作用,把学生“导”向一个主动求知的思政情景中,在学生完成一次次有思政意义的语言产出任务过程中,思政元素得到了内化,思政目标也得以达成。思政教育的成效不在于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熟悉程度而在于是否可以主动意识到其社会责任感,诚信、正直、奉献等优秀品质、爱国主义情怀在课程学习中增进了多少[12]。因此,思政效果的内化过程即是青年学子在教师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中,认识到了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践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共情内化后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自然而然地落到实处,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教师在实践模块巧妙的设计课堂实践活动,注重通识性和专业性相结合,语言通识性实践活动可设计介绍我心中的英雄,录制中国文化宣传片,完成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讲座等,在实践中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的实践活动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布置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录制英文短视频宣传我国的环保举措,机器人专业的学生用英语介绍国内最新AI技术等,在学习与实践中阐释中国智慧,厚植家国情怀。

    4.规范思政评价体系,精准把握教学评价维度

    泰勒的课程理论中提出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用以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考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呢?如何考察“三全育人”是否在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中有效开展?一套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明确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主体[8],并不断探索和拓展该体系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实操性。

    首先,评价内容要关注显性和隐形两个方面。显性内容评价体现在测试结果上,教师需设计具有育人元素和价值引领的测试,充分发挥测试的思政功能,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隐形内容评价体现在学生的产出任务和学生在课程进行前后的思想态度变化上,如,学生是否可以完成有深度、有温度的口语和写作等语言产出任务,是否在其产出任务中主动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内容展示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其次,在评价方式上重视形成性评价,巧用终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要照顾到不同英语基础的同学,设置难易结合的思政践行环节,观察学生的进步而不单单是分数,不失时机的激励每一为同学努力学习;
    针对终结性评价中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题目,出题教师要思考每一篇阅读每一段听力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如何巧妙的设计具有价值导向的题目。再次,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进行多维度思政效果评价。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思政产出的考量标准,例如从爱国、诚信、正直、奉献等方面细化思政达成度,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思政教育,在生生互评中进行同伴间思政教育,在师生评价中又是思政教育的再次强化。思政评价体系对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显性和隐形考量内容,进行多维度思政效果评价,真正确保了思政教育的落地生根。

    大学英语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应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意识、优化具有思政功能的教学目标、重构思政教学内容、在“教”与“学”的转化中实施思政教育、健全思政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能够真正有效地助力于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面对新文科的要求,更需要高校和英语教师长期、多维度地探索和实践,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求学·文科版(2018年7期)2018-05-14孙文科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1期)2016-11-16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1期)2014-06-15

    推荐访问:路径 英语课程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