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5 07:35:09 点击:

    陈东丽

    (广西财经学院 实验教学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从中央各部委到地方纷纷出台多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抓手,作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20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力图通过高校教育的持续深化改革,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担当国家发展重任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努力扭转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严峻就业形势。

    各高校通过重新定义大学生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升级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等手段,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为当代大学生搭建实现个人理想、独立创新、社会担当的新平台。

    与此同时,基于国家发展现状,既存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又有历史发展、自然地域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中央和地方政策、知识储备、科技发展及文化观念等原因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省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设计时,必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和未来规划综合考虑,因此在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省份存在差异化的前提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理应也具有差异化。

    纵观以往,众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行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做了不少研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教育过程及教育成果上,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即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等。

    同时也发现在现有研究中仍有缺失和局限,站在地域维度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较少。目前已有文献大多局限在某高校、某地区,或者很宽泛针对全国普遍情况,对省份与省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带与经济带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这些研究无法完全摸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省份,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面向全国收集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感知的相关数据,尝试回答四个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成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二是若从个人教育视角来进行分析,个人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对创业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三是学校教育主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也能点燃学生创业的信念,成功激发学生的创业行为;
    四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省份,其所属高校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获得的内外部资源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给大学生创业行为带来的影响显著性是否一致。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应用实证分析找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省份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提供反思与启示,为完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开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理论依据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内容,适用于研究个体的所有学习行为,是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石,也是本文构建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班杜拉(Bandura)指出,人类的大部分思想源于其认知的发展和深入;
    当认知过程和社会工作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学习作用和交互作用,并形成两两互相影响的三个独立的作用力,即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行为(见图1),其中个体因素着重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班杜拉把这个发现命名为“三元交互决定论”[1]。

    图1 三元交互决定论三要素作用关系

    2.计划行为理论

    菲什宾(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认为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所决定,而行为态度又受到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的影响。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基础上,菲什宾(Fishbein)和阿杰恩(Ajzen)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是决定实际行为的直接因素。随后,阿杰恩(Ajzen)对理性行为理论的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在模型中增加了新的预测变量——感知行为控制变量(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简称PBC),随后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2]。

    段文婷、江光荣总结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及模型(如图2),根据模型可以发现:首先,通过影响行为信念,将会直接对后续的行为态度、间接的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产生影响,催生行为意向,最终促使实际行为产生;
    其次,行为意向对实际行为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
    最后,知觉行为控制代表的是实际在执行某个特定行为时的难易程度,可以影响行为意向,也可能直接影响实际行为[3]。

    图2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二)概念界定

    在本研究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以社会、政府、企业、家庭为辅,通过包括专业学科教育、专创融合教育、实训实操锻炼和继续教育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使高校大学生具备与就业和创新创业相关的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知识、技能与精神素养,可以自由地规划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同时等待或自我创造条件,抓住创业机会实现创业,给予自己和他人就业岗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发展贡献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方式[4-5]。

    大学生创业行为是指大学生个体自愿付出时间与精力主动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训,并积极参加多层次创新创业活动积累经验,同时不断搜索创业机会和做一定的资金筹备等持续努力的行为过程[4-5]。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6-9]。

    (三)研究模型建立和提出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三元中“个体”代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大学生、“行为”代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省份。这三元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是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之间、二是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三是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变化。

    结合上述变量和维度的概念界定,建立模型(图3)及影响路径(图4)。

    图3 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下对创业行为影响模型

    图4 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下对创业行为影响路径图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

    不少大学生个体拥有强烈的创业信念,主动学习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参加各类创业讲座、训练,不断完善个人创业想法,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孵化器,将创业想法实际落地。基于此,提出假设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个人因素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创业信念的方式之一,通过通识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念;
    通过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专创融合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发现创业机会,形成创业意向;
    通过创新创业实操训练,使大学生加深知识掌握,从而获得自主选择职业或自我创业的能力,在合适的时机产生创业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校因素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

    2.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解效应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可以看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外界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越容易达成创业行为。对应到本研究中,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大学生接触到的创新创业理念渠道多,对创新创业的喜爱程度较高,得到的社会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的难度较低,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呈反向;
    反之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份,大学生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有限,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够,社会资源较少,因此需要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来激发其信念,进而形成创业意向,产生创业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3: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下,相对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份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

    (一)问卷设计

    参阅大量研究文献及收集一线创业教师、团队管理者和成员的意见,设计了包含26个问题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人口统计变量基本信息收集;
    创新创业教育的衡量,采用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两个维度,强调个体主观创业能动性和高校教育的促进作用[2];
    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衡量[10-11]。为确保问卷科学有效,问卷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学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还包含创业实训课、跨专业的综合实践课、创业孵化园及各种相关活动,如创业讲座、训练营和创业大赛[4-5]。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测量,对应选项为“不同意-非常同意”。

    (二)问卷发放及回收

    问卷发放对象选取了全国近30所高校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在校及毕业5年内大学生,时间为2021年3月7日至5月31日。依托问卷星平台,回收1656份问卷,剔除异常数据后,有效问卷量为1527份。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本文借鉴了张云云、张新华与李雪辉的研究理论框架及成果,其研究从经济效益、创新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21个指标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12]。结合本文主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决定选取其论文21个指标中的人均GDP来衡量,重点反映地区人均创造的财富来简单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该指标数值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2020年各省份人均GDP均值。

    (一)基础部分描述分析

    回收问卷共计1656份,剔除异常数据129份,剩余有效样本1527份,有效率为92.21%。其中,男生占比36.87%,女生占比63.13%;
    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大一到大三,占比84.41%,有48.66%的学生参加过一次或多次创新创业大赛,25.28%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根据变量统计结果来看(详见表1),总体人口统计特征分布较为合理。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问卷的信效度测量

    通过SPSS2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全部集中在0.6-0.9之间,问卷中的各变量结构效度良好。

    表2 变量信度、效度检验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ALPHA系数值均为0.930,问卷数据内部的一致性较高,信度良好。计算变量的AVE和CR值分析问卷的判别效度和组合信度,所得值分别在0.6和0.9以上,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三)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KMO值均在0.9以上,接近1;
    巴特利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0.001(见表4),检验结果显著,各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问卷结构效度成立。

    表3 创业教育KMO和Bartlett检验

    表4 创业行为KMO和Bartlett检验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避免问卷重复填写带来的同源偏差,在问卷发放前采用匿名填写问卷、分省份、分学校、分班级发放等方式事先控制,并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对问卷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旋转得到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程度为37.371%,由此推断同源偏差对本研究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回归假设检验

    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如表5、表6),回归结果支持假设H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非常显著正相关,假设成立;
    H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非常显著正相关,假设成立。

    表5 回归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个人因素对创业行为影响

    表6 回归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校因素对创业行为影响

    (六)调节变量验证

    采用层次回归法检验区域经济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根据表7结果显示,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互项T检验及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互项P值为0.034<0.05,均显示显著。但交互项的B值为-0.01,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下,相对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而言,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份其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假设3: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下,相对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份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假设成立。

    表7 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分析表

    本研究通过全国近30所高校收集到的在校大学生及毕业学生填写的1527份有效调查数据,剖析了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行为现状,发现在通识、融合、实践、素质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使学生创业行为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研究中还发现,加入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调节变量后,区域经济发展越快的省份,其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性是反向关系。以下是本次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其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个人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这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自愿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加包括讲座报告、各类竞赛、培训和实训、训练营等多种创新创业训练方式,形成创新创业思维,积累创业经验,促进个人理想、专业知识与创业行为的融合,最终对其创业行为有正向积极影响。

    其二,高校创业教育中学校主动安排创新创业知识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现体系中,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还是以学校安排为主,依据国家层面的各项文件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开展深层次、多样化的实训实践教学及创业活动。以项目、比赛、孵化等形式学习和传授知识,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与关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终开展自主创业。

    其三,未主动参加和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个人其创业行为不显著。该结果说明,如果个体没有或被动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持消极态度,未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则无法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念,不能触发其创业意向和思维形成,最终其创业行为不明显。

    其四,相对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的较慢省份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比较显著。该结果说明,在经济发展越慢的省份,其发展时间短、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知识空间有待扩展、金融资本进入较少,创业环境正在搭建,大学生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课程、实训实操、会议、创业比赛、训练营和项目孵化等多种渠道来收获体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行为的影响较显著。反之,在经济发展越好的省份,由于其经济发展基础、激励政策、地域自然和文化积累等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和完善,形成知识积累和溢出、科技创新众多成果,得到政府扶持、金融资本的青睐,对创新创业行为有良好的激励作用,拥有较多外部因素刺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

    其一,校企联合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起点,需加强与企业结对共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编写人才培养教材,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办法,打通校企双向流动通道。一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与自身社会资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道路。二是促进教师队伍积极做出转变,在校企合作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实现内部创业,教师也在实践中收获经验与教训,反哺学生。三是建设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打通校企高层次人才相互晋升通道,叠加校企科研能力实现成果倍增。四是共建多元实践平台,通过构建“校内创新实训平台+校外就业实践基地+产学联合建设研发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层层递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培养。

    其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高校和教师都应结合行业背景,充分思考单一或多元化专业的创新创业元素,深挖行业资源,结合专创成功案例,同时加入思政元素,打造系列精品课程,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衔接,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从单一知识传授到“知行技创德”多元素融合教育的转化升级。形成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其三,大学生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强化自身创业价值观和责任感。大学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网络、学校、社会渠道等多种方式关注创新创业,将专业与国家发展、兴趣爱好相结合,在实践中寻找机遇,期间不断积累自身社会资源,从而获得自主选择职业或自我创业的能力,在合适的时机产生创业行为。同时大学生还应当增强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紧跟国家发展方向,当好新时代的奋进者。

    其四,大学生抓紧“零工经济”对创业的正向促进作用,降低创业的机会成本。

    在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叠加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零工经济”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快速拓展,基于“零工”特有自由度高、灵活性强、自主性大、门槛低等特点,通过给予就业经验不足的人群相对稳定收入的机会,大学生应当在积极学习之余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增加自身就业经验和创业资金的同时,探索创业时机,降低选择创业的机会成本。

    第五,政府积极探索城校共生模式,加速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多向融合。以城校共生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政府为主体,建立以区域优势产业与科技创新为基础,带动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校所企城多方共赢的共生模式,从而提升城市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教育科研的能力。

    猜你喜欢 省份问卷区域 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31期)2018-08-1422个省决策探索(2017年11期)2017-06-23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问卷大调查创新作文·初中版(2015年1期)2015-03-11问卷你做主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年5期)2014-07-18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推荐访问:探析 大学生创业 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