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关于如何搞好课程思政的新阐释——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5 02:45:06 点击:

    李延泽,颜雨萱,门瑞雪

    关键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课程思政;
    高校教学

    高校践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政治任务,需要将价值的塑造、知识的传递转化与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三项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割。思政课程的全面化推进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这一战略行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未来接班人的问题,影响甚至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影响甚至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故而,课程思政的关键要义主要是教育学生“学好专业课,做好中国人”,由此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而阅读领袖的著作是最容易受到启发的,是最容易感受时代脉搏,也是最快掌握课程思政的内容元素的有效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它涉及党领导中国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方向性、引领性的重大问题,也恰恰是人才培养所要咨询和参照的重大理论导向,里面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和丰富的思政元素材。因此,必须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运用,在教学中启迪,思政元素才会丰富起来,长此以往才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拼接艺术,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知识和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方法论具有举一反三的相通性、借鉴性,并始终伴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随后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等。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理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延伸,同样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制胜法宝。因此,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可以从学习掌握新思想中获得启发,以此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书稿为例。第三卷书稿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讲话文章以及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

    (一)履行“担当”之责,体现用心之法

    治国理政,譬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治大国如烹小鲜”比喻治国理念[1]410。其主要的内涵在于:“烹小鲜”是日常生活的琐事,仍然需要用心去做,尽心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好“治大国”,则事关国家的未来、前途和希望,关乎着民族的命运,更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去谋划践行。用心关怀每一位公民、认真处理每一件小事,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此乃治国安邦之道。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在逻辑思维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必须要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履行“担当”之责,只有用心对待,认真对待,才能将事情做好,完善好。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担当”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指能否“用心”去做好这件事。所谓“用心”,体现的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细致入微、思政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将思政温度传递给每位学生,“恰到火候”才能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教师要以良好心态实施课程思政,心若在,方法就在,这是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反思的。

    (二)练就“绣花”之功,体现精准之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专门提到了“精准”。其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专题几乎篇篇强调“精准”。习近平的精准方法论,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方面面。精准指的是一个人科学严谨的思考方式,指的是一个人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要求做各项工作必须要从每个细节处入手,养成习惯。课程思政要想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要做到精准施策。课程思政不是“一锅煮”,而是要有“针对性”,按照授课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要精心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一定必须是书面的,头脑中的构思也可以。比如,教授俄语和乌克兰语的专业课,当俄乌危机发生时,不能一味在课堂上回避这个话题,这就需要结合中方主张实施教育引导。虽然学生的想法不一,但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崇尚和平、主张以是非曲直来谈判协商地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是不变的。思政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统一思想认识,而不是统一个性。

    (三)学会“弹奏”之技,体现协同之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提及“协同”,并强调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将改革着力之点放在加快推进系统优化集成,协调发展高效方面[2]179。善于协同,正如“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在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科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这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与之相适应的关键词,比如“配套”“统筹”“协调”,都是在强调“协同”的方法论。搞好课程思政,也要明白“教好、学好专业课与课程思政非但并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所有课程的终极教育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价值观与科学之间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课程有各自的独特内涵,课程思政不是要消除区别差异,讲授同样内容,而是努力探索课程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站准定位,不能错误理解为将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面对新文科、新课改,课程思政也要注重协同,在协同中破局,在协同中发力。

    (四)勤于“调研”之力,体现贴近之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指出,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2]500“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并非只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问题。”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干好工作,要善于“扑下身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一味追求思政韵味而生搬硬套。同样要“扑下身子接地气得实情”,善于从调研中增强针对性。必须了解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真实想法、阶段性的思想困惑、面对各类舆论的心态反应以及对解决某类专业问题的期待,然后对症下药,解决思想困惑,更好地学好专业课,做好中国人,走好人生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总基调是把握新时代的变化特征,走符合国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事物发展的科学手段。课程思政的专业化也并非是为了课程思政而搞出的花架势,切记不能本末倒置,忽视讲授和巩固专业知识、启发学生思想道德进步的真正作用。专业化涉及思政元素的设计与融入、教师的思政素养、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等方面。

    (一)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科学认知

    各类课程教学实践必须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齐向并行,产生整体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大思政”和“三全”教育目标工作的一项关键措施。站在新时期的历史起点上,各门课程教学工作更要严格遵循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导向,坚持改革创新、质量为本的教育原则。

    课程思政在其实质意义上也是一种专业教学的思维方法和教育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自觉主动地、合理科学地进行设计构思,深入挖掘并融入相关思政教育方面的元素,对每个学生都加以适当有效的教育指导与思想道德的启迪。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构思上就是要注意如何将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整个课程教育设计的首要目标,并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彼此衔接。

    课程思政的改革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有属性,也不是要将专业课程转变为思政课程,更不是将学校所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改变为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而是力求充分地发挥好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和总结归纳出专业课程中的所蕴含着的最丰富的人文基因内容和核心价值范式,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化、生动化的教育实践载体的打造,在“育人于无形”的教育模式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比如,搞好外语类课程思政,要结合不同外语类课程的性质特点,寻找德育元素,必须要把握住“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

    (二)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元素

    课程思政的构建需要注重与各门课程主要内容的结合,主要包括“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课程思政的模范课程实例展示,打造教学名师团队”等人才培养的系统目标。围绕整个课程思政主线的核心教育目标,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战略新思想及关于新形势下青年工作要求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应按照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课程思政的设计元素,是一个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1.师德风范。教师是学生培养的重点实施者,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必须明道、信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让课程思政真正发挥实效。

    2.政治导向。鲜明、正确的政治导向,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握的政治原则。要时刻秉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授相统一、潜心问道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结统一的原则,这是教书育人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需要弄清楚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教书育人要遵守基本的教学准则,严禁发表和传播违法乱纪的言论,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人才培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要阵地。

    3.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最高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实践有机相融、和谐并进,培养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专业伦理。课程思政要恪守社会伦理,包括如何指导和教育学生了解并遵循人和人相处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规范等,并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将相关之专业的、职业的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规则等。

    5.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程思政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鲜活事例,把思政元素融进专业学习,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素质

    打造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问题的提出,思政元素的科学设计,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及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塑善行、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的方法技巧等,这都需要专业课教师进一步提高实施课程思政的专业化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涉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主体性教学改革等问题。使思政元素进教材涉及专业教材选用或编写、教学大纲设计、授课教案撰写、参考书选用等,各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合理安排。在备课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原则和相关要求,对目前已有版本的教材内容和模式应当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修改和补充,应当注意将近年来党的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教材编写之中,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传播我们党的新声音。同时,要更加注重文字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应当摒弃一些传统的、枯燥的、呆板的文本表现形式,适当地增加一些图像元素和多媒体元素,从而使之有效融合。

    除此,还要实现教师课程思政素质的专业化。首先,政治素养要过硬。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政治立场出现问题,那一切的工作都是徒劳没有意义的。课程思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打铁必须自身硬。其次,专业素养要过硬。比如外语类课程要解读外文版的国家文件、领导人讲话等等,必须保证一定的严谨性,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很有可能就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翻船。再次,教学能力要过硬。教学是能力也是艺术,课堂是讲政治、讲原则、讲方法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自然就会随之提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较多篇幅论述了党的自我革命,特别是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教师更要谨记教书育人的初衷,不断增强教学本领,提升教学实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感染力,需要做到“三个运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运用真实鲜活的案例和教学视频进行展示,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一)积极促进教学改革

    首先,课程思政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小语种课程思政群。在开展各类语言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和规范地表述祖国现实、国家立场。慕课教学与研发中心专为慕课设立思政教育教学板块、拓展教育研究板块、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板块,推出了以“治国理政”为主的系列选修课;
    在为留学生提供的课程中,当涉及到日常语言的锻炼培训时,教师可以选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相关经典语句和范例进行教学分享。

    其次,要促进内容体系、教学体系与课程思政体系之间的不断协调完善、整体贯通。在编撰教材过程中就要考虑将思政因素融入进去,谨防不良导向内容趁机渗透腐蚀学生,要严把审核关,将意识形态工作全程贯穿于这三方面的体系建设工作中。要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认识到其重大理论贡献和重要现实价值,体会其引领中国发展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巨大思想魅力和理论品格。

    (二)深入推进“六个结合”

    为增进课程思政的感染力,还应做到“六个结合”,简要概括如下:一是坚持灌输教育和渗透相结合。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每个学生,避免填鸭式枯燥的宣传教育。二是坚持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不仅是从书本中抽离出来的,更要注重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求,从各类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去寻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是坚持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既要重视研究纵向历史,同时也要强调横向现实研究,通过分析对比世界大势和国内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际社会、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让思政教育的元素既是来自于中国历史同时又是基于中国的现实实际,既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血脉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四是要坚持把显性的教育方式与隐性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前者是指由教师自己组织和实施的,直接的、公开的道德教育过程,后者是指能够直接地体现教学效果并能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过程,二者结合旨在达到"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效果。五是坚持把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课程思政必须要将实施共性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能力相结合,既要充分重视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又要做到全面地关注每个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六是要坚持把正面教育与加强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引导下的道德说服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摆明基本事实、讲清基本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高道德认识的层次水平和正确道德的评价准则。坚持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进行指导、说服、激励、教育,又辅以各种规章制度形式的纪律约束,同时运用学生反面事迹来加以警示和教育,双向引导,同向发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重视创新理论学习,积极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地更新思路、创新方法,力求讲活、讲新、讲实,引导当代广大青年和大学生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器才能担大任,争取早日成为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

    最后,课程思政一定要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相一致,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偏向。教师首先要在领悟全会精神、掌握课程思政方法艺术的基础上,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全会精神有效对接,优化思想引导路径,引领大学生学好专业课,做好中国人。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体现“用心、精准、协同、贴近”的方法论蕴含运用思政元素的基本方法,对于做好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深入研读经典,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思想体现到专业教学当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今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科学思想方法论的应用价值;
    同时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其他相关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结合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要准确把握思政元素,找准契合点,将新时代丰富的理论成果与专业课程结合、渗透、融合起来,真正起到潜移默化、入心入脑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新高考·高二数学(2022年3期)2022-04-29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年12期)2022-01-26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支部建设(2020年23期)2020-09-0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传媒评论(2019年1期)2019-03-25신시대中国(韩文)(2018年1期)2018-01-17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环球时报(2015-05-08)2015-05-08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环球时报(2015-03-06)2015-03-0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环球时报(2014-10-09)2014-10-09

    推荐访问:治国 阐释 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