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謝啓昆《小學考》“音義”校勘十二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4 22:05:09 点击:

    張小斌 黄仁瑄

    關鍵詞:《小學考》;
    音義;
    校勘

    《小學考》,清人謝啓昆(1737—1802)及其幕賓編撰,凡五十卷,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嘉慶七年(1802)間。是書把小學文獻分爲訓詁、文字、聲韻和音義四類,標志着傳統漢語音義學的獨立,大有功於學林。惟成書既久,書中各種錯訛在所難免,李文澤等先生校點《小學考》“音義”(1)(清)謝啓昆撰,李文澤、霞紹暉、劉芳池校點:《小學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680—762頁。,於此頗多是正,爲讀者閲讀利用提供了許多便利。今續勘若干例,希望對更好地利用該書有所助益。

    1. 《世説新語·言語篇》曰:“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過舍。”(2)(清)謝啓昆:《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影印光緒十四年刊本。本文所引《小學考》文皆出此書,其出處直接標注在引文後,下同。按:《小學考》主要有四個版本: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南康謝氏樹經堂初刊本(世所罕見)、清咸豐二年(1852)謝質卿重刊本、清光緒十四年(1888)浙江書局刊本、清光緒十五年(1889)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後三種下文分别簡稱爲“咸豐本”“光緒十四年刊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其中,光緒十四年刊本以咸豐本爲底本,詳斠正訛,重作刊印,較爲優良,今據爲底本。(卷四六·音義二“服虔《春秋隱義》”條下,頁584上)

    案:“言語”,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考“鄭玄欲……宿過舍”實見《文學篇》(3)(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説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重印版,第105頁。。例中“言語”誤,宜據改作“文學”。

    2. 嘗患後世字書磨滅,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備載諸家音訓。(卷四七·音義三“賈昌朝《群經音辨》”條下,頁592上)

    按:“後世”,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考“嘗患”句見《群經音辨·序》,後世,《序》文作“近世”(4)(宋)賈昌朝撰,萬獻初點校:《群經音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頁。。詳文意,“字書磨滅”乃已然事件,發生在陸氏“備載諸家音訓”之前,如此,則“近世”表意爲上,例中“後世”誤,宜據改。

    3. 沈隱侯高才博洽,名亞董遷。……及製《郊居賦》,示草王筠。筠讀至“雌霓五的反連蜷”,沈撫掌欣抃曰:“僕嘗恐人呼爲霓。”次至“墜石磓星,冰垂塪而帶坻”,筠皆擊節。曰:“知音者希,真奇殆絶。所以相要,正在此數句耳。”(卷四七·音義三“賈昌朝《群經音辨》”條下,頁592下)

    案:“曰知音者希真奇殆絶”句,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例中文字見王觀國《群經音辨·後序》:“沈隱侯……約曰:‘知音者希,真賞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數句耳。’”(5)③⑤ 《群經音辨》,第109頁。詳文意,例中“曰”前脱“約”字、“真奇”爲“真賞”訛,宜據補、改。

    《後序》所載沈約與王筠事,史書多有記載,如《梁書·王筠傳》:“約製《郊居賦》,構思積時,猶未都畢,乃要筠示其草。筠讀至‘雌霓五激反連踡’,約撫掌欣抃曰:‘僕嘗恐人呼爲霓五雞反。’次至‘墜石磓星’,及‘冰懸埳而帶坻’,筠皆擊節稱贊。約曰:‘知音者希,真賞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數句耳。’”(6)(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485頁。亦有“約”字,且作“真賞”,可爲據以補、改之旁證。

    4. 文元賈魏公總角遽曉群經,章解句達。累官國子監,譽望甚休。遷崇政殿説書,天章閣侍講。(卷四七·音義三“賈昌朝《群經音辨》”條下,頁592下)

    案:“遽”,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王觀國《後序》。《後序》作“邃”③。考“遽曉”不合文意,而“邃曉”義爲精通,文從字順,知例中“遽”字訛,宜據改。《新唐書·后妃上·楊貴妃》:“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493頁。用同《後序》,可爲旁證。

    5. 公以經術致將相,出入文武,有謀有庸,被知裕陵,始終如一。勛上柱國,邑萬五千户。其遭遇之厚,極儒者榮。(卷四七·音義三“賈昌朝《群經音辨》”條下,頁592下—593上)

    案:
    “邑萬五千户”,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文見王觀國《後序》。《後序》作“邑户萬五千”⑤。考“邑户”成詞,義爲封地上的田户,“邑户萬五千”文從字順,知例中“萬五千”“户”乙倒,宜據乙正。《魏書·孝文昭皇后傳》:“因就起山陵,號終寧陵,置邑户五百家。”(8)(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35頁。《北史·夏侯道遷傳》:“初,道遷以拔漢中歸誠本由王潁興之計,求分邑户五百封之,宣武不許。”(9)(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55頁。《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萬……”(10)《新唐書》,第26頁。皆言“邑户”,用同《後序》,可爲據乙之旁證。

    6. 傍及史傳朱子百家,音襍字叢,蓋亦不勝其訛矣。甚者武夫悍卒,昧於一丁;
    老師宿儒,惑於三豕。取作屋穿鎚之誚,貽枤杜、伏獵之譏。(卷四七·音義三“賈昌朝《群經音辨》”條下,頁593上—下)

    案:“枤杜”,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文見王觀國《後序》。《後序》作“杖杜”(11)《群經音辨》,第110頁。。考“杖杜”乃用典,與玄宗朝宰相李林甫有關,其事具《舊唐書·李林甫傳》:“林甫典選部時,選人嚴迥判語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識‘杕’字,謂吏部侍郎韋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12)(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40頁。後人遂譏李林甫爲“杖杜宰相”,如宋代陳善《捫蝨新話·彭乘批答之謬》:“方知伏獵侍郎,杖杜宰相,與華省名郎錯判坊洲杜若信之矣。”(13)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101册,第289頁上欄。例中“枤”字訛,宜據改作“杖”。

    7. 自法王命駕,遵之者九乘;
    宏傳聲教,統之者三藏。(卷五·音義六“釋元應《一切經音義》”條下,頁621下)

    案:“遵”,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太一山釋氏《一切經音義序》。釋氏《序》文作“導”(14)《高麗大藏經》編輯委員會:《高麗大藏經》,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影印韓國海印寺藏原本,第57册,第583頁上欄。。考“導”義爲引導,“導之者九乘”指以九乘引導之,合乎文意;
    而“統之者三藏”指以三藏統理之,“導”與後文“統”相對,合乎文法。例中“遵”字訛,宜據改作“導”。

    8. 然則必也正名,孔君之貽詰;
    隨俗言語,釋父之流慈。(卷五·音義六“釋元應《一切經音義》”條下,頁621下)

    案:“詰”,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太一山釋氏《一切經音義序》。釋氏《序》文作“誥”(15)《高麗大藏經》,第57册,第583頁上欄。。考“遺誥”,義爲遺訓。例中“詰”字訛,宜據改作“誥”。北魏·高允《鹿苑賦》:“睹天規於今日,尋先哲之遺誥。”(16)(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3651頁下欄。用同此例,可爲據改之旁證。

    9. 有大慈恩寺元應法師,博聞强記,鏡林花之宏標;
    窮討本支,通古今之互體。(卷五·音義六“釋元應《一切經音義》”條下,頁621下)

    案:“花”,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太一山釋氏《一切經音義序》。釋氏《序》文作“苑”(17)《高麗大藏經》,第57册,第583頁上欄。。考“林苑”成詞,指園林。用例多見,如《後漢書·梁冀傳》:“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農,東界滎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將千里。”(18)(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182頁。《新唐書·盧簡求傳》:“治園沼林苑,與賓客置酒自娱。”(19)《新唐書》,第5285頁。例中“花”字訛,宜據改作“苑”。

    10. 因譯羣閲,捃拾藏經,爲之音義,注釋訓解,授引群籍,證據卓明,焕然可領,結成三衮。(卷五·音義六“釋元應《一切經音義》”條下,頁621下)

    案:“羣”,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咸豐本作“尋”;
    “授”“衮”,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太一山釋氏《一切經音義序》。釋氏《序》文分别作“尋”“援”“袠”(20)《高麗大藏經》,第57册,第583頁中欄。。詳文意,例中“羣、授、衮”訛,宜據改作“尋、援、袠”。

    11.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實可謂駭通法界之典,盡窮佛境之説也。(卷五·音義六“釋慧苑《華嚴經音義》”條下,頁622上)

    案:“駭”,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序》。《序》文作“該”(21)《高麗大藏經》,第58册,第278頁中欄。。考“駭通”不辭,“該通”,博通之意。例中“駭”字訛,宜據改作“該”。唐張守節《史記集解序注》:“夫作史之體,務涉多時,有國之規,備陳臧否,天人地理咸使該通,而遷天縱之才,述作無滯,故異周孔之道。”(22)(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附録第2頁。用同此例,可爲據改之旁證。

    12. 且夫音義之爲用也,鑒清濁之明鏡,釋言話之旨歸,匡繆漏之楷模,闢疑管之鈐鍵者也。(卷五·音義六“釋慧苑《華嚴經音義》”條下,頁622上)

    案:“言話”之“話”,咸豐本、光緒十五年刊本同。引文見《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序》。《序》文作“誥”(23)《高麗大藏經》,第58册,第278頁中欄。。詳文意,例中“話”字訛,宜據改作“誥”。“言誥”指訓誡,唐釋道宣《續高僧傳 · 達摩傳》:“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録其言誥卷流于世。”(24)《高麗大藏經》,第59册,第316頁上欄。用同此例,可爲據改之旁證。

    推荐访问:校勘 小學考 謝啓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