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下昆曲的传播特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4 20:55:21 点击:

    高 芝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昆曲作为传统剧种之一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昆曲以其特有的魅力被学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关于新媒体背景下昆曲的传播的研究,学者黎蕾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改进传播内容和渠道。新媒体下的戏剧文化传播是一场新的革命,人们观看戏剧变得更为自由与灵活。故在当前的新媒体大环境下,研究昆曲的传播对于受众、戏剧传播者、剧院等均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以新媒体的发展为研究背景,研究昆曲这一传统剧种在新时期的传播形态的改变和具体形态的运用,探讨昆曲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一)昆曲的发展历史

    昆曲是集文化艺术,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戏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珍贵的剧种之一。1949年之前,人们对戏曲传播领域的研究是有所缺失的,昆曲当然也包含在内。1949年后,长期被忽视的昆曲又进入了群众的视线,昆曲的传播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昆曲剧团和政府等传统媒体一同担起了传播昆曲的责任,以政府为导向的传统媒体在昆曲命运里起着领导的作用。1956年的《十五贯》上演后,传统纸媒发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位列榜首”等新闻,使沉寂的昆曲又焕发出新的光彩。报纸、电视通过自身老牌的影响力订制电视栏目《于丹讲昆曲》《昆曲六百年》等,人民日报也撰写社论,着重提高昆曲内容编辑的质量与报纸影响力,为和谐社会受众对昆曲艺术的获取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二)媒介演变提供昆曲传播新契机

    诚然,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给昆曲的传播带来了冲击。当前,昆曲传播业态不断进行创新,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互联网媒体等诸多新媒体层出不穷。微信、微博、短视频的运用趋于全民化。这些传播载体交互、即时、融合与延展的特征,正逐步改变着昆曲的发展面貌。

    (一)传播内容精准化

    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运用精准化的传播方式,为新媒体用户打开了新的获取昆曲信息的窗口。新媒体背景下的微信传播模式不再从媒体本身出发,而是实现了以媒体为本位到以受众为本位的转变。昆曲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搜索订阅相关公众号,实现传者和受者的共赢。在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精准传播的过程中,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传播内容,在了解受众的需求之上观察大众传播给他们带来的传播效果,在受众预期的头脑里给内容定位,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传播最大化。

    微信信息发送的即时性、内容匹配用户的精准性和服务质量的长久稳定性都使得昆曲的传播更具吸引力,这种特性反过来亦大大增加昆曲受众对于微信的依赖。在新媒体信息超载时代,微信公众号不得不提升内容质量而后精准推送给用户。譬如俞玖林工作室的公众号由于受到严格的信息量限制,故必须对所传播内容做减法处理和严挑优选,才能提供优质的昆曲传播内容。俞玖林工作室的公众号由昆曲讲堂、昆班教学、大美昆曲、雅集停云、昆曲对谈等八个板块组成,公众号定位昆曲领域的传播,专注于昆曲这一小的内容切口、生产原创性高质量内容,传承发扬昆曲、实现了作为传播者提高受众用户粘性的初衷。

    当用户在微信中接收到昆曲的精准推送,昆曲文化元素传播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渗透。公众号推送文章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模式使得受众在新媒体碎片化的阅读中快速地汲取到信息,激发其对服饰艺术或昆曲艺术的兴趣。譬如在向用户推送关于昆曲服饰的文章时采用附带图片的方式,为受众介绍昆曲服饰。

    此外,俞玖林工作室在传播方面还巧妙地在演员分享会和小程序之间设置跳转链接、直播链接、线下剧院信息等,使观众可以突破场地限制,在无法到达线下剧场时以直播的形式观看昆曲演出。长此以往,线上的观看将变为一种新的观看形式,在保持对原有粉丝的精准推送的基础之上,为线下剧院起到引流的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二)传播主体专业化

    昆曲的传播主体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昆曲的兴衰灭亡。昆曲在其鼎盛时期被认作一种高雅的文化,这一时期人民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都空前繁荣,享乐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上至皇宫、下至士大夫及民间的共同追求,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全民观剧学剧促使昆曲大放光彩。而在昆曲由盛转衰之际,传播效果面临急剧减弱,传播主体和受众数量也急剧下降。随着艺术热潮的褪去,受众更偏向于选择符合大众通俗审美的戏剧,苏州“昆曲传习所”“传”字辈的演员成为昆曲衰弱时期的主要受众和传播者。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昆曲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其中微博平台昆曲专业意见领袖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和昆曲文化输出,有效解决了戏剧线上传播的碎片化问题。

    拉扎斯菲尔德曾在调查中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中介的运用。这个传播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第二阶段为从意见领袖到一般个人。昆曲意见领袖施成吉老师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国家二级演员徐超在深化昆曲化建设方面,产生了直接的“示范效应”,他们以经典昆曲为例,重现经典,示范唱腔,推敲表演,解读剧本。为了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南北曲牌的区别,施成吉老师亲身示范南曲代表《牡丹亭·游园》【步步娇】,为受众解读剧中情境,重点说明在演奏中如何处理伴奏的轻重和高低起伏,如何最能体现昆曲的婉转细腻,如何最恰当地体现杜丽娘春睡初醒时的轻柔慵懒和看到镜中自身美貌时的羞怯。作为对比,施成吉老师以《长生殿·絮阁》【北醉花阴】为例,展现北曲的高亢激昂,也更贴合剧中杨贵妃得知唐明皇暗召梅妃时的恼怒与醋意。虽然同样表现春困初醒,但南北曲在音调、气势上的区别,观众一听便能心领神会。

    在听觉艺术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伴奏除了技法、情绪和演员密切配合之外,也会借助特殊的伴奏乐器。施成吉老师以《牡丹亭·离魂》【集贤宾】为例,用萧作为伴奏,施成吉老师解释到箫的低沉清幽更符合杜丽娘离世前的内心情绪。受众通过这样专业系统的名人分享的知识讲堂,在欣赏经典昆曲的视觉艺术的同时,也激发了受众学习和了解昆曲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这些昆曲领域的意见领袖,是昆曲传承和创新的先行者,他们的经验和昆曲素养都将影响微博群体对昆曲的接受度、喜爱度和认同态度,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延及到其他珍贵戏曲种类的传播,而由此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更有受众群体对昆曲文化的深深认同感。

    (三)传播方式双向化

    在传统媒体中,昆曲的传播依靠电台、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单向传播,观众对于传播内容是不可挑选的。而直播是双向化的模式,进而增加互动,强化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昆曲直播的主播与观众共同参与了昆曲的传播,观看直播的观众通过弹幕或评论与主播进行语音互聊或表情互动,观众与主播之间的距离通过互动变得亲近。这种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动,不仅仅是即时的互动,它是弹幕引导下的情感层次的双向互动,所营造的个人形象和情感既“接地气”又匹配大众的接受度。疫情期间,昆曲就搭上了技术的快车进行线上传播,国内各大戏曲院团积极转向线上演出,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等艺术团体纷纷依托视频网站、官方网站进行线上演出、普及昆曲知识、在线开设云课堂、展播经典剧目。

    传统剧院的昆曲舞台的塑造离不开特定的表演程式,演员会通过桌围椅披表示不同的场景,如军营的布景中,桌椅不同位置的灵活摆放也表示不同的空间,摆在桌前的椅子表示客厅、外堂;
    放在桌后,或分放两侧的椅子表示内房;
    桌上摆放文房四宝表示书房。一桌二椅的虚拟陈设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提炼美化的一种规范,是昆曲舞台程式化表演营造戏剧情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而线上直播通过镜头、音响、拍摄角度所呈现出来的昆曲表演是一种无形的二次创作。昆曲渴望通过虚拟性的表演,以再现为基础,传达物质和精神世界本质的真实,而新媒体的镜头技术,再现了舞台上的表演,重新建构了昆曲的观演关系,消除了昆曲的虚拟性,戏剧情境也不再由剧本、布景、演员、调度等组成,镜头语言成为了新媒体语境下昆曲传播的关键因素。

    虽然昆曲表演在移动端所呈现的画面与剧场是一致的,但演员唱腔的细腻度、声调的高低和身韵体态,会在线上传播中失真,最终以不同受众对于表演的接受度呈现出不同的演出,这是传播中的缺憾。

    网络直播依靠社交媒体的双向化传播,逐渐成为昆曲传播的一股新势力,但低门槛、娱乐化的特点也意味着昆曲线上直播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将新媒体的“缩小版昆曲”作为传播桥梁,促使观众走进线下剧院感受现实空间剧场的艺术氛围,在大众心灵中播种下昆曲的种子而后生根发芽是所有昆曲工作者共同致力的。

    (一)新媒体传播对昆曲剧本的消解

    昆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途径愈来愈多,新媒体工具为昆曲快速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让昆曲在现代技术下不失本色,继续呈现良好的态势是我们亟须关注的。随着传播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昆曲的传播空间被打破,由剧院空间转变为网络空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昆曲的传播速度,与受众短暂的新鲜感相契合,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一场成功的昆曲演出是由最佳的“演员们”共同组成的。这里的演员不仅指登台表演的昆曲演员们,也指全程坐在台下“捧场”的观众们,他们目击着整个演出的全过程,一直参与着剧情发展的过程。对于台上的演员们来说,观众们在台下的表现又何尝不是一场“演出”?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观众位于台下现场观看的条件之上。当直播的传播模式运用到昆曲演出中,演员与观众不再存在现场身临其境的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弹幕互动,观众借助字幕或弹幕理解演员的表演。直播的形式让昆曲的阐述性大于观赏性,大于演出本身,这无疑是对传统戏曲历史感的消解和冲击,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挑战。从总体来看,这样的昆曲传播更像是一个描述剧本,将观众的评论拼贴传送在在新媒体平台上。

    (二)新媒体传播对昆曲创作的启示

    新媒体最大的即时性特点决定了受众对当前信息的浏览时长和速度。在新媒体平台上,时间轴不可逾期,由此衍生出了短语、短视频和固定搭配的短促语言。所以,昆曲在这样的传播途径中,不得已缩短时长,弱化戏剧元素,使得了人物、情节、冲突被进一步消解。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昆曲解构之后进行重构,将其他艺术嫁接在昆曲片段之上,或是综合表演、影像、音响、灯光、文本等多种手段。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昆曲的艺术特征将得到重塑,昆曲演员的表演不再严格遵循昆曲艺术规范的当代剧场艺术。此外,昆曲最终呈现的形式不同,也会倒逼剧本的创作。为呈现在舞台上所作的剧本,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细腻的,讲究格律、其中继承着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有长短句,有曲牌。而当今使用新媒体推广,将昆曲放在即时性、交互性极强的微博、微信、直播上,剧本的文学性难以传达给新媒体的昆曲受众,昆曲的细、小、软、雅也难以呈现。新媒体终端所呈现的是演员表演、弹幕、评论、文本所拼凑而成的昆曲,呈现效果以及体验是多重视角的结合,这将打破数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昆曲创作传统,或是将昆曲表演程式与唱腔解构之后完全迎合新媒体平台的受众,或是将传统昆曲与新媒体技术技术手段进行拼贴。“慢文化”搭载上“快车”,若不找到二者都能适应的速度和方法,势必会“晕车”。

    由此可见,在这个媒体去中心化的时代,昆曲信息的来源、传播的途径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传播媒介通过算法科技精准推送受众所需信息,解决信息冗余问题,用户对于平台的高互动率实现多次传播和话题打造。昆曲在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下衍生出了新的传播模式,昆曲借助新媒体统筹传播内容、方式以及受众群体,逐步强化昆曲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阵地,形成适应全媒体发展和新一代受众审美的新兴戏剧文化。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下,传统昆曲的传播应积极结合自身内涵适应新的传播发展趋势。未来昆曲的情景语境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路径将趋于多元和成熟,将借助新媒体这一自由、便捷的传播载体,与传统媒体传播途径相融合,释放昆曲文化新的生命力,将昆曲这样历史悠久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触手可及。

    猜你喜欢 昆曲受众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3D打印技术与玩具制造:受众个性化与产业战略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疯狂英语·读写版(2021年1期)2021-03-08《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新闻前哨(2016年1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昆曲 语境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