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机读型音乐文献数字化研究撷谈反思*——以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张仲樵音乐特藏室”为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3 07:35:08 点击:

    张 婧 陆 康 曹 畋

    (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1171)

    机读型音乐文献是极为珍贵的声音和视屏文献,借由载体存放,通过播放设备重现。由于物理和化学上的种种原因,无论是机读型音乐文献的载体,又或是播放机读型音乐文献的设备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张仲樵音乐特藏室”内的机读型音乐文献是张仲樵参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发起的多卷本民族民间歌曲文献性资料丛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工作时,与其工作团队成员们深入民间采集民间艺人表演时的录音和录像,这些音像资料成为现今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受条件限制,部分录音录像资料因存放不当,逐渐磨损、变形、粘连、甚至消磁。可见,在数字化机读型音乐文献工作上所面临的挑战,比纸质图文类文献更为繁复。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将“文献”释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并进一步阐述了其组成的4个要素:“①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
    ②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
    ③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
    ④记录的方式或手段。”[1]可见,所有记录知识载体的总称即可称为“文献”。

    (一)机读型音乐文献的界定

    音乐产生与流传的方式相对特殊,若以记录知识载体为标准,我们便可认为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一切均属于音乐文献的范畴。特别是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胶质、磁质、光质等各种材料陆续进入了音乐文献载体的行列。蜡质、胶质音乐文献就是通常所称的唱片,磁质音乐文献就是通常所称的磁带、录像带等,光质音乐文献即通常所称的光盘等。[2]人们在各种机器设备的辅助下,用耳朵和眼睛可以直接听到、看到、感受到新型音乐文献中所承载、传播的音乐信息。在此,我们将这类新型音乐文献载体统称为“机读型音乐文献”。

    (二)机读型音乐文献的意义

    音乐的传播和传承,离不开对声音及动态表演方式的记录,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师徒间本就以口传心授的原始方式传承。很多民间艺人,甚至是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大都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其所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将所表演的音乐乐谱化,仅是田间地头的口口相传,加之民间音乐中的即兴创作表演成分,要想这部分资料不丢失,采风时将各类民间音乐借助机读型音乐文献载体加以记录,不仅有利于传承,更为日后研究当地民歌、民风、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动态原始资料。

    (一)张仲樵及音乐特藏室情况概述

    张仲樵原名张积均,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他在战争年代参与部队文艺宣传工作时,便开始收集和整理各地民间歌曲。1979年张仲樵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民族民间歌曲文献性资料丛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的编辑工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3]在收集、编辑的过程中,张仲樵为了采集与整理民间传统音乐和曲艺,奔赴全国各地,以文字、录音、记谱等多种手段记录下民歌和曲艺资源档案,收集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2003年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民间音乐研究所聘张仲樵为民间俗曲音乐研究员。2008年张仲樵去世后,将其毕生收集、研究的音乐资料捐赠予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内“张仲樵音乐特藏室”。

    (二)“张仲樵音乐特藏室”机读型音乐文献

    张仲樵音乐特藏室内的机读型音乐文献,最为珍贵的是录音资料,据统计张仲樵采风时录制的磁带约有六百多盘,收集保存的民歌唱片、老式开盘带约有300多张。这些多是他与团队成员们采录、采访民间艺人的原始录音孤本。当然,同样珍贵的还有张仲樵生病最后几年,在没有书写能力时,请其夫人帮助他整理的自己所思所想的口述录音带。这批机读型音乐文献资料对中国音乐史、中国唱片史、地方特色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曲艺研究、器乐研究乃至民俗研究,都将具有重要价值。

    不可否认,机读型音乐文献的预期寿命本就短于高质量的传统纸质图文类文献,且与传统纸质图文类文献相比,机读型音乐文献更容易因为存放不当、处理不当、设备故障而造成不可逆的毁损,因此在机读型音乐文献数字化过程中,需要以极为谨慎的态度面对此工作。

    (一)机读型音乐文献清洁整理及原件保护

    1.磁带

    磁带除重大损坏外,单凭肉眼很难发现其衰退或损坏的迹象,相对稳妥的方法是将磁带从头到尾仔细卷绕查看,用专业的磁带清洗机清除磁带上的灰尘及碎屑,再以试听确定。

    2.开盘带

    开盘带也是一种录音磁带,其缠绕在带盘上,使用时由供带盘出磁带再通过磁头卷绕至收带盘。20世纪末开盘带是广播类节目的主要载体,此外还用于专业录音系统,现如今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承载的音频资料却愈加珍贵。开盘带是磁性载体资料,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对库房的温湿度、防光、防空气污染等等都有较高要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开盘带中记录的声音会随着开盘带的霉斑、脱磁、脆化而有不同程度的缺损[4]。因此,需使用专业的开盘录音机,以快进快退的卷带方式确保开盘带的卷带相对平整,减少粘连现象,并将其暂时移至装有恒温恒湿系统的库房,尽量延长开盘带寿命。

    3.黑胶唱片

    唱片会因为声槽的磨损、本身载体材料的损伤、播放载体的故障等原因受到毁坏。依据材质和先期损害情况的不同,选用软刷或专业的唱片清洗机,对黑胶唱片类音乐文献载体做清洁工作,避免灰尘和空气中的物质碎屑聚集在声槽中,破坏播放音乐时唱针沿声槽运动的精确性,减少后续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额外噪音,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霉菌的产生。

    4.机读型音乐文献的原件保护

    磁带类机读型音乐文献需放入磁带盒中,以直立状态存放,并定期检查的卷带情况。其存放地点要远离能产生强烈磁场的物体,以免影响磁性。

    唱片类则需用无酸纸套或纸盒来存放,此外由于黑胶唱片是由PVC塑料制成,不均匀的重力压迫容易使唱片弯曲。故需将唱片由平叠放置改为竖放,柜内空隙以硬纸板填充,以保证黑胶存放时受力相对均匀。另外因黑胶唱片极易收到紫外线侵害,仅几分钟就可能产生严重变形,故存放地要避免受阳光直晒。当然,未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开辟专门的机读型音乐文献存放地,增加恒温恒湿系统,以此改善机读型音乐文献原件的保存环境。

    (二)机读型音乐文献诊断编号及数字化保存修复

    1.机读型音乐文献的诊断编号

    在机读型音乐文献数字化过程中,首先是对于机读型音乐原始文献的诊断编号管理,正如张仲樵音乐特藏室内的机读型音乐文献,有其独有性和特殊性,有一大部分为采风时的录音资料,不同于正规出版的音像制品。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估讨论之后,我馆优先遴选出未经出版的独有音频资源,借鉴其他音乐学院图书馆音频数字档案的命名规则[5],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试行本)》中微缩制品、音像出版物与电子文献目录[6],对音乐特藏室内原始机读型音乐文献进行诊断及编号(如表1)。

    表1 机读型音乐文献诊断及编号

    2.机读型音乐文献的数字化保存及修复

    机读型音乐文献是从档案的角度数字化留存,这就要求在不破坏原件,且不做人为提升的原则下,将原始音乐文献精确保存。但考虑到原始音频资料的品相和污染情况,以及通过专业音频处理软件的提取和分析后的各项指标,如噪音状况、清晰度、动态、响度等。再者,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因此在采录时,使用了三种不同保存方式(见表2)。

    表2 母带保存方式

    早期采风的录音资料,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受条件限制,往往是一盘磁带录制数首,甚至数十首歌曲或乐曲。又或民间艺人的口述资料与其歌曲、乐曲资料同在一盘。需要专业人员在原始音频采录保存后,按地域、曲种、民歌题材、类型等进行剪切、归类,以方便之后的建库和挖掘整理研究。

    从档案的视角,张仲樵音乐特藏室内的音乐文献不能做人为改动,但从视听的角度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如民间艺人口述录音或采录的乐曲开始、结束处无须过多留白。另外,受当时采风条件的限制,部分录音资料开头、结尾处的些许噪音,亦可酌情去除,因这类噪音往往出现在正题或乐曲未开始,又或正题及乐曲完结处,剪切后不会对音乐文献内容产生影响。

    黑胶唱片的划痕、压痕、灰尘等均会导致跳针现象,此时就需要对有划痕、压痕的唱片进行详细标注。因跳针现象往往会出现在乐曲或录音资料进行的过程中,修复难度较大,处理不当会影响到音频资料内容的完整性,需专业人员用更为专业的音频软件进行技术性修复。

    (一)听取各学科专家建议,明确特色馆藏重难点

    为了保证机读型音乐文献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图书馆应根据本馆自身特点,制定规划。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民俗研究相关部门的联系,邀请民族音乐学、图情学、作曲、计算机、录音师等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指导,听取他们的建议,明确特色馆藏的重点与难点,共同进行馆藏特色机读型音乐文献的挖掘和抢救。

    (二)组建跨学科人才团队,提升特色馆藏建设质量

    机读型音乐文献的数字化保存与修复工作,有利于各种历史的、特色的、孤立的音乐文献保存和有机融合,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可提升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其具体工作内容涉及编目、学术分类、数字化转录与数字化修复等,后期还包括数据库建设。此项工作融汇了音乐学、民俗学、图书情报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种学科,可谓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跨学科交叉工程。

    (三)重视学科馆员培养,推进交叉学科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重视学科馆员培养,鼓励相关专业馆员,及熟悉、热爱地方民间音乐文献知识的馆员参加音乐档案处理、保存、修复等主题的人才研修班,定期邀请资深学者、“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到馆进行学术指导和交流活动,在进一步提升馆员专业素养的同时,重视图书馆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立足高校平台,促成“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模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保障中心,需不断丰富自身馆藏,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南京晓庄学院张仲樵音乐特藏室内机读型音乐文献的档案化整理和保存是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然而在保护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参与到高校各项学术活动之中,让其成为学习和科研的支撑力,才能让这些特有的音乐文献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模式。

    机读型音乐文献蕴含着独特的记忆和文化意义,是前辈们对已有音乐成果和学术成果的收集、阐释、补充和完善,是音乐学、民俗学等研究需要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通过目前所能达到的技术,尽可能地将我们已拥有的珍贵音乐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精确保存,寻求到机读型音乐文献档案原样保存与加工修复之间的平衡点,以实证客观的态度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和展示,为这些珍贵音像文献的传播、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

    猜你喜欢 唱片载体资料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7期)2021-08-14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Party Time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4期)2020-10-26PAIRS & TWOS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JUST A THOUGHT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坏唱片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以葵园为载体构建英语开放的现代课堂科学中国人(2017年36期)2017-06-09一半唱片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7期)2014-06-26

    推荐访问:音乐 南京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