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人才政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03 01:05:05 点击:

    撰文/谢敏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这一时期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是党的人才政策大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建设,既明确提出了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明确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人才定位,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争取海外人才回国。这些政策有力支撑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局起步,并为后来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临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人才凋零的“烂摊子”。多年的内外战争、列强的无休止侵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甚至社会风气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文盲率高于80%,而无论是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开展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基于此,党在对人才整体状况全面客观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高度匮乏和极端宝贵,从国情出发迅速开展了人才规划工作,将人才工作赋予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要素与核心地位。1949年12月,党发布《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强调指出,“旧机构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中国比较优秀的技术专家,必须妥为保护。”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要团结他们、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改造。”1951年8月,周恩来严肃指出:“人才缺乏,已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我们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1]1953年5月,刘少奇也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科学论断,强化了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决定性地位,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意义重大。

    人才成分的划分、阶级属性的认定,是关系到各类人才投身国家建设动力和热情的重大问题,也是党的人才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方组织和部门,单纯依据家庭出身和职业划分各类人才的阶级属性,极大挫伤了各类人才的建设热情。1950年,虽然党意识到和各类人才搞好关系,对广大群众有好处,但仍将他们作为统战对象,排除在无产阶级之外。许多知识分子甚至被当做“万恶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各种不正常的对待。对此,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向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的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勉励一切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结合自身在革命实践中思想改造的切身体会,针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着重讲了立场和态度问题。他强调,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你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周恩来的报告极大推进了各类人才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1956年1月,党隆重召开了首次全国知识分子专题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首次把知识分子从党的“争取和团结对象”提升到了“重要依靠对象”。大会明确宣布:“中国的知识分子,经过学习和锻炼,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这是党关于各类人才阶级属性和成分认定观点的重大发展,极大提升了各类人才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科学文化事业总体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也在顺利推进,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参与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影响,个别同志不能科学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科学技术问题,对一些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认识问题动辄上升到政治高度,采取贴标签、扣帽子、打棍子等错误方式加以处理,给党的人才集聚和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专门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明确提炼出来。他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3]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并列放在一起,并将其确立为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成为了党对待各类人才的一个基本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各类人才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成就了一段时间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的短暂黄金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大批懂科学技术的人才,尤其是掌握尖端科技的高端人才。基于此,国家强烈号召、全力动员、大力吸引在外留学的各类海外人才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党制定了从政治交涉、组织安排、宣传动员到生活安置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海外各类人才尽早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办理、统筹负责留学生及各类海外人才回国、招待和工作安排等事宜。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代表党和国家郑重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1月,中国科协发函给留美科协:“亟盼火速回国参加工作。”1957年,周恩来在留学生家属联欢会上提出了海外归国人才“来去自由”的方针,“不管先后我们都一律欢迎,一视同仁,而且允许来去自由。”当时,钱三强、郭永怀、师昌绪、钱学森、王大珩、钱伟长、傅鹰、华罗庚、叶笃正、朱光亚、涂光炽、张文裕、余国琮、王希季、庄逢甘等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外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大量海外人才在国家的号召下返回国内。其中,回国的海外高级人才达2000多人,例如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中,海外回国者便有21人。这些科学家所组成的高层次人才群体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我国重大科技领域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才政策,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国家建设进程中。这是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首次具有创造性地有力解决了人才不足的旧有难题,形成了各类人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活力竞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既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充分显示出党对人才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刻把握和日益成熟。

    猜你喜欢 回国知识分子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英语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环球时报(2019-02-19)2019-02-19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中国青年(2017年10期)2017-06-15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中国青年(2017年10期)2017-06-15毛遂自荐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7期)2016-01-27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推荐访问:新中国成立 初期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