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9 14:10:04 点击:

    孙学虎,武振宇,王晓黎

    (山西师范大学a.戏剧与影视学院;
    b.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山西北中部,是山西唯一横跨省际东西的市,是山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忻州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内部差异较小,是晋语的典型代表。20世纪末已有较多研究专著问世,如《忻州方言志》[1]、《忻州方典》[2]、《定襄方言志》[3]等等。

    忻州方言词汇富有特色,语汇极其丰富,保留有较多的具有典型特点的方言俗语。20世纪80年代,温端政、张书祥、张光明等先生便展开对忻州方言俗语的搜集调查整理工作,主要出版有《忻州俗语志》[4]、《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5]等著作,以及专题研究论文,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6]。方言俗语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并不断发展创新。方言俗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汇,主要包括方言俗语、歇后语、格言、惯用语、谜语、绕口令、口头禅和俚语等[7]。忻州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仪礼民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俗语,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是民众智慧的最佳体现。本文以搜集整理的4649条忻州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对其深入解读,挖掘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农业生产民俗是地方民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生产文化事象,贯穿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8]。忻州地域辽阔,是较为典型的亦农亦牧地区,不仅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也占据很大比重。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地方性知识”,并以方言俗语的形式保存下来,主要体现在气象时令、农业生产过程、畜牧生产等方面。

    (一)气象时令

    忻州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对气象规律的把握,对于“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民众通过把握气象规律从而更好地合理安排耕作方式和时间。

    如“一九九有风,一伏伏有雨”,是指若冬日的每一个九天为大风天气,则预示夏日每一个伏天便是阴雨天,是丰年的象征;
    “雨下甲子,四十五天不止”,是指在甲子日降雨,之后会持续好几天下雨,亦是丰年的象征。以上方言俗语是劳动人民根据对气象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的自然规律,从气象的各种变化中预测雨水的到来甚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不仅预测天气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耕作时间。如“三月初一的风,四月初一的雨”。

    此外,忻州地区还以方言俗语的形态保留了很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知识,如“麦到夏至谷到秋,豆子收割到寒露”“小雪不行犁,犟挖十来犁”“立秋不带耙,误了来年夏”。

    (二)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犁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过程。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性,从播种到收获,各环节都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作物的耕种、管理、收获等,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经验,经过长期历史的检验和实践证明,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指南,并以方言俗语的形态保存下来。这类方言俗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忻州高梁一大宝,用途广泛产量高”“茭子适应广,水旱碱地都高产”“杂交高梁是个宝,增柴增粮增饲料”,可以看出忻州的农业生产多以耐干旱、耐贫瘠的粮食为主,主要有茭子(即玉米)、高梁、小麦、莜麦、谷子、豆类等。“地耕三遍,赛过上粪”“谷种一寸深,间苗一根针”“麦宜稠,谷宜稀”“茄锄八遍,枝枝叉叉结遍”,总结了各生产环节中的不同经验,并对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予以经验总结。

    “靠天吃饭”的劳动人民在顺天应时的同时,也尝试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施肥来提高产量,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如“底肥要饱,追肥要巧”“春期比粪堆,秋上比粮堆”,这些方言俗语强调施肥的重要性,将粮食的产量多少与施肥的多少紧密结合起来。忻州地区是亦农亦牧地区,多施羊粪、猪粪,如“羊粪谷地,正对脾胃”“羊粪当年效,猪粪三年效”“羊粪上阴坡,猪粪上阳坡”。

    (三)畜牧生产

    忻州地区的畜牧业也发展迅速,既为农业服务,如羊粪、猪粪是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肥料来源,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外,忻州素有“摔跤之乡”的美称,很多摔跤词语大多与羊有关,比如按一定规则比赛叫“挠羊赛”,获胜冠军被称为“挠羊汉”,故意输给对方叫“喂羊”等,并以羊作为冠军的奖品,这些都与当地畜牧传统分不开。

    “谷茬羔,膘形好”“谷茬羔子好过冬”是指秋收时期的羊羔膘形好,便于养育。“放羊一条线,放牛一大片”“放羊不挡头,浑身尽骨头;
    放羊勤挡头,吃哩满身油”“农家养咾羊,多打三个月哩粮”“羊发情摆尾,驴发情撇嘴”,以上描述了在养羊过程中的放牧方式和注意事项。此外还有其他牲畜的养殖,如牛、驴、猪、鸡、鸭、兔等,“驴选公种:两石四斗八升”“养牛种田,养猪肥田,养鸡养兔不缺零钱”“养猪不防疫,等于白费力”“养兔儿养羊,不怕饥荒”“鸡孵鸡,二十一;
    鸭孵鸭,二十八”等等。

    物质生活民俗是饮食、居住、建筑、服饰、器用等习俗的总括,其中尤以“饮食”为主。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忻州方言俗语中,蕴含着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与饮食习惯。

    如“豆面擦酥饼子”,是指将绿豆或小豆面粉和好后,擀成薄片,撒上酥面,卷成棒状后压成饼形,并用小木槌将中间压薄,放入火炉中烤熟。“豆面擦酥饼子”色泽金黄,酥而不脆,甜而不腻,是忻州定襄等地特色小吃之一。“粗罗儿细罗糕”,是指在制作用穄子面烙成的一种圆形薄饼时,通过粗细罗筛子漏孔的大小来作区分,体现了严密的制作工序。“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豆面饿断腰”“黄花梁上哩儿夹糕——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指忻州特有的莜面、油糕等食物。“紧火捞饭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是指小米干饭要用急火煮,小米稀饭要用慢火煮,同时,还侧面反映了忻州当地人多以小米为主食。“吃上萝卜菜,啥病也不害”,是指萝卜菜的营养价值极高,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经常吃萝卜有利于身体健康,百利而无一害。“小暑吃麦麦,大暑吃角角”“三月二十八,荷花柳芽菜疙瘩”,是特定节气中特定的饮食习俗。在忻州地区婚姻仪式过程中,常吃“子孙馍馍”“碰门扁食”,以取吉祥之意。“子孙馍馍”是指迎娶新娘时新郎父母送给新郎、伴郎、娶亲人和送嫁人的馍馍,每人两个,以祈求新婚夫妇生儿育女;
    “碰门扁食”,是指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新郎到岳父家吃的饺子。在丧礼中,忻州人还用发酵的小麦面粉做成马蹄形的祭品,来祭祀先人,这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产物。

    此外,民众常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饮食”来说明道理,体现了忻州劳动人民独有的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如“吃的是面和米,讲的是情和理”“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等等。

    人生仪礼是指人一生在经历“诞生”“成人”“婚礼”“丧礼”等重要环节时举行的仪式活动。人生仪礼是民众对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的认知,体现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忻州地区人生仪礼民俗中的方言俗语以“婚礼”“丧礼”居多,很多婚丧习俗已然不存,但反映这些习俗的方言俗语仍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透过这些方言俗语,可以管窥当地已经消失的人生仪礼民俗。

    我国汉民族地区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花样迭出,但均不出“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忻州很多地区常常以“六礼告成”来指从提亲到举行婚礼的全过程。

    在择偶方面,流传有“娶媳妇儿要娶戳戳子,种地要种泊泊子”的俗语,其中“戳戳子”是指身体粗壮的人,“泊泊子”是指灌溉便利的田地。旧时忻州人认为,身体粗壮的妇女能给一家人带来福气。类似还有“花配花,柳配柳,烂簸箕配笤帚”“结婚在于相配,不在排场洋气”等。

    在婚礼过程中也有很多仪式。如在迎娶新娘时往返不能走同一条道路,否则会被认为新人婚姻不稳固,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不走重路”;
    迎回新娘,男方家的妇女要点燃院门两边的谷秆,并滴上食油,以示兴旺,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点草火把子”;
    新郎新娘拜堂仪式结束后,即进入公婆居室,脚踩着放有油糕的瓷盔上炕坐一会儿,其中“糕”谐音“高”,寓意步步登高、生活美满,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登高瓷盔”;
    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娘要抓些粮食扔到搭棚时挖下的坑里,随后新郎用铁锹将其填满土,以示一生家道盈满,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填粪泊(粪池)子”;
    在婚礼的第二天早上,新郎与新娘跪拜祖宗牌位的习俗称为“拜云”,当地称祖宗牌位为“云”。

    中国自古便很重视丧葬制度,很早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制度,丧葬制度的形成是古人对“灵魂不灭”的幻想,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体现。忻州地区丧葬仪式甚为繁琐,主要包括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殓、下葬等环节。近现代受“殡葬改革”“厚养薄葬”等观念的影响,忻州地区移风易俗,推动了殡葬制度的改革,仅在方言俗语中才能看到旧时忻州地区丧葬仪式的“影子”。如将刚断气的亡者抬出屋子时要打掉门楣上贴的白纸,意即死者灵魂正式离家,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打过门纸”;
    在入殓前,在棺材内铺垫上干草、柴灰等,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打垫材”;
    入殓时死者要铺儿子的褥子、要盖女儿的被子,当地人将其称为“铺儿盖女”,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
    若遇到夏天气温较高,蚊蝇多,尸体入殓前需盖纱罩,以避蚊蝇,当地人称这一纱罩为“伏面罩儿”;
    出殡前在山坡上挖放棺材的洞,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打穿胎子”;
    出殡时扔在灵柩前为死者买路的纸钱,当地人称其为“买道钱”;
    送葬后儿媳和女儿站在灵棚前,面对院门咬三口馍馍,并吐出来把它扔到灵棚上,意即后代将年年粮食满仓,越来越富有,当地人称这一习俗为“打满口”;
    等等。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抽象形式,它通过与方言俗语的结合才形成了具体的存在样态。方言俗语的口头传承也是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方言作为在特定区域内通行的语言,承载着方言区域内特有的地方文化。方言俗语结构固定,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地方性特色显著,符合民众生活逻辑,至今仍在民众中间口耳相传,并且在口头传承中获得了广泛的民俗认同。综观忻州方言俗语,内容丰富,发挥着传递地方知识与化育世风的功能,是民众价值观念的载体,反映了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忻州劳动人民辛勤创造、艰苦奋斗的历程。

    忻州地区还流传有较多的说理类俗语,体现了忻州劳动人民的人生哲学。如“一个槽子上栓不住两个叫驴”,是指两个性格相似或脾性相仿的人很难相处融洽;
    “人有上中下,货有三等价”,是指人分三六九等,类似于货物商品价格同样也有贵贱之分,寓意人在日常交际中要学会辨别好坏;
    “前人开路后人行”,是指前辈作为先行者为后人勇开先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稀松儿扯蛋”,是指父亲如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自己的儿子必定是好汉,若父亲懒散、好吃懒做,则儿子也成不了大器,体现了家风的重要性和家长的榜样作用。

    “古人多取里巷之歌谣者,以其有关于世教也。”[9]方言俗语是民众自身生活经验的总结,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化育世风的教化功能。民众往往借用方言俗语“寓教于文”[10],以其所含道理深入浅出地表情达意,达到劝诫的目的。如“一人不贪二意”“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两面对照,其心自见”,这三句俗语告诫我们做人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与人交往要真心换真心,切勿虚情假意。“人无志气刀无钢”,是指人要有骨气、有志气,做事要有原则,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忘了本。“人在世上行,一步两脚印”“空花不结果,空话不成事”“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几句俗语则强调做事应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见人不施礼,多走二十里”,是指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适当的礼数会事半功倍。

    总之,方言俗语是地方民众话语表达的方式之一,是记录特定地域民众所特有的民俗活动、民众智慧的文化载体,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具有地方性与时代性。民众在生活实践中,一步步创造、发展、完善,进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忻州方言俗语系统,承载了无数民众的经验和智慧,化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很多民间习俗已然退出历史舞台,但透过留存的方言俗语可见一斑,使方言俗语的价值得以彰显。

    猜你喜欢 忻州俗语习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山西忻州兴旺庄村:蔬菜大棚变“聚宝盆”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开启太忻动车组列车“公交化”时代科学导报(2022年42期)2022-07-13山西忻州定襄:“双薯”俏 百姓笑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客家俗语巧诵读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6-13俗语图文对对碰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7年8期)2017-08-22数字俗语阅读(中年级)(2017年2期)2017-03-07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ystem Theory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5期)2014-08-12

    推荐访问:忻州 视域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