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书法美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7 11:15:03 点击:

    ⊙ 聂信

    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后,一则“美术与书法将合并为一级学科”的新闻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这一方面标志着自2012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书法作为“美术学”的二级学科以来,各方为书法学争“名分”、升“辈分”的艰难历程即将画上圆满句号,另一方面也说明,书法学学科建设在完成“顶层设计”后,将会更加注重专业内各领域的精雕细琢。如何将书法学做优、做精、做强,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本文以书法专业的必修课程“书法美学”为例,对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作简要分析。

    作为书法学的基本分支学科,书法美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要求从教者具备包括艺术学、哲学、文学、史学等学科在内的广博知识,在每一方面都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并能做到融会贯通。首先,从名称来看,“书法美学”是“书法”与“美学”的结合,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书法、研究书法。因此,从教者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书法”的知识与“美学”的知识。其中,“书法”的知识又有狭、广之分。从狭义的一面来看,书法的专业知识可笼统地概括为书法史与书法理论。学习书法史,了解字体的演变,深谙风格的变迁,是每一位书法教育工作者都须具备的能力;
    研究书法理论,揣摩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思忖风格变迁的深层原因,则是推进理解从具象走向抽象、从表层深入里层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问题意识、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一环。从广义的一面来看,对书法知识的掌握又不应仅局限于书法,而应扩大到整个艺术领域。教师应遵循“大艺术观”的理念[1],将书法学放在艺术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领域加以审视,对中外艺术史论、文学史论都有所了解,思考各人文学科理论与书法理论的相通之处,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书法美的本质、精神与表现形态,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做出理论前瞻。

    其次,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从全局的角度对美学所属一级学科——哲学有所钻研。教师一方面应认真学习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哲学,了解各流派思想对中国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要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了然于心,把握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西方哲学抽象深邃,要搭建这样一个知识框架绝非易事,这就要求书法美学教师既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此外,书法美学教师还要认清自己的“双重身份”:除了承担教学工作,还应是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推动者。理论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不断深入的保障。教师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尤其是从事教育方面的研究,相比他人更有优势,工作经验的加持会使研究更具信服力。理论作为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晶,既有其稳定的一面,也有不断发展的一面。书法美学教师在学习前人之余,还要关注当代、放眼未来,对艺术学、文艺学、哲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只有不死守固有知识,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换代”,才能保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确保所作之研究对当下确有意义。

    目前,高校书法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型、理论型与“双师”型。一般来说,技术型教师长于创作,平日喜好临池,关注展览,主要承担实践课程;
    理论型教师专注学术,长于读文献、开脑洞、写文章,问题意识较强,但往往忽视技法的练习;
    “双师型”则是两者的结合,既能读书做文章,也能提笔写与画。

    毫无疑问,高校书法教育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但这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最少。高校书法美学教师多为艺术学或美学专业的硕、博士出身,偏重理论而不重实践的倾向较为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二:或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兼顾两者,或有明显偏好而不愿兼顾两者。笔者的一位老师曾将读书、练字双管齐下称为“挑着两副担子走路”。单肩挑担行走,多数人能轻松做到,但双肩各挑一担就没那么容易了。理论与实践好比两副重担,里面都装着从事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法宝。人岂有不爱宝物之理,奈何双挑辛劳,难以为继,只好卸下一担,轻装上阵,以求“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一定要取舍,标准是什么?答案是偏好。有人喜欢写字,有人喜欢读书。喜欢写字者天天练字,越写越好,越好越写,如此良性循环,成效明显。然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用来写字的时间多,用来读书、思考、做研究的时间就少;
    付出少便不见成效,不见成效便无动力,无动力便无兴趣,思之再三,觉得弃了比较好。反之亦如此。

    不难看出,在以上两种原因引发的心理活动中,功利主义思维都占了上风。人往往会以自我实现为借口,选择自认能较为轻松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但在笔者看来,即便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上选择也未必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顶多是让人“较为轻松”罢了。从长远来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书法美学教师自身发展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过程中,对技法的理解、对作品的感受、对不同风格美感差异的辨别都能更加具体、更加深入,这种理解反过来又将滋养理论研究,使理论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罗列的教条。理论研究原本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若教师或研究者自身都不重视实践,那所谈之理论有何说服力?故而,从事书法美学教育者,以理论、实践二者兼顾为佳。

    一位合格的书法美学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优秀的书法作品必定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气韵生动、趣味横生的线条与不落俗套、布局合理的章法是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创作者在技术层面达到的高度;
    书写内容是雅是俗、是拘束是洒脱,则显示了创作者的知识深度与品位涵养。作为一名书法美学教师,课堂上不能一味空讲理论,结合作品分析问题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形式的把握或许有规律可循,作品的内容却往往各不相同。即便如此,它们也大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多为文学史上的名作、史书中的名篇,或是颇具可读性的诗文。教师若想准确且深入地分析一幅作品,文本内容往往是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提升文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经典作品。或有人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学作品如恒河沙数,如何择取?笔者认为,《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戏曲,明清小说与小品,民国散文现代诗,举凡值得在文学史中费些笔墨、占据一章半节或几个段落的,都有入选美学教师书单的资格。若觉数量太多不知如何下手,又想在教学中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则不妨从自身专业着眼,将古往今来经典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读完、吃透、背过。如此,就算没有八斗之才,也足以保障教学之需,不至于在分析作品时千篇一律地说些中锋侧锋、墨淡墨浓,而对书家希望依托文字传达的情感与营造的审美意象避而不谈。

    当然,人文素养并不能与文学修养画等号,前者的范围更加广泛。以上所谈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文学素养,或多或少都有“实用”的意味,它们是开展教学所必需的工具性知识,决定了教师能否把讲台站稳,以及能否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追求工具性知识,总摆脱不掉功利的心态和实用的目的,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这样一类知识:它多半不是书本上的(尤其不能从严肃的教科书中获得),也不是作品中的,而是对历史、地理、宗教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社会、生活和生命的观察与思考。这类知识,我们称之为“常识”。获取常识性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媒介,也可以通过工作、旅行等生活经历。积累常识性知识要放下功利的目的,因为它既不能直接拿来考试做题,也不能保证教学和研究中一定用得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有无用之嫌。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轻松愉快、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习得的知识,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三观”又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工作与生活、自我与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他人完成自我实现。

    当今社会似乎更乐于颂扬无私的利他精神,但也应该看到,对他人的成就往往建立在自我成就的基础之上。或者说,只有最大程度地完成自我实现,才能更好地成就他人、奉献社会。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高校书法美学教师既要在知识领域付出艰辛且持久的努力,也要关注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健康。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教育在经济支持、科技助力下蓬勃发展,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大批涌现,学历与学术“内卷”有愈演愈烈之势。十年前硕士入职公办高校尚属常态,而今最低要求已是博士(偏远地区除外),“985”“211”“双一流”院校对教师的学历与科研能力要求更高。应该说,“内卷”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大学教师的门槛更高了,有志从事高等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学历。入职后,“非升即走”的压力也让人不敢懈怠,但“内卷”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应被忽视。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问题数次登上“热搜榜”,愈发引人关注。

    如何对抗“内卷”下的压力,更好地完成自我实现?笔者认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是自我实现的根本保障。每一个投身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对这一行业有正确的认识。其一,这不是个能让人发财的行业,选择这一职业最好是基于对学术和教育的热爱;
    其二,教学科研皆有难度,畏难逃避无益于事,正确的做法是不断提升能力,以此应对万变。此外,还应做到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不急躁、不躐等、不冒进。自我实现之旅如同漫长的跋涉,决定人能否到达终点的并不是前进的速度,而是方向正确与否。只要坚持不懈地走在对的路上,到达终点就只是时间问题,反之不过徒劳而已。

    高校教师对他人(学生)的成就,往往不是体现在某一具体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中,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共处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数以百计虽已成年但阅历尚浅、心理亦不成熟的学生,除了课上发表的言论、讲授的知识外,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取舍选择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三观正确、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承担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责任,还要在性格、品格、人格修养方面下持久的功夫,在思想道德与大是大非问题上为学生树立榜样。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社会循环有赖于精神的传承,走出校门后的他们也将肩负“尽己之性”与“尽人之性”的责任。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书法美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当然,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看待任何问题都要透过变化发展的视角。随着书法学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书法美学研究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会提出更高的标准、更具体的要求。但无论标准如何变化、要求如何细化,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正确的价值导向都应在书法美学教师的能力清单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刘宗超:“大艺术观”与当代书学研究[J].中国书法,2017(24):21.

    猜你喜欢 美学书法理论 书法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书法欣赏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书法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书法欣赏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推荐访问:美学 应具备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