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7 10:35:03 点击:

    齐芳珠 周月月 李巧灵 王明辉

    (河南大学心理学院, 开封 475004)

    合作是解决社会困境、 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Nowak 和Highfield(2011)指出,作为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以外的第三条进化路径, 合作才是人类未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合作与否是产生于人际互动中的决策行为, 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会影响到合作行为。相似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在人际互动当中扮演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相似与不相似是一种相对有效和稳定的界定自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张葳 等, 2014)。

    根据状态,相似性可分为静态相似性和动态相似性, 静态相似性多指与生俱来或不易改变的特征的相似性, 如气质、 价值观等;

    而动态相似性指个体容易受环境或后天影响而改变的特征的相似性,如能力、经历等。

    前人研究表明,众多静态相似特征,包括知觉相似、相貌相似、态度相似、 性格相似、 价值观相似等能够促进亲社会性,如促进经济、政治、企业组织中的合作,提升帮助和信任等(Han, 2009;

    Ilse et al., 2011;

    Thomas,Axel, 2012;

    Van Vugt & Hart, 2003)。

    而动态相似性易被环境改变, 在现实中具有更多可塑性,因此, 研究动态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将更有利于实践中的组织管理与社会管理。已有研究发现,相似的饮食经历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感(Woolley & Fishbach, 2017);
    同样的疼痛经历能促进成员间的社会联结(Bastian et al., 2014);
    无论是日常经历还是自我定义的经历, 经历相似性都能促进亲社会意愿和亲社会行为(Whitehouse et al., 2017)。汪祚军等人(2020)的研究发现,共同经历社会排斥的个体会增加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资, 而单独经历社会排斥的个体则不会增加合作行为。这些研究表明,博弈对象间经历的相似程度可能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本研究提出假设1:经历相似性程度越高,个体的合作行为越多。

    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较为重要的经历大多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大量研究考察了经历性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发现经历性质对于合作行为具有复杂的影响。较多证据表明,积极的经历有利于引发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公共电话亭中发现硬币的人,后续会对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帮助行为 (Isen & Levin,1972);
    当服务员在提供账单的同时附赠糖果,人们会支付更多小费(Strohmetz et al., 2002)。

    关于负性经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尚无定论。一些证据表明, 暴力等负性经历常常威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比如增加攻击行为、 增加犯罪行为(Vollhardt, 2009)。

    另有一些证据表明,负性经历也具有促进亲社会与合作行为的作用,如丧亲(McMillen &Fisher, 1998)、人际暴力(Shakespeare & Copping,2006)、慢性疾病(Seagle et al., 2002)、恐怖袭击(Wayment, 2004) 与 战 争 (Macksoud & Aber,1996)可以引发助人意愿、利他行为、捐赠行为、志愿服务等亲社会意愿与行为。

    因此,可以推断,不同性质的经历对合作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本研究提出假设2:
    不同经历性质条件下个体的合作水平有显著差异。

    此外, 共情可能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哲学家、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家共同认为, 相似经历性与共情的产生存在紧密关系(Hume, 1957;

    Snow, 2000;

    Eklund et al., 2009;
    Sara et al., 2010)。哲学家休谟认为,由于人们有相似的经历,当他们想象自己处于另一个人的处境时,能够替代性地体验到他人的感受(Hume, 1957)。心理学家发现,当观察、阅读到陌生他人处于困境或需要帮助的情况时, 过往经历相似者比不相似者会报告更多共情关注、共情想象等情感共情成分(Eklund et al., 2009;

    Sara et al., 2010)。

    这一现象可以用感知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来解释,即人们对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的共情感受与他们感知到的自我-他人相似程度相关, 人们在某些属性上的感知相似性会促进对陌生他人共情(Davis, 1994)。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可以推断, 与陌生他人相似的经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对他人的情感共情。

    移情-利他假说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阐释了共情反应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该假说认为当个体感知到他人处于困境、需要帮助时,会产生指向他人的情绪反应,包括同情、怜悯等,这类情绪反应叫做共情关注(empathy concern),而共情关注会带来以促进他人福利、 减轻他人痛苦作为终极目标的利他动机。

    情绪反应越强,利他动机也越强,从而激发更强的亲社会行为(Batson et al., 2015)。

    移情-利他假说得到了实证研究的佐证, 证据表明共情对宽恕行为、 经济博弈中的合作行为具有促进作用(Batson & Ahmad, 2001;

    Rumble et al., 2010;
    Xu et al., 2012)。

    本研究提出假设3:共情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本研究拟探究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如何影响合作行为, 揭示合作规律与机制, 以期促进合作行为。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 拟探讨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对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实验外部效度,实验2 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实验范式,继续检验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同时,实验2 拟探讨合作行为的发生机制,引入共情变量以考察经历相似性能否通过共情的中介效应促进合作行为。

    2.1 方法

    2.1.1 被试

    本实验选取77 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5 名被试因不理解博弈规则被删除数据,故有效被试数为72人(男性13 人),平均年龄为21.64 岁(SD=2.65)。

    2.1.2 实验设计

    采用2(经历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经历性质:快乐/悲伤/中性)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经历相似性为被试内变量,经历性质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合作行为水平, 以无反馈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资额为因变量指标。

    2.1.3 实验材料

    经历相似性操纵。

    采用回忆书写任务操纵经历相似性,经历相似与不相似被试需“想象与一名不认识但有与所回忆的事件非常相似经历/非常不相似经历”的陌生人小周/小张互动(Whitehouse et al.,2017)。

    通过题目“在想象任务中,你认为小周/小张的经历与你所回忆事件的相似程度如何? (1 表示一点也不相似,7 表示非常相似)” 来检验经历相似性的操纵效果, 将评分5 分及以上的被试分为经历相似组。

    经历性质操纵。通过回忆书写任务,要求被试写下 “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你感到快乐/悲伤/平淡的事”,不少于100 字,以诱发被试对不同性质的过往经历的感知(王鹏, 刘永芳, 2009)。

    合作范式为2 人无反馈的公共物品博弈(PGG)(其中一人为想象的虚拟被试)。

    被试的个人账户首先收到10 个初始代币,然后决定贡献多少代币(0~10 个)到公共账户,公共账户收到的所有投资翻1.5倍后平均返还双方, 原个人账户剩余代币与公共账户返还代币总和即为被试收益。

    3 道自检题目,即“当你放入公共池中0/10/10 个代币,对方放入10/0/10 个代币,你总共获得多少代币? ”用于检验被试是否理解博弈规则。

    2.1.4 实验流程

    采用E-Prime 编程, 使用电脑呈现指导语并收集因变量指标。首先,快乐/悲伤/中性经历组被试分别回忆并写下快乐/悲伤/中性事件, 完成经历性质操纵。接下来,被试需想象与经历相似和经历不相似的他人互动。

    一半被试先按照指导语想象与经历相似的小周互动,评价经历相似性,并与之进行5 轮无反馈的公共物品博弈;
    然后,再按照指导语想象与经历不相似的小张互动,评价经历相似性,并与之进行5 轮无反馈的公共物品博弈。

    另一半被试采用相反顺序,依次与经历不相似的小张、经历相似的小周互动。

    实验结束后,发放被试费以示感谢。

    2.2 结果

    对相似组(经历相似性评分≥5 分)和不相似组(经历相似性评分<5 分) 的经历相似程度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相似组被试感受到的经历相似程度显著高于不相似组,t (70)=24.69,p<0.001,经历相似性的操纵有效。

    以被试在五轮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资平均数为因变量,进行2(经历相似性:相似/不相似)× 3(经历性质:快乐/悲伤/中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图1):经历相似性的主效应显著,F(5,138)=20.02,p=0.001,η2p=0.13,相似组(M=6.26,SD=2.17)的合作水平显著高于不相似组(M=4.50,SD=2.33);
    经历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5,138)=3.67,p=0.028,η2p=0.05,悲伤组的合作水平(M=5.75,SD=2.46)显著高于快乐组 (M=4.57,SD=2.02,p=0.027), 悲伤组与中性组(M=5.42,SD=2.64,p=1.000)、 快乐组与中性组 (p=0.209)的合作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
    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5,138)=0.34,p=0.716,η2p=0.00。

    图1 不同经历相似性和经历性质条件下合作行为的水平(实验1)

    2.3 讨论

    实验1 的结果表明, 个体面对经历相似他人时, 合作水平显著高于面对经历不相似他人,而且,无论回忆何种性质的经历,相似组的合作水平稳定高于不相似组,支持了假设1;
    个体在回忆不同性质经历的状态下,合作水平有显著差异,支持了假设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通过阅读他人讯息、信件等即时通讯方式进行互动, 并通过此类方式获得自我-他人经历相似性的信息。

    为了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以及验证实验1 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2 在实验1 的基础上, 采用阅读他人信件的范式诱发经历相似性,探讨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对合作的影响,并探讨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3.1 方法

    3.1.1 被试

    本实验招募122 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6 人不理解博弈规则剔除数据,5 人参加过相关实验剔除数据,1 人数据不完整剔除数据, 故有效被试数111人(男性30 人),平均年龄为21.56 岁(SD=2.66)。

    3.1.2 实验设计

    采用2(经历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经历性质:快乐/悲伤/中性)完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因变量为合作行为水平,以无反馈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资额为因变量指标。

    3.1.3 实验材料

    经历相似性操纵与经历性质操纵。

    告知被试需要完成一个材料评定任务, 不同房间的被试分别担任读者与作者的角色进行线上互动。告诉被试,根据报名顺序,其角色为读者,任务为阅读隔壁房间被试发出的线上信件并进行评价。根据被试对题目“你的自身经历与邮件中描述的经历相似程度如何? (1 表示一点也不相似,7 表示非常相似)” 的评分对经历相似性进行分组, 将评分5 分及以上的被试分为相似组,将评分5 分以下的被试分为不相似组。

    快乐/悲伤/中性组分别阅读他人书写的快乐/悲伤/中性经历的信件, 被试收到的信件内容为事先经过评定的实验材料(Eklund et al., 2009)。

    共情测量。

    采用Batson 和Moran(1999)的共情形容词量表测量特定情境中被试对情境故事角色暂时的、 感同身受的共情反应。

    被试需对六个形容词“感到同情的、温暖的、怜悯的、心肠软的、温柔的、感动的”进行Likert 7 点评分,1 分表示“一点也不”,7分表示“极度”。

    合作范式为无反馈的公共物品博弈, 规则同实验1。

    3.1.4 实验流程

    采用E-Prime 编程, 使用电脑呈现指导语并收集因变量指标。首先,给被试分配一个提前注册好的电子邮箱及其密码, 快乐/悲伤/中性组被试登陆电子邮箱并分别阅读他人书写有快乐/悲伤/中性经历的邮件, 并评价信件中的经历与自身经历的相似程度。然后填写共情量表。

    接下来,告知被试需与隔壁房间被试共同完成公共物品博弈。

    为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并减少轮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告诉被试,实验结束后会随机抽取其中一轮, 以该轮博弈中被试获得的代币数量为依据确定实验报酬(1 代币=1 元)。

    实际上, 被试总共与虚拟被试进行五轮投资博弈,然而,为防止最后一轮投资出现冒险效应,并未提前告诉被试具体投资次数。博弈结束后,了解被试是否知晓实验目的并发放被试费以示感谢。

    3.2 结果

    对相似组(经历相似性评分≥5 分)和不相似组(经历相似性评分<5 分) 的经历相似程度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相似组被试感受到的经历相似程度显著高于不相似组被试,t(109)=17.10,p<0.001,经历相似性的操纵有效。

    以被试在五轮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资平均数为因变量指标,进行2(经历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经历性质:快乐/悲伤/中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图2):经历相似性的主效应显著,F(5,105)=6.62,p=0.012,η2p=0.06,相似组(M=7.57,SD=2.02)的合作水平显著高于不相似组(M=6.52,SD=02.07);
    经历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 (5,105)=4.95,p=0.009,η2p=0.09,悲伤组的合作水平(M=6.24,SD=2.24)显著低于中性组(M=7.74,SD=1.86,p=0.002),边缘显著低于快乐组(M=7.12,SD=1.99,p=0.056),快乐组与中性组的合作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174);
    经历相似性与经历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5,105)=1.76,p=0.177,η2p=0.03。

    图2 不同经历相似性和经历性质条件下合作行为的水平(实验2)

    为了检验共情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采用Process 插件(Hayes,2013),以经历相似性为自变量,共情为中介变量,合作行为为因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方杰等(2014) 的建议,采用非参数bootstrapping 方法(n=5000), 并使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ping 法计算95%的置信区间,结果如图3 所示。共情并没有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间接效应=-0.04,SE=0.04,p=0.258,95%CI[-0.15,-0.01])。

    图3 共情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3.3 讨论

    实验2 的结果表明,公共物品博弈中,当个体与经历相似他人博弈时比个体与经历不相似他人博弈时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水平,而且,无论被试所阅读他人经历的性质如何, 相似组的合作水平都稳定地高于不相似组,支持了假设1;
    个体在阅读他人不同性质的经历时,合作水平有所差异,支持了假设2。

    然而,虽然经历相似性显著预测了共情,但共情未能显著预测合作行为, 共情并没有中介经历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支持假设3。

    本研究采用公共物品博弈探讨经历相似性和经历性质对合作的影响。

    实验1 和实验2 均验证了假设1,即高经历相似性能够促进合作行为。

    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关于相似性与亲社会性的部分研究发现,相似程度越高,亲社会程度越高(Woolley &Fishbach, 2017;

    Bastian et al., 2014;

    Whitehouse et al., 2017)。

    本研究明确了在公共物品博弈这一社会困境中, 提高经历相似性能够从行为层面提高人们的合作水平。从合作的进化观点出发,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繁衍和生存, 更愿意选择与自身在某些属性上相似的个体进行合作。依据亲缘利他理论,随着基因关联性的增加, 人们会增加利他主义行为的意愿。本研究结果表明,能够促进合作行为的相似性不仅局限于基因层面, 从后天层面如个人经历当中感知到的相似性线索也能够成为提高人们合作行为的因素。

    本研究还探讨了经历性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实验1 发现回忆自身悲伤经历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水平, 而实验2 发现阅读他人悲伤经历的个体表现出更低的合作水平。

    这种差异可能由经历操纵范式不同所造成。

    情感认知模型表明 (affect-tocognition model), 个人痛苦会导致与他人的认知脱离(Israelashvili et al., 2020)。实验1 中被试回忆并书写自己的悲伤经历,能够诱发更强的个人痛苦,进行合作决策时较少采用他人导向, 即通过识别他人状态进行决策,而更倾向采用个人导向,即合作启发式进行,表现更多的合作行为。

    此外,根据情境改变假设(change circumstances hypothesis),处于悲伤状态下人们会更愿意做出牺牲或者损失来改变自己的负性情境(Lerner et al., 2004)。这与前人关于负性经历与合作关系的研究一致。前人研究表明,悲伤情绪相比中性情绪会引发更强的自我牺牲意愿(Lerner et al., 2004);

    共同的悲伤经历会比共同的快乐经历更能激发自我牺牲的亲社会行为和极端合作行为(Whitehouse et al., 2017)。实验2 中被试阅读他人悲伤经历并评价与自己经历的相似性, 卷入度较小, 个体会根据他人当下的心理状态推测和预期他人的行为(Premack & Woodruff, 1978),人们倾向于判断处于悲伤情景中的他人处于一种不倾向于合作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中, 从而更倾向于选择不与其合作。

    本研究未发现共情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具体来说,本研究发现经历相似性显著预测了共情水平,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当目睹他人处于困境时, 有相似过往经历者比没有相似过往经历者会报告更多共情 (Batson et al.,1996);

    当被试经历了与他人相似的生活经历时,也会表达更强的共情关注与对他人处境的理解(Sara et al., 2010);
    O’Brien 与Ellsworth(2012)也发现,人们只能对具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他人产生躯体感觉投射, 而无法对具有不相似生活经历的他人产生躯体感觉投射。然而,本研究中共情水平并未显著预测合作行为。

    这似乎与前人研究中共情激发亲社会行为、 合作和利他主义的观点并不一致 (Chopik et al., 2017;

    Jolliffe & Farrington, 2006)。

    近期研究表明, 心理学家们逐渐认同共情的双成分结构模型——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 而不认为共情是单一结构(Lamm et al., 2007;

    Maurage et al., 2011)。情感共情指觉察和体验他人情感状态并对他人感到关切的能力;

    而认知共情指从他人视角理解情况并预测他人信念、 期待和想法等心理状态的观点采择能力(Maurage et al., 2011)。

    本研究采用Batson 和Moran(1999)的共情问卷测量共情,从问卷条目的具体内容来看,该问卷侧重测量情感共情,而不涉及认知共情。因此,严格地讲,本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共情并没有中介经历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实际上, 本研究所使用的社会困境博弈不同于慈善捐赠、志愿行为和帮助行为等。

    这些情景中个体的行为结果主要是由行为实施者单方面主导,而社会困境中个体的行为结果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决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人的观点采择或许对个体的决定至关重要。研究者指出,若要发生由共情驱动的慷慨,仅仅感知到他人处于困境或需要帮助的处境中是不够的, 还要能够从他人的视角想象他人的处境 (Krebs, 1975;
    Rumble et al., 2010)。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认知共情的角度探讨经历相似性促进合作行为的中介路径。

    以往研究多从相貌、种族、收入、社会地位等静态相似性的角度讨论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而本研究从动态的、可变的经历相似性切入,证实了经历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丰富了合作诱因及机制的理论。

    相对于相貌、态度、价值观等相对不易改变的因素,个人经历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从提高经历相似性的角度思考如何增进人们的合作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有利于组织管理与社会治理。本研究未能验证共情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可能由于受限于共情测量工具,只测量了共情的情感成分而没有测量共情的认知成分,因此,没有发现情感共情的中介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共情也不能中介经历相似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实际上, 社会困境中的合作决策比一般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行为)更需要个体对他人的认知推断,调用更多认知资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共情在合作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经历相似性影响公共物品博弈中人们的合作行为, 相较于不相似经历, 相似经历能够增加合作行为。经历性质同样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不同性质条件下个体的合作水平并不相同。

    共情没有在经历相似性与合作行为之间产生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相似性共情性质 弱CM环的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3期)2022-07-11共情疲劳家庭医药(2022年5期)2022-05-18彰显平移性质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2022年4期)2022-05-11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现代英语(2021年18期)2021-11-22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21年5期)2021-07-21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21年6期)2021-05-23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心理与健康(2020年4期)2020-04-19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雪莲(2017年2期)2017-05-12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1期)2017-04-08

    推荐访问:经历 相似性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