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由“舍今取古”现象看华语词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16 23:05:02 点击:

    刁晏斌

    华语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丰富多样,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是,有不少古今对应的同义词,在具体的使用中经常会出现放弃现代词(下文称为“今词”)而使用同义的古语词(下文称为“古词”)现象,我们称之为“舍今取古”。[1]该现象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借此不仅能观察华语及其使用的特点,还能由此审视当下一些华语工具书的收词及释义等,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而此类问题既涉及华语词典释义的准确性及适用性,也涉及它的编纂理念以及技术处理等。这种观察华语工具书得失的独特视角,是以往其他研究所不具备的。

    本文立足于马来西亚华语,首先对其舍今取古现象的一般情况和表现进行考察分析,然后由此切入目前收词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华语》),考察其释义以及收词立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及 建议。

    华语和普通话中有很多共同的常用词,然而在华语中,除了使用这些常用词外,有时还会使用它们的同义古词,而这些古词在普通话的现实使用中往往受限,[2]由此就形成了二者之间用词上的明显差异。

    我们来看以下一组用例:

    (1) 到日前为止,育才基金已支付超过2200万令吉予各项目。(2016-07-25)[3]

    (2) 米塔布与当局达成和解协议,会支付逾10亿美元以换取自由。(2017-11-29)

    例(1)、例(2)显示,华语在表示“高于”的意思时,既可以选择今词“超过”,也可以使用古词“逾”。就前例而言,是“舍古取今”;
    而就后例来说,则是“舍今取古”,即本文所讨论的现象。华语中,“逾”的使用频率很高,甚至高于“超过”。[4]前者的用例 又如:

    (3) 经营逾半世纪久的老字号“华强”茶室,或面对业主收回产业需迁移。(2016-08-01)

    (4) 他建设的建川博物馆已经成为内地目前最大民营博物馆……参观人次逾千万。(2017-08-29)

    普通话中,这样的“逾”以前很少用,近年来虽然大幅增加,但是其使用频率还是比华语低很多。[5]

    “逾”之外,以下几例中的动词也都取古词形式(我们在句末标注其所对应的 今词):

    (5) 州政府原则上同意延长租赁期,但关键在是由州政府直接出租予港务局,或通过槟州首长机构负责租赁事宜。(2018-09-06)——给

    (6) 起初,李男家人对李男失踪的说法不一,有说外出打工,有说已安家至别处,还有称失踪。(2018-06-22)——到

    (7) 至于被砍断的右手拇指,因错过黄金时间而无法接驳,令他无法工作。(2019-08-08)——使

    以下再举一组近指代词的用例:

    (8) 此一科学奖项注重参赛课题的原创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还考虑参加者的领导能力和课外兴趣等等。(2017-12-06)

    (9) 是项欢乐行将在是日上午7时,在北海大草场出发。(2018-03-21)

    (10) 他说,他除了会携带环保袋购物,也会再循环使用包装食物的塑料袋,而大多的该些塑料袋都会用来作为垃圾袋之用途。(2019-09-10)

    按,以上三例中的“此”“是”和“该”,是与今词“这”相对应的古词,而普通话中这样的组合形式基本不用。

    在副词的使用中,舍今取古现象比较普遍,也比较突出,以下我们就以此为例,集中讨论三个副词。

    第一个是范围副词“皆”。

    华语与普通话中,范围副词“都”很常用,此外华语中比较常用的还有与“都”同义的“皆”,后者的用例如:

    (11) 只要是公正党党员,皆可以在党选中提名竞逐任何职位。(2018-07-20)

    因为“都”“皆”完全相同,有时甚至还出现了“同义连文”的用例:

    (12) 不少商家受询时都皆称,当时店面早就关闭,也不知道有警员在极乐寺山脚下埋伏。(2016-07-16)

    以下各例在华语中都是极其普通而又普遍的:

    (13) 瑜伽表示,诺维达与他皆来自印尼,目前两人已定居于槟城约1年。(2019-11-18)(14) 两人皆热爱户外运动,时常热衷于参与各项海内外赛事。(2019-09-13)

    以上是用于肯定句的,而以下则是用于否定句的:

    (15) 事发时现场传出阵阵玻璃被敲破的巨响,商家们皆不敢出来查看。(2017-03-05)

    (16) 但是夫妇俩皆没办法寻找真相,于是向候任务边国会议员李文材及候任迪渣州议员黄诗情求助。(2018-05-29)

    第二个是程度副词“愈”。

    程度副词“愈”与“越”构成了一对古今对应词。《华语》在“愈”字条的释义下,第一个义项就是指明其为副词,重复使用,跟“越……越”相同,而这确实是“愈”比较经常性的用法。例如:

    (17) 有信众相信鞭炮愈多、炸得愈旺,来年的生意便愈兴隆,而待鞭炮放完,有住在商店旁的居民也会扫走鞭炮纸屑,因为鞭炮纸屑象征财富,扫得愈多,该年的财运就愈亨通。(2016-02-23)

    (18) 经常踩脚踏车的定义为每星期平均踏上30英里(约48公里),而踩的里数愈多,对他们的健康愈有帮助。(2017-04-21)

    以上是“愈”分别处于不同分句中的用例,而比这一形式更常见的,是比照“越来越X”的“愈来愈X”,例如:

    (19) 一年前,曾亚敏在跌倒受伤后,健康就愈来愈差和老化。(2016-08-04)

    (20) 杰杰从小“大脑就不是很好”,虽曾接受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2017-09-04)

    据我们所见,还有“愈来愈少、愈来愈多、愈来愈差、愈来愈高、愈来愈浓、愈来愈快、愈来愈白、愈来愈迫切、愈来愈重要、愈来愈棘手”等。

    此外,也有与“越X越Y”相对应的“愈X愈Y”用例,但是不多,例如:

    (21) 自己却不断被媒体影射,令她愈想愈气愤。(2015-10-31)

    (22) 中国支持联合国对朝鲜核试及发射卫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阻止朝鲜在开发核武的道路上愈走愈远。(2016-03-03)

    第三个是范围副词“亦”。

    华语与普通话中,“亦”与“也”构成了古今可替换关系,但是普通话中“亦”的使用受限,因而用例不多,而华语中使用则比较普遍。例如:

    (23) 里查玛里肯亦鼓励稻农加把劲,协助增加稻米生产量。(2016-04-16)

    与上引例(12)中的“都皆”类似,我们也看到了“亦也”共现的用例:

    (24) 台下的游戏柜台亦也挤满人潮,大伙试一试自己的运气。(2016-02-22)

    总体而言,“亦”的用法比较简单,因为“也”大致就是如此,另外其使用与“也”一样不受任何限制。如:

    (25) 原来对方的丈夫10年前已去世,2名子女亦长年在外地工作。(2017-02-23)

    (26) 皇马替补右后卫阿奇拉夫亦是穆斯林,但他不可能在欧冠决赛首发。(2018-09-05)

    (27) 站在前线的记者们亦不是一个轻松活儿,该案件是于周日凌晨时段发生,记者们当时必须即刻前往现场收集资料。(2019-01-23)

    总之,通过以上举例说明,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舍今取古现象在华语中确实比较普遍。这不但是其词汇使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与普通话词汇使用差异的具体表现之一。

    目前,影响最大的华语词典是2016年出版的《全球华语大词典》,而其前身是2010年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以下我们就以前者为对象,考察其中存在的与舍今取古现象有关的问题。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们选择《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5版(2005年出版)为参照对象。[6]我们共选择了18个古词,逐一对比两部词典的释义。以下只列我们所考察的义项,斜杠前是《华语》的释义,斜杠后则是《现汉》第5版的 释义。

    过堂:旧指诉讼当事人在公堂上受审问。/旧时指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问。

    冀:〈书〉希望;
    期望:~盼|~望|希~|期~。/〈 书〉希望;
    希图:希~|~求|~盼|~其成功。

    皆:副词。都;
    都是:~大欢喜|比比~是|啼笑~非|有口~碑|尽人~知|草木~兵|放之四海而~准。/都;
    都是:比比~是|尽人~知|有口~碑|放之四海而~准。

    农夫:旧指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旧指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

    同僚:同在政府部门任职或在同一个政府任职的官员的互称:昔日~。/旧时称同在一个官署任职的官吏。

    亦:〈书〉副词。也;
    也是:~然|人云~云|~步~趋。/〈书〉也(表示同样);
    也是:反之~然|人云~云。

    逾:〈书〉超过、越过:~越|~期|年~花甲|~墙而逃。/超过、越过:~期|~限|~额|年~六十。

    由以上所列释义看,《华语》与《现汉》第5版的一致性相当高:有的完全一致,如“农夫”;
    有的只是对释义字词稍加更换,比如“过堂”把“旧时指”换成“旧指”,把“到”换成“在”;
    有的则对后者的配例略做增减或替换,前者如“甫”减掉了“年甫二十”,后者如“撙节”把“撙节开支”替换为“撙节用度”。但是,由本文第一节所列的事实看,华语与普通话在古词的使用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两部词典的释义是否“兼容”?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关于标“〈书〉”问题。

    仅由以上列举的释义看,标“〈书〉”的条目比较多,以下是两部词典“凡例”中关于“〈书〉”的说明:

    《现汉》第5版: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

    《华语》:释文前标“〈书〉”的,表示这个词语是常见的古汉语词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

    《现汉》第5版因为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所以上述表述是恰当的。至于《华语》的表述,可能就未必恰当了,它大致有以下几点可议之处:

    其一,表意上的问题。首先,“常见的古汉语词”这个语言片断有歧义:一是指古汉语中常见的词,二是指现在常见的古汉语词;
    其次,“常见的古汉语词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也有歧义:一是“常见的/古汉语词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二是“常见的古汉语词/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

    其二,立足点的问题。在已有研究中,人们经常把“华语”与“现代汉语”相对,比如刘华、郭熙(2012)在对海外华语研究进行综述时,就列出“华语和现代汉语对比研究”一项;
    而周清海(2016)指出,“在经过了无数次政治运动之后,现代汉语出现了自己显著的特点。……中国现代汉语和各地的‘华语’‘华文’差距相当明显”。如果按上述说明,那么《华语》中是否标“〈书〉”,应当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依归,而我们认为这也是其基本沿用《现汉》第5版标“〈书〉”的缘由。但是,通过本文上一节梳理的事实可知,华语与普通话对古词的取舍及实际的使用情况并不相同,总体而言差异明显,而对此不加区分,都以《现汉》第5版为依据,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上述差异。

    比如“亦”,两部词典都加标“〈书〉”,华语中除了“反之~然|人云~云”(《现汉》第5版配例)以及“~然|人云~云|~步~趋”(《华语》配例)这样的“古雅”用例外,也经常用于以下这样“平白”的表达中:

    (28) 对不少全职妈妈来说,照顾孩子的生活除了欢笑,亦写满了崩溃、心力交瘁的过程。北京一名80后全职妈妈“卡儿姨”,4个多月前诞下儿子“小吞吞”后亦一度经历这种生活。(2018-04-21)

    本文以上所举的各类用例,也基本都是这一风格的,而这样的用例极少见于普通话。因此,如果按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它们是不该在《华语》中加标“〈书〉”的。这就是说,《华语》的表述与实际的取舍并不一致。

    其三,关于“常见”与否的问题。无论《华语》中表达的是哪种意思,“常见”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或者说是判定是否可以加“〈书〉”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现汉》加“〈书〉”词语的一般情况看,仅凭个人语感大致就知道它们基本在口语中不用,书面语中也极少使用。苏新春、徐婷(2007)所做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把《现汉》第5版整词标“〈书〉”的2348个“书语词”放在真实语料中检测,结果显示它们大多数的频次都相当低,有的甚至为零,显示它们已渐渐退出了现代汉语的范畴。所以,《现汉》第5版的表述中不可能加上了“常见”这样的限定成分。但是,《华语》却加上了“常见”,那么问题就来了:何为“常见”,判定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与实际的使用情况是否相符?比如“撙节”和“迎迓”,《华语》都标为“〈书〉”,可是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用例却很少,普通话中更是趋近于无。那么,它们是否能够达到标“〈书〉”的标准,换言之,是否算“常见”的词?

    其四,关于加标“〈书〉”的问题。这里指的是《现汉》第5版未标“〈书〉”而《华语》加标的词。这样的调整有些也有可议之处,比如“逾”就是如此。《现汉》“逾”的释义为什么不标“〈书〉”,我们认为可以从上文注释[3]的统计数字得到解释。为了使这一点更清楚,我们还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进行了历时检索,其使用频次如图1 所示:[7]

    图1 检索式“逾”的频次图

    至于《华语》在“逾”的释义中加标“〈书〉”,如果就普通话而言,显然并不合适(因为使用频率不算太低);
    而如果着眼于华语,则跟其他标“〈书〉”词的实际使用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因为其他标“〈书〉”古词的使用频率一般都相对较低。

    不过,也有的加标“〈书〉”可能是有道理的,但究竟是否合适,还有待于对“〈书〉”的正确界定以及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比如“撙节”,《现汉》第5版未标“〈书〉”,可能有问题,此词的使用频次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此词在《人民日报》1946—2015年的30年间未有用例,而此前即使偶有使用,也是断断续续、频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不标“〈书〉”显然也是不妥的。[8]

    图2 检索式“撙节”的频次图

    总之,我们认为,《华语》意识到华语与普通话的不同,对“〈书〉”的内涵重新界定与表述,这是很好、很正确的;
    但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还有可议之处。

    第二,关于“旧(时)指(称)”问题。

    《现汉》中有一些词语的释义前加“旧(时)指(称)……”,苏新春(2003)把这样的词语称为“旧词语”,即用来表示那些正在逐步退出现代汉语使用的词语,比如我们考察范围内的“店东、农夫、同僚”就是如此。《华语》中存在的此类问题有以下两个:

    其一是跟定《现汉》,保留“旧(时)指(称)”,但是华语的实际情况与普通话却并不相同,由此造成释义失真。黄妙芸(2010)指出:“有些词语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中,被注明是旧称,早就废弃不用,并为新词新语所取代,但至今仍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用。”这样,《华语》沿用《现汉》模式,并且对很多词语的标注取舍也与《现汉》相同,自然会带来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堂”,在我们的语料里共有110例,而核心义相同的“受审”却仅有27例,另有“受审问”1例。因此,说前者是“旧指”,显然与事实不符。“农夫”和“店东”大致也是如此:华语中都有实际用例,虽然不及相对的同义今词“店主”与“农民”多,但也没有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比如,仅在华网语料中,“店主”有30例,“店东”1例,但另有7例取二者合一的“东主”;
    “农民”有113例,而“农夫”有9例。其实,用例的多少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只要有现实的用例,加标“旧(时)指(称)”就有可议之处。

    其二是增加新的“旧(时)指(称)”,比如“弟子”的释义就是如此。不同版次的《现汉》对此词的释义并不一致,比如第1版释为“学生;
    徒弟”,第2版到第4版均释为“旧称学生;
    徒弟”。从第5版到第7版又去掉“旧称”,释为“学生;
    门徒”。根据以上介绍,我们或许可以说《华语》是“跟住”《现汉》第4版而不是第5版,所以才在“弟子”的释义中加上“旧指”,但其理据不明,因为在华语中,“弟子”并不是一个生僻词,它在我们搜索的语料中一共出现了30次。

    不过,从理论上说,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华语》在“弟子”的释义中加“旧指”,并不是着眼于马来西亚华语,而是立足于其他华语社区。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本系列的第一篇论文(刁晏斌 2022)用很大篇幅来举例说明整个海外华语圈以及中国台港澳汉语圈在舍今取古现象上的一致表现,就“弟子”一词的使用来说,也能充分证明上述一致性。以下就举一组其他华语社区的普通用例:[9]

    (29) 袁隆平弟子:中国需对“妖魔化转基因”拨乱反正 (缅华网2015-07-15)

    (30) (陈少挺)受到唐大师的厚爱和提携、接纳为弟子并勉励。(泰华网2016-11-18)

    (31) 杨振宁弟子张首晟去世 年仅55岁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8-12-06)

    (32) 授业传道,启蒙台下弟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柬埔寨《柬华日报》2021-06-19)

    (33) 31岁的她是死者古川刚的女徒弟。(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2021-07-14)

    东南亚以外,欧美等华语社区的用例再如:

    (34) 如果杰克逊带队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为什么他的弟子们无一学到?(西班牙侨网2015-03-07)

    (35) 在葡萄牙,经您夫妇两个人教的有多少个弟子?(葡萄牙《葡华报》2018-12-05)

    (36) 兰迪曾在美国和韩国执教,门下有多个得意弟子。(新西兰中文先驱网2020-12-24)

    (37) 是师父的徒弟,是师父的弟子、旁听生也好,千万不要说人家任何一个法门不好。(多伦多华人网2021-08-18)

    (38) 10年时间,这位假活佛非法敛财近两亿元,并强奸猥亵数名女弟子。(美国中文网2021-02-02)

    除了海外华语,中国港澳台汉语圈也有大量用例,以下三地各举一例:

    (39) 同场展出吕寿琨同侪和弟子、香港艺术家王无邪、吴耀忠……的作品。(香港《文汇报》2021-08-12)

    (40) 他博学多才、仁厚爱生、潜心育人,为当地村民培养出一批知书明理的弟子。(《澳门日报》2020-03-17)

    (41) 身为蔡医师弟子的高雄资深整形外科医师曹赐斌特别撰文追忆,引发同侪们无限思念。(《台湾时报》2021-07-07)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华语》在“弟子”的释义中加上“旧指”,确实是有问题的。

    第三,关于具体释义问题。

    《华语》由于“跟紧”《现汉》,有时也会造成具体释义中的问题,这方面,“同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如上所列,《现汉》第5版释义为“旧时称同在一个官署任职的官吏”,《华语》去掉了时间标注“旧时”,完全符合华语实际,是非常正确的,但具体的释义内容“同在政府部门任职或在同一个政府任职的官员”却基本是“翻译”《现汉》第5版,特别是保留了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即“官署—政府(部门)”“官吏—官员”。查《华语》,“官员”的释义为“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但考察华语实际用例,有不少“同僚”超出了指称“官”的范围,例如:

    (42) 当时有两名主持人,可能是他同僚还是谁提及《星报》,我不知道。毕竟这是电台电话访问,我看不到(主持人),但我听到之前有人说引述《星报》,不懂谁提及的。(2019-04-19)

    按,主持人的同僚一般应该不属于政府官员。如果此例还不够明确的话,那么例(43)就再清楚不过了:

    (43) 分别在槟岛市政厅工作已35年及27年的桑姆根与哥巴吉斯南,沿着长梯爬入6尺深的深沟,半身浸泡在污水里,徒手用力地将阻塞在水里的垃圾,推进同僚依布拉欣干尼伸入深沟内的打捞器。(2015-08-25)

    此例上文介绍说,句中提及的几个人都是槟岛市政厅的清道夫,另外还称之为“工友”,这显然与《华语》释义中的两个关键词均不相符。

    另外,《华语》的“同僚”释义还加上了中心语“互称”,这一点也与多数用例不符。比如,以上二例就是“他称”,而例(44)、例(45)也是如此:

    (44) 3名遭匪徒捆绑的保安人员,在凌晨6时许被刚来上班的同僚发现及解困后,立即向部门主管投报。(2016-10-30)

    (45) 两名警员接报到场,一人开枪击中持刀男子腿部,另一警员被同僚发射的流弹所伤。(2018-06-04)

    第四,关于配例问题。

    这方面,华语词典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是沿袭《现汉》,具体表现一是照搬后者的配例,或者是稍加改造;
    二是另造与后者风格完全相同的配例。比如“皆”,《现汉》第5版共有“比比~是|尽人~知|有口~碑|放之四海而~准”四个配例,《华语》全部沿用,另外增补“~大欢喜|啼笑~非”两个;
    稍加改造的例子如《现汉》第5版“逾”下有“年~六十”,而《华语》改为“年~花甲”。以上无论是照搬、增补还是稍加改造,都延续了《现汉》配例的“古雅”色彩,有时甚至还会刻意突出这一点,比如“遂”,《现汉》第5版的配例是“服药后腹痛~止”,而《华语》则取更具“古风”的四字格形式“一经表决,~成定论。”

    配例的作用,当然是证明与说明某一义项的实际使用情况,就华语词汇的实际使用状况而言,古词一方面确实有在偏“古”语境中使用,但是也不乏在“今”语境中使用。这里以“遂”为例,两种情况各举一例:

    (46) 民警到场协调,并建议田某到其他医院就诊。田某不满,遂动杀机。(2016-09-10)

    (47) 李男其后表示,由于他自己多次因冲红灯被捉,心感不忿,遂故意到银行兑换了 500个一角硬币,为的是把钱扔在地上刁难民警,又打算将画面拍下发到朋友圈讽刺警员。(2016-05-29)

    我们曾对“遂”的所有用例逐一调查比对,结果显示用于例(46)那样语境下的情况极少,大多数用例都是在例(47)这样语境下的使用。可见,就“遂”的配例而言,显然《华语》并未全面反映华语的实际使用情况,而以上其他一些词的配例也大致如此。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华语》的古词释义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月杪”未标使用区域,这样就忽略了此词的一个重要使用信息,因为据我们初步调查,华语中此词比较常用,但至少普通话和台湾“国语”都基本不用此词。[10]

    以上问题并非只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存在,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11]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

    刁晏斌(2014)在分析了《华语》收词与立条、字母词语的处理以及词语的释义与说明等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对华语词典编纂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语言观(主要是语言的规范观和发展观)的调整与更新;
    二是华语词典的准确定位,三是加强各华语社区的沟通协调以及语料库的建设和利用。结合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华语词典编纂在以上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就语言发展观而言,华语/港澳台汉语圈与普通话圈显然并不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和阶段,后者的发展更快,所以整体上与早期“国语”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前者则差不多正好相反,舍今取古现象的普遍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12]我们认为,《华语》对古词处理的不少问题,都与对此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未能准确反映不同华语社区之间的差异。

    这里,主要立足于本文内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处理好《华语》与《现汉》的关系。

    我们在刁晏斌(2021a)中,曾论述了处理华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关系(具化为《华语》与《现汉》的关系)问题,认为二者间应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即”是指一致性,“离”则是指在一致性的基础上突出华语特点,反映华语实际。客观地说,作为语文工具书,后出的对已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者参照,有时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是无需避免的;
    但是,如果二者涉及的对象、范围及具体使用情况等并不完全相同(就像当今的华语与普通话),那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在刁晏斌(2021b)中,我们也结合《华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到,华语词典编纂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一是全面加强华语词汇研究,二是调整华语词典编纂观念、思路及模式,三是摆脱《现汉》释义的限制与束缚,以具体的语言事实为收词、立项及释义的依据。以上是原则性的表述,下文稍做具体说明。

    我们认为,要处理好《华语》与《现汉》的关系,首先要从大处着眼,其次才是在小处着手。就前者而言,需先做好“顶层”设计。华语研究的旗帜性人物郭熙教授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指出,过去是回答“什么是华语”,而现在则要回答“华语是什么”,笔者对此深表认同。“华语是什么”的答案可能是复合、多元的,但是其中核心的内容应该包括华语的内涵、范围,其内部各子社区(特别是华语/港澳台汉语圈与普通话圈)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进行华语词典的顶层设计,然后才是确定收词立条以及释义的原则与方法等。就后者而言,就是如上所说的“若即若离”,而具体做到这一点的保障条件,一是对华语以及普通话进一步深入、全面以及细颗粒度的研究,二是探寻更加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与呈现方式。关于这两个方面,下文将继续讨论。

    第二,全面反映全球华语词汇面貌。

    《华语》凡例中的第一句话是“本词典是一部全面反映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华文辞书”,而在其下的“收词和用字”条中,首先概括了收录词语的三项标准,或者说是其内容构成的三个方面:一是收录华人社区普遍使用的通用词语,二是收录主要华人社区使用的特有词语,三是酌收华人社区常见的文化词语。概括一下,大致就是以下两个方面:“普通话词语+华语词语”。就普通话与华语共用的这部分词语而言(比如本文涉及的古词,包括“旧词语”),从是否立条到如何释义等,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梁冬青(2006)指出:“编纂华语词典,决不能只把国内现代汉语词典与华语特有条目简单相加。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具有华语特点的词语和例句,是华语词典编纂的基础。”上述古词与“旧词语”的使用无疑具有华语特点(即与普通话不同),而反映这一特点的具体用例(例句)则应该是华语词典释义的立足点。

    《华语》释义与《现汉》一致性过高的问题,上文已有说明,以下我们再举一个收词立条的例子。马毛朋(2012)讨论了“若然”一词,指出此词《现汉》第6版未收(笔者按,第7版仍未收),但是检索“慧科搜索”,中国香港地区共12407条,中国大陆地区共394条, 由此认为它是港式中文的常用连词,而通用中文则基本不用。文中所举用例如:

    (48) 修身的衣服可以突出女士的美好身段,若然再用上质感飘逸的布料及轻柔色调,则更为优美迷人。(《香港商报》2011-12-25)

    按,马文检索的结果,或许说明了《现汉》第6版不收“若然”的理由,而我们的普通话语感也能证明,这样做是有客观依据的;
    但是,《华语》也不收此词,恐怕与以上所引“全面反映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面貌”并不相符,因为即使仅着眼于香港的使用情况,也应该收录,更何况据我们所见,在香港以外的其他华语区也时能见到此词。以下是马来西亚华语的用例:(49) 欧盟官员早已警告,若然各国不采取紧急应变措施,将会有大批难民在严寒下冻死。(2015-11-25)

    其他华语区的用例如:

    (50) 若然觉得印发贺卡始终较体面,或可考虑印制一些无特别年份或标志的贺卡,让每年都能使用,全澳一起努力推动环保。(《澳门日报》2011-01-29)

    (51) 一般来说,银行的最优惠利率跟随隔夜利率变动,若然“中央银行”减息,相信选择浮息房贷产品的业主会率先受惠。(多伦多华人网2015-09-06)

    (52) 距离新的政策只有6个月的时间,请各位雇主密切留意这个重大改变及要开始做好准备。若然有任何关于新政策的问题或想考虑把记录工资及申报人工税电脑化,欢迎拨打……联系我们。(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2018-10-28)

    (53) 美国与香港的贸易关系为互惠互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然美国单方面改变政策,受害的也会包括美国一方。(美国中文网2020-05-29)

    (54) 尤其迄今新冠疫情还未消失,世卫组织再次宣布,估计将出现各种新的变异毒株,若然如此将导致疫情比预期更长久。(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2021-07-27)

    与“若然”相似但又不同的如“讵”,两部词典释义如下:

    讵: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料|~知|一国~可无法?/〈书〉岂,表示反问:~料突然生变|~知天气骤寒。

    《华语》虽然去掉了《现汉》第5版所标的〈书〉,但仍只列“讵”这一字头,而就我们所见,华语实际使用的,基本只是“讵料”这一个词。在我们所用的光华网语料中,“讵”共25例,全部用于“讵料”,例如:

    (55) 肇祸罗里所承载的7辆本田轿车原计划载送到槟城,讵料却发生意外,导致损失至少70万令吉。(2016-06-07)

    我们所见,其他华语区基本也是如此,例如:

    (56) 讵料,得标的斗记企业社却自2009年起,要求派遣工缴回2000元薪资。(台湾《更生日报》2011-03-01)

    (57) 讵料地震昨日再“突袭”日本,令映期有变。(香港《成报》2011-03-12)

    (58) 我极度不悦,原以为死后一了百了,讵料既能看得见东西,也听得到声音,连自己站在地板上的感觉亦十分清晰。(多伦多华人网2018-05-28)

    (59) 他们扎堆行动,或有“大台”安排换个地方继续“为香港而战”,讵料却被广东海警逮个正着。(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2020-08-31)

    我们2021年8月5日在人民网中检索,显示“讵料”的使用数为0,这样看来,《现汉》第5版不将其作为词条收入是有理由的,但是《华语》却应该收录此词。

    以上是收词立条方面,再如具体的释义,如上所说《华语》“同僚”一词释义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写这个词条之前能够搜集充足的不同华语社区用例并认真观察、比对其实际意义和用法,上述问题应该可以避免。

    第三,注意相关研究及释义方式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如前所述,华语与普通话在舍今取古方面的表现差异较大,而《华语》却没能准确地把这一差异呈现出来,究其原因,大致包括研究不足和呈现方式不完备这两个方面。

    就华语研究而言,我们以舍今取古现象为例,意在说明“华/国—普”对比研究还有很多有待开垦、有待深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的研究是编纂高质量华语词典的基础工作与基本保障。在这方面,可以对标以上所说的“全面反映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面貌”。所谓“全面反映”,自然应该是全方位、无死角地揭示与展现;
    而“词汇面貌”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其具体的现实使用状况。我们现在的认识是,各地华语的差异更主要、更多的表现并非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等“显性差异”,而是同一词语在不同地区具体使用中的不同,其中当然也包括今词与古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诸如此类的“隐性差异”, (刁晏斌 2021c)无论对深入了解华语词汇特点,还是编纂高质量的华语词典而言,后者应该是更加重要的,理应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就释义方式而言,以上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加“〈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连带提及了是否加注“旧(时)指(称)”的问题。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书〉”及“旧(时)”的内涵及所指范围,比如就上引《华语》“释文前标‘〈书〉’的,表示这个词语是常见的古汉语词或现代汉语书面语词”的说明而言,无论在表述上还是立足点上,均存在瑕疵,而这无疑是造成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问题若能解决,其余主要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可选的技术方案,或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上述古词或旧词语分别释义,以区分加“〈书〉”及“旧(时)指(称)”与否;

    三是在“使用区域”项下增加相关信息的说明,或者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是比照《现汉》增添“注意”项目,对相关信息加以说明。

    以上几种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以互相补充,其目的就是把各地华语之间的诸多不同之处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

    附 注

    [1] 这里的“古”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
    如果从词的“类型”说,则既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也包括在“现代”之前比较常用而后来极少或较少使用的白话词语。

    [2] 限制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体,通常只用于书面语而不用于口语;
    二是组合,一个单音节古词通常需要与另一个单音节词(以古词居多)组合成一个双音节韵律词,如“此处”“皆然”;
    三是用于某些标题中。

    [3] 本文所用语料为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网近年来的近500万字语料,为省篇幅,凡取自该语料的例句均只标时间不标出处。

    [4] 我们在光华网中进行对比检索,“逾”与“超过”的用例数比率是798∶773,如果再加上与“超过”同义的“超”,这一比率大概在789∶1000≈0.8∶1左右。

    [5] 我们2021年8月17日在包含海量数据的“人民网—搜索”中进行检索,共得包含“超过”以及同义“超”的文章30046篇,而包含“逾”的文章只有7144篇,二者之比约为1∶0.2,远低于华语中的1∶0.8。

    [6] 据我们初步调查,2010年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对《现汉》多有参照,而2016年的《全球华语大词典》则是《全球华语词典》的扩展版,所以,为了使两者的比较更加客观真实,我们才选用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汉》为参照对象。

    [7] 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历时检索所用的基础语料是1946—2015年的《人民日报》,其规范性不容置疑,因此可以代表普通话的一般使用情况。

    [8]《现汉》第6版及第7版对此未做修改,即仍未标“〈书〉”,这或许说明它的标“〈书〉”与否也需要检讨、斟酌。

    [9] 这组用例是笔者的博士生卢月丽同学查得的,下文中“若然”和“讵料”的部分用例也是如此。

    [10] 光华网中“月杪”有58例,与之同义的“月底”有89例,“月末”仅有2例,比较发现,“月杪”的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于2021年8月3日在人民网中进行检索,结果为0,在自建的1000万字台湾语料库(包括报刊及文学作品等)中也未检索到用例。

    [11] 除以上问题外,再比如,《现汉》第5版未收“不靖”一词,而《华语》也未收,但是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一篇论文中列举许多用例证明,此词在不同华语社区有较大范围的使用,《华语》应根据华语实际情况收录此词。

    [12] 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一篇论文(刁晏斌 2022)中用大量事实证明,华语舍今取古现象与早期《国语》有完全的一致性,换言之,前者来源于后者。

    猜你喜欢 用例华语现代汉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一起来吹牛快乐作文(5.6年级)(2021年11期)2021-12-17“大力士”纸片人学苑创造·A版(2020年10期)2020-11-06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3期)2020-05-14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4期)2018-02-23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资讯(2015年8期)2015-07-02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29期)2014-11-07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华语电影概念探微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推荐访问:华语 对策 词典